第3章 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 格式:pptx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91
建筑材料的功能性能与环境友好性的综合评价与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材料的功能性能和环境友好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中,综合评价功能性能和环境友好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建筑材料的功能性能和环境友好性的综合评价,并提供一些建议来选取合适的建筑材料。
一、功能性能的综合评价1. 强度和耐久性建筑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是评价其功能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强度决定了材料的承载能力,而耐久性则决定了材料在长期使用中的性能稳定性。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考虑到工程的需求,选择能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材料。
2. 导热性能和隔热性能建筑材料的导热性能和隔热性能对于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和节能至关重要。
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可以减少能量的损失,而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可以减少能量的传递。
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注意其导热系数和隔热性能。
3. 防水性能和防火性能建筑材料的防水性能和防火性能是确保建筑安全的重要因素。
优秀的防水性能可以有效防止水渗透和漏水问题,而良好的防火性能可以防止火灾蔓延。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考虑到建筑物所处环境和风险因素,选择具有良好防水性能和防火性能的材料。
二、环境友好性的综合评价1. 资源利用和能耗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和能源的消耗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选择使用能够充分利用资源、降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对于减少环境负荷具有积极意义。
可选择优质的再生建筑材料,如再生钢筋等,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2. 环境污染和排放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排放也需要考虑到。
选择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材料有助于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应该关注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分析,从原材料采集到废弃处理的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健康和室内环境质量建筑材料的选择还应关注其对人体健康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影响。
有些材料可能释放有害气体或粉尘,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
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选择对人体健康无害,不会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的材料。
金属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设计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随着科技发展,高质量、高性能的新材料不断出现,但由于对质量和性能的片面追求,伴随着材料的提取、制备、生产制造、使用和废弃过程,耗费大量的资源、能源,并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1]。
各种统计数据表明:材料及制品的制造、使用及废弃过程是造成能源短缺、资源过度消耗和枯竭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态环境材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这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并已逐渐兴起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实施热潮。
金属材料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材料,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开采、生产、使用、废弃金属的过程中,同样也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为了趋利避害,要求人们在生产材料时,减少消耗资源和能源,在使用时充分利用其性能,废弃时能再循环利用[2]。
也就是要使金属材料能成为生态环境材料,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发其特殊功能,优化使用,即低合金化,较宽的使用范围,促进金属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一、生态环境材料与环境协调性评价1.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最初是由日本学者山本良一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
生态环境材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它的研究和开发刚刚起步,但是却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环境材料是指同时具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或者是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3]。
其中,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再生循环利用率高。
它要求从材料制造、使用、废弃直至再生利用的整个寿命周期中都必需具有与环境的协调共存性。
材料的环境负荷就是材料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指资源、能源的消耗及污染环境的废弃物的排放。
在生态环境材料的开发中(包括从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回收各个阶段),都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力求降低材料的环境负荷。
生态环境材料便是这种考虑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开发的材料,是充分考虑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钢铁材料生产过程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作者:程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8期摘要:新型的环境评价工具名为环境协调性评价,根据我国钢铁生产的总资源以及能源自身情况再结合我国总坏境排放的相关标准,提出了综合相对环境指数的一个概念,建立了钢铁生产的环境的协调性累积比较模型,并且对我国钢铁生产时的2种典型流程进行了评价,最终结果表明,对于还原-电炉DRI/EF和高炉-转炉BF/BOF的两种流程,钢和铁在生产过程是的环境综合比例指数分别是60.22%和52.4%,DRI/EF流程的综合环境性能远远优于BF/BOF 流程的综合环境性能。
关键词:钢铁;环境协调性评价;综合相对环境指数钢铁生国产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一种高能耗和会产生重度环境污染的产业,我们在生产钢铁的时候必须采用系统的方法定量评价钢铁工业生产的产生的环境负荷。
以便最后改善环境最后才能使钢铁工业最后走上一个相对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的经济砥柱之一。
环境协调性评价即对于整个产品、过程以及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因为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还有废物排放的时候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1]从而避免传统评价方式,并注重单独的某一个生产过程最后造成的环境负荷转嫁问题。
因此目前已有许多国外的专家已经根据各国国情提出了他们国家有关于环境协调性评价的算法。
在此我也将试着为我国的钢铁工业生产提出关于环境协调性的累积比较模型,试图为我国钢铁制造业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1.环境协调性评价累积比较模型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被看作是原料,能源的输入以及产品还有废物的出产过程都能够用函数表示。
P=f(Er,Ee,Eg,El,Es).(1)其中:P表示环境性能;Er,Ee,Eg,El,Es分别表示:资源因子、能源因子、气体废弃物因子、液体废弃物因子以及固体废弃物因子。
对于同一种产品的不同流程所用的原料种类、能源形式以及废弃物的排放种类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在比较了两种流程的环境综合性能之后,我们可以采用的同类环境因子比较形式来计算,由此得到一个无量纲的数值.多种环境因子比值的综合,称为综合相对环境指数,用Ie表示:Ie=∑5i=1WiE1iE2i.(2)其中:Wi表示5种环境因子的权重系数,∑Wi=1.;E1i和E2i表示生产同一产品的两种不同流程的环境因子.由式(2)可以看出,根据Ie大小就可以判断两种流程的环境性能优劣.在式(2)中,Wi的确定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但是实际上的权重系数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决定,这里主要涉及的就是两个层次的权重,一是各个环境因子间的权重,而是环境因子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权重,考虑到我国钢铁产业目前的资源消耗以及能源消耗还有环境污染的严肃状况,环境因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筑材料环境评价指南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材料的环境评价越来越重视。
建筑材料的选择不仅关乎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还直接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人类健康。
为了指导建筑行业在材料选择上更加科学和环保,建筑材料环境评价指南应运而生。
一、背景介绍建筑材料环境评价指南是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指导的一项工具。
它的出现旨在引导建筑行业选择环境友好型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评价指标建筑材料环境评价指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排放物质、健康影响和可回收性等。
这些指标涵盖了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阶段,综合考虑了材料对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1.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是评价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包括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开采方式以及材料的可再生性等方面的考量。
对于资源稀缺的材料,应尽量选择替代品或者采用循环再利用的方式,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2. 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是评价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材料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能源消耗情况,尽量选择能源消耗较低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
3. 排放物质排放物质是评价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的关键指标之一。
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排放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关注材料的排放物质情况,尽量选择低污染、无毒害的材料,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4. 健康影响建筑材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评价指南考虑的重要方面。
某些材料可能会释放出有害气体或者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关注材料的健康影响,尽量选择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以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
5. 可回收性可回收性是评价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的最后一个重要指标。
材料的可回收性直接影响到废弃材料的处理方式和资源的再利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量化评估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
然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并提出量化评估的方法。
首先,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协调的机制。
环境保护要求我们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则要求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
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例如,在进行工业化进程时,经济增长可能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以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其次,我们需要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这样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量化评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
在环境指标方面,我们可以考虑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率、森林面积保护率等因素。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保护状况的好坏,进而判断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否得到了协调。
例如,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我们可以了解到是否存在大气污染问题,以及这是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经济指标方面,我们可以考虑GDP增长率、就业率、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判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例如,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反映经济的繁荣,但如果是靠过度消耗资源和高能耗行业的发展来实现的,那么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程度就可能较低。
基于以上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综合评估系统来评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
这个系统可以通过权重分配和数据整合,将各个指标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总体评分。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或不同行业的评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各个地区、国家或行业之间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机制方面的优劣,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纺织材料的环境友好性评估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纺织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领域,其使用的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对纺织材料的环境友好性进行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纺织材料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天然纤维(如棉、麻、丝、毛)和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尼龙、氨纶等)。
这些材料在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处理的过程中,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来看看天然纤维。
棉是最广泛使用的天然纤维之一。
棉花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和农药,这可能导致水资源污染和土壤质量下降。
然而,相比合成纤维,棉在废弃后更容易自然降解。
麻纤维的生产相对较为环保,因为它通常不需要大量的化学处理,且生长迅速,对土地的要求不高。
丝和毛则通常来自于动物,其生产过程可能涉及动物福利问题,但在环境影响方面相对较小。
合成纤维在现代纺织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聚酯纤维是最常见的合成纤维之一,它具有耐用、易护理等优点。
但聚酯纤维是由石油衍生品制成,生产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排放温室气体。
此外,合成纤维在废弃后难以降解,可能会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造成塑料污染。
在纺织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染色和整理工序也对环境有显著影响。
传统的染色方法可能会使用大量的化学染料和助剂,这些化学物质如果未经妥善处理,会排放到水体中,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一些有害化学物质还可能残留在纺织品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评估纺织材料的环境友好性,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生命周期评估(LCA)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涵盖了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过程,对各个阶段的能源消耗、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等进行综合分析。
除了生产环节,纺织材料的使用阶段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合成纤维制成的衣物在洗涤过程中会释放微塑料纤维,进入污水系统并最终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在废弃处理方面,可回收和可降解的纺织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些新型的生物基合成纤维,如聚乳酸(PLA)纤维,具有可降解性,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分解,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的生态评估与选择原则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在装配式建筑中,选用合适的施工材料对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以及提高室内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进行生态评估并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成为必要之举。
一、生态评估方法在进行生态评估时,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常用的方法。
常见的生态评估方法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CA)、碳足迹评估(CFP)和环境性能指数(EPI)等。
1. 生命周期评价(LCA)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产品或服务从原料采集到制造、使用和废弃过程中所带来的全部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考虑的方法。
通过LCA可以评估材料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能耗、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资源利用情况,从而客观判断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
2. 碳足迹评估(CFP)碳足迹评估主要关注材料或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计算出单位产品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CO2排放总量,可以用来评估和比较不同材料的环境性能。
3. 环境性能指数(EPI)环境性能指数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它将多个环境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并进行量化。
EPI可以体现材料在各个方面的环保表现,如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毒性等,为选择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提供参考依据。
二、生态评估原则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选用具有良好可再生性或回收再利用特性的材料。
例如,木材是一种常见且可持续利用的建筑材料,能够有效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2. 低碳排放原则选择具有较低碳足迹的材料。
例如,利用天然麻纤维制作的生态保温材料比传统保温材料更环保,可以显著减少CO2排放。
3. 无污染原则优先选择没有甲醛、苯等有害物质释放的材料。
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会带来较大危害,而绿色建材具有减少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特点。
4. 循环经济原则倡导选用产生少量或无乱丢的建筑施工材料。
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的环境友好性评估方法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施工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选择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时,如何评估其环境友好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来评估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的环境友好性。
一、生命周期评价法生命周期评价法是一种全面考虑从原材料采集到废弃物处理整个过程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通过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在所有生命周期阶段中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包括资源消耗、能源使用、排放物释放等方面。
在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时,需要确定适当的功能单元,即被评估对象的基本特征并提供比较依据。
然后进行数据收集和计算分析,通常通过使用相应软件模型或者数据库来获取相关数据,并根据国家或地区相关标准和指南进行相应计算和分析。
二、碳足迹评估法碳足迹评估法主要关注材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使用单位质量或者单位功能单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评估产品的环境友好性。
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而言,其往往涉及能源消耗、燃料燃烧和材料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在碳足迹评估中,需要确定边界范围和功能单元,并确定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包括排放因子和能源消耗数据等,进行计算得到产品或材料的碳足迹。
三、资源效率评估法资源效率评估法主要考虑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
通过衡量产品所需原材料的抽取情况、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使用结束后的处理方式来评估其环境友好性。
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而言,可以采用指标如资源利用率、水足迹等来衡量其资源使用情况。
同时,还可以将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并结合相关政策和法规,寻找可行的替代品以提高资源效率。
四、环境影响评估法环境影响评估法是一种定量或定性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对环境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方法。
其范围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噪声污染、生态系统等方面。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时,需要确定边界和功能单元,并收集与影响因子相关的数据。
第26卷 第3期2004年3月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W UHAN UN I VERSI T Y OF TECHNOLOG Y V o l .26 N o.3 M ar .2004典型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数据库框架的研究龚先政,聂祚仁,王志宏(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北京100022)摘 要: 分析了生命周期(L ife Cycle A ssess m ent ,简称L CA )数据的特点,对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M aterials L ife Cy 2cle A ssess m ent ,即M L CA )基础数据库的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M L CA 基础数据库。
关键词: 环境协调性评价; 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 环境负荷; 数据库中图分类号: T P 311.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4431(2004)0320012203收稿日期:2003208211.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2001AA 320201).作者简介:龚先政(19672),男,讲师.E 2m ail :xzhgong @vi p .sina .comL CA 数据库用于管理L CA 评价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如材料、产品或事件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负荷数据、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评价项目信息、模型计算及图表等。
从本质上讲,L CA 的整个评价过程,就是对环境负荷数据的加工及再处理过程。
对于L CA 数据,依数据处理分类,可划分为L C I 数据和评价软件分析(计算)数据。
L C I 数据是对环境负荷数据的采集、分析、建模等生成的L CA 评价基础数据;评价软件分析数据,则是在L C I 数据的基础上,应用评价方法和数据处理模型,计算得到的评价数据。
据研究表明,完成一个ISO 14040推荐的L CA 全过程大约需要60万个数据,对这样庞大的L C I 数据、评价方法和模型分析数据的管理,是一项虽然艰巨,但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环境协调性材料和耐久性材料环境协调性材料和耐久性材料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在充分认识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之后,各级政府部门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普遍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门类,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最具生机活力的产业部门之一。
众所周知,材料、能源、信息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三大支柱,材料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
所以,在传统材料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发新型环境协调性材料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环境协调性材料和耐久性材料进行说明,并阐释其原理、开发方法、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绪论在各国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人类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注意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
i材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
90年代初期以来,在国际新材料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生态环境材料,由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多层次化和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得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能。
ii环境协调性是指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尽可能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循环再生利用率高。
它要求从材料制造、使用、废弃直至再生利用的整个寿命周期中都必需具有与环境的协调共存性。
生态环境材料可以指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
它并不仅仅特指新开发的新型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还包括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
日本的山本良一教授1992 年研究材料与环境间的关系时指出:传统材料科学在产品的设计和使用方面,重在改善与提高材料的潜在性能,而几乎未考虑开发工作对环境、资源、生态平衡所造成的威胁,因此一定程度上也给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增加了难度,属于环境不友好产品。
iii1.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传统的材料设计主要是开发高性能材料,结果使材料的组成越来越复杂,造成材料再生循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设计困难是将方法应用到材料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新概念,它要求在设计时要充分兼顾性能、质量、成本和环境协调性,从环境协调性的角度对材料设计提出指标及建议。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査与评价环境现状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环境要素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等)应全面、详细调查,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BP: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的方法。
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遥感的方法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
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不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组成部分,要清楚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要对项目建设之前,项目建设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进行调查。
一、自然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1.地理位置应包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要说明项目所在地与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等的距离和交通条件,并附地理位置图。
2. 地质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g卩: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发布时间:2021-12-28T08:45:34.09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2期作者:徐亮[导读] 其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不恰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确实会对短时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帮助,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冲突,区域内的环境受到损害,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新疆清源合信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30000摘要:其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不恰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确实会对短时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帮助,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冲突,区域内的环境受到损害,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所以说,针对区域内的环境保护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质量发展的协调性政策,积极推动该区域内的环境和经济共同可持续性发展。
本篇文章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字: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言针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预期目标,各种工业产业排放大量污染,各个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损害,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模式也最终会被迫停滞,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所以说,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而对区域自身的整体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此来看,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1 将生态环保要求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传统的环境保护手段在快速经济发展的时代下效果逐渐降低,大量能源等产业对自身产业废弃物的排放没有良好的认识和合理的排放手段,从而导致该区域内整体环境受损[1]。
其实,各个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逐渐重视,不仅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创建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还要不断提高科学生产力,大力培养和发展经济,然而,为确保两者的协调性发展,首先需要将生态环保的要求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从安全、废弃物排放等各方面提出对应的要求,进而减轻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的工作量,并且针对不同性质的行业产业,应该应用不同的生态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