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阅读附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38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下)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领会史家文字和小说笔法。
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
(2)理解对白的特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出人物个性。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外交使臣,面对强悍的秦王,他英勇无畏,应对自如。
当秦王以“逆寡人”“轻寡人”相责难时,唐雎立即加以否定。
他先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再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语,表明守土的坚定信念,同时激怒秦王,先发制人。
当秦王问他有没有听说过“天子之怒”时,他却以“臣未尝闻也”轻轻带过,故作不知,显示出极大的蔑视和自信。
他非但没有被秦王吓倒,反而针锋相对,提出“布衣之怒”压制对方。
经过一番慷慨陈辞,以古证今,并且“挺剑而起”,最终让秦王屈服,表现出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士人品质。
(3)了解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的艺术手法。
如围绕易地问题,就有秦王的欲求与安陵君的坚守,有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抗争;在意志较量方面,则有“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垒。
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唐雎的“未尝闻”;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秦王归之于“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一个拒绝回答,非常傲慢;一个丑化描述,极为轻蔑。
这样,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作者为了追求夸张、强化的效果,多借助人物语言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现场感”。
如秦王说“灭韩亡魏”,目的是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唐雎罗列刺客的壮举,也表明了血拼到底的气概。
秦王先说“灭韩亡魏”,气势夺人;后说“韩、魏灭亡”,辞格已卑。
这些生动的描写,极力地凸显了人物性格。
故事复述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安陵”的要求遭拒。
唐雎出使秦国,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取得胜利。
最后秦王只好屈服。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天下缟素..原意为:白色丧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2)形容词作动词请广.于君原意为:(面积,范围)宽阔,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3. 一词多义(1)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F____________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F____________①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①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 ____________(2)怒:①天子之怒.F____________①怀怒.未发____________①怒.而飞(《北冥有鱼》) 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唐雎不辱.使命辱:____________(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F:___________(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____________(4)安陵君其许.寡人许F:___________(5)大王加惠..加:____________惠:____________(6)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F:_________(7)秦王不说.说F:___________(8)且秦灭.韩亡魏灭F:___________(9)故不错意.也意:____________(10)而君逆.寡人者逆F:___________(11)岂直..五百里哉岂直:__________直:____________(12)秦王怫然..怒怫然:__________(13)臣未尝.闻也尝F:___________(14)伏尸..百万伏尸:__________伏:____________(1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闻F:___________布衣:__________(16)亦免冠徒跣..徒:____________跣:___________(17)以头抢.地尔抢:____________(18)非士.之怒也士:____________(1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___________休:____________祲:____________(20)若士必.怒必:____________(21)今日是.也是F:___________(22)挺.剑而起挺:____________(23)秦王色挠.挠:____________(24)长跪而谢.之曰谢:____________(25)寡人谕.矣谕:____________(26)徒.以有先生也徒:_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1)之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__________③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______④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②以.君为长者__________(2)以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④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3)安陵君其.许寡人__________①受地于.先王__________(4)于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____(5)何②何.至于此__________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____(6)也②非士之怒也.__________(7)且.秦灭韩亡魏__________(8)以君为.长者__________①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__________(9)而②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①轻寡人与.__________(10)与②与.臣而将四矣__________(11)虽.千里不敢易也__________(12)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13)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1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__________(15)与臣而将四矣.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课后习题)2.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课后习题)3.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后习题)(2018乌鲁木齐)4.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不辱使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8年广西贵港市中考题)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唐雎不辱使命(选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丙】醉翁亭记(选段)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难点)一、文本导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想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便假惺惺地提出要以10倍的土地来换取弱国的疆土。
如果你是这个小国的使者,你能用什么办法保住自己国家的疆土和尊严呢?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个叫唐雎的人,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自己弱小的国家免遭强大秦国的吞并。
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二、预习交流1走近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
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2相关知识《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3背景探源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4文言知识梳理(1)生字注音唐雎.(jū) 怫.然(fú) 徒跣.(xiǎn)抢.地(qiāng) 休祲.(jìn) 缟.素(ɡǎo)韩傀.(guī) 色挠.(náo) 谕.(yù)(2)词语解释加惠:给予恩惠。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赵策三》比较阅读及答案《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赵策三》比较阅读及答案现如今,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赵策三》比较阅读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乙】郑同北见赵王。
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
”赵王曰:“寡人不好兵。
”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
’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
’‘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
’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
”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及答案(8篇)赏析:篇一《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险关头出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展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非常鲜亮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留意的是人物的对白。
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表达,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决,唐雎的镇静干练,口锋锋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好像不屑以武力相威逼,企图以“易地”的谎话诈取安陵。
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
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非常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
“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定会使“秦王不悦”。
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
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
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
“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逼,俨然是成功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说通: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②使人谓安陵君③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④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⑤,以大易小,甚善;虽然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⑧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⑨,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⑩?”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11)五百里哉?”秦王怫然(12)怒,谓唐雎曰:“公(13)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14)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15),以头抢地尔(16)。
”唐雎曰:“此庸夫(17)之怒也,非士(18)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19)也,彗星袭月(20);聂政之刺韩傀(21)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22)也,仓(23)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24)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25),长跪而谢之(26)曰:“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27)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唐雎(jū)不辱使命,意思是:唐雎没有辱没国君交给他出使秦国的任务。
唐雎,也作“唐且”。
②〔秦王〕赢(yíng)政,即秦始皇。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国是当时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庸。
魏襄王时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加惠〕赐予恩惠,给以好处。
加,施。
⑥〔虽然〕虽是这样。
⑦〔说〕通“悦”,高兴。
⑧〔错意〕置意,放在心上。
错,通“措”。
《唐雎不辱使命》作业题(一)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4分)①请广于君( ) ②岂直五百里哉(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谕矣 (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3、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列举了专诸刺王僚、、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阅读全文,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安陵君:秦王:唐雎:(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文,完成10——13题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1分)(1)秦王怫然怒()(2)长跪而谢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广故数言欲亡欲亡故不错意也 B、虽千里不敢易也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C、臣未尝闻也尝遗余核舟 D 徒以有先生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答:4.请你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唐雎是个怎样的人(4分)答:(1)(2)(三)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理解班级:姓名: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甲】《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镀③。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被: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
详通“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⑴秦王怫然怒()⑵仓鹰击于殿上()⑶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⑷酒既酣()7.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徒以有先生也B.因以匕首刺王僚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天下编素,今日是也。
⑵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9.简答题。
(6分)⑴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
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2分)⑵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4分)【参考译文】专诸,是吴国堂邑人。
伍子胥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
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
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
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
到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毕命。
《唐雎不辱使命》习题一、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秦王怫然怒()亦免冠徒跣()()唐雎()聂政之刺韩傀()天下缟素()寡人谕矣()庸夫()色挠()抢地()休祲降于天()2、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辱:且秦灭韩亡魏且:寡人谕矣谕:岂直五百里哉直非士之怒也士秦王色挠挠长跪而谢之谢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尝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使徒以有先生也徒以大王加惠加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以以头抢地尔抢请广于君广而君逆寡人者逆秦王怫然怒怫然亦免冠徒跣免冠徒跣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虽千里不敢易也虽以大易小,甚善易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非若是也是太守谓谁谓今日是也是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故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故不为苟得也故野芳发而幽香发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通。
⑵仓鹰击于殿上通。
6、通读全文,联系秦王的态度,简洁地概括他“易地”的目的。
答:7、根据文中秦王对唐雎态度变化的句子,并简析他的性格。
答:8、读唐雎回答秦王的句子,并简析他的性格。
答:9、第3段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简析他这样做的目的。
答:二、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原句回答。
1、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2、秦王恼羞成怒,以,,,相胁。
3、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歌颂其壮举。
四、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古今义。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
今义:。
2、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
今义:。
3、挺剑而起古义:。
今义:。
4、秦王色挠古义:。
今义:。
5、徒以有先生也古义:。
今义:。
6、长跪而谢之古义:。
今义:。
五、阅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翻译下面句子。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不辱使命》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辱,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②【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④【易】交换。
⑤【其】表示祈使语气。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错意】在意。
错,同“措”。
⑧【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增广、扩充。
⑨【岂直】何况只是。
⑩【怫然】愤怒的样子。
⑪【公】对人的敬称。
⑫【伏尸】横尸在地。
⑪【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⑫【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
徒,裸露。
跣,赤脚。
⑬【抢】碰,撞。
⑭【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⑮【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⑯【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
⑱【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休祲,吉凶的征兆。
这里偏指凶兆。
休,吉祥。
祲,不祥。
⑲【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⑳【缟素】白色丧服。
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㉑【挺】拔。
㉒【色挠】神色变得沮丧。
挠,屈服。
㉓【长脆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㉔【谕】明白,懂得。
㉕【徒】只,仅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翻译: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翻译: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翻译: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翻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翻译: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通用17篇)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通用17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
1.本文选自《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也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由西汉刘向编定,共三十三篇。
2.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新序》《说苑》《列女传》。
⑴[易]交换。
⑵[其]表示祈使语气。
⑶[加惠]施予恩惠。
⑷[错意]在意。
⑸[错]同“措”。
⑹[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⑺[广]增广、扩充。
⑻[岂直]哪里只是。
⑼[怫然]愤怒的样子。
⑽[公]对人的敬称。
⑾[伏尸]横尸在地。
⑿[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⒀[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
⒁[徒]裸露。
⒂[跣]赤脚。
⒃[抢]碰,撞。
⒄[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⒅[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⒆[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⒇[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
(21)[仓],同“苍”。
(2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23)[休祲]吉凶的征兆。
这里偏指凶兆。
(24)[休]吉祥。
(25)[浸]不祥。
(26)[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27)[必]一定。
(28)[缟素]白色丧服。
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29)[挺]拔。
(30)[色挠]面露胆怯之色。
(31)[长跪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
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
(32)[谕]明白,懂得。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和《战国策——景鲤》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不错.意也(2)岂直.五百里哉(3)伏.尸百万(4)休.祲降于天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乙】楚王使景鲤如.秦。
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
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是便计也。
”秦王乃留景鲤。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
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
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
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
”秦王乃出之。
(节选自《战国策》)2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楚王使景鲤如.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愿为市.鞍马C.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见.往事耳D.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天子且.至2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唐睢不辱使命阅读答案【篇一: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一、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3)岂直五百里哉!()()(4)长跪而谢之曰()(5)万籁此都寂()(6)今日又南冠()三、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d、秦王不悦。
四、填空。
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
五、阅读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2)长跪而谢之()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臣而将四矣。
《唐雎不辱使命》课外阅读答案《唐雎不辱使命》课外阅读答案《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唐雎不辱使命》课外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唐雎不辱使命》(一)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B.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D.休祲降于天(休息)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和“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不以物喜 C以君为长者 D以刀劈狼首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增加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十分好)B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D与臣而将四矣(和我将来四个人了)4、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本文②③④段集中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第③段中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待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的进行对比,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的对立人物,秦王暴厉唐雎谦恭的对立策略,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4.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如果有才能、有且H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意对即可)
3.易地出使秦国长跪而谢之
4.语言(或“对话”)描写。
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