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性
- 格式:ppt
- 大小:358.00 KB
- 文档页数:21
”核外电子(Z 个)1.微粒间数目关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质子数(Z )=核电荷数=原子数序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大到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4.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2倍:4Be 。
4.1~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元素周期律决定原子种类,中子N (不带电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 原子核- 质量数(A=N+ZI 质子Z (带正电荷)丿T 核电荷数 ____________豪同位素(核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事元素 T 元素符号原子结构 : (A x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f 电子数(Z 个):丿1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J 运动特征 JL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T 电子层数兰J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T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决定原子呈电中性原子(AZ X)_______ 2质子(Z 个)]——决定元素种类 原子核卜中子 (A-Z )个决定同位素种类中性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所带电荷数 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所带电荷数2. 原子表达式及其含义Xd ±表示X 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元素X 的质子数;d 表示微粒中X 原子的个数;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表示微粒中X 元素的化合价。
3.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18号元素)1. 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2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
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4Be 、i8Ar ;②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倍:6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80;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10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1/2倍:3Li 、14Si 。
微专题——元素周期律(一)知识框架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① 主族(ⅠA ~ⅦA 共7个)1、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半径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原子结构及性质变化规律七主七副零和八三长三短一不全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金属性强弱③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的先后)④互相置换反应依据:⑤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①与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金属性或非金属③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性强弱的判断④互相置换反应①、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Na>Mg>Al;非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如:Si<P<S<Cl。
规律:②、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如:Li<Na<K<Rb<Cs;非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F>Cl>Br>I。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Mg>Al>Zn>Fe>Sn>Pb>(H)>Cu>Hg>Ag>Pt>Au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原子序数1、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中各组成粒子数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元素周期律我们知道: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所以,各元素间也应存在着相互联系及内部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从3-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的变化。
18号以后的元素,尽管情况比较复杂,但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
可见,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由大渐小,经过稀有气体元素Ne后,从11-18号元素又重复出现上述变化。
如果把所有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我们会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①原子半径主要是由核外电子层数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作用等因素决定的。
②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与其它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不同,所以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与其他原子的原子半径没有可比性。
一般不比较稀有气体与其它原子半径的大小。
③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的一般规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少,半径越小;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大的半径小,核电荷数小的半径大;对于同种元素的各种粒子半径,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
例如,粒子半径:H->H>H+;Fe3+<Fe2+。
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看,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O、F不显正价);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由+1价递增至+7价;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从11-17号元素,也有上述相同的变化,即: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重复出现由+1价递增至+7价的变化;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原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其原因是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3、元素周期性的主要表现:最高价氧化物、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最高价、最低价、金属性、非金属性、与水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能力、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能力、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
3、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1、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依次递减。
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比同一周期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要大。
2、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的最高价依次递增,从+1价到+7价,又回到稀有气体。
(第二周期的O、F除外);元素的最低价,从ⅣA开始,依次递增,从-4价到-1价,再回到稀有气体。
主族元素的最高价=最外层电子数(F、O除外)主族元素的最低价(从第ⅣA开始)=最外层电子数—8(H除外)主族元素的中间价(从第ⅣA开始)在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一般依次减少2价。
3、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同周期,自左而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从1个到8个。
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同周期,自左而右,失去电子的能力依次递减,得到电子的能力依次递增,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5、单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的周期性:同周期,自左而右,单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依次减弱。
6、单质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同周期,自左而右,单质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依次减弱。
7、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的周期性:同周期,自左而右,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碱性依次减弱。
8、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的周期性:同周期,自左而右,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依次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