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44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032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正式确立王位世袭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
【选项】A.启B.益C.禹D.商【答案】A【解析】启,巩固了王权,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的局面。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2.【题干】在官员待遇方面,夏商周实行的是()。
【选项】A.分封制B.内外服制C.世禄制D.世卿制【答案】C【解析】在官员待遇方面,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部分归封君享用。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官员管理3.【题干】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选项】A.别驾B.州刺史C.州牧D.郡守【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州刺史。
【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4.【题干】东汉时,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是()。
【选项】A.门下省B.御史台C.中书省D.尚书台【答案】D【解析】东汉时,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5.【题干】魏晋时期,官员升迁完全凭借()。
【选项】A.考课B.能力C.政绩D.门资【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官员升迁不是依据才能和政绩,而是完全凭借门资。
【考点】魏晋南本朝的行政管理——行政官员的管理6.【题干】隋唐时,五监中主管文教事务的是()。
【选项】A.国子监B.少府监C.将作监D.都水监【答案】A【解析】隋唐时九寺五监:和户部相关: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保管)和司农寺(主管粮食收支和保管);和礼部相关: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和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
2024年秋季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练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宋朝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中总管国家财政事务的是______。
A.门下省B.户部C.三司D.枢密院2、辽朝最高军事机关是______A.大林牙院B.枢密院C.大于越府D.军机处3、工农民主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是()。
A.省苏维埃B.县苏维埃C.区苏维埃D.乡(市)苏维埃收4、隋唐时期,州的长官仍称()。
A.节度使B.都督C.刺史D.州牧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______。
A.察举制B.官僚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
A.常设权力机关B.最高权力机关C.军事指挥机关D.最高执行机关7、宋代科举的主要形式是______。
A.常科B.制科C.武举D.省试8、从总体上讲,传统中国治国之道的核心是()。
A.“以德治国”B.“以法治国”C.“以理治国”D.“以仁治国”9、唐朝依法制定,以诏制形式颁布的行政规则称为______。
A.律B.令C.格D.式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散骑省11、抗日战争期间,对边区政府进行政策监督和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的主要形式是______。
A.参议会的监督B.共产党的监督C.群众民主监督D.行政系统内部监督12、辽朝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机构是()。
A.翰林院B.汉人枢密院C.尚书省D.中书省13、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是______。
A.丞相B.尚书仆射C.御史中丞D.御史大夫14、北洋军阀政府于1914年成立的行政弹劾机关是______B.总检察厅C.平政院D.大理院15、最初职能仅限于军事方面,最后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清朝中枢决策机构是()。
A.总理衙门B.军机处C.兵部D.都司16、1876年,率兵西出阳关,收复天山南北的是()。
A.左宗棠B.李鸿章C.曾国藩D.张之洞17、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______。
中国行政史绪论(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1.理解: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2.应用: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2.应用: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2)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一、中枢机构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枢密院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并拥有军务方面的执行权。
中书门下则是一个行政执行上的综理机关。
三司使可单独与皇帝商议财政方面的决策,并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
二、二府三司制两宋时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的时期,皇权高度发展,宰相权力则进一步遭到削弱。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
故一般将宋代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二府三司制。
北宋初年,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场所,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初宰相制度是一种集体宰相制,群相轮流值日掌印。
后又增设参加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掌印,形成正、副宰相制。
正、副宰相制仍然是一种集体相制,正、副宰相之间相互牵掣。
宋代还设置了另外两个中枢机构与分宰相之权,即以枢密院执掌军务,三司使执掌财政,这使宰相的权力大为缩小,所受的牵掣进一步加大。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
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副职为枢密副使。
三、宋代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概述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二百余年藩镇割据局面以后建立起来的宋王朝为了避免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据之祸,在地方行政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的管理体制,在各级地方官员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
四、路北宋初年,州、府、军、监总数超过三百,管理幅度显然过大,需要在管理层次上进行调整,故从至道三年(997年)起,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级行政区划。
路仅是一个遣使级的行政层级,其本身十分不规范,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一路中无主管机构,实行分权制管理方式,分别设置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转运使司,各司互不统辖,互相制约,直接对中央负责;二是四监司辖区并非完全吻合,交叉治理之处甚多,且侧重于监察权,明确称为“监司";三是监司长官职位的临时性。
历代行政管理制度周代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始于西周,终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周朝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政权独揽权力,行政管理由王室家族及其贵族统治,行政区划分为封地,实行分封制度,对地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而农田、牧养、水利等生产劳动和贸易等经济活动,成为国家政权的经济支柱。
周朝的行政管理体系有正式官员的职责分工,直接负责国家、都城周边的地区典宿田地行政和军事,下设守官对外部销售和物资畜产的驻扎。
同时周朝国家政权设立相称的典宿,负责人事、财政、民政等行政管理工作。
作为周代行政管理框架的基础,军事机构的设立和稳固,是周朝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支撑。
秦代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一种严格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地方政权实行削弱式的行政管理,商鞅变法使秦国在财政、军事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继而使秦国在征服六国之后,建立起了严酷的强盛国家体制,国家政权对行政管理进行严格的管控,统一标准的徭役制度成为秦朝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
秦朝行政管理制度通过权力机构的整合,实现了国家政权的强大和稳定。
关于秦代行政管理制度的研究,在汉代的政权管理和行政改革理念中,所有行政制度安排都是基于秦朝权力机构的整合。
汉代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沿袭自秦朝的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制度,文帝统治下国家政权变得相对稳定,官僚体系开始相对宽松,政权中心针对地方行政模式开始有新的安排。
根据汉代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可分为左丞、太史、郎中等各类管辖事务范围和职权的官职。
汉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因为官僚体系发展下产生了新的整合机会,国家政权的维持有赖于繁琐的分权律别、经济供给考核和官方管理考核等多种机制。
公元6世纪初的大赐制度,是汉制度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赐制度,国家政权扩大了地方官员的管理权限和工作范围,使得行政管理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唐代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一个相对国家体制较为稳定的时期,主持国家政权的李唐政权通过相对累积的整肃,使得官僚体系的服务更加细华,成员的公共作职责和政治地位受到了普遍的肯定,国家政权借助官方有组织的行政管理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国家政权的稳固性。
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一、中枢机构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枢密院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并拥有军务方面的执行权。
中书门下则是一个行政执行上的综理机关。
三司使可单独与皇帝商议财政方面的决策,并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
二、二府三司制两宋时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的时期,皇权高度发展,宰相权力则进一步遭到削弱。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
故一般将宋代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二府三司制。
北宋初年,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场所,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初宰相制度是一种集体宰相制,群相轮流值日掌印。
后又增设参加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掌印,形成正、副宰相制。
正、副宰相制仍然是一种集体相制,正、副宰相之间相互牵掣。
宋代还设置了另外两个中枢机构与分宰相之权,即以枢密院执掌军务,三司使执掌财政,这使宰相的权力大为缩小,所受的牵掣进一步加大。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
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副职为枢密副使。
三、宋代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概述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二百余年藩镇割据局面以后建立起来的宋王朝为了避免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据之祸,在地方行政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的管理体制,在各级地方官员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
四、路北宋初年,州、府、军、监总数超过三百,管理幅度显然过大,需要在管理层次上进行调整,故从至道三年(997年)起,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级行政区划。
路仅是一个遣使级的行政层级,其本身十分不规范,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一路中无主管机构,实行分权制管理方式,分别设置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转运使司,各司互不统辖,互相制约,直接对中央负责;二是四监司辖区并非完全吻合,交叉治理之处甚多,且侧重于监察权,明确称为“监司";三是监司长官职位的临时性。
宋朝地区的管理制度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1. 地方行政区划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县两级。
州是地方行政管理的最高级别,又称道,设有知州或知府。
而县则是州的下一级行政单位,设有知县。
县以下设有乡、镇、村等地方行政单位。
地方行政区划的建立和调整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决定。
2. 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州(道)政府和县政府。
州政府主要负责对所辖地区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各部门和机构,如刑狱、司法、民政等。
县政府则是对所辖地区的具体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执行。
3. 地方行政管理职能地方行政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治安维护、税收征收、土地管理、民生保障等。
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执行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二、地方财政管理制度1. 地方财政体系宋朝的地方财政制度主要分为地方税收和财政支出两大部分。
地方税收主要包括田赋、商税、工税等,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此。
而地方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地方行政管理、军事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支出等。
2. 地方财政管理机构地方财政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地方财政委员会、地方财政部门等。
地方财政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地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和管理,地方财政部门则主要负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具体执行和管理工作。
3. 地方财政管理职能地方财政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的征收管理、财政支出的执行管理、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财政监督和审计等。
三、地方军事管理制度1. 地方军事组织体系宋朝的地方军事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各地方的兵役组织和地方军事指挥部。
兵役组织主要负责征兵和兵员管理工作,地方军事指挥部则主要负责地方军事力量的组织和管理。
2. 地方军事管理机构地方军事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地方军事委员会、地方军事部门等。
地方军事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地方军事力量的组织和管理进行指导,地方军事部门则具体执行军事指令和命令。
3. 地方军事管理职能地方军事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军事征兵、军事训练、军事装备、军事行动等。
四、地方经济管理制度1. 地方经济组织体系地方经济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地方的商业组织、手工业组织、农业组织等。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精选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1,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的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的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的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的区域。
2,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3,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
县是由兼并而来的土地和灭亡小国盖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域。
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的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4,上计: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
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5,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决议,再交外朝官执行。
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
6,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
7,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举荐。
绪论引论1.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构是部落酋长议事会2.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军事首长TT3.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TT4.(多选题)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具体有(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5.(简述题)简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政弊端的机制6.(简答题)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1)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2)第二,权力集中的程度高。
(3)第三,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4)第四,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宗教信仰制约14.(简述题)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2)神权色彩逐渐淡化(3)行政法治逐步建立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1.2.3.4.5.6.7.8.9.10.11.12.13.14.15.央政务被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16.(名词解释)集议: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7.在隋朝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轴心所在的“政本之地”的是尚书省8.9.(多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王国、侨州郡县、左郡县)10.(名词解释)左郡县:魏晋南北朝的特殊行政区,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10.(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由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上篇引言:1、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制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相似之处:行政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是一种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奴隶制国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
封建制国家: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一切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是以皇帝为轴心进行的,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
2、国家的国体、政体以及其他的一些根本制度对行政管理有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3、中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亡于春秋战国之际。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制的三个代表性王朝:夏:初创时期,其行政管理体现出由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向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过渡的性质,遗留有较重的原始社会胎痕。
商:发展时期。
神权政治盛行,支配着国家行政管理的运行,氏族残留的血缘关系依然是商朝进行行政管理的辅助工具。
周:鼎盛时期。
把中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极盛,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4、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国家联盟);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5、“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专制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第1篇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宋朝地方行政管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根据《宋朝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地方得到贯彻执行;(二)依法治国,严格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保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四)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改革创新,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宋朝所有地方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地级市、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林区、特区等。
二、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与职责第四条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应当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地方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
第五条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以下几类:(一)地方政府机构:省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直辖市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等;(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三)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教育厅、科学技术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厅、监察厅、民政厅、司法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文化厅、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厅等;(四)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
第六条地方行政机构职责:(一)地方政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全面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等;(三)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定领域工作;(四)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特定区域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
0322 - 中国行政史虞崇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言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第二节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三节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第四节夏、商、西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第五节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春秋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第二节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一节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秦汉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秦汉政府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秦汉时期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六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二节宋代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宋代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四节宋代政府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五节宋代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七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的行政管理第八章明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九章清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下篇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引言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与改革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节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第十二章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频繁变化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三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四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五章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六章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工农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三节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人员的管理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第二节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三节抗日民主政权行政干部的管理第十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第二节人民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三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干部管理单项选择题0.1.中国古代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行政管理的相同点是(A)A.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B.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C.设官而治的管理体制D.家国—体型的0.2.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D)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力水平,D.国家的国体、政体0.3.中国古代神权政治盛行于(C)A.原始社会末期B.夏朝C.商朝D.周朝,0.4.中国奴隶制社会政府与王朝的组织模式是(A)A.父系大家庭B.父系氏族公社C.父系家庭公社D.部落联盟0.5.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A.等级君主制B.专制君主制C.宗法制度D.世袭传子制、0.6.中国封建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创和确立是(C)A.从春秋到秦B.从战国到秦C.从战国到秦汉D.从春秋到秦汉0.7.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标志是(C)A.三公九卿制的确立B.三公宰相制的确立C.三省六部制的确立D.二府三司制的确立0.8.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B)A.《法经》B.《唐六典》C.《明会典》D.《清会典》0.9.中国步入阶级社会是在考古学上的。
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宋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与变革反映了宋朝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对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对宋朝政治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起源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的地方行政管理主要由官僚和地方豪强共同管理,官僚的管理范围主要是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而地方豪强则主要在乡村进行地方管理。
封建社会中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官僚和地方豪强为主体的统治管理制度,它具有一定的封建等级性和地方实力性。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管理模式。
二、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在沿袭封建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官僚制度的完善:宋朝加强了对官僚制度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使得地方官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 地方豪强的权力受到限制:宋朝还对地方豪强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加强了对地方豪强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地方豪强的地方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削弱。
3. 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 改进税收制度:宋朝完善了税收制度,使得税收制度更加合理、公平,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奠定了较为稳定的基础。
5.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对法律的管理和执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和提高,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三、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宋朝初期由于政治制度的不稳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比较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