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四项检测临床应和注意事项
- 格式:ppt
- 大小:5.76 MB
- 文档页数:39
『什么是CRP和超敏CRP?』C反应蛋白是1930年在一些急性病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是环状五球体蛋白,由5个相同的单体以非共价键构成,是炎性淋巴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刺激肝脏上皮细胞合成的。
因为它能和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
超敏C反应蛋白是使用高敏感的检测方法,即检测方法具有检测到≤0.3mg/L的CRP的能力.『CRP和哪些疾病有关呢?』1.感染的诊断和鉴别:由于CRP在感染发生后6~8h即开始升高,24~48h 达到高峰,高峰值可达正常的数百倍,在感染消除后其含量急骤下降,一周内可恢复正常。
而CRP在病毒感染时无显著升高,这为疾病早期感染类型的鉴别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2.确定抗生素的疗效:CRP在确定抗生素的疗效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3.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低水平的CRP(0.1~10mg/L)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心血管炎症病变的生物标志物。
这个水平的C反应蛋白又被称为较高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个体的CRP基础水平和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
CRP可能是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有效的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指标,可以增加血脂检查、代谢综合症和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预后价值。
4.监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病死率方面:有报道称CRP是独立于年龄、体重指数、血浆白蛋白、CD4淋巴细胞和HIV-1 RNA之外的预测因子,病死的危险性与CRP升高的程度相关,根据CRP升高程度的不同危险性可增加3.4 ~13.6倍。
5.病情的监测:CRP炎性疾病发作6h含量即迅速升高,持续时间与病程相当,一旦疾病恢复,CRP含量迅速下降,对临床有一个先驱的预报作用。
若CRP持续升高或再度回升,提示必须予以重视。
6.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有研究显示hs-CRP在早期新生儿,尤其有异常分娩史者进行常规检测,并观察动态变化,对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诊断、判定疗效有重要意义。
测量血压时的注意事项
测量血压是一项重要的健康监测工作,以下是测量血压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注意休息:在进行血压测量前,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饮食过饱。
2. 避免刺激:要尽量避免咖啡因、烟草和饮酒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因为这些物质可能会使血压升高。
3. 去除紧身衣物:测量血压时,要确保血压计的袖带能够紧贴皮肤,所以应该去除厚重衣物和紧身衣物。
4. 坐姿正确:在测量血压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即坐在一把靠背椅上,双脚放平,背部挺直,双臂放松自然下垂。
5. 不要讲话:在测量血压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要讲话,以免干扰测量结果。
6. 使用适合的袖带:袖带的大小要适合自己的臂围,如果袖带太小或太大都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7. 测量时不要动作过大:测量血压时要保持平静和放松,不要过于剧烈地活动手臂或上肢肌肉,以免干扰测量结果。
8. 测量时间要固定:为了准确地监测血压变化,最好在每天相同的时间进行血压测量,例如早上、中午或晚上。
9. 测量次数要充分:为了得到准确的血压测量结果,应该进行多次测量,并在多次测量之间间隔5分钟左右,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0. 遵循医生指导:如果患有高血压等相关疾病,最好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血压测量,并在测量结果出现异常时及时咨询医生。
总之,测量血压是一项严肃的健康监测工作,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只有在遵循正确的操作和注意事项下,才能得到准确的血压测量结果。
高血压采血注意事项及规范1、立卧位实验:平卧过夜,清晨卧位采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保持立位走动4小时,再次采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我们建议的流程:a、住院病人:卧位:平卧过夜(入睡不要晚于午夜),次日早晨7:00~9:00取卧位,采集静脉血8-10ml。
立位:在患者直立位或步行1小时后,如身体虚弱可靠墙(不可以坐)采集静脉血8-10ml。
b、门诊病人:先采立位血,后采卧位血。
立位:直立位或步行1小时后,如身体虚弱可靠墙(不可以坐),平静后采集静脉血8-10ml。
卧位:平卧1小时后,采集静脉血8-10ml。
注意:立卧位采血完成后请立即送检。
血管紧张素II在2小时内添加抑制剂对检测结果影响不大。
(1)正常钠盐饮食(2) 至少停用影响ARR 药物4 周以上: 包括螺内酯、依普利酮、阿米洛利及氨苯喋啶; 排钾性利尿剂; 来源于甘草的产品( 如甘草类糖果,嚼用烟草) 。
如果上述ARR 检测结果无法诊断,高血压患者应切换为不影响ARR 的药物,如维拉帕米缓释剂、肼苯哒嗪( 合用维拉帕米缓释剂,避免反射性心动过速) 、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等。
停用可能影响检测的降压药物至少1周以上: 包括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中枢α2激动剂( 如可乐定和α甲基多巴) 、非甾体类抗炎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肾素抑制剂、二氢吡啶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3) 确认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 HRT) 状态。
含雌激素的药物可降低直接肾素浓度( DRC) ,如果测定的是DRC 而不是PRA,则会导致ARR 假阳性。
建议改用其他有效的避孕方法,停口服避孕药。
肾素,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检测注意事项样本处理:肾素,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分为立位标本和卧位标本,样本需要是EDTA血浆,抽血时可以抽两管,一管直接离心即可检测肾素和醛固酮;另一份抽血后加入酶抑制剂(若是2ml全血就加入20ul酶抑制剂,若是5ml全血就加入50ul酶抑制剂)然后离心检测血管紧张素Ⅱ。
简述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血压是指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是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正确测量血压对于诊断高血压和监测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测量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和注意事项,我们需要了解并遵循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 准备工作:在测量血压前,应保持身心放松,避免剧烈运动、吸烟和饮咖啡等刺激性物质。
应尽量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和影响测量结果。
2. 测量姿势:正确的测量姿势对于得到准确的血压值至关重要。
应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上,背部挺直,手臂放在桌上或扶手上,心脏与测量仪器同一水平线。
3. 选择合适的袖带:袖带的大小和宽度应适合被测者的上臂围度,过小或过大的袖带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袖带的边缘应与被测者上臂的中心线对齐,袖带不应过紧或过松。
4. 测量时间:血压值在不同时间有所差异,因此应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进行测量,以便比较和监测。
通常建议在早晨起床后、晚饭前及睡前等固定时间测量血压。
5. 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市面上有多种血压计可供选择,包括手动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
无论选择哪种类型,都要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进行多次测量: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建议进行多次血压测量并取平均值。
通常可以在每次测量之间间隔数分钟,以确保血压恢复到基准状态。
7. 避免交叉干扰:在连续测量不同人的血压时,应清洁袖带,以避免交叉感染和干扰。
8. 注意测量结果的解读:血压值通常由两个数字表示,收缩压和舒张压。
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最大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最小压力。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毫米汞柱以下、舒张压80毫米汞柱以下。
9. 注意血压的波动:血压值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如情绪、体位变化、饮食、药物等。
因此,在测量血压时应尽量排除干扰因素,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10. 定期监测血压:血压是动态变化的,需要定期监测和记录。
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和治疗。
尿常规检验中常用四项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高血压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管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四项常用指标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及时的诊断依据,帮助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内容结束】2. 正文2.1 尿蛋白定性检查尿蛋白定性检查是尿常规检验中常用的一项指标,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老年人群中,尿蛋白的异常增高往往是肾脏功能异常的表现,而高血压患者往往也会伴随肾脏损害。
通过尿蛋白定性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肾脏损伤,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在进行尿蛋白定性检查时,医生会收集患者的早晨中段尿样进行检测。
检查结果通常以“-”、“+”、“++”、“+++”等来表示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其中“-”表示阴性,即未检测到蛋白质,而“+”、“++”、“+++”则分别表示轻度、中度和重度蛋白尿。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尿蛋白定性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肾脏功能,监测病情变化,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尿蛋白定性检查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重视。
2.2 尿比重检查尿比重检查是尿常规检验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估肾脏的浓缩功能。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尿比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肾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脱水等情况。
正常情况下,尿比重在1.005-1.030之间。
如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尿比重低于1.005,可能表明肾脏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这提示肾脏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尿比重高于1.030可能表明患者存在脱水的情况,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尿比重异常也可能与患者的药物使用或疾病有关,需要医生进一步分析和诊断。
尿常规检验中常用四项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各种指标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尿常规检验中常用的四项指标对临床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四项指标分别是尿蛋白、尿糖、尿白细胞和尿比重。
本文将从这四项指标的角度,探讨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的重要性。
老年高血压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定期进行尿常规检验,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尿常规检验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尿液中的各种指标来判断身体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来介绍尿蛋白这一指标。
尿蛋白是指在尿液中可溶解于水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尿蛋白的含量很低。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尿蛋白的含量可能异常升高,这可能是肾脏功能受损的表现。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定期检测尿蛋白的含量是非常必要的。
当尿蛋白的含量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肾功能损害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其次是尿糖这一指标。
尿糖是指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不含有葡萄糖的。
高血压患者如果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性。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定期检测尿糖的含量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尿常规检验中常用的四项指标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尿蛋白、尿糖、尿白细胞和尿比重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肾功能损害、糖尿病、感染以及肾脏浓缩功能异常等问题,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尿常规检验,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前进行预防和治疗。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亦称血管收缩素、血管张力素,是一种寡肽类激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管紧张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Aldosterone)。
它也具有很强的致渴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前体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清球蛋白: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末由美国印第安纳和阿根廷的研究人员分别独立分离,并被分别命名为Angiotonin和Hypertensin,后来被美国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和瑞士巴塞尔的汽巴实验室(Ciba Laboratories)描述并合成。
因失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或肾疾病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等,可促进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肾素(一种酸性蛋白酶),进入血液后,使血中由肝生成的血管紧张素原(属α球蛋白)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10肽),它随血液流经肺循环时,受肺所含的转化酶作用,被水解为8肽的血管紧张素Ⅱ,部分血管紧张素Ⅱ受血浆和组织液中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被水解为7肽的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Ⅰ能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直接收缩血管的作用不明显;血管紧张素Ⅱ能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而升高血压,此外,还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起保钠、保水、排钾作用,从而引起血量增多,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Ⅲ的缩血管作用较弱,只有血管紧张素Ⅱ的1/5,但促进醛固酮分泌的作用却强于血管紧张素Ⅱ。
正常情况下,由于肾素分泌很少,血中血管紧张素也少,对血压调节不起明显作用。
但当大失血时,由于动脉血压显著下降使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多,对防止血压过度下降而使血压回升却起重要作用。
肾血管长期痉挛或狭窄的患者,因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多可导致肾性高血压。
此外,血管升压素可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参与血压调节。
当机体处于失血等情况而使循环血量减少时,该激素在血中浓度将显著升高,对保持循环血量和维持动脉血压起一定作用。
血压测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力量,是测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血压的测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本文将介绍血压测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测量前的准备(1)避免进行大量运动或体力劳动,消耗过多的能量,造成血压升高。
(2)测量前半小时内不要吸烟、喝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3)松开衣领,脱掉外套和袜子,保持放松状态。
2.测量位置(1)可以利用手部肘侧动脉进行测量,而最常用的位置是上输尿管。
测量时,患者的手并拢,肘部与胸部位置水平,手臂自然伸出,手掌朝上,缩小测量的误差。
(2)为了避免误差,应不要移动身体,也不要说话。
避免说话是因为说话会导致呼吸不稳,使血压变化。
3.计量设备(1)血压计应该校准,并且与标准血压计相比,容易操作。
(2)血压计的袖带宽度应该占整个上臂的三分之二。
(3)用适当大小的袖带切勿施加过多或过少的压力。
过多的压力会导致高伪装和误差,而过少的压力则会导致低伪装和误差。
4.注意事项(1)使用坐姿,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也应坐直。
(2)应该在早晨起床前测量,因为夜间做出的一些改变会对血压变化产生影响。
(3)在连续的两次测量之间,休息5-10分钟。
在早晨起床时,应该休息10-15分钟。
(4)在测量时,应保持平静的状态。
(5)每年定期检查一次血压,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总之,血压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不仅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也有助于大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遵循这些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测量出准确的血压并且保持身体的健康。
如何认识高血压四项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首先我们要回答以下问题?1、高血压诊断标准与流行病学2、高血压的分类及主要病因3、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检查手段4、高血压四项的内容及针对人群5、高血压四项检测的注意事项(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
一、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2003 年WHO/ISH 高血压处理指南》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 以下.二、流行病学目前,我国每15 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2004 年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城市人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00/10 万人,农村为142/10 万人,分别占死亡构成的37%和28%;居死亡原因首位。
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国高血压的地区、人群及时间分布一、地区分布(1)地区差异明显:北高南低,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
(2)人群分布:02年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到18%,全国患病人数约1。
6亿,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30.2%、24。
7%、6。
1%。
(3)时间分布:1959年、1979年和1991年三次大规模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1%、7。
73%、11。
88%,1980 ~1991年高血压患病率升高了54%.2、血压升高可导致(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2)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压急剧升高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高血压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3、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血压调节机制三、高血压的分类1、原发性高血压:以高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
体检测血压注意事项及流程体检是一种常见的健康检测方式,而测量血压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正确地测量血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然而,测量血压需要一定的注意事项和流程。
首先,在进行血压测量之前,需要注意休息状态。
最好在静息状态下进行测量,避免在体力或精神紧张的情况下进行。
此外,摄入咖啡因和烟草等刺激性物质也会对血压产生影响,因此在测量前最好避免摄入这些物质。
其次,选择合适的血压计和袖带也是非常重要的。
血压计的准确性和袖带的合适度会直接影响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血压测量仪器可供选择,建议选择质量可靠且经过校准的血压计。
袖带的大小也很重要,过大或过小的袖带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袖带的宽度应该能够覆盖大臂的80%至100%。
血压测量的流程一般以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坐在椅子上,并保持舒适的姿势,保持安静。
坐姿时,脚应平放在地面上,背部直立。
接下来,将袖带包裹在被测者的上臂上,袖带应紧贴皮肤,且袖口应紧贴大臂的下边缘。
然后,将血压计的袖口连接到袖带上,并调整至正确的位置。
开始测量过程后,血压计会自动给出读数。
在读数期间,被测者应保持安静,尽量不移动手臂。
同时,观察血压计上的数字,一般有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数值。
收缩压是血液通过动脉时的最高压力,舒张压是血液在心脏舒张松弛时的最低压力。
最后,完成测量后,需要将袖带缓慢地放松,并将血压计读数记录下来。
记录下的数据可以提供给医生进行健康评估。
此外,建议不仅仅通过一次测量结果来判断血压状况,最好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均值,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体检测血压无论是对于个人健康管理还是对于疾病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遵循正确的注意事项和流程,可以有效地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