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ch6统计指数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100
FDI PMI M2
名词解释
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
目的的投资活动。
2010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是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完成,是快速及时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它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GDP一同构成我国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
目前,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列入国家统
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11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
如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
其他存款
3%个百分点
下滑14.2%个百分点
真正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11.02.28•【文号】•【施行日期】2011.0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2010年中国CPI指数一月1.5%二月2.7%三月2.4%四月2.8%五月3.1%六月2.9%七月3.3%八月3.5%九月3.6%十月4.4%十一月5.1%十二月4.6%2010年年度涨3.3%2011年中国CPI指数1月份,4.9%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
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5.2%;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0%。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14.4%、鲜蛋价格上涨2.3%。
2月份,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
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5.5%;食品价格上涨11.0%,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消费品价格上涨5.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8%。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9%,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3%,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3%。
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
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
其中,城市上涨4.9%,农村上涨5.5%。
分类别看,食品上涨11.0%,烟酒及用品上涨2.0%,衣着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1%,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6.5%。
认识误区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CPI这个经济数据,更加关心的是它的变动幅度,即一个百分比,这就让并不十分了解经济学的人们误以为CPI就是一个变动率。
但实际上,CPI在通常情况下,是一个大于100的整数,即一系列参考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基期时的他们的价格的一个相对价格,而不是一个变动率数值。
2010~2011国内通货膨胀状况调查分析一.通货膨胀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5.1%的高位,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
去年的物价上涨,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物价新鲜词”,例如“蒜你狠”、“豆你玩”、“油不得你”、“姜你军”到“糖高宗”等,各种新物价名词层出不穷,戏说中透露着物价高涨。
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越烈。
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4月份 5.3%。
但是许多老百姓认为这一数据偏低,普遍认为2010年通货膨胀率为7.1%。
二.通货膨胀原因分析在查找相关资料之前,个人根据所学的内容对2010~2011年的通货膨胀做了一个自己的分析。
通货膨胀的最直观表现就是物价上涨。
这两年新闻里最经常听到房价上涨,油价上涨,菜价上涨。
房价上涨自然是因为炒房热引起的。
油价基本是由政府控制的,油价上涨意味着政府要多收钱。
菜价上涨或许因为供不应求,这两年国家自然灾害比较多,导致农作物歉收,菜价自然要涨。
石油涉及到工业,石油价格涨了,许多生产的成本也就涨了,相应的产品价格就涨了。
菜价,房价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吃住问题。
综合这三类,物价统统上涨,而人们的生产并没有相应的增加,我想这些应该是导致物价的部分原因。
以下是我根据网上的资料整理的引发通货膨胀的若干要素,事实证明我还说对了几点。
(一)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农产品欠收2010年中国农产品总体歉收,造成物价上涨较快。
首先,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至东部和南方地区;其次,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发生大面积干旱;再者,青海省玉树####族自治州玉树县4月份发生7.1级####,造成2698人遇难,失踪270人;同时,海南作为是重要的蔬菜供给地却在10月发生洪灾,导致食品价格上涨严重。
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2010年经济运行数据2010年经济运行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发布2010年全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
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运行数据[1]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GDP: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CPI、PPI:12月CPI同比上涨4.6% PPI上涨5.9%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市场物价同比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
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6%。
分类别看,食品上涨7.2%,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4.5%,衣着下降1.0%,交通和通信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持平。
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12月份上涨5.9%,环比上涨0.7%。
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12月份上涨9.5%,环比上涨1.1%。
统计学六个指数的概念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系列指数来衡量和总结数据。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六个重要的统计学指数。
1.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
它是最常用的统计指数之一,用来衡量数据集的集中趋势。
算术平均数对异常值非常敏感,因为它把所有数据都纳入计算中。
2.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数据集按升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如果数据集的个数为奇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集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中位数对于数据集中的异常值不敏感,它能更好地反映数据集的典型值。
3. 众数: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众数适用于描述分类数据和定性数据的分布情况。
4. 方差:方差是衡量数据集分散程度的指标。
它衡量了每个数据点与算术平均数的偏离程度。
方差越大,数据点相对于平均值的偏离就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
5. 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是最常用的衡量数据集分散程度的指标之一。
标准差的计算相对方差来说更易于解释和理解,因为它与原始数据集的单位一致。
6.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指标。
相关系数介于-1和1之间,如果相关系数为正值,表示两个变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如果相关系数为负值,表示两个变量具有负相关关系;如果相关系数接近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强。
总结:以上六个统计学指数涵盖了许多统计分析的要点,不同的指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分析目的。
了解和使用这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提取其中的信息,并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2010年前后的CPI与GDP之关系研究——基于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考虑摘要:在中国,GDP的增长以及与CPI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令政策制定者与经济学家头疼的问题,高速增长的GDP只能够承载较低的CPI。
而伴随着2010年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中国的GDP增速回落, 而诸多因素将共推CPI 上行, 从而进一步加重GDP与CPI之间的矛盾。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转型前后GDP与CPI的结构分析,来探讨为何高速增长的GDP只能够承载较低的CPI,并对未来的改革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 GDP CPI一、引言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0年第二季度, 美国经济增长折年率为1.7% , 7~ 9 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1.2%、1.1%和1.1%,经济增速略高于物价水平上涨幅度, 美国社会和谐稳定; 欧元区GDP同比增长1.9% , 7 ~ 9 月份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H ICP)同比分别上涨1.7%、1.6% 和1.8% , 经济增速略高于物价水平涨幅, 欧元区社会和谐稳定。
GDP代表财富的增长, CPI代表物价的走势,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并且美国和欧元区的事实也在向我们证明, 只要同GDP增速略高于CPI的涨幅或与之持平, 社会就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 2010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设定为: GDP 增长率保持在8% 左右,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两者之间存在5个百分点的巨大缺口。
我们不禁疑问,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在经济连年高速增长、GDP总量与增速屡创新高的时候, 政府要将CPI涨幅的控制目标设定在3% ?为什么中国两位数增长的GDP却承受不了3% 的CPI 涨幅? 要回答这一问题, 就要对GDP和CPI 进行细致地考察。
在中国, GDP 有GDP的问题, CPI有CPI的问题, 并且, 这一切都和货币政策有关。
二、2010年以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的GDP与CPI(一)GDP的增长逻辑首先,GDP的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
北京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02月25日10:19 中国经济网2010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市经济在调整中继续平稳复苏回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步推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3亿元,下降1.6%;第二产业增加值3323.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30.5亿元,增长9.1%。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4%、9.5%和12.3%。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29.1:69.6变化为2010年的0.9:24.1:75。
财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23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其中,实现增值税和营业税210亿元和855.4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3.7%,实现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513.1亿元和215.3亿元,分别增长19.2%和21.1%。
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2716亿元,增长17.1%。
其中,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22.9%、41.6%和18%。
全市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64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地税税收(费)收入21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和支出(一般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累计分别达到8827.9亿元和9941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7倍和2.6倍。
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开高走,四季度明显加大。
10月份突破3%,11月份超过4%,12月份继续走高,达到4.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涨幅高于上年3.9个百分点。
2010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二○一○年八月三日
2010年上半年,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1.2%,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以此测算,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25%。
从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行业下降2.69%,钢铁行业下降1.64%,建材行业下降7.61%,化工行业下降4.28%,纺织行业下降2.42%,石油石化行业上升11.35%,有色行业上升8.11%,电力行业上升4.19%。
附注:
1、计算公式及指标解释
其中,分子能源消费总量是综合能源消费量(等价值),是按照标准单位计算的各种能源消费量总和,分母GDP是各次产业增加值的总和。
其中,分子工业能源消费量是工业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值),分母工业增加值即工业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统计范围是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3、GDP按照2005年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3、GDP按照2005年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2010年清廉指数的计算方法数据来源:∙2010年清廉指数是一个复合指数,它把过去两年的数据收录到一起。
2010年清廉指数引用了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发布的各种调查数据。
∙2010年清廉指数是从10个独立的机构所发布的13个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求出的。
所有这些来源都衡量公共领域或政治领域腐败的程度(腐败频度及其贿赂的多寡等等),所有这些来源都给世界各国排行,如提供了对多个国家的测评。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腐败范围的评估是由两组人士完成,专家(驻在所在国的和非所在国的)和商界领导。
2010年清廉指数中,下列7个来源是基于专家的分析评估之上的:非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Bertelsmann 基金会、伦敦经济学人智库、美国的自由之家、Global Insight和世界银行;2010年清廉指数的另外三个来源则是基于驻在居所国的商界领袖的测评,如IMD, 香港政治和经济风险分析顾问公司及世界经济论坛等。
∙清廉指数数据来源都是民意调查,而且同一来源运行多年,过去两年的数据仍然有效。
∙有一些数据来源是由专家给一个地区/国家评分,我们只采用了评分中那些最经常引用的部分,因为这些数据属于同僚评估,其年份变化不大。
计算清廉指数得分的步骤:1.计算清廉指数的第一步是标准化所有个别来源的数据,即把它们变成一个共同的scale。
我们使用了一种叫做” matching percentiles” 的方法,即把每一个独立来源的数据所给出的国家排序。
这个方法在合成所有那些有着不同的分数的来源的方面很有用。
尽管它会失去一些资讯,它却允许所有来源所给出的分数保留在清廉指数的树枝范围内,即从0到10。
2.计算清廉指数的第二步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建构一个beta-transformation。
这个方法增加了清廉指数排行内所有国家的标准逸差,并让它可以更精确地把那些得分差距很小的国家区别开来。
3.最后,清廉指数通过平均所有标准化以后的分值确定每个国家的得分。
作者: 郭向明 孟庆福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商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物价
页码: 15-1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CPI 压力测试
摘要:CPI作为衡量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最近几月一直在3%的通胀红线上运行,11月CPI同比涨幅更是破5达到5.1%,本轮物价上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财观念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运用压力测试方法对我国2010年12月CPI走势进行建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0年12月CPI给出预测估计,结论认为我国12月CPI同比涨幅在4.3%左右,波动幅度主要依赖于政府对食品类、居住类价格的调控力度。
2010年经济运行数据2010年经济运行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发布2010年全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
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目录[隐藏]1 主要经济运行数据[1]o 1.1 GDP: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o 1.2 CPI、PPI:12月CPI同比上涨4.6% PPI上涨5.9%o 1.3 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增长2.9%,连续七年增产o 1.4 工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o 1.5 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o 1.6 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增长18.4%o 1.7 物价: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o 1.8 进出口: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34.7%o 1.9 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增长11.5%o 1.10 货币: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2 2010年12月份及全年主要统计数据[1]∙ 3 2010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 4 媒体评论∙ 5 专家评论∙ 6 相关条目∙7 参考文献[编辑]主要经济运行数据[1]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编辑]GDP: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2010年12月运行指标分析2011-1-241.国内生产总值根据统计局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整体来看,2010年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还是在于出口、消费和投资。
在经历了年内多次调控和欧债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年末节能减排的限制,三季度同比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四季度增长明显。
图1:国内生产总值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率(%)1998年I季度—2010年Ⅳ季度数据来源:国研网国研数据库2.工业生产2010年前12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较上月末回落0.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9.6%,二季度增长15.9%,三季度增长13.5%,四季度增长13.3%。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7%;集体企业增长9.4%;股份制企业增长1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5%。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6.5%,轻工业增长13.6%。
分行业看,在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实现比上年增长。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4.9%,中部地区增长18.4%,西部地区增长15.5%。
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12月当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同时,受出口提振影响,轻工业增幅大于重工业。
12月当月,我国轻工业同比增长13.0%,增幅为0.3个百分点,大于重工业0.1个百分点的增幅。
由于我国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出口,而这些行业大多归属于重工业范畴,因此出口的提振对轻工业的拉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