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导引下椎间盘内外臭氧消融术联合盘外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格式:pdf
- 大小:573.29 KB
- 文档页数:3
臭氧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指外伤或退变导致椎间盘纤维环撕裂而出现的髓核膨出、突出或脱出,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起下腰痛及根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原因之一。
好发于青壮年,病程长,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有学者进行了联合臭氧与胶原酶对LDH进行介入治疗的探讨,但报道仍较少,现简要综述如下:1臭氧、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史1968年美国学者Sussman用胶原酶进行椎间盘组织体外分解试验,在动物试验基础上,1981年Sussman首次报道用胶原酶成功治疗29例LDH患者。
随后胶原酶溶解术(CNL)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
臭氧(O3)治疗LDH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1988年,Verga首先将03注入腰大肌及椎旁间隙治疗腰腿痛;1995年Piet-rogrande首次报道经皮椎间盘内注射。
O3治疗LDH;Lbertini报告6665例从1994--2000年多中心的研究结果,优良率达80.9%。
臭氧融核技术(OC)在欧洲,尤其是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获得了较满意疗效。
国内俞志坚等率先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椎间盘突出症的臭氧融核技术迅速发展。
2臭氧、胶原酶的作用原理2.1臭氧作用原理2.1.1溶解髓核O3是强氧化剂,通过破坏髓核蛋白多糖导致髓核失水萎缩,解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破坏髓核细胞,使蛋白多糖产生和分泌减少。
2.1.2抗炎O3通过影响细胞因子拮抗剂和/或自免抑制细胞因子,如IL210和TGFβI的释放;引起抗氧化酶过度表达中和过量反应性产物;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NO和PDGF引起血管扩张,使炎症消散。
2.1.3止痛O3能缓解急慢性关节病和下背综合征患者的疼痛。
O3抑制化学物质释放、促进炎症消散亦可减轻疼痛。
2.2胶原酶作用原理胶原蛋白水解酶(collagenase,简称胶原酶),具有催化作用的高度特异性生物催化剂,是唯一能作用于胶原组织螺旋结构的酶,在生理pH值及温度条件下水解天然胶原纤维。
CT引导下经皮臭氧消融术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臭氧消融术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效。
方式: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在盘内及神经根注射臭氧。
结果:术后随访3-12月,优88例,良2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
结论:经皮臭氧消融术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平安、有效的方式,值得临床推行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疗效观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疼痛科常见病,临床上常以一侧腰腿部疼痛、麻木、咳嗽及使劲大便时加重,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为要紧表现,以L4-L5和L5-S1之间的椎间盘最易发生病变[1]。
我科从2006年采纳臭氧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取得中意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120例患者,男75例,女45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8岁。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所有影像学诊断均与临床表现一致,通过正规保守医治1月以上无效。
一个间隙突出66例,两个间隙突出45例,三个间隙突出9例。
方式医治方式:患者取俯卧位,下腹垫软垫。
选择为病变椎间盘作为标记,对病变椎间隙行CT扫描,并测量穿刺点到椎间盘的位置及进针角度,在皮肤上做好标记。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利多卡因2毫升局部浸润麻醉,椎间盘穿刺针从标记处刺入椎间盘髓核,在CT下确认给予浓度50ug/ml臭氧10-20ml,观看臭氧在盘内散布中意后退针至神经根,再注射浓度40ug/ml臭氧10ml及消炎镇痛药8ml(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1000ug,曲安奈德10mg,%生理盐水稀释至8ml)。
拔针后可用创可贴封锁针眼。
疗效标准。
优:病症消失,工作和运动恢复,良:偶有腰部不适和下肢疼痛,工作无穷制,一样不做特殊医治,差:病症和体征无明显改善,需手术医治。
2结果120例患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成功率100%,90%的患者在2周-2月慢慢恢复正常。
随访3-12月,优88例,良2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
CT引导下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与单纯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比性观察目的:探讨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单纯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方法: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采用细针经皮穿刺向椎间盘内注射臭氧和胶原酶。
结果:治疗后1个月随访,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组优良率为87.5%,臭氧注射治疗组优良率为80%。
治疗后6个月随访,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组优良率为92.5%,臭氧注射治疗组优良率为77.5%。
结论: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加显著,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标签:臭氧;胶原酶;腰椎间盘突出症;CT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治疗复杂。
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与单纯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且疗效显著。
这两种治疗方法,操作方法基本相同,在疗效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系我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治疗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确诊,且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严格选择适应证。
分为A、B两组。
A组:40例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5岁,突出椎间盘共L3/47例,L4/528例,L5S113例,其中有8例两个椎间盘突出。
本组采用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
B组:40例患者,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6岁,突出椎间盘共L3/46例,L4/530例,L5S114例,其中10例两个椎间盘突出。
本组采用臭氧注射治疗。
所用CT为GE公司生产的双排螺旋CT,臭氧发生器为淄博市悦华医疗器械公司生产。
1.2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于CT扫描床上,小腹垫一圆枕,进行常规扫描,病变椎间隙扫描3~4层(注意扫描时扫描线应尽量拉长,以便使患者腰部皮肤位于扫描野内,从而便于定位),选择病变椎间盘层面,穿刺途径依据腾氏方法[1],在CT监视屏上确定穿刺点的旁开距离、进针深度和穿刺角度。
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关键词】 CT引导臭氧消融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
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15.2%,每年还以1.3%的速度增长,本症是导致腰腿痛及颈肩痛最常见的原因。
其外科治疗应遵循减压与稳定的原则,常规手术如全椎板、半椎板、椎间开窗等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术,可达到神经根松解与减压目的,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腰椎不稳等并发症,或术后伴有因腰椎不稳、粘连及瘢痕等所致的腰痛或(和)坐骨神经痛。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近年来,椎间盘突出的微创治疗技术如酶学溶核术、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经皮椎间盘镜直视下椎间盘摘除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脊柱内镜技术等都较传统的手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不同程度地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但仍存在创伤大和风险高的问题,CT引导下椎间盘内臭氧消融术是近年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最先进的微创技术,我院自2007年1月2日开展了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现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65例患者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17~56岁,平均36岁,均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和体征,经CT或MRI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其中1个间隙突出者49例,2个间隙突出者16例;L4~L5 41例,L5~S1 36例,L3~L4 4例。
L3~L4、L4~L5突出者均采用盘内注射法。
L5~S1椎间盘突出者首选盘内注射法,穿刺失败者改为椎体后路突出物内注射法,穿刺成功率为100%。
操作方法:使用GE公司制造的CT机,术前操作间紫外线空气消毒30分钟以上,手术器械采用21G 150mm穿刺抽吸针,新型医用臭氧发生器,臭氧浓度为40~60mg/L。
患者俯卧于CT扫描床上,行常规扫描,确定椎间盘突出间隙,病变间隙2mm层厚扫描5层,以突出最明显的部位作为穿刺平面,在CT监视屏上确定穿刺点的中线旁开距离及穿刺角度,局部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按照所测的角度,穿刺点进针,在CT监视下穿刺病变椎间盘,使针尖尽量位于椎间盘中心位置。
CT引导下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的临床分析【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胶原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并且有明显的增多的趋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用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近几年来,在CT引导下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
从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对58例经CT或核磁检查临床确诊为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在CT引导下分别向椎间盘突出物表面及内部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技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且创伤小,费用低,复发率低,可以达到类似手术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收集了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经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临床检查确诊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2.5岁,病程从2个月至20余年不等。
其中L3/4间盘突出的15例,L4/5间盘突出的21例,L5 s1间盘突出的22例,主要临床症状:腰疼或(伴)下肢痛,患侧肢体酸沉麻木,部分出现肌肉萎缩。
体查,一侧或双侧直腿抬高阳性,相应椎间盘突出水平的脊突旁有压痛等。
所有病例均经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或以上,临床效果无效或效果不佳,均无治疗禁忌证。
1.2 技术和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在CT监控小选择椎间盘突出明显的层面,确定一条能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经皮到达穿刺靶点的最短安全进针途径。
一半多采用2种方法,一种是对于L3/4、L4/5键盘突出的可采用椎间孔穿刺法,另一种是对于L5 s1间盘突出的采用经小关节内缘,穿黄韧带经硬膜外穿刺法。
具体方法是,完善常规的术前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的测定,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 mg以防过敏反应,然后,让患者患侧向上侧卧于CT扫描床上进行扫描。
选择椎间盘突出明显的层面作为穿刺平面,在这个层面上由突出物的中心连一条能避开血管的,神经至皮肤的最短直线,确定皮肤上的点为穿刺点,然后对穿刺点周围进行消毒,用2%的利多卡因10 ml局麻后穿刺,在CT监控引导下循环进针。
CT引导下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操作技术及临床意义。
方法 115例LDH患者,CT引导下选择L3~4、L4~5、L5~S1间隙精确定位,经皮穿刺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LDH。
结果一次进针成功率100%。
CT引导下准确定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
结论 CT引导下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LDH定位精确,该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安全性高,并能重复多次治疗的特点,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 CT引导下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00-02LDH的治疗方法颇多,包括保守治疗、微创手术和外科手术。
大多数患者首选保守治疗,如推拿、按摩、牵引、脉冲、短波、封闭等。
但保守治疗复发率高,当效果不佳或者短期内复发频繁时,需要选择微创手术或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肯定,但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时间长,费用高,患者不易接受。
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LDH因操作简单,疗效肯定,不影响脊柱的稳定结构,痛苦小及费用低等特点得到迅速发展。
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术是治疗LDH的微创介入法之一,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推广[1],并获得了显著疗效。
2006年我院引入CT引导下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LDH这项技术,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5例均为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男63例,女52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21岁,平均41.4岁。
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2个月,平均23.2个月。
86%患者具备典型神经根性症状,L3~4椎间盘突出者2例,L4~5椎间盘突出者76例,L5~S1椎间盘突出者27例,L4~5与L5~S1椎间盘同时突出者10例。
其中,向左侧突出64例,向右侧突出者51例。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并放射性疼痛、麻木,部分患者可有间歇性跛行。
CT导向下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对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CT引导下椎间隙注射(O3)用21G穿刺针,经侧后方途径和关节突内侧缘进针。
病变椎间盘突出部位注射臭氧15-20ml (60ug/ml)。
随访3-18个月,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经行评定,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48%。
认为CT引导下椎间隙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标签:臭氧;腰椎间盘突出症;CT引导O3俗称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与氧气相比,具有比重大、有色、易溶于水、易分解等特点,常温下半衰期为20min,2007年9月我院引进此项技术,应用CT引导在椎间盘内、盘外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7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47例患者,男25例,女22例;年龄23—65岁,平均41岁。
单节段21例,双节段26例,术前均经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严格选择适应症,无合并骨性椎管狭窄、椎体活脱、黄韧带肥厚等。
患者病程3月—12年,术前均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而同意接受本法。
2、治疗方法:(1)、定位定点:CT下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术前常规扫描,层后3—5mm,于CT扫描显示器上利用测量软件标定表皮预穿刺点,并测量标定点与椎间盘的距离,穿刺进针角度与进针深度。
打开CT机激光定位灯,将扫描床移动到穿刺层面并按照上述测量在患者皮肤上标记进针点,消毒铺巾,用0.25%普鲁卡因6ml局部麻醉,穿刺针采用长150mm21号穿刺针。
(2)、穿刺途径:一般以脊柱旁开7—9cm为穿刺点,穿刺角度为失状面35~55°;冠状面L4--L5为0—3°;L5—S1为8—12°。
穿刺针采用长150mm21号穿刺针。
经侧后方途径进入椎间隙中央,L5—S1侧后方途径进针困难时,用关节突内侧缘进针①。
(3)、注射方法:臭氧采用依德康CHV-11-B臭氧发生器设备,生产的臭氧浓度在10—80mg/L之间连续可调。
CT引导下突出物臭氧“爆破”+胶原酶注射溶解术对于较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 CT 导引下突出物臭氧“爆破”联合胶原酶“靶点”注射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患者俯卧 CT 检查床上,CT 导引下精确定位,确定责任间盘,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穿刺针穿刺至突出物周围后,通过针内针刺入突出物内推注40%臭氧5-10ml,CT扫描显示突出物被臭氧“爆破”。
确保无不良反应后间隔 15min 抽取 1ml 胶原酶混悬液进行突出物靶位注射。
拔出针内针,然后再次推注胶原酶3ml 进行盘外注射,无不良反应后住院留观5-7 天。
结果:根据改善的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分别为 39.4%和 32.2%,总有效率为 88.2%,疗效显著。
结论:CT 导引下经突出物臭氧“爆破”联合胶原酶“靶点”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微创、经济、恢复快、疗效明显,是近年来临床上应用广泛且效果理想的微创技术。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 导引;“双针”穿刺;臭氧“爆破”;胶原酶“靶点”化学溶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而且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困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治疗方法多达十几种,微创介入治疗是我院2012 年引进的新技术。
初期我科常规采取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我们发现对于突出物较大者如果臭氧注射后CT扫描突出物内臭氧扩散不显著者,治疗效果欠佳,后期采用CT引导靶位注射臭氧“爆破”及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们统计的 159 例患者中,男性 95 例,女性 64 例,年龄 21-67 岁,平均年龄 41.5 岁,发病部位以 L4、5 间隙居多,其中 27 例为多间隙治疗,其余为单间隙治疗。
所有患者均经CT 或 MRI 检查并结合临床确诊为椎间盘突出症,95%以上患者均经过牵引、理疗、按摩等传统治疗但效果不佳,3例患者曾做过髓核摘除术。
CT引导下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马成果;王金梅【摘要】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臭氧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CT扫描精确定位,将穿刺针准确刺入靶点,推注40~60 μg/ml的臭氧5~20 ml和600~1200 U胶原酶,分别观察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术后1个月:优42例(58.33%);良21例(29.17%);可5例(6.94%);差4例(5.56%),优良率为88.50%.术后6个月:优45例(62.50%);良24例(33.33%);可3例(4.17%),优良率达95.83%.术后出现过敏反应、神经系统症状各2例,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或消失.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臭氧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微创、安全,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2(017)017【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引导;臭氧;胶原酶化学溶解【作者】马成果;王金梅【作者单位】276001,临沂市人民医院骨六科;276001,临沂市人民医院骨六科【正文语种】中文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为临床常见病,常引起腰腿疼痛,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临床上将其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研究表明诸如牵引、熏蒸、药物、针灸推拿等非手术治疗可使突出物有不同程度的缩小[1,2],但均获得了一定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往往较差,容易复发。
微创介入治疗,如胶原酶化学溶解术[3]和臭氧消融术[4]等,因具有微创、安全、疗效确切及不影响椎管内正常结构等优点,而得到骨科医师的广泛关注。
我院共收治的72例患者,均采用臭氧注射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21~75岁,平均(45.5±6.8)岁;病程3个月~5.5年,平均(2.1±0.2)年;病变类型:多间隙病变30例,单间隙病变42例,纤维环完整型35例,纤维环破裂型37例。
疼痛科CT引导注射臭氧加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术诊疗常规CT引导注射臭氧加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术是治疗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微创介人治疗方法。
基本原理:注射臭氧分离突出物与神经组织的粘连,臭氧具有氧化髓核中粘多糖及消炎止痛作用;国产胶原酶可特异性溶解椎间盘中的II型和I型胶原蛋白。
在CT 引导下将臭氧和胶原酶分别准确注射到椎间盘突出物内或/和其表面,溶解突(脱)出的椎间盘组织,消除其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和刺激,从而恢复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达到治愈效果。
一、适应证:1、经临床和影像诊断明确,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
2、急性和亚急性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
3、巨大型(突出物≥10mm)和游离型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4、椎间孔型和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
5、椎间盘突出物部分钙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6、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的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
7、合并骨性椎管狭窄未出现神经卡压和马尾神经综合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8、腰椎椎体轻度滑脱伴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禁忌证:1、合并骨性椎管狭窄出现神经卡压或/和马尾神经综合征。
2、颈、胸椎间盘突出症已出现脊髓变性或瘫痪者。
3、凝血机制异常或正在抗凝治疗中。
4、合并全身感染、椎间隙感染、活动性结核尚未控制者。
5、椎间盘突出物严重钙化。
6、合并严重慢性器质性疾病(心、肺功能衰竭失代偿期),严重代谢性疾病如肝硬化、重症糖尿病血糖尚未控制者。
7、有严重药物过敏史、孕妇、月经期及14岁以下儿童。
8、甲亢、G6-PD缺乏症(蚕豆病)患者忌用臭氧。
9、精神异常或对治疗方法存在顾虑不能配合者。
三、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的颈、肩、上肢、胸、腰、腿痛,或急性发作的上述疼痛经休息、服药不能缓解。
2、有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如上、下肢、躯体某些部位的感觉减退;肌力或/肌张力减弱、肌萎缩;颈、胸、腰椎棘突、棘间或/和椎旁压痛;屈颈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脊柱背伸试验,直腿抬高及其加强试验,Huffmann等试验阳性,生理反射增强或减弱,等。
射频消融联合臭氧、胶原酶治疗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表时间:2014-05-07T14:33:15.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3期供稿作者:徐涛[导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突出物较大、传统保守方法治疗本病疗效不佳。
患者如不愿开放手术治疗,可以考虑本方案。
徐涛(河南省西峡县中医院疼痛科 474500)【摘要】目的评价射频消融联合臭氧、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8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6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用射频消融联合臭氧、胶原酶治疗,对照组注射臭氧治疗。
结果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检查,治疗组优良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3%,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射频消融联合臭氧较单独运用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射频消融联合臭氧胶原酶【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134-02由于解剖结构的关系,手术操作对组织结构的损伤和破坏较大, 易造成腰椎稳定性差, 并发症多。
近些年来,微刨介入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臭氧融盘术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对于巨大型突出因臭氧的作用持久缓慢性,影响疗效。
作者在CT引导下经患侧旁正中入路射频消融联合臭氧、胶原酶治疗89例,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1.1 诊断标准参考《腰椎间盘突出症》[1]的相关标准:腰腿痛明显,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按神经分布区域的麻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或MRI检查亦发现相关的巨大型椎间盘突出。
1.2 纳入标准①临床标准:有腰痛伴膝以下放射痛,年龄20-59岁,病程≤3年,直腿抬高试验<70°。
伴或不伴相应支配区麻木或感觉减退,趾背伸肌力、跖屈肌力和腱反射改变。
②影像学标准:CT或MRI检查发现巨大型椎间盘突出,CT示突出物超过椎管容积的40%。
CT导向下臭氧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入科肖越勇摘要目的:探讨CT导向下臭氧溶解术治疗颈、腰间盘突出的价值。
方法:180例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颈椎间盘突出30例、腰椎间盘突出150例,于CT导向下行臭氧溶解治疗。
颈椎间盘穿刺途径为经前路斜向穿刺。
腰间盘穿刺途径:突出物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突出物为外侧型者经神经根外侧、小关节突内缘穿刺突出物达盘内,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注射浓度为60ug/ml臭氧5-15ml,总量小于30ml。
结果:注射臭氧后CT扫描显示臭氧在间盘内分布:裂隙状、髓核腔内积聚状、弥散分布状及大部溢出盘外状。
臭氧注射后神经根轮廓全部显露、―淹没征‖消失者占29%;神经根大部分显露、―淹没征‖部分消失者占50%;神经根显露不明显者占21%。
治疗后3个月随访显效、有效和无效者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占78%、16%及6%;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占82%、13%和5%。
结论:CT导向下盘内、突出物单次联合臭氧溶解术穿刺准确、及时监测臭氧分布及注射后改变、疗效高,为椎间盘突出治疗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脊椎;间盘突出;化学溶解术;臭氧;CT;穿刺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国内椎间盘突出的臭氧消融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笔者联合北京、山西、山东和东北地区的几家医疗单位对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做了探讨,对臭氧消融术的导向方法、穿刺途径、注射浓度和剂量、注射后影像学变化及其联合应用技术进行了探索,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80例颈腰间盘突出患者,颈椎间盘突出30例,腰椎间盘突出150例。
男性患者119例,女性患者61,年龄19-87岁,平均57岁。
术前均经CT或MRI确诊。
严格选择适应证,无合并骨性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体滑脱、黄韧带肥厚等异常。
患者最短病程3个月,最长病程为29年,术前均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其中13例患者为外科手术后路半椎板切除突出物摘除术后同一部位复发者。
CT引导下臭氧融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体会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融核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在CT引导下定位,穿刺途径为腰椎侧后方入路和后路径椎管穿刺入路,利用PTC穿刺针,穿刺至病变椎间盘,注入浓度为60μg/mL的适量臭氧,行CT 扫描,观察髓核溶解情况,直至满意为止。
然后将穿刺针退出椎间盘至椎间孔附近,注射浓度为35 μg/mL的臭氧5~10 mL。
结果术后随访总有效率达92.6%,术后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CT引导下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穿刺准确性高、创伤小,疗效显著,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CT引导;臭氧;有效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常温下半衰期约20 min,易分解,易溶于水。
目前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欧洲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院对6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臭氧髓核溶解术,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
现将穿刺途径和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收集了123例腰椎间盘突症出的患者,应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一组68例行臭氧融核术治疗,另一组55例行常规治疗(卧床、中药、牵引)作为对照组。
6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臭氧融核术治疗,男41例,女27例;年龄18~71岁,平均46岁;病程2个月~17年,大部分患者表现有腰痛和/或单侧下肢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术前经牵引等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无骨性椎管狭窄、椎体滑脱、黄韧带肥厚及钙化等异常影像学表现。
68例患者中,椎间盘向一侧突出32例,膨出33例,脱出3例。
均为首次行臭氧治疗。
1.2仪器设备螺旋CT机,山东淄博依德康CHY-31型臭氧治疗仪,0.9 mm×145 mm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
1.3臭氧融核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高约5~15 cm。
行病变椎间盘常规扫描,设定层厚3 mm,如遇椎间隙非常狭窄者,设定层厚为1 mm,确定突出椎间盘所在层面。
山东省第三批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之九(下):CT引导下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马景和东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主任医师九、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禁忌证①临床检查示严重神经功能损伤者;②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腰椎滑脱、椎体后缘离断症及椎管内肿瘤者;③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神经功能损伤者;④影像学检查示突出髓核形成游离块并移位至椎管的病例;⑤严重超体重者、有出血倾向者及合并有慢阻肺、哮喘者;⑥18岁以下患者。
因髓核内含有一定量的蛋白多糖是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故治疗前应行腰椎MRI检查,了解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合理选择病例。
十、医用臭氧发生器使用方法①连接电源,连接臭氧发生器与医用氧气瓶。
用氧气冲管道,>5L/min;②调节纯氧输出量为1.2L/min;③调节臭氧浓度:将输出控制阀调制分解方向,调节浓度旋钮至30mg~50mg/L,观察1min,浓度稳定后按“确认”键;④采集臭氧:将输出控制阀调制臭氧输出方向,用5ml注射器收集03即可使用;⑤间歇控制:使用间歇期间按“确认”键,进入等待状态暂停发生器工作;⑥关闭:使用完成后关闭氧气和电源。
十一、手术操作方法(一)CT定位患者俯卧于CT机床上,扫描4层,以病变最明显的一层作为穿刺平面。
在CT监视屏上确定穿刺点的中线旁开距离及穿刺角度。
(二)穿刺方法①侧后方途径穿刺法:1%利多卡因6~10ml局麻,深度达纤维环。
用Chiba21~22G穿刺针,经侧后方三角区进入椎间隙中央,即侧后方途径。
②关节突内侧缘途径穿刺法:依据CT扫描定位线确定L5-S1椎间隙,在其棘突下方一侧(一般习惯选右侧)。
路径为: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骶棘肌—黄韧带—神经根外侧间隙—突出物—椎间盘内。
穿刺针尖达黄韧带时,进针阻力增大有坚韧的感觉,突破黄韧带后,经CT扫描证实针尖达黄韧带内,连接5ml注射器,注入3ml过滤气体。
再CT扫描证实硬膜囊被气体推移至对侧,穿刺针前方无阻碍,可将针经突出物刺入盘内。
本组有47例D-二聚体阳性,但其特异性不高,有较高的排除诊断的价值,其值<500μg/L,提示无急性肺栓塞[4]。
据报道,螺旋CT血管造影对PE诊断的灵敏度为82% 90%,特异性为93% 96%[5]。
本组50例行CTPA检查者49例均表现阳性征象,其中右肺下叶41例,上叶43例,中叶32例,左肺下叶41例,上叶35例,肺动脉或其分子内均表现低密度充盈缺损。
因此对于疑诊PE者,应首选无创性检查方法,如CTPA是目前确诊肺栓塞的主要方法。
虽然未经治疗的肺栓塞病死率达25% 30%,但临床实践证明经充分治疗的PE病死率可降至6% 8%[6]。
目前溶栓与抗凝治疗中应用最多的为尿激酶、rt-PA、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国外推荐的用法为:尿激酶4400IU/kg,10min内静脉滴注,继以4400IU/kg,12h持续静脉滴注。
笔者应用的方法:经CTPA确诊的13例大面积肺栓塞予尿激酶4400IU/kg 10min内静脉滴注,继以4400IU/kg,12h持续静脉滴注12h,或注射用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爱通立rt -PA)100mg静脉滴注2h方案,继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 3d后加用华法林,以2.5 3.0mg起始,且两者至少重叠应用4 5d,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用量,以0.75 1.5mg增减调整华法林用量。
另41例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予低分子肝素1mg/kg,每12小时1次,第1 3天加用华法林,方法同上。
此方法的优点是安全,无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重大并发症。
本组1例拒绝治疗死亡,1例因合并子宫内膜癌死亡,4例因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无效死亡,余48例患者经溶栓、抗凝或单独抗凝治疗后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临床相关症状明显缓解或好转,治疗有效。
我国人口众多,肺栓塞的发病率较高、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给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挑战。
因此尽早明确诊断、查明病因、及时治疗,这对肺栓塞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