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概论11.舆论监督
- 格式:ppt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21
网络舆论监督熊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论监督随着“天价烟事件”、“邓玉娇事件”、“孙志刚事件”、“钓鱼执法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用自己影响并形成社会舆论高潮并最终影响了事情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向社会显示着当代网络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我们知道,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
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舆论监督一般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从传播学角度看就是指利用网络实现的舆论监督监督。
具体而言,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
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指的是网络意见监督。
总而言之,网络舆论监督涵盖了传统舆论监督的内容并以网络为新的载体呈现。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怎样的功能?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共同起到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的作用。
但,落实到实处,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有很大区别。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
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介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传者也很难收到受众的反馈,即使收到反馈,其时效性也非常差。
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
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基本类型及特点分析作者:余小波李乐刘安澜来源:《现代大学教育》 2015年第4期余小波李乐刘安澜摘要:舆论即公众的言论和意见。
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对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监察和督促,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行的一种社会行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舆论监督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监督机制。
根据舆论传播载体的不同,可将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街谈巷议、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舆论监督。
三种舆论监督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并兼具各自的优缺点,它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都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只有把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充分利用其优势,规避其缺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舆论监督;类型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4-0074-06收稿日期:2015-04-20作者简介:余小波(1961-),男,湖南安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李乐(198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刘安澜(1988-),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长沙,41008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1],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教育质量的“晴雨表”、“监测仪”,表达了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呼声,是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监督机制。
但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还缺乏对它的应有重视,对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它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何特点等等,还缺乏系统专门的研究。
第九章新闻舆论监督论本章要点▲什么是舆论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它们有什么特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位、对象和范围▲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新闻舆论监督的一般特点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特点▲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新闻舆论监督选择性操作的基本原则▲如何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对目标和资源配置进行选择性操作?第一节新闻舆论监督概说一、舆论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1、舆论监督(1) 定义:指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中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和制约的社会现象,是一种软性控制;主要通过社会公众发表意见,形成批评性舆论,对监督对象产生矫正和制约作用(2) 范围:群众性监督──组织性监督政治实体实施的舆论监督── 非政治实体实施的舆论监督(3) 共性──鲜明、具体的指向性──制约力量的非强制性── 一定程度的公开性地域、团体(组织)2、 新闻舆论监督(1) 定义:是舆论监督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力运行中的偏差行为及其他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制约,促使其修正错误的舆论监督(2)特性──极强的公开性──广泛性──集中性──时效性(3)新闻舆论监督是权力制约机制中最能体现民意,在民众中影响最大的社会力量二、新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历史沿革与现状1、新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四个阶段──建国之初到50年代初期(确立)《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关于全党全军进行大规模整风运动的指示》基本原则新闻舆论监督实践意义──“文革”时期(迷失)重灾期反面教材的启示──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回归)拨乱反正关注社会重大问题积极干预社会生活──90年代以来至今(复兴)走向全面复兴,真正形成富有实效的社会主义权力制约机制三、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1、社会民主机制2、权力制约机制第二节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与对象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位1、根本: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促进工作2、不同于一般的舆论引导,是一种强力制导(不是强制)3、进行批评报道,但它又不只是新闻批评,还要引导4、有批评,但不是简单的批评,它在批评之中有引导、有剖析、有实事求是之风批评:中性新闻批评南振中:舆论监督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中国记者,2000年第1期,第13-15页新闻舆论监督的三种功能:评判功能、宣泄功能、激励功能1997年5月29日陕西省农机局“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开机时间预先选定,几十亩未熟小麦被数台联合收割机“收获”记者连夜写稿:“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揭露的现象是消极的,产生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惟一主体──舆论监督权受到法律保障──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时,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2、不等同于资产阶级的新闻媒介监督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与范围1、对象──公共权力各级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统一于社会公正监督的层次和社会效应职务行为是监督重点──权力关系──公共人物──社会思潮2、目前,新闻舆论监督的要点是反腐败第三节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一、党性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服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党的新闻工作政策和宣传纪律,坚持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喉舌论,坚定不移地做党和人民的喉舌2、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1999年焦点访谈古田县银耳加工户硫磺熏银耳“银耳怎样变白?”淮河一些厂家排污重新回潮“淮河排污到几时?”东方时空记者翟耀文“朝自己开枪”,亲手枪毙了下大工夫制作的有关“上海家化”产品质量问题的一期节目民族工业国有企业形象名牌产品销路全局意识建设心态3、反对自由化的错误思想二、真实原则十分真实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自我保护?事实准确,实事求是是自我保护的基础重视取证,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湖北日报《舆论监督》1999年发表“上路检查本违规,制造假证更不该”1999年1月,监利县荒湖农场投诉,潜江市总口工商所违规上路,拦截了他们的两车皮棉潜江方面发来传真,称运棉车是当地交管部门拦下后交给他们的,并寄来盖有交管站公章的证明材料记者到潜江调查,工商所不仅违规上路检查,而且该所负责人还亲自起草,授意交管站出具虚假证明材料。
舆论监督研究内容摘要摘要: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即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监督主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
它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而最近国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加大了力度,这也是涉及舆论监督问题。
关键词:舆论监督网络监督问题对策Research on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ynopsis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ocial supervision as our party and country six supervision system (i.e.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 NPC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democracy,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of the most special of a form of supervisi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supervision usually has two cases, one is the news media itself represents the public opinion to supervise the society; Another is the public's use of the media to supervise society. It is the news media USES the uniqu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help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affairs, social affairs and all involved in the affair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promote its ope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public social life's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 However, recently, the state has intensified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rumors, which is also concerned with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Key words: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Network supervis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一、舆论监督的含义及功能 0(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0(二)舆论监督的功能 (1)二、我国舆论监督现状分析 (2)(一)我国舆论监督现状 (2)(二)我国舆论监督的问题 (3)三、完善舆论监督的建议 (4)四、结语 (6)参考文献 (7)序言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
舆论及媒体对舆论的监督与引导尚自强舆论: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是公众对社会上重大事件和争议的问题大体相同的看法。
舆论要素:公众、问题、意见。
舆论形成: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的引导。
其过程为:问题发生,舆论领袖发现,意见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传播,意见互动与整合,舆论形成。
舆论的功能:信息功能,给社会公众传达某种信息,让人们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指导功能,对个人能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因而能够影响个人的言论和行为;沟通功能,使大众开始觉察到问题的存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协调并宣示自己的立场;最终作用于社会实践、影响社会发展;监督功能,通过舆论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形成讨伐之势,使舆论具备了一种监督功能。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媒体舆论监督类型:媒体报道海量的信息,让公众知道权力如何运用,使之透明化;媒体对事件做深度调查报道,这是一种亡羊补牢似的监督;媒体发表意见,刊登各种评论,对权力滥用及相关现象作出抨击、揭露。
媒体舆论监督方式: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
舆论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舆论导向:新闻传播业要善于做舆论的向导,把个人的分散意见经过宣传评述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使进步的、正确的舆论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同时对错误的落后的舆论注意引导,使之转化,对反动的思潮则予以批判,使之消解。
舆论危机:指某人或社会组织受到舆论攻击和谴责,陷入声名狼藉的境地,社会声誉暂时或长期低落。
舆论场:某一个具体的舆论在当时当地产生的特定的环境,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能使很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
人们的交谈总是在一定空间和环境中进行的,舆论场同公众意见如影相随,根本无法分离。
舆论纸币:马克思和恩格斯谈到报纸的传播特点时使用的一种比喻。
我国舆论监督的理论与建构我国舆论监督的理论与建构The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of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in China内容提要我国“舆论监督”的内涵,与一般意义的传媒批评有所差异。
该文认为,现行传媒体制下的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一种党和政府权力的延伸或补充,加上传媒公开、及时的工作特征,因而这种无形的权力具有很大的能量。
由于这种情况,传媒批评一旦出现差误,其杀伤力也很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同时要追求经济利益,因而传媒的舆论监督也需要受到监督,任何权力即使具有无可质疑的正当性,一旦没有监督,就可能变得压迫人和剥夺人。
该文最后指出:舆论监督应该永远只是传媒自身的社会功能之一,不具备强制力,这就是它的本来角色。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meaning of media animadversion.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in the current media system is the supervision by media formally, but essentially is the extension or supplement of the Party's and government's power . This kind of invisible power has great energy with the help of media's publicity and instantness.Thus it will cause terrible destruction the moment the media animadversion makes mistakes.In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because media pursue economic benefits as well, the supervision by media should be supervised. Any power out of supervision,even with absolute justness, will become oppressive and depriving.Conclusively the paper thinks that it is the original role that the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is only one of media's social functions without the power of compulsion.“舆论监督”作为党的正式文件确认的一个概念,自从首次出现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以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重复出现。
1舆论三要素:1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特点:公共性冲突性和反常性现实性2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特点:问题的相关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3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特点:集合性表层性2 舆论定义(无):公众的意见或言论3 舆论角色与功能: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
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
4 舆论的形成过程(无):问题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
5 突发性公共事危机件的形成机制:征兆期——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潜伏期——初发期——持续期——消退期6 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舆论引导概念:是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那些与己不同的舆论变成与己相同的舆论,使受众放弃不符合该传媒所主张的意见的意见,并进而引导受众的认识和行动。
靠“设置议程”来“引导”靠“沉默的螺旋”心理来“引导”甚至“控制”舆论监督概念:通过传媒对党务、政务的公开报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以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
7 媒体怎么发挥舆论引导,监督:引导:1、争取主动,迅速收集信息2、及时汇报,加强沟通协调3、统一口径,规范新闻发布4、滚动发布,准确把握角度5、收集舆情,关注网络动态监督:一、把握好“角度”:例如:政府腐败、社会丑恶二、把握好“宽度”:例如:南京冠生园制假卖假三、把握好“温度”:例如:明星绯闻8 我国目前舆论监督遭遇哪些障碍:一、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党的有关舆论监督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抽象,缺乏操作性,另外也有不连贯不统一的问题。
二、舆论监督大多集中于乡以下基层机关、基层干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涉及高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政治生活的甚少。
三、在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中如何进一步把握事实和分寸的问题。
1、诤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诤言。
舆论主体坚持说真话、讲真理,直率地评价客观事物,是认识和追求真理的行为。
诤言具有求实性,使公众正确了解周围的变故,具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价值。
2、社会浮言有哪几种社会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
溢美之词,空话、大话,套话连篇。
3、舆论操纵和舆论同化舆论操纵是对舆论的潜在支配,表面上舆论仍处于独立地位,实则被权力所控制,被利用来达到权力的目的。
按某种意图制造或利用公共事件,堵塞或透露关键信息,劝服舆论领袖发表谈话,以形式符合一定要求的舆论指向,是舆论操纵惯用的手法。
舆论同化是强大的舆论把异己的舆论转化为与己相同的观点。
舆论同化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也符合被同化者的利益,因而才有更多的意见被说服。
正义权力对异己舆论的化解、吸引和劝服,是舆论同化。
非正义权力对异己舆论的利用则称作舆论操纵。
4、制造同意所谓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
与人民对立的政府要想赢得民意,需要利用媒体制造舆论,让民众为权力说话,达成统治者与民众意见的一致。
在一些国家,政府陷于复杂的内外矛盾,争得舆论的支持十分重要,通过制造同意树立权威,成为它们惯用的手法。
最先提出制造同意的概念,是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
5、公共权力话语的几种类型回应性话语;政策性话语;评价话语;对自己的政绩进行评价,对政府的工作进行总结。
6、舆论知觉外化为集群心理有哪些特征归属心理;认同心理;凝聚心理;怂动心理。
7、简述社会舆论的特征(P39)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社会舆论的波动性;社会舆论的弹性;社会舆论的惯性。
8、舆论生成的四个阶段(P51)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突发事件的激发;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
舆论学考试题目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是()。
A. 舆论现象B. 传播媒介C. 公众心理D. 社会事件答案:A2. 舆论的形成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个阶段()。
A. 问题出现B. 意见形成C. 意见扩散D. 意见消失答案:D3. 舆论的构成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舆论主体B. 舆论客体C. 舆论内容D. 舆论环境答案:D4. 舆论的功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信息功能B. 导向功能C. 决策功能D. 娱乐功能答案:D5. 舆论领袖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包括()。
A. 引导舆论B. 影响意见C. 传播信息D. 制造舆论答案:D6. 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A. 媒体曝光B. 公众讨论C. 法律制裁D. 政策制定答案:D7. 舆论调查的方法不包括()。
A. 问卷调查B. 深度访谈C. 内容分析D. 实验研究答案:D8. 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真实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及时性原则D. 随意性原则答案:D9. 舆论对决策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影响决策的制定B. 影响决策的执行C. 影响决策的评估D. 决定决策的成败答案:D10. 舆论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定量研究B. 定性研究C. 比较研究D. 历史研究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舆论的特点包括()。
A. 广泛性B. 多元性C. 一致性D. 时效性答案:ABD12. 舆论的形成机制包括()。
A. 问题识别B. 意见形成C. 意见扩散D. 意见反馈答案:ABCD13. 舆论的功能包括()。
A. 信息功能B. 导向功能C. 决策功能D. 调控功能答案:ABCD14. 舆论领袖的特征包括()。
A. 影响力B. 专业性C. 权威性D. 亲和力答案:ABCD15. 舆论监督的作用包括()。
A. 揭露问题B. 促进改革C. 维护正义D. 增强透明度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体。
舆论与舆论监督李卓钧《新闻理论大纲》舆论舆论监督舆论定义:舆论是一定的集合体的内大多数人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是人类社会必然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舆论构成要素:公众、事件(关系的舆论主体切身利益、引起较多关注、新鲜)、意见舆论的性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的集合,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应;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导舆论的特性:1、集合性舆论是大多数人集合意见,而不是某个单个人的意见;舆论这种集合意见是在个体意见相互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某些代表性的个体意见强烈地启发、制约或者推动集合意见的形成或发生变化2、倾向性任何舆论都是针对某一事物所作的评价;这是由于特定的利益和政治、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的倾向性,在面对人类共同利益时可以有共同的舆论3、现实性舆论是对现实问题的评价;只有当前生活中的矛盾才会更多的给人们带来利益上的影响,才会成为议论的中心4、自主性舆论的主体参与舆论活动,对事件发表看法是完全自觉自愿的5、公开性舆论是一种公开表达的意见舆论的作用:监督、咨询、调节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可避免的收到舆论的监督和评价;他们的行为都要向舆询;然后根据舆论的评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舆论的双面性及其衡量标准双面性:舆论是公众集中意识倾向的表达,但公众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因素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存在质量高下之分,无好坏之别标准: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定义:是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物和社会现象以及国家公务人员和一般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监督舆论监督的地位:1、舆论监督室社会监督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2、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自我调节、解决矛盾)3、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政治发展方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新闻事业舆论监督新闻事业与舆论形成的关系:舆论形成的条件:1、人们能否获得关于事态和事件的充分的信息2、人们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的运用语言和文字来展开争论与新闻事业相关:1、新闻事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和基本的功能是向人们传播新闻、提供信息2、新闻事业是人们表达意见、交换意见的场所新闻事业对舆论的影响和引导:新闻事业促成舆论的形成,而且还通过反映舆论是自己成为舆论的代表;同时又对舆论施加影响具体方式:1、有选择的报道社会上所发生的某些事件,吸引人们的关注,为形成某种舆论提供依据和材料2、发表新闻评论或理论文章,阐明某种观点或立场,以影响和引导舆论3、发表经过选择的有关人士和群众的谈话、来信,提供多方面的意见,用群众的观点影响舆论运用新闻媒介展开舆论监督的原因(重要作用)1、新闻舆论监督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非法乱纪者改过自新,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2、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治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3、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联系4、新闻的舆论监督提现了我国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我国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性质):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的内部矛盾,维护公共利益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特点:1、公开性指新闻舆论的公开性,它的监督通过公开报道和公开评论表现出来2、广泛性被监督对象、参与监督的人、监督产生的影响、监督内容3、及时性新闻报道和评论能迅速的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出来,快速的传播到群众中去,在错误出于萌芽状态即时进行干预(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效果)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1、对决策和决策执行的监督(民主化、反馈)2、对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现民意、公正合法)3、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决策、执行、作风)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原则和主要方式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原则:1、公开性原则是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前提○1知情才能监督○2封闭式愚昧的标志○3公开是为了监督2、舆论不一律原则是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运行规律舆论是由许多不同个体意见相互交流、融合、争辩、补充的结果,因此,要形成真正地舆论,就必须保证个体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批评性报道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目的:批评性报道和赞扬性报道都是为了排除不利因素,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作用:新闻媒介的批评性报道,往往被看作为考察新闻舆论监督开展得如何的主要衡量尺度批评性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衡量新闻媒介是否真正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主要志特征:以宪法、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准绳,对一切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监督,是社会诸种舆论监督方式中,最经常、影响罪广泛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问题:自上而下批评弱化了广度和深度;不及时公开批评批评不慎的表现:批评不实、批评不当、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新闻与舆论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特点:1、公开性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成为群体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其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2、公共性舆论指向的公正性:公共事务;作用目标的公众性:公共利益3、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原因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即和多远舆论,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广阔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有一种评价性社会功能作用方式: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是以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敢于社会,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决定的目的:是公众事务最大限度的符合公众的意志和要求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众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施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强有力形式之一控制作用的表现: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国家和政府的决策过程、决策实施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监督)2、对公众行为的鼓励或约束(鼓励公众合乎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与职业道德的行为)新闻舆论:新闻传播事业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把公众中分散的、无组织的舆论,根据某种需要加以选择、梳理并公开发表,使之成为集中地、有组织的舆论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定媒介2、引发舆论舆论要形成必须有意见指向——特定的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信息才能发表意见,而新闻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的议题常常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成为舆论的源头3、引导舆论○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1、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益,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力5、既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舆论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的影响。
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网络新闻传播中议程设置过程的变化“在大多数时间,报纸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应该想一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
”传播学研究者伯纳德·科恩这样形容报纸的作用。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之前,公众普遍缺乏表达的渠道,传统媒体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和发布权。
这个阶段的议程设置是以媒介为中心的。
媒介议程决定公众议程。
在中国,1978年针对“两个凡是”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是传统传播过程中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公众议程的代表。
最终,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在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的过程则发生了变化。
尤其在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等新兴传播工具诞生后,公众的表达渠道缺乏广阔和多样。
进入自媒体时代后,人人都可以当记者,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往往网络媒体和网民首先发布消息。
而此时,传统媒体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公众所发布的重要信息,以公众议程来决定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
温州动车事故中,第一条关于动车事故的消息来源于新浪微博,并迅速得到广泛转发,之后,相关报道才在传统媒体上出现。
但是,一旦传统媒体开始报道关于热点问题的新闻,主动权又重新回到了传统媒体手中。
此时,传统媒体长期发展历史中所建立起来的权威性,加上新闻机构的物质实力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采访和报道,媒介议程重新开始引导公众议程。
温州动车事故中,随着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机构进入事故现场进行采访,更多详细的细节被报道出来,网络上的信息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公众开始依赖传统媒体获知事件消息。
在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的的时滞,也就是媒介对公众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需要的时间,则变得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