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概论1.绪论:认识舆论
- 格式:ppt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9
《舆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论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也为学生其它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认识舆论及其要素(4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中外学者关于舆论的不同说法和本门课程“舆论学”中研究的“舆论”;舆论的八要素;关于非舆论的几种常见类型。
⑵教学难点对舆论和非舆论界限的区分,舆论常常被误指非舆论的东西。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⑴教学内容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本节分别从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出发,探讨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了解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达到对舆论及舆论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舆论的八要素本节将舆论分解为八个要素,分别从舆论的七个必要因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非必要因素质量问题,达到对舆论的深刻认识。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本节为了给舆论下定义,指出了几种不是舆论的情况,分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⑵基本要求(完整word版)舆论学教学大纲了解和认识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学的产生发展情况.理解舆论的八要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质量问题。
掌握区分舆论和非舆论的方法, 从而达到认清“什么不是舆论”的目的.(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2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舆论功能的发挥,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⑵教学难点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版第一章认识舆论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1、舆论是能够感觉到而个人难于把握的存在物。
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舆论的总和称为“舆论环境”。
2、传统社会的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基本上是社会中的保守性因素。
3、现代舆论其滞后性似乎消失了,成为可现代社会变动的先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拉丁文体系中的“公众”与“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即“舆论”。
他充分肯定了舆论的强大力量,认为它是正规法律以外的法律。
“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
我说的就是风俗、习惯,而尤其是舆论”卢梭将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公意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结论:公意和众意的设想,只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
捷克作家昆德拉:个人通常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思潮中,而把自己真实的意见隐藏起来,这种现象他称为“媚俗”。
我们中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
脑子里留有一个公众,就意味着生活在谎言之中。
4、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黑格尔: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所以决不能把它们任何一个看做的确认真的东西。
公共舆论又值得重视,又不值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
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某种伟大的和合乎理性的成就的第一个形式上条件。
舆论学概论
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第1页
第一章中外社会舆论简史
如果把社会意识划分类别,首先闯入人们视阈的是日常意见,这是除经济现象外最活跃的社会因素,即社会舆论。
舆论不仅是社会意识的某种成分,而且是社会意识固有的、因而也是整个社会思潮的征候。
作为社会的泛意识,社会舆论伴随人类生活不断发生,时时反映人们的呼唤,成为感受社会冷暖的“皮肤”。
第一节中国社会舆论的演进
在远古时代,初民的智慧极其有限,多数人意见的正确程度一般高于个人,受到部落首领的重视。
正如管子所说:“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
”(《管子·君臣上》)据传说,尧舜以“民”的意见衡量是非,无事不谋及庶人。
《尚书·泰誓》中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正是对那个时代舆论活动的概括。
舆论学第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舆论是指人们对于某个事物、事件或观点所形成的普遍意见和态度。
在公共领域中,舆论的力量十分强大,它可以影响和塑造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决策行为。
舆论学是研究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通过对舆论的定义及其要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舆论的力量。
一、舆论的定义舆论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
在个体心理层面上,舆论可以看作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认知和态度。
在社会层面上,舆论是人们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共识的体现和表达。
在公共领域中,舆论通常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进行传播,形成公众对于特定话题的共同看法和评论。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价值观、经验和情感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而媒体的报道方式、政府的舆论引导和社交网络的传播机制也会对舆论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因素对舆论形成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分析社会舆论的特点和趋势。
二、舆论的要素舆论的要素包括话题、信息源、媒体、受众和影响。
1. 话题:舆论的形成离不开话题的存在。
话题可以是事件、观点、人物等,在公众关注的话题中,舆论往往形成。
话题的选择和设定对于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话题会引起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舆论。
2. 信息源:信息源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包括媒体、专家、政府和社交网络等。
媒体起到了在舆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递信息。
专家和政府的声音也会对舆论的形成产生影响。
同时,社交网络的崛起使得个体也能成为信息源和舆论的传播者。
3. 媒体: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对于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报道方式和立场倾向,这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媒体的话语权和传播渠道也会影响到舆论的形成和影响力。
4. 受众:受众是舆论形成的关键环节,他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态度的表达直接影响到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第一章认识舆论1.“舆人”即制造车辆的人、抬轿子的人,都是下等人干的事。
2.“舆人”的议论成为“舆人之论”,“舆论”就是“舆人之论”缩写。
3.舆人之论含义:指的主要是下层百姓的议论。
这种舆论代表的是被统治阶层的意见,并没有将统治阶层包括进去。
4.早于舆论又和舆论相近的词是“舆诵”,意为众人的议论。
据《词源》记载,舆论一词在我国史籍中出现较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和《梁书》,它当时泛指众人的看法。
5.英国的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的《利维坦》一书,最早使用了“舆论”(public opinion——公众意见)一词。
舆论是人们在讨论中带有决议性质的一致意见,发挥劝说和劝阻的作用,就是强压给他人的建议,说话时应“更注意人们的公众情绪与舆论。
”6.卢梭,1762年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进一步强调舆论重要性。
中西方舆论概念产生有所差别:中国的舆论概念形成是一种语言的延伸、转化过程,西方舆论概念形成是一种政治理念的深化过程。
虽有不同,但舆论总归是人们对一些事件的言论或议论,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舆论理解为:公众对某一事件所表达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7.舆论学内涵:是研究舆论特征、结构、形成、功能、控制和应用方法的学科。
8.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专著。
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埃尔·德·塔尔德写出的《社会舆论与公众》一书,成为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第一部关于舆论研究的专门书籍。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的《舆论学》,较为完整地揭示了舆论规律,并总结了舆论法则支配新闻报道的大量实际经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具有学说体系的舆论学著作。
9.我国对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首属梁启超,代表文章《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
1988年刘建明写的《基础舆论学》和杨张乔写的《声张自我的艺术》,两书较早地对舆论现象作出系统的探索。
10.马克思曾有过“驴子”与“麻袋”的比喻,他认为报刊和舆论的关系是:报刊代表舆论,反映舆论。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引言舆论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形成观点或观念的学科,是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
在现代社会,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舆论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从舆论学的基本概念、舆论形成的过程、舆论引导的手段以及舆论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1.1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对于某种事件、事物或观点所形成的一种公开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或评论。
舆论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点表达,而且包括了对事件或事物的判断、评价和态度。
舆论是社会舆论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群体意见、看法和评论的集合。
1.2 舆论的特点舆论具有公开性、集中性、传染性和重构性等特点。
舆论是公开的,是指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公开展现的。
舆论具有集中性,是指舆论是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事件或事物的共同关注和评论。
舆论具有传染性,是指舆论具有影响他人观点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迅速传播。
舆论具有重构性,是指舆论不断地受到新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重构。
1.3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舆论学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过程,以及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舆论学不仅研究舆论的意见和观点,还关注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传播的媒介、引导的手段和管理的方法等。
二、舆论形成的过程2.1 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等因素。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社会事件是指引起社会群体关注和评论的具体事件或事物。
社会群体是指参与舆论形成的具体社会主体,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
2.2 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以及新型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统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
新型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舆论传播的方式和规律,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和意愿等因素。
舆论:舆论即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其内涵是:①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②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③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兴趣或利益。
宣传:是一种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或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播实践活动。
诤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诤言。
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
流言: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
它能够被民意检测的量度(60-70 %以上)所证实。
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
包括:突出报道;精英言论;意见“构造”;议程协商)话语权:广义而言,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
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权利:权力是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
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
文化霸权: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舆论一律:所谓舆论一律,是指整个社会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仅允许媒体对社会事务表达掌权者的观点,不准公开表达任何与权力话语对立的意见。
其危害有:扼杀理性;丧失经济;文化废弛;管理失衡。
爆米花模式:其产生的舆论带有突然爆发的意味,让人措手不及。
舆论在一两天之内出现,此前虽然存在重大舆论的征兆,但意识环境却是平静的。
风吹浪起模式:是舆论突发模式的一种。
在舆论凸显之前,社会没有任何议论,根本不存在相关意见。
第十讲舆论学一、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1、“公意”与“众意”:卢梭把舆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公意,一部分叫众意众意公意定义指原始的舆论—所有人的议论众意中多数人赞同的意见性质个别意志的总和高于“众意”、神圣不可侵犯,人人都要遵守出发点着眼于私人利益着眼于公共利益地位公意高于众意的集体意志,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要迫使他服从公意危害“多数人的暴虐”2、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占有一定比重的公众表达的相同意见,如果人数比例超过总体的三分之一这种意见才能说是舆论(因此网上的意见不能叫舆论)?3、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二、舆论的八要素1、舆论的主体:公众①舆论的主体是自在的(不是有组织的),对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相近看法的人群。
②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两个标志: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有共同或相近的观点);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自愿参与,具有自主性)③各种社会团体、党派、企业、学校和政府机关的宣传部门、接待部门和公关部门,发布本单位关于方针政策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组织信息,不是舆论④由法定社会组织成员形成的执行某种社会职能的群体,是对公众的模拟,称为“模拟公众”(一些单位或有组织的团体发出些意见信息来冒充舆论;官方观点不是舆论,除非这个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2、舆论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①舆论的客体是自然存在的公众讨论的话题,而且这个客体一般是有“争议”的②如果把范围扩大一些,公众对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只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表现出某些趋向,那么这种一般的“现实社会”本身,也应视为舆论客体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①信念:当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人们常常不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而作出接受(相信)或拒绝的反应。
狭义的概念是指某种舆论而言,即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
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
人们多在狭义上使用舆论的概念,因为人们谈论舆论的存在常常是指社会中某种具体意见,剖析某种意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指向或量化是怎么样,以及有何影响,并不过多地分析多种意见的纷争状态。
理解舆论,首先要认识舆论是什么?西方把舆论表达为“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公众的共同知觉和信念,构成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优势意见,正是舆论的内涵。
一、西方的舆论定义1、如同我们构思的那样,舆论是一个由众多或多或少成熟的意见集合而来的特定合量。
2、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并且具备合理判断能力的观点3、舆论是对于受普遍关注的问题的合适的解决方法的看法。
4、舆论,就是社会中具有同一知觉的全体公众在公开讨论之后,形成的对于一个具有普遍重要性的问题的社会性判断。
5、舆论是在面对一些重要的公众问题时,很大一部分群众的态度、感觉,或者观点。
二、舆论的核心问题1、舆论内涵的第一个核心问题:舆论有意见构成,而且最终表现为群体或公众意见。
2、舆论内涵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多数人”的意见。
民主形式的政府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提升舆论的质量,不能忽视多数人意见的质量。
3、意见的强烈的一致性和共同意见,是其第三个核心问题。
第二节:舆论的构成与要素一、见解与意见的言说1、意见构成舆论的外在因素,是舆论的本体。
任何意见都离不开见解,若干见解构成意见并使舆论变为人们看得到、听得见的一种实体。
2、意见:人们对事物表明若干观点,阐明其态度的语义手段、众人相互接受意见,并最终取得一致,才能形成舆论。
意见是舆论的本体,又是舆论存在的基本标志,它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或阐释,是舆论人表达意见的主要内容。
3、意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都是内心思想的凝聚,它的言说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公众的集合意识与信念1、公众和加入某一组织或活动的群体是有区别的。
第一章认识舆论1、舆论的定义:书本11页舆论定义的共同点:舆论不是官方的意见和观点舆论时群体的行为舆论是自由表达和公开传播的舆论带有明显的目标指向2、舆论的性质:公众见解的体系、工作和意识的整合、社会心理的互动3、舆论的特征:公共性,体现在其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有关冲突性、反常性、现实性4、舆论的要素:(书本11页)舆论的主体:公众,特点是结构变动、意识自主称为舆论主体的两个必备条件:个体间由相近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舆论的客体:社会现实、以及各种现象、问题。
客体通常要有冲突性、矛盾性、争议性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情绪表现的总和,信念处于核心位置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四分之一的比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底数舆论的强度: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是否集中、是否强劲有力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行为舆论、二是未表露的内在态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以上七大因素是必要因素)舆论的质量:理智成分和废理智成分5、舆论的分布第一种是“J”形分布:在对一个问题上,有一种相对一致的意见占优势,决策者要做出顺应民意的决策,如孙志刚事件第二种是双众数分布:两种相对的意见相持不下,决策者采用延迟决策或模糊决策等手段如网络实名制利弊的讨论第三种是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对现实、对现状、对现行决策时满意的,决策者的决策应该是改良型的,而不是根本的、纯结构变动的决策。
第二章: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意见的互动与趋同、舆论领袖权力组织及大众媒介的介入,舆论形成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舆论形成的多样性:不一定具有权威性群体事件——自下而上,有的是自上而下的不一定能完全达到共同认识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舆论领袖:对舆论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定义: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
以下是舆论学概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1. 舆论定义:舆论是公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2. 舆论的特点:舆论具有普遍性、交互性、可变性、多样性。
公众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社交网络、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等。
3. 舆论的形成过程:舆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媒体报道、公众事件和社交网络等。
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情感反应会影响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4. 舆论的分类:根据舆论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口头舆论、书面舆论、图像舆论等。
不同类型舆论的特点和影响力不同。
5. 舆论的影响力:舆论的影响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公众关注度、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等。
舆论可以影响公众的行为和态度,也可以影响政府和企业决策。
6. 舆论调查:舆论调查是了解公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在线调查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7. 舆论管理:舆论管理是指政府和企业等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的一种行为。
其目的是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8. 社交媒体与舆论: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中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快速性、交互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对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产生重大影响。
9. 媒体与舆论:媒体在舆论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影响公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也会影响其对媒体报道的接受程度。
10. 政府与舆论:政府在舆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媒体和公众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布信息和回应公众关切来引导和控制舆论的方向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