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颐和园《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依照游玩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辞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娟秀风景,字里行间显露出爱好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存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乐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掌控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写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知道。
二、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肯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风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知道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玩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知道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乐趣,遭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体会,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
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遭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乐趣,增强语言感受力。
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形",加强"协作"。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存,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好像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知道"挺拔""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知道了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第四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课文围绕“动物”这一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猫》《母鸡》《白鹅》,一次作“我的动物朋友”,一个“语文园地”。
《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们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白鹅》向我们展现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高傲的白鹅,无不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研究本单元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不同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动物,要写出它的特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会默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4.体会课文语言的趣味。
5.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写出它的特点。
重点默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猫》2课时《母鸡》2课时《白鹅》2课时作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3猫这是一篇需要精读的课文。
XXX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可爱特点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XXX是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的,体会XXX是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1.接纳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图文,反复朗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经由过程读(范读、默读)开端感知课文内容;经由过程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当真思考,使学生从深层次长进一步熟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经由过程议,让学生进行信息反应和交流,检修读和思的效果;再经由过程反复朗读,进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到达体会作者感情的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研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3、厚积薄发,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_导入,抓主线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3、指读课文,回答问题,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知因果(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2、组内交流(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哪里)1、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__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__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__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__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__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__的地盘上,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单元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精读课文有《乡下人家》《古诗词三首》,略读课文有《牧场之家》《麦哨》。
课后还安排了本册教材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
还有一个词语盘点、一个学习园地。
单元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1、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和自己学习课文所懂得的道理。
单元教学难点:本单元教学按搜集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具体解读-----读练综合运用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单元教学安排:10—14课时21、乡下人家课型:讲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
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课前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两组投影片: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代替)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纯绰穑拷裉炀腿梦颐且黄鹄囱 暗?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留心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中应让学生运用前面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状态的。
《全神贯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生动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文中通过罗丹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这一《全神贯注》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投入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从罗丹的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预习作业是:写一写自己或别人在生活中全神贯注做某事的经历。
如果写自己,写清楚当时的感受;如果写别人,写清楚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课上交流。
2、得出自己对“全神贯注”的理解,板书课题。
二、走近罗丹。
(重点)1、读课文,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1)有感情朗读,读出罗丹的全神贯注来。
罗丹的全神贯注主要体现在第二自然段,读时抓住描写他的神态、动作的词句来品味。
另外,罗丹径自关门离去也能体现出他的全神贯注。
(2)预设学生提问:此时的罗丹已经异于常人,你怎样看待这如痴如醉?方法:联系生活(如预习作业)说一说。
联系读过的有关故事,如《王羲之吃墨》《牛顿煮怀表》《法布尔成“小偷”》等谈一谈。
(3)在此基础上,理解有关句子,更深入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三、感悟茨威格的话。
1、出示茨威格的话: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摘要:“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感知,品析文章主旨;归纳感知,明确写作意图等几个教学策略来把握,从整体上引领学生感知课文,达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小学语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整体感知”的理解不够准确,表现为:(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感知而感知有些教师认为初读感知就是书声琅琅,不在乎学生是否“有口无心”,为了“感知”而“感知”。
(二)注重课文内容,阅读形式单一有些教师认为整体感知“没戏可唱”,只关注课文主要内容,形式单一。
(三)注重过细分析,淡化了整体把握有些教师只注重“精读课文”时的“过细分析”,削弱了课文的整体美感。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有所忽视,有所淡化。
二、小学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一)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在以讲读课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初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了解,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通过初读,学生能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1.反复读文,给予充足的时间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个环节中,初读检查的设计尤为重要。
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
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
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让学生“自由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24、麦哨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就是-(口哨)。
介绍麦哨:用麦秸做的哨子。
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入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三、品读,赏词析句1.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的情感热烈活跃。
)2.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默读课文,画出你做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势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2).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课外拓展,丰富语言四、小结:今天我们领略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淳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桂林山水》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
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
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
学习课文第一段。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
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
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课前播放美好春天的视频2、图片、课件、爱心卡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对话春天,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一段视频,你看到这些春天的美景有什么感觉?你们还想到那些词啊?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美好的感觉。
2、是呀,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老师也很喜欢春天。
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享受春天的诗歌,你能用享受的语气读一下吗?(诗歌内容是摘自课文中的美好景象部分)生有感情的朗读(《享受春天》)。
3、看来你们都很会享受春天。
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那里许许多多的孩子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他们正饱受战乱之苦……(放战争残酷场面的视频)师:看了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对战争的感觉,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春天美好与战争残酷产生不同的感觉。
4、战争太可怕了,所以我们心中呼唤和平。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设计意图:因为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孩子对战争很陌生,所以,先给他们播放春天美好的视频,再给他们播放战争残酷的视频,让美好与恐怖进行实际景象的对比,使学生对美好生活与战争残酷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觉,更能激发他们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情感。
我发现两段不同的视频放完后,孩子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 1、要读准字音。
2、想想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大屏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自然之道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会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掌握“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响彻云霄”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重点难点学会生字词,理解“愚不可及”等词语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文题目),请看课文题目,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大胆地猜猜,讨论一下“自然之道”究竟是什么意思?(道路?道理?或者……)3.教师小结:应该是指“自然界的规律”这个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认真聆听课文范读,了解课文内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标记情况.三、学习生字新词,突破阅读难点。
1.出示生字:孵、穴、鹰、颓、愚、蠢、媚、霄(全班齐读,一字两遍)2.出示新词:孵化、巢穴、嘲鸫、颓丧、愚不可及、蠢事、响彻云霄、鱼贯而出、祷躇不前、若无其事、争先恐后、见死不救、气喘吁吁(全班齐读,一词两遍)四、复读课文,朗读训练,掌握主要内容.1.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语音清晰,读顾语段,读出情感。
2.指名朗读:逐段朗读。
3.讨论交流:师生互动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
4.掌握内容: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5.学生简述:《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为了挽救一只海龟,致使更多的海龟受到伤害的事情。
五、学习第1、2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2.讨论段意:指名说说段意:“我们”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3.指名读第2自然段。
4.讨论段意。
(指名说说段意:交代幼龟离巢入海稍不留心就会成为嘲鸫等食肉鸟的美食)5.重点理解: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纪昌学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注意要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还要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看屏幕,认识吗?我请同学来读。
(课件出示)妻子拜见虱子梭子聚精会神百发百中(随机选人)
3、同学们读得很准,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来填一填。
(课件出示):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再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随机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