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
二、走进作者:《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2.借助《学习与评价》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五、合作探究: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
其他同学评价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给大家听。
4探究,加深理解a.从“怒”看其表现——“触”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五、再读感悟,合作探究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a.自由读b.指名读c.男女竞赛读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六、精读品析:背诵课文。
七、拓展延伸: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一,作者简介: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原名沈一鸣,祖籍浙江慈溪,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所著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
现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二级创作员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理事、云南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本文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斑羚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和亚洲东部、南部等地,属于高山动物,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
善于跳跃和攀登,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也能纵身跳下10m 余深的深涧而安然无恙。
但是,斑羚虽有肌肉发达的4 条长腿,极善跳跃,但也有极限。
在水平方向,一般健壮的雄兽最多能跳出5m多远,而雌兽、幼仔和老年个体只能跳出4m 左右。
给红色的字注音:戛洛山斑羚骚动蹿跳娴熟悲怆对峙斑斓解释下列词语:秩序井然:秩序非常整齐。
迥然不同:很明显不一样。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好一些。
进退维谷:无论进还是退都处在困境之中,进退两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谈谈读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故事;记叙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启发;要爱护野生动物、学习羚羊的自我奉献精神。
等等。
三,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2)开端被逼伤心崖“进退维谷的绝境第二部分(3—4)发展,无法摆脱困境(老斑羚生命提示,头羊巡崖无能为力)第三部分(5—15)高潮,斑羚飞渡赢得种族的生存第四部分(16—17)结局,镰刀头羊悲壮殒身四,探究质疑1.镰刀头羊在文中的三次叫声分别有什么特殊意义?第一次:无能为力第二次:召唤母斑羚,告诉斑羚群自己想出了自救的办法。
并指挥迅速实施。
第三次:悲怆的轻咩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2.”彩虹“在文中出现过多次,”彩虹“的意义是什么?”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彩虹是虚幻的、美丽的。
虚幻而美丽的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依赖。
12 卖油翁”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法。
养成谦虚谨慎的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擅长,善于。
以此:类段这段文字从冲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成几个回合自傲。
而卖油翁沉着招架,淡淡回答:“无他,但手熟尔。
”轻描淡写却底气十足。
第二个回合:卖油翁轻描淡写的话更有损陈尧咨的自信自矜心理,于是引出问与答的第二个回合。
陈尧咨忿然作色:“尔安敢轻吾射!”火冒三丈,出语狂傲。
而卖油翁心平气和,用自己数十年练就的绝技来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我亦”二字中可以看出,卖油翁并未因自己的绝技而自满自夸。
第三个回合:陈尧咨在事实面前服输了。
由“忿”到“笑”,说明他对自己的缺点已经有所认识。
2.如何看待课文中“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写得曲折有致,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最富有个性的神态、言行来描写。
陈尧咨的轻狂自傲,卖油翁的从容稳重就跃然纸上了。
【分析主体形象】在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当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示例1:我喜欢卖油翁。
他虽然身怀绝技,却心态平和,不骄傲自满。
示例2:我喜欢陈尧咨。
他不是一个完人,他因射技高超而沾沾自喜,认识到骄傲自满的错误后又能虚心接受卖油翁的批评。
示例3:我喜欢卖油翁。
他是一位深明世故的老人,对于陈尧咨的责难,他没有分辩,只是用行动说明一切。
【把握文章主旨】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课后达标检测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卖油翁》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比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教案的设计方向定为:文言词句知识积累——整体感知——结构梳理——形象分析——感悟文意。
每个环节之中,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们在轻快愉悦的氛围中体悟文章主旨,享受学习的乐趣。
素材积累: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第2课《说和做》导学案第一课时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1.了解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闻家骅,字________,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________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主要经历:1912年考入________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________》;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________》;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
是闻一多的________,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________”。
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________》,是臧克家对闻一多精神的颂扬之作。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二人相交很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4.加点字注音地壳._____仰之弥.高_____ 兀.兀穷年_____ 校.补_____ 锲.而不舍_____ 沥.尽心血_____赫.然_____ 炯.炯目光_____ 群蚁排衙._____ 函.寄_____目不窥.园_____ 迥.乎不同_____ 漂.白_____ 警报迭.起_____ 气冲斗.牛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初识人物1.听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在这首歌中,你们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2.初识人物学生阅读教材课下注释中闻一多的简介,设问: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简介,你觉得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初中人教版下册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重要根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展开的重要保证。
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人教版下册七年级语文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人教版下册七年级语文教案1《伤仲永》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练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进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掌控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知道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知道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摸索: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灵敏.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无能,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摸索:方仲永由神童沦为无能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重视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假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初中人教版下册七年级语文教案2《狼》教学目标: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知道文章基本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速读课文,思考:
1.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全文写了丑
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在书中勾画出来。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师明确:丑小鸭自出生以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开家,历经苦难,最后意外发现自己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沼泽地----老太婆家 ----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2.认识人物
师:在丑小鸭流浪时遇到的“人物”中
最冷酷无情的是:
最狂妄无知的是:
恨毒的是:
财迷的是:
尚属友好的是:
真诚赞美的是:
生:速读课文,踊跃发言
师明确
3.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汇报
师补充
4.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小组内讨论,概况,交流
师: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设计的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
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或产生许多难题。
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
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导语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3分钟)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
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
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出示听读要求: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1、生字词教学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
(文字提示学生回答)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15篇)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读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概括内容,理清全文思路,了解文中记叙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品德。
【情境导入】同学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我们又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生字难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掌握词语。
2.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明确:1.字音字形丁卯.(mǎo)触.及(chù)诲人不倦.(juàn)修润.(rùn)商酌.(zhuó)不耻.下问(chǐ)不妥.(tuǒ)恢.复(huī)颠沛.流离(pèi)打拱.(ɡǒnɡ)譬.如(pì)拖沓.无理(tà)累赘.(zhui)监督.(dū)鞠.躬尽瘁(jū)掌握词语修润:修改润色。
学而不厌: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着方音。
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累赘:拖累,麻烦,(文字)不简洁。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2.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回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及作者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②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③~⑤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⑥~⑧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卖油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卖油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三单元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但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接触文言文不多,对文言文还较陌生,加上本班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上课不敢发言,思想往往分散,不能集中注意学习,因此要用一个课时讲完这篇课文,仍需匠心独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义、句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大家听说过百步穿杨的故事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他能射中百步外杨柳树上指定的一片杨柳叶的中心,而且箭箭都能命中,令人口服心服。
“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
这就难怪康肃公陈尧咨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
但卖油翁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呢?学习了古代大学问家欧阳修的《卖油翁》,同学们就会明白。
(设计意图:有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自然的把学生引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矜.(jīn)家圃.(pǔ) 睨.(nì)矢.(shǐ)颔.(hàn)忿.然(fèn)酌.(zhuó)杓.(sháo)沥.(lì)遣.(qiǎn)2.作者及作品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七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带上她的眼睛》教案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
小说的视角独特,把充满创意的科学幻想以唯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清新而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
在小说后半部分,大自然的严酷与人类的弱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在这种惨烈的极端环境中,突显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情怀。
这篇小说是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幻小说的有关知识及科幻小说的创作特点。
3.理解文章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学习与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一切,关爱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内容。
(2)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难点:赏析精彩语段,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藏着几朵白云的蔚蓝天空,树枝间嬉戏的小鸟,草间玩耍的昆虫,山间涌动的泉水,河中游动着的鱼,还有池沼中随风摇摆的苇草。
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有着诗人描绘不出的意境美,令人陶醉,令人向往,令人迷恋。
同学们,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或许早已习以为常,可你们知道看不见这些的人对此是多么的痴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领悟自然与眼前生活的美好。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
刘慈欣(196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1999年凭借《带上她的眼睛》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等。
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刘慈欣也凭此作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并成为亚洲首次获此奖的作家。
5黄河颂课题黄河颂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
现代作家、评论家。
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和战士们英勇抗敌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读准山巅.(diān)澎.湃(pénɡ)狂澜.(lán)浊.流(zhuó)字音宛.转(wǎn)筑.(zhù)屏.障(pínɡ)哺.育(bǔ)滋.长(zī)辨清字形障(zhànɡ)屏障澜(lán)狂澜嶂(zhànɡ)重峦叠嶂斓(lán)斑斓理解词语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7土地的誓言课题土地的誓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
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有改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挚痛的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读准字音挚.痛(zhì)泛滥..(fàn làn)呻吟.(yín)嗥.鸣(háo)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ɡèn)蚱蜢.(měnɡ)镐.头(ɡǎo)碾.(niǎn)辘.辘(lù)污秽.(huì)辨清字形亘(ɡèn)亘古诞(dàn)诞生恒(hénɡ)永恒涎(xián)垂涎理解词语挚痛:诚恳而深切。
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并背诵《为选择的路》。
过程与方法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强诗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难点: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
(板书课题)二、走进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是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
他的诗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流传广泛,深受人们喜爱。
留下了《林间空地》、《未曾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预习检测: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读诗。
听或跟读,自由读诗。
五、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 全诗共4小结,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六、精读品析:1: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2: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七、拓展延伸:鉴赏诗歌:致恰达耶夫普希金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
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如同晨雾,如同梦幻: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铭刻下我们的姓名!读后思考: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教学反思: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5 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领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导学单。
生:课前借助工具书排除生字词障碍,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的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
(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导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
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料双腿瘫痪的儿子,让他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
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这位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就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初步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字词自由朗读课文,出示朗读任务:结合相关资料及课前预习,读准字音,并勾画出你认为易错的生字词;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红色字体的词语,提醒这些词语是考试容易出现的高频词,提醒学生在课后“读读写写”处进行圈画。
2.理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文章记叙了_________的______精心照顾________的______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_______________。
3.识作者史铁生:生于北京,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提醒学生在注释一处进行勾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速读课文,思考:
1.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全文写了丑
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在书中勾画出来。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师明确:丑小鸭自出生以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开家,历经苦难,最后意外发现自己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沼泽地----老太婆家 ----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2.认识人物
师:在丑小鸭流浪时遇到的“人物”中
最冷酷无情的是:
最狂妄无知的是:
恨毒的是:
财迷的是:
尚属友好的是:
真诚赞美的是:
生:速读课文,踊跃发言
师明确
3.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汇报
师补充
4.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小组内讨论,概况,交流
师: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设计的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
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或产生许多难题。
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