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新兴工业区_方碧勇
- 格式:pdf
- 大小:74.82 KB
- 文档页数:3
优化园区建设环境营造工业发展亮点
姚宏峰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导刊》
【年(卷),期】2003(000)001
【总页数】1页(P48)
【作者】姚宏峰
【作者单位】常山县经贸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55
【相关文献】
1.上海都市型工业发展与都市工业园区建设 [J], 王兴平;方澜
2.加快包头市工业园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2011年包头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报告 [J], 唐钟奇
3.城市工业发展中的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以汝州市为例 [J], 张武钦
4.煤电盐化一体化:氯碱工业发展的新亮点--以新疆天业创新推动氯碱工业发展模式为例 [J], 周军;张新力;安志明
5.城市工业发展中的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以汝州市为例 [J], 张武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港南沙(龙穴岛)作业区港口及关联产业发展规划陈有文;杨中庆【摘要】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指引,针对珠三角核心地区正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期,地区经济结构正面临调整,国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加剧的发展背景,对南沙作业区的港口及关联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与判断.提出广州港南沙(龙穴岛)作业区港口及关联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以及相关策略与措施.【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南沙;后工业化;港口及关联产业【作者】陈有文;杨中庆【作者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1;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广州511442;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广州5114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511 发展历程1.1 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尚未成为拉动广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南沙地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建成了40万t热镀锌钢板和180万t冷轧钢板生产线,黄阁丰田汽车城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基地相继落成,城市配套服务建设初具雏形,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龙穴岛深水港成为广州港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具备世界级水平的集装箱作业区;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也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船舶工业基地。
由于产业发展方向一直在调整之中,过去10年南沙地区的经济规模并未获得跨越式的发展,2010年地区GDP占全市的比重仅4.6%,未能承载起当初“十年一大变”的城市发展使命。
1.2 港口产业初具规模,但产业延伸与集聚作用有待加强2010年,南沙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1.88亿t,其中集装箱726万TEU,分别占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的46%和集装箱吞吐量的58%;港区吞吐量能力达到1.07亿t,占广州港吞吐能力的41%。
南沙港区在广州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龙穴鸟(南沙作业区)是广州港从事集装箱运输的主力作业区。
夏雅俐 上海市宝山区行政学院摘要:本文聚焦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工业区将废弃的“中成仓库”转型为园区、景区、街区、社区四区融合的“中成智谷”的区域创新案例,探讨以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式地改造传统工业园区、促进工业区转型的路径,归纳出其特点是:植入文创产业,促进老工业园区有机更新;立足文创产业,引导园区平台建设;运用创新创意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注重文脉延续与拓展,提升区域城市形象;改革创新机制,发挥市场潜能。
同时也指出,此路径若在其他区域、由其他主体应用,也许无法复制,因此工业区转型还需探讨更多因地制宜的路径。
关键词:工业区;转型;文化创意产业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3-0484-02上海市宝山区是中国重要钢铁工业基地之一,钢铁及冶金等工业曾为区域发展带来极大动力。
然而,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重工业所导致的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问题日益明显,且随着产业更迭,许多制造型企业也已难以为继。
近年来,宝山区依托大格局、大转型的区域特点,制定重工业转型发展的策略,并致力发展六大产业,涵盖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商贸业、邮轮及旅游业、专业服务业,目标是将宝山从传统工业区转型为现代化滨江新城区,并从十二五规划以来,将滨江发展带、吴淞工业区、南大地区、老镇旧区、大型社区作为转型发展五大区域。
其中,吴淞工业区传统制造企业云集,许多老企业、老厂房、老仓库已失去高效生产的功能,亟待转型发展。
以长江西路上“中成仓库”为例,前身是创立于1959年新中国最早的成套设备进出口(上海储运)分公司旧仓库,曾见证共和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历史。
从2013年以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吸引企业市场主体,由上海中成智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正式接手运营场地,在以老厂房为重要载体基础上,打造极具工业特色的创意空间,集聚大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大众创业”的三创企业,成功转型为实现园区、景区、街区、社区四区融合的“中成智谷”,被作为宝山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被称为“产业转型的创新示范区”。
工业住区遗址中景观叙事的表达——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为
例
肇启媚;刘健
【期刊名称】《湖南包装》
【年(卷),期】2024(39)2
【摘要】铁西区作为沈阳市中心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繁荣的工业文化,其中的工人村社区则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最大规模的工人聚居区。
然而如今却面临工业住区文化的转变、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在工人村原有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就成为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研究旨在通过景观叙事的视角,深入挖掘铁西区工人村的发展脉络,希望能实现其中工业遗迹的保护与环境的优化。
景观叙事通过景观为载体传达信息,依靠叙述的形式让场地与使用者之间发生关联,从而唤起使用者对场地的认知和回忆。
以铁西区工人村为例,通过空间叙事的方式,运用到工业住区遗址景观设计中,讲述工人村的工业与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一种有文化延续性并焕发出新活力的风景。
【总页数】5页(P102-105)
【作者】肇启媚;刘健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旧工业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实践——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更新改造设计
2.沈阳市单位制小区景观环境满意度调查与改建分析——以沈阳造币厂单位小区、铁西工人村为例
3.价值传承下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
——以沈阳铁西区为例4.城市工业遗产社区记忆场所活化研究——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为案例5.沈阳工业遗址景观中的审美表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红钢城:工业记忆也能温暖城市的心
凌颖松;刘安琪(图);Adam(图)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22()3
【摘要】顺着武汉青山区建设八路向南走,一片红砖红瓦、三层尖顶、带有苏联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武汉钢铁公司最早的家属区,著名的“红房子”,人称“红钢城”。
位于红钢城片区的钢城第三小学,以创新的设计,开启红钢城更新第一步,唤醒了众多老武钢人的记忆。
【总页数】10页(P62-71)
【作者】凌颖松;刘安琪(图);Adam(图)
【作者单位】不详;上海都市再生实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工业区住宅环境改造设计初探——以武汉市青山"红钢城"第八、九街坊为例
2.工业遗产社区的社会空间分析——以武汉红钢城工人村为例
3.武汉硚口区城市记忆衰退背景下的工业遗产现状
4.工业遗产视野下旧工人住区保护与更新导向研究——以武汉红钢城八、九街坊为例
5.建国初期工业住区规划建设及价值分析——以武汉青山区红钢城工业住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写香港大浦工业村的书引言概述:香港大浦工业村是香港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区,曾经是香港最大的工业园区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建筑特色、文化价值和未来发展等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香港大浦工业村的特点和重要性。
正文内容:1. 历史背景1.1 工业发展的起源:介绍香港大浦工业村的起源,如何成为香港最早的工业园区之一。
1.2 工业革命的影响:探讨工业革命对香港大浦工业村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推动了香港工业的繁荣。
2. 地理位置2.1 交通便利性:分析香港大浦工业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如何方便了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
2.2 区域环境:描述香港大浦工业村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城市设施,如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 建筑特色3.1 工业建筑风格:介绍香港大浦工业村建筑的特点,如何体现了当时的工业设计风格。
3.2 历史建筑保护:讲述香港大浦工业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如何保留了工业时代的珍贵记忆。
4. 文化价值4.1 工业遗产的意义:探讨香港大浦工业村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如何代表了香港的工业发展历程。
4.2 文化创意产业:介绍香港大浦工业村如何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何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
5. 未来发展5.1 产业升级:探讨香港大浦工业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引进新兴产业和技术。
5.2 可持续发展:讲述香港大浦工业村如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结:综上所述,香港大浦工业村作为香港重要的工业园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特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未来,香港大浦工业村将继续发展,引领香港工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香港的经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改革赋能创新驱动兴发绿色高质量发展作者:李美辉郝甜甜戴发山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13期摘要: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效率低、成本高、竞争力缺乏等问题较突出。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着眼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聚焦兴发集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取得的成果,尤其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对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具有借鉴与推动作用。
关键词:国企改革;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4.13.005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横跨“十三五”收官与“十四五”开局,全面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工作。
国企改革3年来,兴发集团始终把经济摆在发展的第一位置,通过制度革新、技术创新、产品更新、人才出新等手段助力集团经济腾飞。
集团2022年末总资产545.69亿元,比2019年增长38.5%;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553亿元,比2019年增长41.2%;实现利润66.26亿元,比2019年增长24倍;上交税费22.87亿元,出口创汇15.96亿元,均比2019年增长2倍。
位居中国企业500强475位、中国石油化工企业500强50位、湖北企业100强22位。
改革过程中,兴发集团深知优化产业布局是突破发展局限的重要措施,促进技术革新是永葆发展活力的根本举措,持续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助推集团绿色转型。
1打造高质量党建,助力高质量发展1.1抓好顶层设计,落实“党建入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固根、强体、塑魂,才能让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保持同心、目标上维持同向、工作上维持同步,逐渐形成党建引领发展、党企同频共振的深度融合,改革才能持续前进。
厦门日报/2008年/8月/26日/第012版
翔安新闻周刊
腾飞的新兴工业区
《台海》杂志记者方碧勇 翔安记者站陈贤武朱毅力
【核心提示】
日前,在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近6万平方米的翔安贡香城综合楼和四栋通用厂房竣工了。
该项目的落成,将记者的目光又一次引向了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这片热土。
翔安工业园区的腾飞是该区工业跨越发展的缩影。
建区以来,翔安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工业为重点,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促进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翔安工业园区和火炬(翔安)产业区构成了翔安经济飞翔的双翼。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翔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大力推进翔安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做强做大具有特色的区级经济板块,使翔安工业园区形成与火炬产业区分工协作的工业发展布局。
目前,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各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正逐步完善,已续建和新建21条市政道路,供水已全部接通到位,新厝变电站等已建成并向企业供电,兴恒大酒店已对外经营,A3厂房作为生活配套中心正推进前期工作,即将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服务中心。
本报讯(《台海》杂志记者方碧勇翔安记者站陈贤武朱毅力)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春华秋实,五年改变一方水土,昔日“风头水尾”的翔安,经过五年来的大开发大建设,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在这个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面前,翔安区委总结建区五年来的发展经验,分析研究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宏观环境,适时提出了将翔安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港口物流基地、海西对台交流交往基地、高级技术人才教育基地、高优农业发展基地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的“五大基地、一座新城”的发展目标。
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的发展正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题中之义。
翔安的八月,正是收获的季节,贡香城竣工了,以舫昌佛具为代表的贡香生产企业已摩拳擦掌,准备在这个新舞台上大展宏图。
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综合服务大楼——翔运大厦的主体建设和市政配套也完成验收,一个厦门市乃至闽南地区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和集散地正悄然崛起。
镜头1 厂房亮丽设施齐全
当我们从马巷镇沿324国道驱车前行,眼前展开的画卷令我们眼前一亮,画卷近处是一幢幢整齐亮丽的通用厂房,紧接着是功能完善的生活配套区,更远方是正在征地中的三期工地。
在这幅画卷中,企业员工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厂房,建设者们挥洒着汗水奋战在项目工地,翔安区政府的招商人员、服务人员奔走在企业之间忙着准备入驻事宜。
一群激情洋溢的人们,给这块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无穷希望。
在园区,我们不时看到施工队伍正在忙碌,他们有的在整修道路,有的在架设电线,有的则在铺设管道。
陪同采访的工程部郭经理告诉记者,这是翔安投资公司在完善园区的配套设施。
他说:“在园区里,有从事化纤的,有从事电子元器件或纺织服装的,不同的企业对用电、排污的需求都不同,还有的需要增修道路,我们要为入驻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
据统计,截至2008年8月20日,巷北片区续建和新建市政道路共21条,总长度为12090米。
记者看到,巷北片区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也正在规划建设,不久之后,图书馆、网吧、舞厅等休闲娱乐设施,以及银行、邮政、电信部门将入驻配套区,为工业园区的职工们提供完善的生
活配套服务。
配套完善了,工业园区的吸引力和入驻企业的竞争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镜头2 企业云集生产火热
在鑫志恒海绵公司的流水线上,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工人们正在用高科技设备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阻燃海绵、欧规环保海绵和慢回弹海绵等高技术含量的拳头产品。
这里的产品畅销国内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公司负责人萧总告诉记者,厂子原本在岛内,地方小,限制了公司的发展,搬到巷北片区以后,厂子面积扩大了一倍还多,产量也增加了,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据翔安区经贸局工作人员介绍,巷北片区已入驻企业61家,主要涉及化纤、电子元器件、纺织服装、塑胶等行业,总投资46.68亿元人民币,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近百亿元,用工2万人。
泓信化纤、三荣陶瓷、舫昌佛具、榕兴纸业等大型公司看好这里,纷纷抢驻,迅猛发展。
泓信化纤是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跨国企业,2006年投资4个多亿入驻巷北片区,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复合超细差别化纤维生产基地,当年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到了2008年,预计产值将翻番,达到1.3亿元以上。
厂区面积也从当初150亩迅速增加到了500亩,员工人数达1400余人。
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配套完善。
镜头3 贴心服务排忧解难
在园区内,治安队员顶着烈日巡逻,保障企业的安全。
记者发现,尽管巷北片区范围大,但治安之好却是有口皆碑的。
不时有企业主高兴地向陪同记者采访的区政府和翔安投资发展公司的工作人员挥手致意,他们说,“感谢政府关心我们,帮我们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在这里,政府成了入驻企业的贴心人。
从企业的用电、用水、排污,到园区的治安巡逻、环境保洁,只要是企业需要的,翔安区政府各部门都高度重视,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
如,有些企业反映招工困难,翔安区政协和人劳、经贸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统计,并通过成立区级人才中心为企业招工提供平台,努力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
据翔安区经贸局负责人介绍,自2005年开始,该局着手建立工业园区企业档案与信息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
经贸局等单位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6・18”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促进企业与科研人员、优秀人才相互交流,项目与技术对接;还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定期组织企业参加泛珠三角洽谈会等各种展会,推广企业及其产品,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
名片
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
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紧邻国道324线,北至福厦高速公路、南至内安路、西至翔安大道,东至八一公路,总规划面积约12.96平方公里。
现已开发面积3935亩,共有61家企业入驻,主要涉及化纤、电子元器件、纺织服装、塑胶等行业,总投资46.68亿元人民币,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98.69亿元,用工2万人。
目前已有26家企业投产。
巷北片区入驻企业已完成工业总产值近40亿元,其中仅2007年的工业总产值就达21.69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37.7%。
记者手记》》》
量身筑巢引凤高栖
翔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投总”)成立于2003年12月8日。
成立以来,翔安投总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大力推进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开发建设。
翔安投总根据区委指导思想,倡导量身筑巢、引凤高栖的理念,为入驻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
他们将土地收储上来,进行基础建设,开发成熟后,再将工业用地挂牌出让给入驻企业。
企业入驻后,他们还要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从土地征用,场地平整,“五通一平”,工业用地出让,通用厂房建设,代建工程建设,到供水、供电、排污设施的管理维护,园区道路的新建整修,处处都离不开投总二十多位员工的努力。
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这是投总人的责任。
哪怕是一道挡土墙,一条短短数十米
的道路,在投总人眼里都是大事。
“我们工作的特点就是项目多、涉及面广,但每个项目都关系到入驻企业的切身利益,企业的事情无小事。
我们再苦再累,加班加点,都要把工作做好。
”投总总经理苏建宁深有感触对记者说。
在投总,协调工程建设,解决企业需求,这样的事情永远做不完,各个项目的前期手续,各类待签署的合同,各类招标文件,在办公桌上“前赴后继”。
在速度上,投总创造了该区行政中心建设的“翔安速度”,在质量上,投总建设的工程屡屡被评为优质项目。
2008年3月,翔安区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从园区规划、基础配套、项目安排等方面对翔安工业园区巷北片区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于年内投入1.5亿元,用半年到10个月的时间,集中力量进行开发建设,解决问题,完善配套。
经过对巷北一、二、三期和汽车城交易市场等片区的梳理,翔安投资发展公司承担了多个项目的前期手续,13个征地项目,2个工业用地招拍挂项目,44个在建工程。
截止日前,在建工程已完成了20个,其余项目将在年底完成。
据介绍,在投总等部门和相关镇、村的共同努力下,翔安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工作较为顺利,各项配套逐步完善,国内外企业纷纷入驻,一个成熟的、富有竞争力的工业园区正在厦门的东部逐步崛起。
筑巢引凤,投总建好了工业园区这个平台,吸引来一家家企业在这里立足,在这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