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9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 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 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与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 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
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
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
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
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为掌书记。
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
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
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
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为人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特征。
1.品味关键词句所传达的特殊情感和意味。
【教学难点】.感受词中蕴含的悲凉慷慨之气。
1.学习怀古伤(讽)今、用典等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这是一首宋词,“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提问:考虑一下题目应该怎样断句?预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追问:为什么这样断句?预设:“京口北固亭”是地名,“登”,是登上,登临,“有怀”是感想。
点拨:“京口”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京口有一座北固山,北固山上建有北固亭;“怀”是“怀古”,即凭吊古代的历史或是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题目的意思是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缅怀追思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二、诵读:诵读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不明白的字、词、句画下来,举手示意。
学生提问:“兜装”是什么?预设:“兜婺”是头盔,这里指士兵。
“万兜餐”指成千上万的士兵。
追问:“年少万兜签”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和谓语,谁“年少” 怎么样“万兜婺”?(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用自己的理解加上想象将意思补充完整。
)预设: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
学生提问:“坐断”是什么意思?点拨:东南是东南地区,东南一带,孙权怎么样东南地区。
点拨:“坐断”:“雄霸”、“占据”、“割据”。
此句的意思是孙权雄霸东南地区,他一生的征战从未停止。
三、提问:关于辛弃疾知道哪些信息?预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教师补充信息: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辛弃疾:将军+英雄+词人。
诗歌鉴赏有一条重要规律:知人论世,就是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南宋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宋金南北对峙。
宋朝北方的强大的邻居女真人,经常南下劫掠宋朝的边境和百姓,在靖康年间把宋朝的皇帝和许多大臣都掳走了,北宋灭亡, 剩下的皇族和大臣向南逃,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朝廷,宋金达成和议,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但是北方土地和北方的百姓沦入金人之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与“苏词”作对比,辨析两首词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词作是有感而发的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搜集关于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唐朝盛行诗歌,那宋朝与元呢?(词、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二、识人知境:自由说说对辛弃疾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
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
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
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文古诗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读后感![MISSING IMAGE]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恰似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寒光,它划破时空的帷幕,将一位壮志难酬的英雄的悲愤与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首词犹如一部雄浑而悲壮的史诗,既描绘了往昔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丽场景,又倾诉着词人在南宋偏安一隅的现实下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让我们在感受其豪迈气势的同时,也不禁为其深沉的情感所动容,陷入对那个时代以及个人命运的深深思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词的开篇,辛弃疾便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将我们带入了他的内心世界。
在醉酒之中,他依然挑亮油灯,凝视着那把陪伴自己征战的宝剑。
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词人对往昔军旅生涯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杀敌报国的炽热渴望,即使在醉意朦胧之际,那份壮志豪情也未曾熄灭。
紧接着,“梦回吹角连营”,一个“回”字,将时空瞬间拉回到了曾经的战场。
在那号角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军营之中,是何等的威武雄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里,辛弃疾通过描写军队中分享烤牛肉、演奏塞外乐曲以及秋季沙场阅兵的场景,全方位地展现了军队的士气高昂、军威赫赫。
“八百里”指代牛,将士们分食牛肉,体现了军队生活的豪迈与团结;“五十弦”泛指乐器,塞外音乐的奏响,更增添了战场的雄浑氛围;而“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不仅点明了季节,更渲染出一种肃杀、悲壮的气息,仿佛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这几句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让我们看到了辛弃疾心中理想的军旅生活,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英雄梦想的真实写照。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词的下阕,笔锋一转,将我们从梦境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
战场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而过,弓弦响声如霹雳般惊人,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理解三首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词的场面描写和现实与梦想相对比的手法。
三、顺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词。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曾生活于金统治区,对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斗争有深切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他在22岁时聚集2000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后耿京被叛徒杀害,他闯入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带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这份英雄气概,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当时年仅23岁。
辛弃疾初到南方,对抗金北伐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了不少奏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但均未被朝廷采纳。
这之后,他先后被派往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重要的地方官职,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干得十分出色。
然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辛弃疾尽管胸怀大志,但不为官场所容,在他42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退居上饶。
此后20年间,除一度出任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到了64岁时,再度被启用,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亲临前线,并准备组建一支万人军队,以备渡江作战,但不久又被调离了,恢复祖国山河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1207年病逝于铅山,年68岁。
辛弃疾在文学上的创作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他的《稼轩词》共收词600多首,是宋代词作最丰富的一家。
【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翁媪(ǎo)无赖(lài) 莲蓬(liánpéng)2、理解下列词语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梦回:梦醒。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霹雳:形容弓弦的响声。
了却:完成。
君王天下事:指恢复中原等大事。
身后:死后。
吴音:泛指南方话。
翁媪:老公公,老婆婆。
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鍪(móu)活动二:字词释义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兜鍪:指千军万马。
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占据,割据。
休:停止。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
"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2.写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旧历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活动四:诗歌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