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那些事儿
- 格式:doc
- 大小:13.74 KB
- 文档页数:3
湘湖龙井的历史故事
湘湖龙井茶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湘湖的龙井村而得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龙井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古人认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
湘湖龙井茶的历史故事与龙井茶的起源和传说紧密相连。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
在清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并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品质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
据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四次来到了龙井茶区,不仅品尝了龙井茶,还亲笔题写了“龙井”两字,并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这使得龙井茶名声远扬,开始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
此外,龙井村还有一个关于“十八棵御茶”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龙井村附近住着一个靠卖茶为生的老奶奶。
有一年,茶叶质量不好,卖不出去,老奶奶几乎愁白了头发。
一天,一个老叟走进来,看看她的茶,摇摇头,说:“你的茶园炒法不对,采摘的时间也不对,只有十棵茶树上的茶叶还能卖得好价钱。
”说完就走了。
老奶奶按照老叟的指点采摘和炒制茶叶,果然卖出了好价钱。
后来她才知道,原来那老叟就是天上的茶仙。
于是龙井茶就有了“狮峰龙井”、“梅坞龙井”之分。
其中,“狮峰龙井”最为稀罕珍贵,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狮峰山下的胡公庙里品尝的就是这种茶叶。
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湘湖龙井茶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茶叶品种。
如今,湘湖龙井茶已经享誉海内外,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关于茗茶的故事
茗茶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故事可供参考:
有一天,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一行人马路过一片茶园,茶叶鲜绿,风景怡人。
随行的一位官员提议说:“皇上,江南茶叶甲天下,臣听说当地有一茗茶名叫‘龙井茶’,可否让臣为皇上泡上一杯?”乾隆皇帝一听龙井茶,立刻来了兴致,于是欣然答应了。
官员从茶篓中取出几片茶叶,放入青花白瓷小碗中,再倒入少许山泉水,用青瓷盖盖上,轻轻转动手中的茶碗。
一旁的侍从屏息等待,生怕发出一点声响破坏了品茶的意境。
片刻后,那位官员揭开茶盖,一股清香扑面而来。
他提起水壶,将山泉水冲入碗中,茶叶在水中翻滚、舞动,犹如蛟龙翻腾。
待到水面平静后,那官员将茶水呈给乾隆皇帝品尝。
乾隆端起茶碗,浅浅地品尝了一口,顿时觉得口齿留香,心情舒畅。
他赞叹道:“此茶真是江南一绝啊!”龙井茶也因此得名。
以上故事说明了龙井茶的珍贵和美名,也展现了茗茶带给人们的享受和乐趣。
乾隆与龙井茶的故事乾隆与龙井茶的故事在中国的西湖畔,有一座名为龙井的山,山上种植着独特的绿茶。
这种茶叶因为产自龙井而得名“龙井茶”。
龙井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高品质而闻名。
据说,在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曾经品尝过一杯龙井茶,并被它的独特韵味所吸引。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喝茶,他品尝过很多不同地区的茶叶,但只有龙井茶能真正打动他的心灵。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将龙井山的茶叶列为贡品,每年都要进贡给皇宫。
他还专门派遣了一支茶团,负责采摘、制作和保养龙井茶。
这支茶团由经验丰富的茶农组成,他们精心照料茶叶,确保每一片叶子都能保持最佳的状态。
乾隆皇帝的推崇对龙井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贡茶的声誉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品尝龙井茶,并对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着迷。
龙井茶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并逐渐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绿茶之一。
龙井茶被赞美为“一汤一泡香,三年不老为仙草”。
它有着清新的花香,滋味甘醇,口感清爽。
这得益于龙井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制作工艺。
龙井山的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茶叶生长。
采摘的茶叶经过精心处理和炒制,才能展现出最佳的品质和口感。
除了其独特的品质,龙井茶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叶的制作过程注重细致的工艺和精湛的技巧,而且茶人对待水、火、茶器等有着讲究。
品尝龙井茶要求人们耐心、专注地享受茶的芬芳和滋味,体味其中的优雅和和谐。
龙井茶的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恩赐,并且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艺术和工艺。
正如乾隆皇帝对龙井茶的推崇一样,只有真正了解和欣赏一种事物的特点和价值,才能给予它应有的尊重和珍惜。
龙井茶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也是一种全球茶文化的代表。
它的故事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享受一份宁静和自然力量。
品味龙井茶不仅是对茶叶本身的品评,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敬仰。
正如乾隆皇帝曾经说过的:“人类应当尽量摆脱凡尘的尘埃和沧桑,去寻求一丝宁静和纯净。
”龙井茶教会我们用心和理解去品味生活中的美好,以及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关于龙井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
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
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
”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
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
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
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
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
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
”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
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
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
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
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
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
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
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
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
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
关于茶的传说故事一、西湖龙井的传说故事传说在宋代时期,曾有一个名叫“龙井”的小村庄,村子里住着一位卖茶为生的老人。
有一年茶叶质量稍有欠缺,比起往年来,并不算太好,所以那一年的茶没有卖出多少,老太太没了这份养活钱,便断了炊烟。
有一天,一个老叟突然前往老太太家中拜访,他在宅院转了转,发现了放置于墙角的破石臼,闻言要用五两银子买下。
老太太听后一喜,想着家中已是无钱无粮,正愁没钱,便爽快地应了下来。
老头亦是十分高兴,告知老太太别让其他人动这石臼,自己会立马派人来抬。
老太太想,这轻易地就能得5两银子,总得让人家把石臼干干净净地抬走。
所以她便把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埋在茶树下边。
过了一会,老头带着几个牛高马大的小伙子来,一看干干净净的石臼,忙问石臼的杂物哪去了。
老太太如实相告,哪知老头沮丧地一跺脚:“我花了五两银子,买的就是那些废物呀!”说完拂袖而去。
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进而着实烦闷。
可没过几天,奇观发生了:那十八棵茶树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又细又润,沏出的茶幽香怡人。
很快这个消息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同乡来采办茶籽。
渐渐地,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栽培开来,“西湖龙井”也因而得名。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体察民情。
这天,乾隆皇帝学着采起了茶叶,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告太后生病了。
乾隆皇帝随手将一把茶叶向口袋里一放,急忙赶回京城。
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上火,双眼红肿,胃里不适。
此时乾隆皇帝来到,只觉一股清香,往口袋里一摸,原来是采的一把茶叶,已经干了。
宫女将茶泡好,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红肿消了,胃也不胀了。
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
”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
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西湖龙井茶的传说和诗句西湖龙井茶的传说18棵御茶树的传说传说,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时,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欣赏采茶女制茶,并不时抓起茶叶鉴赏。
正在赏玩之际,忽然太监来报说太后有病,请皇帝速速回京。
乾隆一惊,顺手将手里的'茶叶放入口袋,火速赶回京城。
原来太后并无大病,只是惦记皇帝久出未归,上火所致。
太后见皇儿归来,非常高兴,病已好了大半。
忽然闻到乾隆身上阵阵香气,问是何物。
乾隆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把龙井茶叶带回来了。
于是亲自为太后冲泡了一杯龙井茶,只见茶汤清绿,清香扑鼻。
太后连喝几口,觉得肝火顿消,病也好了,连说这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
乾隆见太后病好,也非常高兴,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
这就是18棵御茶树的传说。
西湖龙井茶的诗句春江花月夜(好美的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西湖十景》诗: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
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
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
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
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
西湖龙井的发展历史西湖龙井茶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那么西湖龙井茶有什么历史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西湖龙井茶道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西湖龙井茶道的发展历史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在清代,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
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
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
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北宋时期,西湖群山生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都已成为贡茶。
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明代,《钱塘县志》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龙井茶名声远播。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四次到龙井茶区视察、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更加身价大振,名扬天下。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
乾隆喝茶的典故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
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
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
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
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
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
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
”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
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
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
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
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关于西湖龙井传说故事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环山,一碧如玉。
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龙井村,村的四周,峰峦秀美,云雾缭绕,是著名的龙井产茶区。
关于龙井有个传说故事。
龙井传说传说,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
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
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
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
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
”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低,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
此时乾隆龙心大悦。
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
而那茶有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
介绍西湖龙井茶树,长期生长在西湖之滨的武林群山怀抱之中,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西湖龙井茶孕育优异品质,提供了最优的物质基础。
西湖龙并茶区,北高南低,南临钱塘江。
境内山峰林立,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挡住西北寒流的侵袭。
加之茶树生长区内,到处是弯弯曲曲的山,高高矮矮的树,叮叮冬冬的泉。
从而使整个西湖龙井茶区,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6.1℃,无霜期约250天,年平均湿度80%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且分布均匀。
又境内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内含物质的积累。
而云多、霉多,使茶树新梢持嫩性增强,氨基酸含量埔加.特别是对绿茶而言.还能使茶的滋味变得更加鲜爽,茶的香气变得更加清纯幽香。
饮了,叫人难以忘怀!闻了。
沁人心脾!西湖龙井茶园的土壤,以砂岩、页岩,以及石灰岩风化而成的红壤为主体,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
经过耕作已转变为酸性沙壤土或黄泥沙土.土中氮、磷、钾、硅,以及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
再加上其地植被繁茂,枯枝落叶满盖土表,使土壤犹如N盖上一层海绵,有利于土壤的吸水供肥。
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那些事儿
—提起龙井茶,自然就会让人联想到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雍正十四年(公元1736年)继皇帝位,改号乾隆。
乾隆是清代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多次南巡,有四次到西湖茶区,并为龙井茶作了四首诗。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作了《观采茶作歌》诗,其歌词唱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曾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揭览民艰晓。
诗中对炒茶的“火功”作了很详细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几句,十分贴切准确。
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第二次来到杭州。
在云栖,他又作《观采茶作歌》诗一首,对茶农的艰辛有较多的关注。
诗中吟到: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间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我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
龙团凤饼真无味。
5年以后,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来到了龙井。
在品尝了龙井泉水烹煎的龙井茶后,欣然成诗一首,名为《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曰: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品尝龙井之茶后,乾隆意犹未尽,时隔3年,即第四次南巡时,他又来到龙井,再次品饮香茗,并又一次留下了他的诗作《再游龙井》。
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
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另外,相传乾隆在品饮龙井狮子峰固胡公庙前的龙井茶后,对其香醇的滋味赞不绝口,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这一遗地至今尚存,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乾隆皇帝还善于品水,他有一个特制的银斗,用以量取全国名泉的轻重,以此来评定优劣。
乾隆年高退位后,对茶更是钟爱,他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用以品鉴茶水。
乾隆勤政60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
他于85岁让位嘉庆,当有位老臣为之惋惜向他面呈“国不可一日无君”时,乾隆哈哈大笑,抚着银须,意味深长地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啊!”由此可见,乾隆不仅是位知茶用茶嗜茶如命的品茗行家,而且也是以茶体察民情的皇帝。
他饮茶养身,享年
88岁,是历代帝王中的高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