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护理中的干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5.26 KB
- 文档页数:1
病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析【摘要】总结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住院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措施和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Abstract] The nursing care of 1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summariz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closely monitor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changes, to give patients personalized nursing measures and quality of care servi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ursing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危重疾病之一,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临床表现主要有持续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的循环功能障碍、心律绝对不齐、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1,2]。
常并发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易发生心脏骤停,引起死亡。
近20多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趋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早期迅速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漏诊率,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有效血流,从根本上防止心肌重构和改善远期预后。
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发病率、死亡率日益增加[3]。
胡善联[4]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在中国发病率约为45/10万~55/10万。
AMI作为一突发、凶险、病死率高的疾病,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急诊PBL护理优秀案例引言急诊护理是医院中最紧急、最具挑战性的护理领域之一。
在急诊科,护士们需要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个急诊PBL (问题导向学习)护理的优秀案例,通过分析该案例,探讨在急诊护理中的最佳实践。
案例背景该案例涉及一名56岁男性患者,因胸痛和呼吸困难入院。
患者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平时定期服药。
患者胸痛剧烈,呼吸急促,面色苍白。
护士立即进行初步评估,并迅速启动急诊团队。
初步评估1.意识状态:患者清醒,但表现疼痛和焦虑。
2.呼吸状况:呼吸急促,呼吸音减弱。
3.血压:170/100 mmHg。
4.心率:110 次/分钟,有不规则心律。
急诊团队行动1.护士立即为患者接上心电图监护仪,监测心电图变化。
2.医生迅速进行体格检查,注意观察心脏和肺部情况。
3.护士为患者留置静脉通道,以备急需使用药物。
4.医生要求进行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和血气分析。
5.护士为患者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并记录氧气流量和给氧方式。
诊断与护理干预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初步评估结果,急诊团队初步怀疑患者可能存在心肌梗死。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决定进行心电图和血液检查。
护理干预1.疼痛管理:护士立即为患者给予镇痛药物,并根据患者疼痛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2.氧气治疗: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护士调整氧气流量和给氧方式,以确保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
3.导尿管理:由于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护士为患者留置导尿管,以便监测尿量和排除尿潴留。
4.心理支持:护士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提供情绪支持,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5.家属教育:护士向患者的家属提供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护理指导,使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
结果与讨论结果经过进一步的诊断,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及时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患者在急诊期间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护理,病情得到了控制。
讨论本案例中,急诊团队采用了迅速、协调的行动,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的护理。
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毛鑫琳发布时间:2023-06-13T09:54:54.459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6期作者:毛鑫琳[导读] 分析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215000【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比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预见性护理模式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评分,已在临床阶段取得进展。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模式;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临床急诊度高、预后困难等特点,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可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确保临床护理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护理纠纷[1]。
在传统护理阶段,患者一般给予基本药物护理,缺乏针对患者的针对性护理措施。
此时,临床学者提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通过了解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结合患者的一般信息进行针对性预防。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18,平均年龄为(49.51±2.66)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9,平均年龄为(47.21±3.54)岁(P>0.05)。
1.2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
1.3排除标准(1)精神类疾病。
1.4方法1.4.1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如病情护理、药物护理等。
1.4.2观察组观察组进行预见性护理模式:(1)评估患者风险等级:患者入院后,医院应帮助患者评估风险等级,通过了解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来我院心血管科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60例,对此60例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急诊介入治疗后,成功60例,成功率为100%,发生心律失常后,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恢复健康;此外,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记录患者hr、qtc、qtd,结果显示:术前其指针分别为98.64±11.23次/min、428.71±41.28ms、68.14±11.89ms,术后为68.28±5.53次/min、518.29±54.63ms、34.76±7.16ms,三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诊;介入治疗;护理干预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97-01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心血管科常见的一种急性病症[1]。
目前对于此种疾病临床上首选介入疗法,但是介入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介入治疗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及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此次我院抽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来我院心血管科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60例,对此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所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于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发病急骤,表现为胸痛、胸闷等一系列症状,且胸痛时间持续在半个小时以上,给患者做心电图检查发现相邻两个胸前导联st段抬高≥0.2mv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排除其他如脑出血、颅内恶性肿瘤等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第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心力衰竭、剧烈胸痛、意识障碍、休克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
我院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选择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急诊护理与常规护理,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
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4)岁;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5)岁。
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均为(5±3)h。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给予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实行溶栓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患者基本病情的观察与评估、测量各项生命体征等,根据医嘱实施具体护理工作。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措施干预,具体如下。
1.2.1院前急救护理医护人员应即时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测,并详细记录数据,为医生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严禁患者自主翻身加重病情。
对于有呼吸困难症状者需协助其取半卧体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即时给予扩张血管、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
1.2.2心理护理因为该疾病发病急且病死率高,患者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之交流,即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1.2.3疼痛护理可根据患者具体疼痛情况给予适量镇痛药物,缓解患者因疼痛引起的不适感。
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等,若患者发生严重传导防碍情况,需即时向医生报告,并给予对症治疗等。
1.3观察指标4患者出院前1d,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实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病情观察以及交流沟通等内容。
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实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探究其对患者抢救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产生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49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方法。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抢救情况、患者家属满意程度。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效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较高,死亡率与复发率较低,(P<0.05)。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情况,观察组患者分诊时间、就诊至心电图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以及PCI时间均显著较低,(P<0.05)。
对比两组患者家属满意程度,观察组较高,(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实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能有效提升患者抢救效果,改善患者抢救情况,并能提升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抢救效果;安全性The influence of emergency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f medicaland nursing integration on the rescue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lement the emergency first-aid nursing process of medical and nursing integration in the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explore its impact on the rescue effect of patients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Methods: 98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from April 2021 to April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simple randomized grouping method, they were pidedinto the control group (49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9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s, and the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integrated emergency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method. Observation indicators: rescue effect, rescuesitu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familie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ing the rescu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theobservation group had a higher rescue success rate, and a lowermortality and recurrence rate (P<0.05). By comparing the rescue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the time of triage, the time from seeing a doctor to ECG, the time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the time ofPC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mergency first-aid nursing process of medical and nursing integration in the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scue effect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rescue situation of patients, and enhanc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dical and nursing integrated emergency first aid; Nursing process; Rescue effect;Security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属于冠状动脉缺血导致患者出现的心肌坏死症状[1]。
急诊科心肌梗死猝死病例护理讨论记录范文1. 引言1.1 概述心肌梗死和猝死是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的严重心脏疾病。
急诊科作为紧急处理这些情况的关键部门,扮演着救援、护理和管理的重要角色。
在急诊科中,由于心肌梗死和猝死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高度复杂性等特点,护理干预和应对措施尤为关键。
通过对心肌梗死猝死病例的护理讨论记录,以期分享相关经验并探讨预防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心肌梗死和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1.2 研究背景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引发的全身循环系统丧失供血功能的临床表现。
它通常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虚弱和恐惧感等典型症状,并可能导致短时间内发生致命性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
而猝死则是指在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心脏停止跳动,尤其是在1小时内死亡,多数由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面对心肌梗死和猝死这两种险象环生的心脏事件,在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们需要快速响应,并准确判断病情,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症状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急诊科中心肌梗死猝死病例的护理干预与管理策略进行讨论十分必要。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急诊科中心肌梗死猝死患者的个例,并通过总结护理干预和医护团队配合的经验与策略,进一步提供有助于改善急诊科中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救治效果的参考依据。
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经验分享,可以帮助急诊科护士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提高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我相信通过对心肌梗死猝死预防与管理策略的探讨和评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的方法,以逐步完善相关的护理流程和规范。
总而言之,本文对急诊科中心肌梗死猝死病例的护理进行了深度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预防与管理策略。
希望能够促进急诊科护士对于该类情况的处理能力,在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患者发生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2. 心肌梗死猝死的定义和病因2.1 心肌梗死的定义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指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脏疾病。
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果患者能够及时接受院前急救,可以有效减少病情恶化,提高治疗成功率。
因此,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
**1. 保持患者安静**
在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常常会出现胸痛、气促等症状,此时需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激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2. 提供吸氧**
急性心梗患者通常会出现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此时可以给患者提供吸氧,以帮助患者呼吸,增加血氧含量。
**3. 让患者取舒适的姿势**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应该让患者取一个舒适的姿势,通常建议让患者坐着或躺下,并保持头部稍微高于身体。
**4. 监测生命体征**
急性心梗患者在院前急救时,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安抚患者情绪**
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通常会感到害怕、焦虑,护理人员需要及时
安抚患者情绪,避免患者过度紧张。
**6. 寻找相邻急救站或医院**
在院前急救时,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快将患者转移到最近的急救
站或医院,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7. 提供药物**
在急性心梗发作时,有时候可以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比如硝酸甘
油可以帮助扩张心血管,减轻心脏负担。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急性心梗患者度过危险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因此,在面对急性心梗患者时,护
理人员应该及时有效地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