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的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阅读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名言,它道出了一个作家内心深处的信念和追求。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汪曾祺的作品以其朴实、温情和真挚的表达而闻名,他擅长通过平淡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本真和生活的真实。
他将对人性、人情和生活的独特洞察力融入到作品中,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感动。
他的小说《冰河》、《方小朋》等作品,无一不展现了他对人生、生活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力量。
汪曾祺是一个心怀赤子之心的作家,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坚信文学是表达人性、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去探索内心的世界和外部的世界。
他也曾说过:“我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我不希望死去,希望写到一百岁。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也表明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温情。
汪曾祺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更传递着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以他所知所感所悟,用文字抒发他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感动。
他的作品永远留存在读者的心中,激励着他们去感悟生活、珍惜人生,坚信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信念。
汪曾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文学保持赤子之心的作家。
他以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传递着他的文学情怀和人生智慧。
他的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读者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去感悟生活、体味人生的深意。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汪曾祺的文学信条,也是他对人生的领悟和感悟。
愿我们都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启发和感动,让文学之光照耀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示例: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句话不仅是对作家汪曾祺的一种评价,更是对他独特文风和执着人生态度的一种赞美。
《受戒》是创作的短篇,发表于《北京》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
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
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
需要”。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1. 引言1.1 引言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于文坛。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
他以平实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将人性的善恶、矛盾和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尝试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技巧。
他善于运用夸张、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作品更具张力和生命力。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思路,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强调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2. 正文2.1 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影响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强调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使人物更加立体和丰满。
这种表现手法在当代小说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小说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和现实感。
汪曾祺的小说也注重描写生活的细节和日常的场景,将平凡的生活转化为文学艺术的表达,赋予小说更加丰富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激发了当代作家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细节的重视,使当代小说更加注重真实和细腻的叙述。
汪曾祺的小说受传统文学的影响,注重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他在小说创作中融合了传统文学的意境和格调,使小说更加具有文学的深度和内涵。
这种对传统文学的借鉴和发展也为当代小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渊源和创作方向。
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作品不仅在叙事方式和人物描写上开拓了新的可能性,还强调了对生活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他的作品为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然而,读后大吃一惊。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以接受: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19岁小老婆、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yin乱,不是犯戒,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
[键入文字]
谈谈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作品中融注了中华人文精神,十分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灵、人性的优美丰富和价值意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在昆明教中学是案头常放的一本书是《庄子集解》。
但是我对庄子感极大的兴趣的,主要是其文章,对于他的思想,我到现在还不甚了了.
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人道主义即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作为Humannism 的译词而被广泛使用的,它在中国新文学初期有以下几种译法:学衡派胡先骕在1922年评论《尝试集》是译为人文主义周作人在1919年初的《人的文学》中译为人道主义梁实秋在《现代文学论》中则将其译为人本主义。
其实这三种译法恰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三个重要阶段: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
然而,人道主义原本是人文精神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内涵,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阶段,是强调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新发展,但它现在在中国好像具有独立存在的含义,可被
1。
汪曾祺作品中的文化趣味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墨、深刻的思考和文化趣味著称。
本文从汪曾祺作品中的文化趣味出发,探讨其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一、汪曾祺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汪曾祺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文化符号,比如“旗袍”、“大轿”、“年货”等等,这些符号不仅具有文化特征,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关注。
二、汪曾祺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作家,汪曾祺对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作品中不乏反映民俗文化的情节和艺术形式,比如《窗外》中的“分财饼”和《生活在光辉中》中的“戏台”。
三、汪曾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汪曾祺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拓展,例如《太阳》中的“四字箴言”、“金钱镇”中的民谚等。
四、汪曾祺作品中的历史文化汪曾祺的作品也涉及到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历史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五、汪曾祺作品中的艺术文化作为一位文学大师,汪曾祺的作品中不仅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性,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使其作品深具魅力。
六、汪曾祺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汪曾祺的创作思路常常源于他广泛的阅读和对生活的观察,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七、汪曾祺作品中的传统价值观作为一个身处现代文明的作家,汪曾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也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他用自己的作品传达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关怀。
八、汪曾祺作品中的时代精神汪曾祺的作品贯穿于中国现代历史和社会变迁中,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时代精神具有普遍意义,为读者提供了解析当代中国的一种思路和视角。
九、汪曾祺作品中的文化认同汪曾祺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坚守,这种文化认同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汪曾祺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汪曾祺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文化符号,如旗袍、大轿、年货等,这些符号有着浓厚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展示了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师范学院中文系学年论文(一)文献综述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文化内涵学生姓名:何晓溪学院:师范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B09101学号:1312090108指导教师:王红军师范学院中文系文献综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09101 1312090108 何晓溪前言汪曾祺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
汪曾祺是个语言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很重视语言,他像“揉面”一样把作品“反复抟弄”,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文体清新别样,以至于他的作品有着异乎寻常之美,更重要的是在文字中充满了较强的文化意蕴。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美不止于形式简洁、用词生动,也不止于音韵清雅、流畅。
汪曾祺语言的美根源于他对民间日常生活所注入的深情目光,根源于他对每个人的文化发现,根源于他对此进行的诗性呈现,等等。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文化内涵呈现彰显着汪曾祺完整而系统的语言本体观念,彰显着他独特的文学观和生活观。
为深入研究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文化内涵,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关于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文化内涵研究主要有如下观点:一、深广的中西方文化渊源汪曾祺作为一位从40年代走过来的老作家,在 20世纪 80年代“语言论转向”背景下,表现出极强语言自觉性。
他提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深刻命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观。
在耿红岩的《论汪曾祺文学语言观及其文化渊源》一文中指出,汪曾祺的语言观有着较深广的中西方文化渊源,探析这个源流,才能更深入的透视老作家文学语言观的深刻内涵,从而真正敞开其作品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小说语言观从工具论向本体论发生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在当时中西方“语言论转向”背景下,文学语言观念发生着变异,“寻找语言”成为作家的兴奋点,人们对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认知维度。
汪曾祺作为一位从40年代走过来的老作家,表现出极强的语言自觉性。
他在一系列专门论语言的文论中,突出强调了语言问题,表达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观。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大淖记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优秀的短篇小说。
汪老先生的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充满了平淡之美。
他的文体清新别样,文字中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
汪曾祺小说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人文主义及和谐氛围,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
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类似江南乡下人的日常生活。
《大淖记事》和《受戒》这两篇小说正是其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这是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
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
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他的小说就像是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在《受戒》结尾处那充满着生活情越的水荡景色描绘那样楚楚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画恒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有散文化的趋势。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内涵
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语言是其全部生活感受、生命体验、个性气质、文化涵养乃至审美理想的最直接的综合性体现,往往正是从语言上,最容易鉴别出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读起来总让我们感到“有一股流曳飘忽的情调或韵味灌注其间”。
而他的超脱,他的灵感,他的天然,他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根”也正浸润其间,使其作品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
而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散淡典雅、含蓄蕴藉”的语言体现出来的。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准确、简约、生动、传神,既有文学语言的诗化美,又有生活语言的清新、自然、鲜活,读起来韵味悠长,散淡典雅。
首先我们来看其散淡典雅的文学语言。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简洁,平淡之中富有情致。
浏览他的作品就像走进一片清凉的绿荫,品着一杯淡淡的菊花茶,而正是这样的风致和逸韵,才使其作品有一种田园牧歌的风格。
而这种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写景状物上。
如《晚饭花》中对晚饭花的描写:“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
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再如《受戒》的结尾,他这样写:“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蝉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噜噜噜飞远了。
”
再来看汪曾祺作品中的生活化语言。
这种语言风格准确到位、简洁利落,而且不事雕琢,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提炼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来自民间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原始形态。
对民间口语的创造性运用,使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显得格外的朴实与自然。
在汪曾祺的笔下,这些来自民间的丰富的口语不仅自然朴实,而且由于打破了书面语言的呆板的模式,还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清新别致,富有强烈的生命力。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
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
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
……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受戒》里对赵大伯的两个女儿的形象刻画,作者舍弃了常见的修饰性的书面语言,充分地运用民间口语,新颖、俏皮、生动、活泼。
在接连不断的比喻中,写出了两位乡村少女的质朴与美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再如写到明子的字写得好:“村里人都夸他写得好,很黑”。
“很黑”,用来评字,很少见,但很有诗的意境和绘画的感觉。
汪曾祺的小说中清新活泼的日常生活语言与散淡典雅的文学语言相融合,使其作品具有了诗情画意的语言风格。
另一方面,汪曾祺的小说主要对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平凡生命所具有的人性闪光,并将人物置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日常生活多承载着中国传统的生活经验和记忆,作者有意
涤除杂质,努力发掘日常世界中的诗意存在,在世俗中发现诗情。
他的小说很少写相对于日常的民俗生活而言更为短暂易逝的政治
和战争,而是排除了生活表层因素的干拢,沉潜于民间生活的底部和根部,让人物和千百年来缓缓流动但生生不息的风俗文化融为一体,因而呈现出的是和自然同体和历史同生的人生。
在表现人情人性美方面,他笔下的人物多是底层民众,教书的、开店的、画画的、养鸡的,和尚、农夫、渔人、锡匠……五行八作,三教九流。
他们人生经历不一,命运殊异,但都有着共同的品性,那就是仁爱、善良、道义。
这种普通百姓于苦难生活和黑暗时代中相濡以沫,扶危济困成为了汪曾祺小说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主体部分。
而这种精神就在日常与世俗之中,就在普通百姓与底层人民身上,是生活最为可贵与可爱之处。
《故里三陈》中陈泥鳅用冒着生命危险才挣来的钱为陈五奶奶的小孙子看病的高义之举;《徙》中的高北溟不忘师恩,虽然自己仅得温饱,仍勉力周济恩师不争气的儿子的可贵之处;《大淖记事》中众锡匠集体顶香以示抗议的道义精神……无不体现出朴素而博大的美与爱。
而汪曾祺作品中有许多密集的世俗生活意象描写,这透露出作家对世俗生活的认同与欣赏,以及对人世的朴素感情。
如《受戒》中汪曾祺运用直觉的语言,排列出一连串的生活景象,在一组意念群中,间接地传达出其人生态度:“过了一个湖。
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
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
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晚饭花》中描绘了南方过“灯节”的情形:“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看到送灯的队伍。
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月。
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
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
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概而言之,汪曾祺的小说是以恢复人在民间生活中的本来样态为最高的真实原则,以人的民间存在建构诗意栖居方式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从而,无论从人的生存精神,还是追求文本的艺术美,汪曾祺都以他的作品为样板筑起一幅恬淡温馨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诗意艺术图景。
总之,汪曾祺小说中的真情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世俗规范,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的小说疏离了人事纠缠所带来的痛苦,具有一种深明、淡远的牧歌情调。
【参考文献】
[1]邓嗣明.弥漫着氛围气的抒情美文[j].文学评论,1992,第3期
[2]李斌.散淡典雅、含蓄蕴藉——汪曾祺作品的语言风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