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山区适度规模养牛模式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364.01 KB
- 文档页数:5
关岭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罗 杰(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贵州 关岭 561300)[摘 要]关岭牛是贵州省地方性优良品种,关岭县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县为目标,将关岭牛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来抓,使关岭牛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为促进关岭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产业形成的有利条件、产业布局、饲养品种、养殖规模方面总结关岭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关岭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系统脆弱制约、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技术力量不足、饲养成本高、企业带动效应及品牌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从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养殖生产体系建设、强化产业绿色生态发展、强化饲草体系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方面提出推进关岭牛产业提质增效的对策。
[关键词]关岭牛;产业发展;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24)03-0077-0092-06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关岭县)隶属安顺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安顺市西部,原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贵州省26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关岭县将牛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对象给予重点支持和发展,出台《关岭自治县“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方案(2016—2018)》等扶持政策,成立关岭牛领导小组办公室,引进龙头企业和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发展。
通过多措并举,使关岭牛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成为关岭县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县,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深入推进,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推进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将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振兴关岭牛产业发展,对推进关岭县农业现代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为促进关岭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总结关岭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关岭牛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毕节市农村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一、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毕节市作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地级行政区,其农村发展也备受瞩目。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风景园林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面对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与挑战,毕节市农村发展如何切实推进,成为摆在政府和学术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毕节市现状,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毕节市农村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二、毕节市农村发展现状分析1. 自然资源优势毕节市地形起伏不大,属于丘陵山地高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
全市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年均温在15-17摄氏度之间,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毕节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 经济发展滞后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毕节市农村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经济发展滞后,毕节市的农村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相对薄弱,难以形成产业链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农村人口流出较为严重,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最终影响了毕节市农村的全面发展。
3. 人口结构老龄化毕节市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统计数据显示,毕节市农村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较高,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态势。
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水平的下降,致使农村生产力得不到有效释放。
毕节市农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毕节市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此,本文将从路径与对策两个方面对毕节市农村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毕节市应当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应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保护好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鼓励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毕节市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贵州牛产业发展趋势贵州牛产业发展趋势介绍: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大省之一,牛业是贵州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贵州牛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市场开拓等方面探讨贵州牛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政策支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贵州省政府将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持对象,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推动牛产业的发展。
政府会给予畜牧业补贴、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等支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组织成立牛养殖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加强对牛业的宣传和推广。
二、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正积极推动畜牧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改善畜牧业品质、提升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贵州省将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建设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心,培养和引进畜牧业人才,推广创新的畜牧业技术,如牛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
三、品种改良牛品种的改良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贵州省的传统品种多以黄牛为主,肉牛品种的养殖比例较低,产量和品质也有一定差距。
因此,贵州省将加大对肉牛品种的改良力度,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如安格斯牛、黑白花高档品种等。
同时,贵州省还将加强牛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工作,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新品种,并积极推动普通农民从传统品种向改良品种转变,实现养牛业的高效益。
四、市场开拓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贵州省的牛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
目前,贵州省的牛产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从外省进口大量的牛产品。
因此,贵州省将积极开拓市场,与周边省市建立牛产品交流合作机制,扩大牛产品出口规模,提高贵州牛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贵州省将加大对牛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标准制定,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五、发展机遇与挑战贵州牛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
毕节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一、我市农业资源条件毕节市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的乌蒙山腹地,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
地处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部和南部与本省的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海拔457米—2900.6米,高原山地占总面积的93.3%,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其中长江流域面积占95.38%,珠江流域面积占4.62%。
毕节地形切割纵深,耕地破碎,生态类型多样,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美誉,在中东部海拔1200米以下区域是发展玉米、水稻、油菜、高粱、烤烟,早熟马铃薯、果菜类蔬菜,柑橘、葡萄、樱桃,喜树,猪、鹅、大鲵的优势区;中部海拔1200-1700米区域是发展玉米、马铃薯、芸豆、大豆、烤烟,辣椒、食用菌、大白萝卜、叶菜类蔬菜,梨、猕猴桃,天麻、半夏、前胡,高山生态茶,猪、鸡、羊、冷水鱼的优势区;西部海拔1700米以上区域是发展地膜玉米、马铃薯(种薯)、苦荞、烤烟,食用菌、冷凉蔬菜,核桃、苹果、梨,天麻、党参、重楼,牛、羊的优势区,特有地理气候赋予了发展山地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
全市大部属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同季的特征,气候垂直差异十分明显。
年平均气温10.5℃-15℃,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544.6℃-4617.1℃,年日照时数1102-1780小时,无霜期205-297天,年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
土壤以黄壤、黄棕壤为主。
全市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95.56万亩、天然草场747.3万亩、林地1862.12万亩。
尤其境内夏秋季气候凉爽,地形天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不易传播,加之无“三废”污染,具有大范围、大规模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优势。
感受沧桑巨变解读贵州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之路(中国报道记者王静甫):贵州省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乌蒙山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等8个县(市),总面积2.68万平方公里,山地占了93.3%,全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破碎、土地贫瘠,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喀斯特地貌占总面积的73%。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主要由碳酸盐组成,保水性差,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毕节地区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前,这里一直是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曾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应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1987年,毕节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仅28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元;人均产粮不到200公斤,每年需国家调进粮食1.5亿公斤,在当时558.86万人口中没有解决温饱的有315万;有147万人和12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面积达6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8.53%;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29‰,文盲半文盲占青壮年人口的50%以上。
然而,今天的毕节,与试验区建立之前的1987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4.53亿元增长到73.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0.08亿元增长到23.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0.16亿元增长到35.9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0.28亿元增长到4.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74亿元增长到11.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741元增长到101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元增长到2484元。
总投资12.4亿元的煤电化热电厂项目、总投资7.7亿元的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等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区面积从不足5平方公里扩展到16.7平方公里;先后建成低压耐硫甲烷化煤气厂、日产10万吨水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爱民广场等工程项目;基本完成旧城区主要街道的改造和主要地段的拆迁及开发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城市提质扩容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从不足500公里增加到2748公里;城乡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安装固定电话10余万门,移动电话用户超过20万户;实施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26.33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惠及10万余人。
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案例分析贵州省是中国的山地省份之一,地势多为山地和高原,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贵州省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特色和优势。
贵州省在农业发展上始终秉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利用当地的地理和气候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文将以贵州省实际案例为基础,对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成功经验,为其他山区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背景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交界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山地省份。
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降雨较多,土地资源丰富,所以贵州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
由于地势复杂和气候多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当地的特殊环境,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地的农业发展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贵州省开始探索一种与当地特色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理念,旨在推动当地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案例分析1. 土地资源开发贵州省的土地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形复杂和气候多变,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难以在贵州省的山地地区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贵州省开始探索发展适合山地特点的农业种植业,例如水稻、玉米、高山蔬菜等。
贵州省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贵州省特色的农产品,如茶叶、烟叶和中药材等,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 技术创新为了提高山区农业的生产效率,贵州省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
贵州省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3. 产业协同贵州省鼓励农民组织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合作社,通过组织化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贵州毕节地区脱贫攻坚情况调研作者:郑智新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0年第07期摘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本文通过選取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毕节市,分析其扶贫减贫中形成的典型做法、取得的进步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提升扶贫政策效果、防范化解扶贫领域风险、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质量效益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对策建议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越的“高山头”。
位于西南的贵州省,在明代郭子章《黔记》中是被列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的省份,“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成为目前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其毕节地区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自然条件恶劣,更是贫中之贫。
近年来,毕节市按照中央和贵州省的部署,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9年,全市441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32万人,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2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
一、毕节市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一)着力做好“三实”,巩固脱贫攻坚基础1.做实基层党建,以大党建引领大扶贫。
党建与脱贫攻坚实则相互融合、互促共赢,党建优势可转化为扶贫优势、增收优势和发展优势。
毕节市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变“后进”为“先进”。
一是建立一种机制,将党员人数50人以上的525个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在合作社、村民组或自然村建立党支部,形成党总支连党支部、党支部连党小组、党员连农户的组织机制,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建好一支队伍,通过动员返乡任职一批、全面考察留任一批、致富能手选拔一批、机关单位下派一批等方式,选优配强了365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