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导,推动了世界革命乃至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时,因为愚昧曾遭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但是马克思主义顽强的生命力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赢得了中国现实的接受,并在中国这块辽阔土地上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在为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奋力搏击的工人阶级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世界观,是全世界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指引和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节节胜利,并在实践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下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做以下三点阐述:

一、科学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只有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科学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而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么,如何做到科学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呢?

首先是注重基本原理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维护其自身统治的强大思想武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集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内涵丰富的基本原理的正确认识是我们科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注重原著的学习和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第一手创造的,只有读原著才能取得“真经”。翻译过的著作可以参阅,但不能作为引经据典。“我觉得原著更精彩、更鲜活、更有意思”。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仔细揣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写作意图,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科学准确完整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带着实践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读马列的著作,要避免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

义的偏执和误解。“那种躺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辩证的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才是通往马克思主义信仰殿堂的“阳光大道”。

四是注重整体和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才能谈得上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简单相加,整体马克思要大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科学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本质的和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

五是注重创新性。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无一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新时代的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二、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关注世情

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深刻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是我们进行一切革命、建设、改革的前提。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④认识国情关注国情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创新的社会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古人云:家国天下。对国情的精准把握离不开对世情的正确认识,既要看国情又要观世情。19世纪的欧洲正在陆续发生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也经历了“五四”运动,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和发展趋势,促进了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迅速转变,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

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相结合。当今世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的,正是这个时代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虽源远流长却也鱼龙混杂,传统文化带来的并非全是有营养的“维他命”、也许是侵蚀人体的“病毒”、“细菌”,吸收有营养的抛弃有害的便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取”与“弃”已然是建立在五年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是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不相适应的,是没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既然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文化创新必然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和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⑤中国的现代文化正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取”与“弃”的基础上的,俄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便在中国这块辽阔大地上开始了它的成长之路,中国现代文化形态的形成也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包容和兼容。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⑥,除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动摇,更要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金田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民间各种疾风骤

雨式的革命和变革无一不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就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而言,主流文化还是儒家的思想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正统一直占据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官位。在那个不具备文化传播条件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像《圣经》一样被推崇被信奉。受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民主、自由、科学不断深入人心,无论传统还是“西学”,民众都开始自觉的选择接受。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分析,“推陈出新”,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序中,在中国现实状况的发展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

任何民族的、国家的文化都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相生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与之兼容并蓄的过程中,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歪曲的思想流入,也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的抵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上,做到既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列宁选集(第二卷)》[m].出版日期:1995-6-1页码:418——《卡尔.马克思》

周国平:《要读原著不要读二手、三手资料》.新华网.2009年05月08日

《彭真文选》[m].出版日期:1991-5-1 页码: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