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是什么?
*导读:病毒性肝炎是现今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这种
疾病只要较早发现然后及时治疗,治愈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往往很多……
病毒性肝炎是现今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这种疾病只要较早发现然后及时治疗,治愈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往往很多人并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而拖延下去就有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病毒性肝炎会有什么并发症呢?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标志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等组织中找到,也在神经系统,血液中出现。
并发症: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糖尿病、脂肪肝、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颅神经受累、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BV及(或)HCV慢性感染是发生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我们的介绍,大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有了清楚的认识,希望大家要多多预防这个疾病,平时多多参加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夜喝酒,多吃蔬菜水果,饮食尽量清淡,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最后祝大家生活幸福,身体健康。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1](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
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按病原分类,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2]至少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庚、TTV七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和TTV病毒的致病性问题目前尚有争议。
尽管1993年国际肝炎会议上就已有不少学者报道了己型肝炎和HFV的研究进展,但到目前为止乙型肝炎病毒的分离尚未成功,故不做单独分类。
除了肝炎病毒外,很多其他已知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ECHO)病毒等,也可引起肝脏炎症。
编辑本段病原学HAV(一)甲型肝炎病毒(HA V)是一种RNA病毒(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
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
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
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
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后被释至胞浆中,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
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
血中的Da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什么是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关于病毒性肝炎,大家可能比较经常听到的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关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大家可能知之甚少。
但事实上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而且目前对于巨细胞病毒并没有有效的免疫防治措施。
这种疾病尤其多发于婴幼儿,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以及生长发育迟缓等。
那么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什么是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导致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巨细胞病毒(CMV)或称人类疱疹病毒5型,通过唾液、性接触和宫内或围生期传播,原发性感染后,CMV常不能被宿主完全清除,隐伏在宿主体内,多种情况可使感染再活化。
免疫功能正常时病毒的再活化受到细胞介导免疫的控制,病人常无临床症状。
然而,在T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害时,出现再活化。
临床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CMV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是最突出的症状。
新生儿的先天性CMV感染伴有溶血性贫血和肝炎,在新生儿黄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先天性CMV感染的严重后果据报道是肝炎后纤维化、门脉高压或胆道闭塞。
儿童先天性CMV肝炎随访观察表明,肝脏炎症常自行缓解,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弱智和重听。
CMV是肝移植后病人临床出现的肝炎的常见原因。
治疗: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CMV肝炎为自限性经过,无需特殊治疗。
免疫受抑制的病人伴发CMV感染的治疗目前仍甚困难。
药物更昔洛韦疗效甚佳,比阿昔洛韦强10-100倍,但在免疫受抑制的病人疗效甚不理想,用药期间病毒培养可转为阴性,但停药后临床症状常复发,持续用药常见白细胞缺乏症等严重毒性反应。
而药物膦甲酸可用于艾滋病合并CMV感染,虽然可使存活期延长,但具有肾脏毒性、癫涧发作和呕吐等副作用。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并没有十分可怕,只要得到及时治疗,是能够控制并痊愈的。
而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巨细胞病毒。
特别是育龄期妇女应尤其注意,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爱肝护肝健康世界守护健康远离肝炎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问答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分为甲、乙、丙、丁、戊型。
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因食用或饮用受到污染的食品或饮水而感染;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常经血液制品、静脉注射、分娩和性接触等方式感染。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预防病毒性肝炎关键是加强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甲肝和戊肝的预防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做好饮水、食品和环境卫生,加强服务行业、幼托机构及学校的卫生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潜在的传播来源。
乙肝、丙肝和丁肝(包括庚肝和输血传播肝炎)的预防均应严格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预防家庭内经密切接触传播。
此外,还可以通过甲肝和乙肝疫苗接种来有效预防甲肝和乙肝。
转氨酶升高一定是病毒性肝炎吗?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转氨酶升高只是肝脏损害的一种表现。
因为转氨酶不仅存在于肝组织中,其它组织和器官中,如心肌和骨骼肌等也存在丰富的转氨酶。
当这些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时,亦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
此外,酗酒、熬夜、药物、寄生虫引起的肝脏损害,甚至剧烈运动后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
因此诊断病毒性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血液中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进行综合诊断。
爱肝护肝健康世界守护健康远离肝炎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问答如何预防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例如进食受了病毒沾染而未经煮孰的食物,特别是贝壳类食物,或饮用受沾染了的水和饮品。
丙肝是怎么回事,会有什么症状
文章导读
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脏疾病,如果患有了丙肝,身体的免疫机能会逐渐
降低,所以患者是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的。
丙肝带有的症状一般会有食欲不振、恶心、皮肤
黄等情况。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
急性丙型
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因为急性
期的疗效好。
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
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HCVRNA),目前可分为6个不同的基因型及亚型,如
1a、2b、3c等。
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
丙型肝炎病毒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高温加热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
1.丙肝可以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日常生活亲密接触等进行传播。
由于丙
型肝炎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个
人生活卫生习惯,早期进行治疗。
丙肝的症状多种多样,其症状在早期时有以下表现:。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发布时间:2021-03-29T12:23:38.5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作者:敖丹[导读]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说过病毒性肝炎,但是并不知道病毒性肝炎具体是什么病,敖丹武胜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安 638400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说过病毒性肝炎,但是并不知道病毒性肝炎具体是什么病,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是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的定义、发病原因和危害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疾病,目前已被发现和证实的引发病毒性肝炎的肝炎病毒类型有甲、乙、丙、丁、戊型五种,因此,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高发于春、冬季节,主要因经口摄入了被污染的水源、食物和食用了未煮熟的海产品所致,可引发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因乙型肝炎病毒经血和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母婴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所致,好发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全身高度乏力、不适、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等症状,同时还易诱发患者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并发症。
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多引发患者出现轻度消化道症状,伴谷丙转氨酶异常。
丁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少部分也可经过性接触、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且其多继发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或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发生。
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可引发出现发热、畏寒、鼻塞、头疼、厌油、咳嗽、上腹不适、肝区疼、腹胀、腹泻等症状。
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其中,急性肝炎指的是病程小于6月者,慢性肝炎指的是病程超过6月者。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可呈急性肝炎表现,也可呈慢性肝炎表现。
2.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尽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并不相同,但是,均可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就需要临床加强患者护理,才能改善其预后。
科普:丙肝和乙肝有什么不同?丙肝是慢性丙型肝炎,乙肝是慢性乙型肝炎,两者都是病毒性肝炎,但是具体在病原体构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感染后的难易程度等都存在较大区别,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丙肝和乙肝的不同点1.病原体不同乙肝和丙肝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两者所属的病原体不同,乙肝病毒属于DNA病毒,而丙肝病毒则为RNA病毒。
并且,这一点也是丙肝与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最突出的不同之处。
2.预防难度不同从预防难度来看,由于国内乙肝疫苗的普及率较高,相应的乙肝的预防难度也要更低一点,但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丙肝病毒的预防疫苗,理论上来说丙肝的预防难度更高。
3.诊断方法不同从诊断方法来看,如果一个人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乙肝,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判断。
但如果想要诊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存在丙肝病毒,主要更为麻烦要检测的项目和最终的检测费用都要多出很多,并且丙肝还存在着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问题。
4.传播途径不同从传播方式来看,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也是当前乙肝病毒传播的一大重要途径。
而丙肝在传播方式上主要是通过肠道外,例如,常见的丙肝传播方式为输血或血制品应用。
5.感染难易程度不同由于国内乙肝疫苗的普及率较高,而只要人体内存在乙肝表面抗体,那么就不容易被病毒所感染。
但目前还没有丙肝的相关保护性抗体,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丙肝的感染难度也会更低。
6.症状表现不同对于患有丙型肝炎的患者,大多属于无症状或者无明显的黄疸病症。
在临床表现上虽然丙肝临床表现与乙肝相似,但是丙肝的症状更为隐藏,尤其是许多丙肝患者属于无症状患者,这意味着其即使存在丙肝病毒也不容易被发现,即使检查了肝功能,往往也发现肝功能并无异常或者单向转氨酶升高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乙肝患者的常见症状表现是身体乏力,易疲劳,会伴随有轻度的发热症状;也有患者可能会经常性的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上腹部不适,腹胀等问题。
还有一些患者会伴随有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而丙肝患者也会出现疲劳食欲欠佳等临床症状,但是比例更小,如果仅凭症状表现,是不能完全区分乙肝和丙肝。
患丙肝皮肤有什么表现简介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除了对肝脏有明显的影响外,丙肝还可能表现出一些皮肤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患丙肝时可能出现的皮肤表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这些症状。
皮肤症状1. 皮肤黄疸由于丙肝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黄疸的皮肤表现。
皮肤和眼白部分会呈现黄色,这是由于胆红素在血液中的积累导致的。
黄疸的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它往往是丙肝患者皮肤最明显的症状之一。
2. 皮疹丙肝患者也可能在皮肤上出现不同类型的皮疹。
这些皮疹可能包括红疹、斑丘疹、水疱等。
皮疹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的。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来抵御病毒感染,但有时候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导致皮肤炎症反应,从而引起皮疹。
3. 瘙痒丙肝患者还经常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
这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或胆红素积累导致的。
瘙痒的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它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明显的影响。
4. 皮肤萎缩和萎缩性纹理长期患有丙肝的患者,在肝功能逐渐受损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皮肤萎缩的现象,尤其是在四肢和躯干部位。
皮肤萎缩通常伴随着萎缩性纹理的出现,这是由于弹性纤维的破坏所导致的。
这些皮肤变化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对自身形象的不满和焦虑。
5. 皮下出血和瘀斑由于丙肝影响了凝血功能,患者往往更容易出现皮下出血和瘀斑。
这些出血点和瘀斑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腿部、手臂和躯干。
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内脏出血的情况。
6. 黄色瘤黄色瘤是指在皮肤表面形成的黄色肿块。
虽然黄色瘤并非丙肝的特异性表现,但这种表现在丙肝患者中较为常见。
黄色瘤的形成与肝功能损害和代谢紊乱有关,是患者长期发展到肝硬化的一个标志。
7. 手足症候群手足症候群是指患者手脚发凉、发绀、水肿等症状的综合征。
丙肝患者可能会经历这种症状,尤其是在肝硬化发展的后期。
手足症候群的发生与肝功能衰竭、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
病毒性肝炎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
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
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
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
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检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患者在医生的配合下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可以提高疗效。
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鼓励有条件者,到医疗机构检查自身乙肝感染状况。
疑似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
乙肝感染者的配偶、性伴、家庭成员进行相关检测,了解感染状况。
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如为未感染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丙肝病毒感染后多无临床症状,建议有输血史、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多性伴、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测。
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70%的丙肝患者可以实现治愈。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注射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查有无抗-HBs产生。
一般而言,体内产生抗-HBs后,即使同乙肝患者有性等密切接触也不会被感染。
另外,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大多数可以自动清除病毒而痊愈。
现实中乙肝患者的配偶因为都是成年人,婚后虽然可能被感染,但很少转为慢性乙肝,相反多数可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
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要及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由于乙肝病毒存在母婴传播,一些携带乙肝病毒的育龄妇女在生育问题上,产生畏难情绪,担心自己的孩子感染乙肝病毒。
自乙肝疫苗问世以来,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如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保证在出生24h内及时接种(越早越好)首针乙肝疫苗,可保护95%以上的小孩不被感染;但极少数(约2%~3%)可能通过宫内感染而导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阻断宫内感染的方法。
总的看来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可以避免乙肝病毒感染的。
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广泛,感染者众多,防治难度大,防治病毒性肝炎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对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共同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