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丙型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其他少见肝炎病毒以及病毒性肝炎发病后不清楚病原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修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
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潜伏期和转归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临床实践中,对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症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黄疸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例如,乙型肝炎常伴有关节疼痛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丙型肝炎可能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等。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该结合具体的症状和患者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eAg、anti-HCV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程度。
病毒检测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毒检测是确诊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病毒标志物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可以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如HBV、HCV等,并进一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鉴别诊断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
在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的基础上,结合病毒检测的结果,可以最终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毒检测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丙型病毒性肝炎课件一、介绍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
丙肝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作为一种病毒性肝炎,丙肝对患者健康的危害极大,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对丙肝的认识、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共用注射器、输入未经过严格消毒的血液制品等行为都是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纹身、穿刺等行为的普及,丙肝的传播风险也在逐渐增加。
普及丙肝的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至关重要。
丙肝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和出血现象。
由于丙肝感染后症状常不明显,很多患者可能长时间内并未意识到自己已被感染,这使得早期发现和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进行丙肝筛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在治疗方面,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对丙肝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丙肝治疗的成功率,为丙肝患者带来了福音。
由于丙肝的特殊性,治疗过程仍需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防丙肝的发生仍是最佳策略,通过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减少感染风险,是预防丙肝的关键。
在接下来的课件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1.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丙型病毒性肝炎(也称为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感染病。
它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且感染者数量众多。
丙肝是一种能够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它的感染过程可能悄无声息,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了解丙肝的定义和传播方式至关重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即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主要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
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分布,流行性很强,国外人群HCV感染率高达3%,我国健康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为0.7%~3.1%。
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很强,一旦感染很难治愈,并极易转为慢性肝炎和发生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
目录检查1抗-HCV大部分HCV感染者,体内均出现抗HCV。
因此,检测抗-HCV对丙型肝炎诊断很有价值。
抗-HCV阳性是HCV感染的标志。
但目前检测结果不能充分反映急性、慢性抑或恢复期感染。
抗体效价也不能反映HCV感染的强度,至少在动物实验中未能证实。
抗-HCV阳性可能表示近期感染后的免疫状态,但大多数表示现症HCV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传染性。
人感染HCV 后至抗-HCV阳转,这段时间个体长短差异很大,目前所用方法,测出抗体较晚,在该期唯一感染的标志患者始终不出现抗-RNA,此外尚有20%丙型肝炎患者始终不出现抗-HCV,故实际感染率比检出率高,抗-HCV阴性不能除外HCV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2.HCV-RNA因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CV含量很低,直接做核酸杂交,很难查到HCV-RNA,须先经核酸扩增后测定。
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HCVcDNA/PCR,简称cPCR)测定肝和血清中HCV-R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的优点。
HCV-RNA 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是HCV复制指标,有传染性。
因HCV-RNA较抗-HCV出现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献血员的筛查。
HCV-RNA阴性,说明HCV被清除,因此,也可作为判断预后和疗效的指标。
2诊断1.抗HCV即丙肝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是目前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
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的方法。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
一、临床表现。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胀、腹痛等。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
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该高度怀疑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对于疑似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首先应该进行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阳性结果提示曾经感染过丙型肝炎病毒,但并不能确定是否为慢性感染。
2. 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
若抗体检测结果阳性,还需要进行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慢性感染。
若RNA检测结果阳性,表明患者存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
3.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等指标。
肝功能异常提示肝脏受损,结合临床表现和病毒学检测结果,有助于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
4. 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有助于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判断肝脏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有一定的帮助。
5.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确诊有困难的患者,可考虑行肝穿刺活检,通过病理学检查确定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明确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情况,结合以下诊断标准可对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诊断:1. 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阳性;2. 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阳性;3. 肝功能异常,如ALT、AST升高,总胆红素升高;4. 肝脏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病变;5.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脏组织病变。
综上所述,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严谨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丙型肝炎的筛查和管理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筛查:
•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例如静脉注射毒品使用者、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用注射器的人、皮肤黏膜有破损的人、进行过不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的人、男男性行为者等。
•筛查方法包括检测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抗体、抗原和核酸。
若抗体、抗原阳性,说明机体感染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若抗体、抗原阴性,说明机体未曾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若上述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也不能排除机体感染病毒后已经痊愈的可能性。
管理:
•对于已经确诊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测,包括肝功能检查、丙型肝炎病毒载量检测等。
•患者应避免不洁注射器、针头等的使用,避免刺伤,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以减少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风险。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咨询专业医生。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疾病名】丙型病毒性肝炎【英文名】viral hepatitis type C【缩写】【别名】C hepatitis;丙型肝炎;肠道外传播性非早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ICD号】B17.1【概述】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C,HC简称丙型肝炎),系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经血源性传播。
临床表现有发热、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等。
与乙型肝炎类似,但较轻。
多数病例呈亚临床型,慢性化程度较为严重,也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
多见于与其他病毒合并感染者。
【流行病学】HCV呈世界性分布,但不平衡。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人群抗-HCV阳性率较高,西欧、北美诸国和澳大利亚人群抗-HCV阳性率较低。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一亿HCV携带者,每年新发病例在美国和西欧各为17万,日本为35万,并有上升趋势。
我国1992~199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丙肝流行率为3.2%,其中辽宁省最高(5.1%),上海最低(0.9%)。
高峰区集中在15岁以上年龄段。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携带HCV的供全血与供血浆人员的传染源作用尤其重要。
HC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经血传播 HCV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
输血后HCV感染率国内外报告差异较大,可能与血源、输血量、人群HCV携带率等因素有关。
HCV经血液制品传播也屡见不鲜。
我国曾发生因单采血浆回输红细胞过程中,血液交叉污染引起HCV的传播及输入美国进口的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暴发。
经常暴露血液者,如血友病患者、妇产科、外科医生、手术者、胸外手术体外循环患者、肾移植血液透析患者及肿瘤患者,输入大量库血或多次输血均极易感染丙型肝炎。
静脉毒瘾者亦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据云南昆明441名药瘾者分析,抗-HCV阳性率为60.54%。
2.性接触传播 关于丙型肝炎的性接触传播说法不尽相同,但比较倾向性的意见仍认为HCV的性接触传播不容忽视。
·健康科学·各类型肝炎疾病的免疫学检查项目是什么目前已知的肝炎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
首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指由于感染病毒引起的肝炎,那么按照病毒系列的不同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以及庚6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会使患者的肝脏细胞发生肿胀,在世界各国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的身体有着极大的威胁,属于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
第二是药物性肝炎。
目前已知有很多药物能够引起肝炎,比如2000年美国因治疗糖尿病使用的曲格列酮就能诱发肝炎,并且因此撤销了该药的使用证明。
此外与肝炎相关的药物有片仔癀、布洛芬、齐多夫定、酮康唑以及硝苯吡啶等。
第三是自身免疫性肝炎。
这种肝炎目前的发生率比较低,同其他免疫性疾病相比,属于近几年才确定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发病于欧美国家,比如在美国,该病在慢性肝病的总发生率中占10%~15%,而中国目前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该病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
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诱发的慢性肝炎综合征,这种肝炎的表现与病毒性肝炎非常相似,因此在日常的诊断、鉴别诊断中非常容易与病毒性肝炎混淆,但是两者的治疗却截然不同。
第四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同酒精性肝炎非常相似,但是这些患者并没有酗酒的病史,主要是由于肥胖症或者新陈代谢引起的,并且这类患者以女性患者为主。
在这里要提到的是,对于肥胖以及患有新陈代谢疾病的女性患者来说,还有一种非常容易得的疾病就是脂肪性肝病。
最后是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这个时候肝脏其实已经发生了病理改变,这种肝炎发病前往往是因为短期内大量喝酒,并且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以及精神不振等情况,其中有黄疸、肝大以及腰痛,同时还伴有脾大,面色发灰、腹水、浮肿和蜘蛛痣。
丙型肝炎的病例分析与临床鉴别诊断引言: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与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易于慢性化,且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本文将通过病例分析,探讨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以及与其他肝炎的鉴别诊断。
病例分析:患者A,男性,45岁,近期出现乏力、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肝脏轻度肿大,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显示ALT和AST升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为200 U/L,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为180 U/L。
抗-HAV-IgM、HBsAg和抗-HCV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患者无肝炎病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
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怀疑为丙型肝炎,但仍需进行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临床特点:1. 潜伏期长: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可长达2-26周,平均为7-8周。
相比之下,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6周,乙型肝炎为4-26周。
2. 慢性化倾向:丙型肝炎易于慢性化,约70-85%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
而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分别仅为5-10%和5-10%。
3. 肝功能损害:丙型肝炎患者常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表现,如ALT和AST的升高。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升高也常见。
4. 无黄疸期:与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不同,丙型肝炎患者的黄疸期较短或可完全缺失,使其易被忽略或误诊。
鉴别诊断:1.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的潜伏期相对较短,患者常有明显的黄疸期,并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
甲型肝炎抗-HAV-IgM阳性,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2.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与丙型肝炎相近,但乙型肝炎患者的黄疸期一般较长,且肝功能异常常较严重。
乙型肝炎HBsAg阳性,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3. 药物性肝炎: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如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物等。
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2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那么、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HCV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响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酶免疫检测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B超:腹部超声显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局部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局部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局部患者可无明显病症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局部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局部患者可无明显病症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局部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简述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类型之一。
根据统计,全球有大约1%的人口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则更高。
由于丙型肝炎具有隐蔽性和慢性化的特点,它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关键。
下面将针对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 体征和症状丙型肝炎的早期症状常常是轻微的或没有,但大部分感染者在病毒进入体内后的2-12周内会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出现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疲劳、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发热、黄疸等。
严重的肝炎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脑炎、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是诊断丙肝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HCV感染的人群中,肝功能指标如ALT水平可能略微升高或正常。
但在一些病例中,肝功能也可能显著受损。
其他常见的实验室指标包括:(1)HCV抗体测试:用于检测体内是否存在HCV抗体,以确认丙型肝炎的感染情况。
(2)HCV RNA检测:通过检测其RNA水平来确认是否存在HCV感染。
(3)肝穿刺活检:对疑难病例,或者需要确定病变程度、病理类型或者治疗反应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肝穿刺活检来确定病理学改变。
3. 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确认丙型肝炎的诊断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有丙肝传染途径的史经历过以下情形之一:1)输血、输血制品或血液製品;2)有血道传染的职业史,如医疗保健人员、患者或移民;3)注射毒品的历史。
(2)有与丙肝病患者共用注射器、针头、剃刀、牙刷等生活方式风险。
(3)曾经感染HBV或HIV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也要进行HCV检测。
(4)血液检查显示存在HCV RNA或抗体。
以上因素中任意一项均可作为临床上诊断丙型肝炎的参考依据,必要时可以对病人进行血清抗体、RNA检测和肝穿刺检测来确认诊断。
总之,诊断丙型肝炎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疾病史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全面判断并诊断出该病。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2.血清ALT升高;3.血清抗-HAVIgM阳性;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消毒】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HB);【诊断标准】1.急性乙型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黄染)。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sAg阳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转阳。
(2)抗-HBCIgM 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f)。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或无急性乙肝史,有明显的肝炎症状者,或经临床体征实验检查等综合判断。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
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
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
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
病毒性肝炎丙型鉴别诊断
1)、其他嗜肝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待排除。
2)、酒精性肝损伤:患者饮酒史20年,已戒酒半年,可排除酒精性肝损伤。
3)、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的肝损伤:诊断主要依靠自身抗体的检测和病理组织检查,待排除。
1,血吸虫性肝病:病人未到过血吸虫病流行地区,故除外。
2,心源性肝硬化:病人无心脏病史,可除外此病。
3,酒精性肝硬化:病人无饮酒史,可除外此病。
1、药物性肝炎:患者近期未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可排除药物导致的肝硬化。
2、酒精性肝炎:患者无饮酒,可排除酒精性肝炎。
3、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主要依靠自身抗体的检测和病理组织检查,待排除。
1)、其他嗜肝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待排除。
2)、酒精性肝损伤:患者不饮酒,可排除酒精性肝损伤。
3)、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的肝损伤:诊断主要依靠自身抗体的检测和病理组织检查,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