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意义、内容和要求

“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意义、内容和要求

“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意义、内容和要求
“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意义、内容和要求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和编排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按“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四条线展开。这四条线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几何直觉、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现实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态度与情感。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总体要求:本学段,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学段学生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图形的认识主要内容有:

辨认简单的几何体以及平面图形。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会运用平面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等。

测量主要内容有: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面积;

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面积;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等

图形的运动主要内容有:

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以及认识对称图形;

能画出简单的平移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等。

图形与位置主要内容有: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

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总体要求: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逐步发展,本学段的学习内容将逐步抽象,一些抽象的符号和演算也将逐步增加。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问题;

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

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认识主要内容有:

认识线的特征和平面上线的位置;

进一步理解角的大小关系;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特征以及简单几何体的特征等。

测量的主要内容有:

角的度量、平面基本图形和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测量;

简单几何体以及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

探索平面基本图形面积和简单几何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等。

图形的运动主要内容有:

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

认识简单的相似图形;

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等。

图形与位置主要内容有:

认识比例尺,会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进行换算;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用数对来表示位置等。

“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调整

1.加强的内容

增加学习生活中的图形与几何问题:

增加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认识。

增加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增加认识方向和路线图。

增加测量不规则的图形。

增加用数对来表示位置。

增加体会图形的相似。

2.削弱的内容

削弱单纯的平面图形面积、周长、体积等计算题,融计算与几何直观和反映空间观念的问题之中。

将测量与估计物体的长短、大小结合起来;测量与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结合起来,这是新课程标准与以往大纲不同的地方,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思想。

空间观念的含义

1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2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3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4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5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6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尊重和探索学生的空间认知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3开展实践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教案

图形与几何。(教材第100、103~104页) 1.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巩固“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全面复习理解。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学过的线有线段、直线、射线,线的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知道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我知道了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还会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并能作出符合题意要求大小的角。 ·我们还学习了方向与位置,知道了根据平面图,能找到任意方向的地方,会用数对来确定具体的位置。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并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师:我们先来一起谈谈“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吧。 生1:线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道路做成直的是为了缩短距离,减少建设成本。 生2:手电的光朝一个方向射出,是为了集中光源,这运用的便是射线的原理。 ……

师:线在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我们还学习了线的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你们还记得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平行线的画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可能会说: ·直接运用直尺进行平移。 ·在这条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过这两个点作直线的垂线,在两条垂线上取任意相等的两条线段并标点,经过这两个点的线就是要求的平行线。 师:讲得很好。除了关于线与角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独立思考”第3题图)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好办法。 师:寻找回家的路时,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生:回家的方向随着路线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事例,趁热打铁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随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下一步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A类 1. 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 )条直线。 2. 从一点可引出( )条射线。 3. 圆内最长的线段是( )。 4. 一个89.9°的角是( )角;一个90.1°的角是( )角。 5. 两条直线相交,有( )个交点。 (考查知识点:线与角;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6.地图通常是按照上( )、下( )、左( )、右( )的方向来绘制的。 7.太阳每天从( )方升起,从( )方落下。 8.东东每天上学时,要从家出发向南走500米才能到学校;那他放学时,就要从学校出发向( )走( )米才能到家。 9.每到寒冷的冬季,都要从( )方飞往( )方过冬。 10.三(1)班黑板在教室的西面,那么站在黑板前面对学生讲课的老师面向( )方。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教案资料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一,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构成了图形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具等直观模型,让孩子自己动手摸一摸,画一画,充分感知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个识别这些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具,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装三角形三明治的盒子(三棱柱形状)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学具,钉子板等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主题图 老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认识过的图形吗?我们认识过一些图形,在图形王国里各式各样的图形多着呢!想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吗? 今天我们就去图形王国参观一下,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吧! 2、引导,揭题。

生活中的中的几何图形

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 适用年级:初中一年级所属学科:数学 引言: 首先播放一些在我们身边经常接触的为几何图形的物品,询问同学们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由此开始创设情境。 常见的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几何里所说的平 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我们作为数 学方向的师范类学生,今天以一名实习教师的身份对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这一北师大 版7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本次探究鉴于之前所学的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 探究,目的为让学生通过已经建立的知识结构来进行自主探究,完善关于几何图形的知 识系统。 任务: 为了成功完成这次的探究学习任务,全面认识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我们要归纳一些主要主题进行探究,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主要对以下主题进行探究: 1.看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2.由已建立的知识体系下自主探究本节学习的几何图形 3.熟悉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应用 要探究以上主题,需要分别从生活、数学等角度探究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我们需要分别担任生活小组组长、数学小组组长、后勤小组组长、技术小组组长,也就是需要分成四个小组从不同的方面收集、整理和探究。 生活小组:搜寻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查找关于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熟悉教案。 数学小组:以专业知识角度对其他小组的任务内容进行修改。 后勤小组:搜索资料、整合资料。 技术小组:将后勤小组整理好的内容整合为ppt。 请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综合整理为演示文稿,以便授课时展示讲演。 资源: 生活: https://www.doczj.com/doc/668476415.html,/link?url=iHJMGJqjJ4zBBpC8yDF8xDh8vibiAUtaISoEb5kSN NGgO9BzWnQwsgtaACLw6j4Q39iQ https://www.doczj.com/doc/668476415.html,/view/73af955f804d2b160b4ec08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668476415.html,/?wskm=news&act=show&id=56 数学: https://www.doczj.com/doc/668476415.html,/t_ja_319760.html

2.1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2017-2018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数学导学案编号:039编制:杨桂印审核:金瑞镇学科组长签字:主管领导签字:班级姓名组号评价 2.1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一、学习目标 1、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2、理解构成几何图形的要素。 二、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难点:构成几何图形的要素。 三、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下面图形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自学教材P62-P63) 探究一:几何图形 1、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 2、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的,它们是立体图形。 3、小组交流如何对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探究二:几何图形要素 包围着几何体的是,面与面相交成,线与线相交成; 、、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三)典例分析 例1. 把下面几何体的标号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1)(2)(3)(4)(5)(6)(7) 长方体:{}棱柱体:{} 圆柱体:{}球体:{} 圆锥体:{} (四)、当堂巩固 1、下列几种图形:①长方形;②梯形;③正方体;④圆柱;⑤圆锥;其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是()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 D、④⑤ 2、一个圆锥体有_________个面,其中有_________个平面。 3、圆柱体有_______个面,其中有_____个平面,还有一个面,是_________面。 4、这个几何体的名称是_______;它有_______个面组成;它有_______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_______条边。 5、下图为一个三棱柱,用一个平面去截这个三棱柱,截面形状可能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___(填序号) 6、(1)五棱柱共有_______个面,_______条棱,______个顶点, (顶点数)+(面数)-(棱数)=__________; (2)一个棱柱共有10个面,那么它有_______条棱,______个顶点, (顶点数)+(面数)-(棱数)=__________; (3)一个棱柱共有18条棱,那么它有______个面,______个顶点, (顶点数)+(面数)-(棱数)=__________. (8)(9) (10) 4题图

2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1.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学会了测量。 ·我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米=100厘米。 ·我还学会了剪出能够沿着一条线完全重合的图形。 ·我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现象。 ……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1. 教材第98页第1题。 师: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了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我拇指的指甲盖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课桌长度大约是1米。 …… 只要学生举出的事例正确就给予表扬鼓励。 师:关于“厘米”和“米”,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1米=100厘米。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看谁记得最好。 2. 教材第98页第2题。 师:说一说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生: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到尺子的什么刻度,读出来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题。 生:最上面的铅笔长5厘米,中间的一支长4厘米,最下面的回形针长2厘米。 师:说得很正确,注意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就应该像图中这样与0刻度对齐。 3. 教材第98页第3题。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对长度进行估计。 生:我可以把要估计的物品的长度与1厘米或1米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年级认识图形重难点解决教学案例

一年级认识图形重难点解决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图形》第一课时 2、内容简析: 认识图形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设计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能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辩认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现“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师生交流学具:平面图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小组交流学具:立体图形,实物(剪刀、印泥、印章、彩笔、纸)若干。

自主探究导趣学具:门票每人一张。 导趣情境视频链接:《小小智慧》开场曲圆圈圈、《中国达人秀》哈工大仿人机器人舞。 二、教学理念: 本次教学活动以“师生互动,边学边交”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交流、合作方法为一体,注意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趣: 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也想和我们一同学习。” 生:(学生们用好奇的目光在在教室里的寻找。) 师:课件出示机器人多多。(学生们一阵兴奋的欢呼“啊”、“哇”)师:“淘气的多多把老师带来的四种图形朋友藏在了自己的身上, (学生不怀好意的笑。) 师:你能帮忙找出来吗?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同伴交流、急着举手汇报。” 全班交流说一说: 生:“我找到了圆形,是多多的眼睛。”“圆形还有手。” 师:“你是说她的手……” 生(及时补充):“他的手是圆形。”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教案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 1、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语言表达它们的某些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了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数学中的分类思想.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以及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教学难点 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依次展示三张图片(如下图)要求学生从图片中寻找出所熟悉的几何体. 东方明珠电视塔外滩金融街金字塔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回答.

(1)在小明的书房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和球)类似? (2)书房中哪些物品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在房中找出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品? 2、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 (1)画一画,请学生用笔画出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球等. (2)认识棱柱 与笔筒形状类似的几何体称为棱柱. 以六棱柱为例认识棱柱的顶点、侧棱、侧面、底面. 棱柱的侧棱、底面、侧面有何特点?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 棱柱的分类:人们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棱柱又分为直棱柱、斜棱柱.(本书讨论的都是直棱柱.) 直棱柱斜棱柱 (3)说一说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根据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3、再认常见几何体. 下面物体可以近似地看成由一些常见几何体组合而成,你能找出其中常见的几何体吗?你还能举出其他组合几何体的例子吗?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图形》教学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等操作实践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感受到图形间的异同。 2.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3.让学生在经历探究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究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游戏中梳理回顾 ①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我们是认识的? ②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个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评析:一个简单的搭积木游戏,既让学生尝试并体验了本节课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合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常的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从而为后继的学习活动既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又作了认知上的准备。] 2.探索中合作感知 ①.引导认识长方形。 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上有好几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你能把这个面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吗?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你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揭示名称。 想像: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做长方形。 找一找。 手中的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评析: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体验的深刻性。这一层次的教学就是试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对长方形的直观认识体验。同时在揭示概念时,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比较,也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②自主认识正方形。 谈话启发方法。 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2.1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里整体这比 事教学目标 ■知迎与扌磴11 1?进一步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 ,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2?体会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 进一步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 教学过程 7新课导入 导入一: 从北京天坛主体建筑物的外观上看,它是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几何体构成的吗 [设计意图]主题图是北京天坛的照片,它可以看作是由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几何体组成的?用此图导入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去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 导入二: 物体的构成包含多种元素,几何图形也是如此?以长方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何图形的构 成元素? (1) 观察长方体图片,如图所示,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棱与棱相交形成了几个顶点? (2) 拿出三棱柱图片让学生思考以上问题?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难 从实物背景中得到几何图形的特征? 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几何图形的抽象认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3) 你能说出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吗? 学生思考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几何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地观察、思考,体会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引入点、线、面的概念? W新知构建 1?观察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地感、月球学具 ScA 天坛 (1) 如果用一个“形状”来描述地球或月球,你会用什么图形来概括? 预设:圆、椭圆等? (2) 如果用一个“形状”来描述上图中的学具,你会用什么图形来概括?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 [设计意图]本问题不要求学生给出比较准确的答案,主要通过情境问题帮助学生体验 从几何图形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 2?几何图形 对于各种物体,如果不考虑它们的颜色、材料和质量等,而只关注它们的形状(如方的、圆的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和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垂直、平行、相交等),就得到几何图形? 图形的形状、大小和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 活动2做一做一一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1?出示教材第63页问题及图片,让学生自主尝试连线?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2?如图所示,请你把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写在它的下面 [处理方式](1)让学生自主填写.(2)思考:几何图形包括哪两种? 总结:几何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像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圆锥、球等,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像线段、直线、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六边形、圆等,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活动3几何体的基本要素 观察以下几何体: 1?几何体的面:可以看到,几何体都是由面围成的?如:长方体有六个面,这些面都是平的;圆柱有三个面,两个底面是平的,一个侧面是曲的;球有一个面,是曲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图形与几何

总复习 第2课时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98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计算多边形的周长时,是几边形就是计算几条边长度的和。 二、巩固探究 首先我们在教室里选择一张课桌、讲台或其他物体,从不同位置看一看,与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尝试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交流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你发现了什么? 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你有办法测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第2题图) 学生思考并交流: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长方形的四条线段的长度和。 测量硬币表面的周长就是求绕硬币一周的长度。可以用线绕硬币正好一圈,再测量线的长度。 像硬币和树叶这些图形都属于不规则图形,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一般不

能用尺测法直接测量,要借助“化曲为直”的思想,一般采用绳测法,先用绳绕一圈,再测量绳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那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规则图形,我们又该怎样得出它们的周长呢?打开课本第93页看第3题,自己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的长度,然后根据“长方形周长=(长+宽)×2”,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测量正方形一条边的长度,然后根据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让“正方形的边长×4=正方形周长”。 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的长度,然后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三、复习巩固 1.组织学生探究“图形与几何”中的相互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硬币的周长。 2.出示教材 98页第 1题。 指导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观察盒子? 独立观察,汇报机灵狗在哪个位置看到的盒子? 3.动手操作,完成教材 98页第 2 题。 先测量,在独立计算图形的周长,汇报自己的方法。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 98 页第 4 题。 思维训练: 出示 98页第 5 题,启发思考: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 同桌合作,思考探究,汇报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全班互评。 五、作业设计: 独立完成教材 98页第 3 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观察物体 什么是周长 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结合具体例子能加深学生对观察物体的认识,使数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与几何教案

第9单元总复习 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一”第9~11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正确地测量角的度数,会画已知度数的角。 2.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会画垂线。 3.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关于图形的知识。 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1)组织学生翻阅教材中第3、5单元的内容,在小组中相互交流(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3)各小组汇报各自整理的知识要点。 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并选派代表汇报。 (4)评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1)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AB射线AB线段AB (2)角。 记作:∠1 (3)垂直与平行。 垂直平行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二、练习指导 1.把下面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5° 38° 91° 89° 178° 63° 115° 138° 19° 179° 128° 75° 锐角钝角 2.已知∠1=75,求∠2、∠3和∠4的度数。

3.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度数的角。你会画吗? 15° 75° 105° 150° 4.教材第110页第3题。 小组中议一议,在适当的空格内填上“√”,再说一说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名汇报,集体订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二十一”第9题。 180°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 360°角怎样画呢? 让学生独立完成画角练习,再交换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检查所画角是否正确。 2.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0题。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1题。 先说一说四种图形各自的特点,再填一填。 四、课堂小结 学习图形与几何,要善于观察、动手操作。

《图形与几何》教案

《图形与几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全面掌握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图形的特点及关系,能熟练的计算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和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运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方法,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复习所学的图形知识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以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图形的认识 一、知识回顾 1、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让同学把把学过的图形列出来,并进行归类。

2、找同学回答以上图形它们之间的关系。 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 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圆柱圆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立体图形 二、讲授课程 1、在PPT上放映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的图片,让同学们讨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1)正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2)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3)圆柱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上面跟底面是圆,侧面展开式是长方形; (4)圆锥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底面是圆,截是一个三角形; 2、回顾两条直线平行跟垂直的概念。 (1)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直线a与直线b线平行。 (2)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a 直线a与直线b线垂直。 3、角的复习 (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4)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5)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注意区分直线、平角、周角的不同,他们的表示方式。以下各角分别是什么角?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 P36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来”,感知“体、面”之间的关系。 2、经历“贴一贴”、“取取名”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认交通标牌、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出这四种图形。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了“在活动中认识图形,在破案中运用图形”的总体思路。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并感兴趣的卡通——“黑猫警长”,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等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同时,学生经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过程,感知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活动化的教学情境,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他们的个性。 3、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中,本课与传统教材的安排有所不同,传统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更早更多接触的是物体,因此北师大版教材安排非常合理,刚好与传统教材相反:先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符合现实生活规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其实也已经接触了立体与平面图形。这样,在教学中就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来”的思想。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结合具体、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且非常有用的。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为:从平面到立体,再从立体到平面,即围绕“平面在生活中已经见到,它从哪里来?如何从立体实物中得到平面图形”展开。 1、学校。余杭区是浙江省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等美称,历史上曾出过沈括、章太炎、陆羽等名人。临平,位于杭州市区东郊,为杭州市副城,又是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商业繁华,文化底蕴厚。而临平一小,位于临平街道中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2019-04-10 设计说明 促进自主建构、优化认知结构是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节课是对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其中观察物体,图形的旋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结构。学生整理知识可能是无条理的、有遗漏的,但通过对比、交流,进而修正完善,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归纳整理的活动经验。然后让学生根据复习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并自主探索解题的过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最后设置有梯度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 (一)请学生回忆本册教材中学习了哪些关于“图形与几何”方面的知识,先想一想,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要求学生尽量详细地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 1.学生独立回忆、整理所学的知识。 2.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交流。 (二)先请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再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介绍整理方法。 1.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方法。 (1)尽量记录详细,避免漏掉内容。(包括文字、举例等) (2)有意识地按照类别板书。(如下)

①观察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 ②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体积单位:m3、 dm3、 cm3。 容积单位:L、mL。 ③图形的变换: a.旋转的意义、性质和特征。 b.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2.展示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1)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的。 (2)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3)教师有意识地介绍几种比较普遍的整理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变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会区分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并能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 1.教材116页2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2.教材119页11题。 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教师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117页3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明确答案。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材内容及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漂亮城堡来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已有的知识立体图形家族来引入平面图形。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图形与几何心得体会

面积的初步了解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面积”这一知识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新课标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关注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材中提供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方法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恰恰是这些细节影响学生最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并不像教材上那样有规则。让学生学会估计的方法更有价值,更能实现学以至用的目标,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形成应用意识 总之,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重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广阔的数学世界中遨游。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新课程理念下特殊教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巴东县特殊教育学校谭琼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认识图形》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教学内容:人教版聋校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的教学内容。 案例背景:许多小朋友在平时的游戏、生活中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的特征还不了解,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特殊儿童,经验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手)交流学习新知,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丰富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真真切切地体会出来。通过实际情景的创设,感受图形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 学情分析:“玩”是儿童的天性,特殊儿童也不例外。教师应抓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得”;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表达能力及

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纸,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瞧!谁来了? 生:小狗! 师:对!师:小朋友,你知道这只可爱的小狗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有不同的形状,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图形。(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两个图形朋友。)【设计意图】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两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

如何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概念教学

李朝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地几何形体地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地表象,能够识别所学地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地名称再现它们地表象,培养初步地空间观念.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地过程中,重视对物体地原有感知,逐步掌物物体地形状、特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以此为材料进行思维,将图形、表象进行加工、组合,逐步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因此,学会这部分教材对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力、想象力,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它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扎实地基础.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忽视概念地形成过程,教师往往把一个新地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二是忽视概念间地联系,把许多本来有联系地概念,拆散成一粒粒散落地珠子,分散、孤立地保存在学生地脑海里,没能将珠子串成项链,概念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认知结构.要改变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以锻炼和发展学生地“思”为主线,把“看”、“动”、“练”、“理”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思维体系,从而顺利达到“通”地目地.具体来讲就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看—全面观察.实践证明:儿童接触事物,探究事物地本质属性,经常是从观察开始和发现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简单图形已有初步了解,如书地封面是长方形,红领巾是三角形,文具盒是长方体……,但他们对此地了解往往是表面地、模糊地,还不能说出其本质特征,往往是口欲言而无声.所以教学时,我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表象.引导学生用眼看、用手摸,做到上下、左右、前后和正反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以此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物体地初步认识,使他们由具体物体地形状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继而上升为概念,初步培养或形成空间观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动—动手操作.杨振宇博士说:“中国地儿童不如欧洲和美国地儿童动手兴趣浓,主要原因是没有动手地机会.”其实动手操作是把书本等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地桥梁.由于小学生生性喜欢动手操作,而且抽象思维依赖于动作思维或形象思维展开,因此动手操作对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积极性等都有一定地实践意义.所以教学时,我尽量组织学生开展“剪”“拼”“量”“摆”“数”“做”等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物体模型,学会对图形或模型进行分解、组合、平移、翻转等转化方法,使他们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几何形体地感化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其本质特征,初步掌握几何图形面积地计算方法和转化方法,同时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如教学《圆柱体地侧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地侧面裱有彩纸(或自己在侧面糊纸)地圆柱体,边看边摸说出其侧面特征后提问:“你能用转化地方法自己求出侧面地面积吗?”学生通过讨论、操作,有地学生说:“我沿着一条高剪开,侧面积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地长相当于侧面积地周长(底面周长),长方形地宽相当于侧面地高,因为长方形地面积长×宽,所以侧面地面积侧面底面周长×高.”有地同学说:“我沿着一条斜线剪开,侧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地底相当于侧面地周长,平行四边形地高相当于侧面地高,因为平行四边形地面积底×高,所以侧面地面积底面周长×高.”.有地同学说:“我沿着高剪开,侧面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同样得到侧面地面积底×高.”通过操作,学生不但发现了展开后地特例(正方形是特殊地长方形),丰富了侧面地表象,而且通过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学生主动、直观地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地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面积计算方法地钥匙.实践证明: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于同一事物,使具体事物地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地反映,就学习地学习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地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常气氛,使学生以饱满高涨地热情投入学习,取得最佳地学习效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