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哈耶克的以资本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周期理论其他奥地利学派 2010-09-19 13:25:31 阅读 112 评论 1 字号:大中小订阅转自价值中国作者:帅勇一、冯哈耶克的学术经历在进入具体分析之前简要介绍一下哈耶克的研究经历对理解他的有关论述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读者将会发现这本身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哈耶克 1899 年 5 月 8 日生于维也纳。
年轻时对遗传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转而研究哲学。
哈耶克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期间他发现了门格尔的一些著作,并将目光转向了经济学。
战争结束后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并分别于 1921 年和 1923 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
他在维也纳大学的老师是维塞尔教授,在他于 1923 年完成了关于政治科学方面的博士论文之后,维塞尔把他推荐给了米塞斯。
随后,熊彼特介绍他来到美国,在纽约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研究所做研究,14 个月之后返回英国。
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哈耶克将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商业循环和货币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问题。
哈耶克回到英国后依然在米塞斯手下工作,并开始准备一篇关于货币理论的论文,他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他在某个大学找到一个职位。
但是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得到公开发表的机会,他只好把其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形成了一篇短文:“美国从 1920 年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之后的货币政策”,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阐发了和实际储蓄不相适应的货币扩张如何扭曲资本结构的一些基本看法,他后来的货币思想大部分都是围绕这篇文章的观点展开的。
1929 年 2 月,就在当时正统的货币理论家们被没有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所迷惑时,哈耶克警告说恶性的调整是美国在整个 20 年代货币过度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并预言美国即将陷入一场经济危机,他是少数几个预见到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之一。
1931 年,罗宾斯教授邀请哈耶克到伦敦经济学院作了一系列的讲座,同年又被任命为图克经济科学和统计学教授。
哈耶克的货币周期理论及其比较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性”是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货币的最优数量惟有市场才能发现,所以要“非国家化”。
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导致消费过度并使生产资料不足引起的。
在生产力要素的时空组合上,哈耶克的“联系的网络”观念与马克思的“空间并存,时间继起”的思想类似。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市场机制在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
关键词:哈耶克货币周期理论比较哈耶克的货币周期理论简述(一)“货币中性论”和“货币非国家化”哈耶克的货币周期理论是早期的重要经济思想。
受魏克塞尔和庞巴维克的影响,哈耶克的货币理论表现在“货币中性论”(Money neutrality)和“货币非国家化”(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两个方面,是由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的概念和价格体系作为一种信息传统网络的概念相结合组成的。
在哈耶克看来,货币数量变动后,不管一般物价水平是否变化,只要各种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就会对生产结构产生影响。
因此,只要货币能保持中立,就不会影响经济自动均衡的机制。
这种动态变化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持货币中性是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
货币非国有化是指各家银行发行有自己注册商标的货币。
哈耶克认为:货币发行权如果由国家垄断,必然会造成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引起失业和通货膨胀。
货币的最优数量是不可能事先确定的,惟有市场才能发现。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滞胀的出现,哈耶克本人也放弃了通过高度政治化的货币机构来实现货币稳定性的提法。
(二)资本理论哈耶克从自己的货币理论中推导出资本理论。
他认为:资本不是同质的存货,不是同一种东西的堆积,而是各种物品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网络,是相互补充的各种组成部分之间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结构,生产过程应该被视为一个接一个的“阶段”,从最终消费层层递进,一直到更为遥远的阶段。
非消费品的杂乱堆积,未必能够增加最终产出。
每种资本投资如果要想能够提高最终消费品产出,就必须适应指向最终消费阶段的资本的完整结构。
哈耶克的经济思想简述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
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
1938年加入英国籍。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提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他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
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了投资,一旦银行停止信贷扩张,经济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
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
他把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
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社会主义限制了利己的动力,计划经济中的集中决策没有市场经济中的分散决策灵活,所以社会主义不可能有高效率;而且社会主义违背人性,计划经济导致政府极权,是“通向奴役的道路”。
他还反对西欧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社会改良措施。
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著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等。
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Hayek)于1992年3月23日去世,享年92岁。
他可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
虽然他1974年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
他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的范围从纯粹的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律人类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
在这方方面面,哈耶克绝不是玩票,而是见解卓著。
他对我们至少关于三个领域的理解作出了重大贡献:政府干预、社会主义的经济后果及社会结构的发展。
我们恐怕再也看不到如此对人类科学兴致广泛的学人了。
凯恩斯与哈耶克两种观点比较及启示提要本文通过对比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理论特点及主要经济理论,剖析了二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凯恩斯主义(一)凯恩斯的理论特点。
1、凯恩斯定律否定了萨伊定律及由此决定的就业理论。
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代替了新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的假定,注重制度因素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并得出失业和危机不可避免的结论。
2、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为正常状态的假说,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必须进行国家干预。
3、强调有效需求机制的决定作用,否认相对价格短期变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收入——支出理论,与传统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相抗衡。
(二)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1、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1)由于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存在经济危机的充分就业的社会。
但是,充分就业并不排斥两种失业的存在:一是摩擦失业,二是自愿失业。
(2)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论述,把分析的重点由供给转移到需求,把总需求函数视为决定就业量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有效需求原理实际上是一种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
2、工资和货币、物价理论。
(1)凯恩斯经济学主张,在货币工资不变,即采取刚性工资政策的条件下,通过提高价格水平来降低实际工资,以增加就业。
(2)凯恩斯把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实际上是货币数量对工资单位和就业量影响之和。
3、经济周期理论。
(1)投资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投资乘数公式,由于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与边际消费倾向按同一方向变动,即消费倾向的数值越大,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越多。
(2)凯恩斯认为利息率的高低与流动偏好的强度成正比,与货币供给量成反比。
二、新自由主义——哈耶克(一)哈耶克的理论特点。
1、表现为极端的经济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高于一切,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甚至主张货币的发行也要“非国家化”。
哈耶克的思想脉络一、标题:哈耶克经济思想脉络哈耶克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经济思想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从其经济思想的脉络来看,可以分为自由市场、价格体系、知识问题、经济周期和人类理性等方面。
从哈耶克的自由市场思想来看,其主张市场自由竞争,并强调市场是协调经济活动的有效机制,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机制。
在哈耶克看来,政府介入市场,对经济的调控只会适得其反,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危机的出现。
哈耶克在价格体系方面的思想强调,价格是市场信息的载体,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有助于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
哈耶克还关注知识的问题。
他认为,知识是一个分散的、不可捕捉的资源,只有在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中才能实现有效配置。
知识解决的不是生产问题,而是分配问题。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思想强调,经济周期是市场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政府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只会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
哈耶克在人类理性方面的思想指出,市场经济依赖于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决策,同时,目标达成也需要个人自由选择,不存在中央计划的效率优势。
由此可以看出,哈耶克坚信个体在市场经济中的理性选择和创造力可以构建一个更优的社会秩序。
二、标题:自由市场的辩证法哈耶克强调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
市场自由竞争是市场调整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从中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是自发有序的,可以达成全局最优的资源配置。
然而,自由市场经济也存在困难和问题,如经济周期的波动、市场失灵、市场垄断等。
哈耶克认为,这些问题往往源于政府过度介入,导致市场被破坏,市场力量的自发性被削弱。
对此,哈耶克指出,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机制和政府干预的作用是相映成趣的。
在实践中,政府和市场力量或许可以共存,并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三、标题:知识问题与市场经济哈耶克强调市场经济中知识的问题。
在哈耶克看来,知识是一个分散的、不可捕捉的资源,只有在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中才能实现有效配置。
知识解决的不是生产问题,而是分配问题。
广西工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课程考核科目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任课教师温志宏班级国贸092班学号200901803057姓名梁静二○一一年七月哈耶克经济思想综述【摘要】哈耶克的经济思想理论大致含盖了以下几方面,分别是市场机制理论(主要由信息分散理论、竞争理论与消费者主权理论构成)、货币理论、资本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经济自由主义。
其中市场机制是贯穿于哈耶克的整个经济思想。
【关键词】经济自由市场货币资本经济周期一、市场机制理论与计划经济不同,哈耶克认为市场机制即价格机制可以光荣地完成这种传递信息的重任。
哈耶克说,价格机制是利用信息发挥作用的经济,或者换句话说,个人参与者只需知道很少的东西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在经济上的选择。
事实上,活动于市场经济实践中的人们,也不需要知道更多的情况。
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在这样一个无时不在变化的世界中,即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外界相处得尽善尽美,使他们的利润总能处在同一不变的水平,价格机制的功能也是能够促使人们叹为观止了。
哈耶克的这些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亚当·斯密是一种正面的阐述,哈耶克则是在批评计划经济的过程中阐述这一思想的。
其中信息分散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与基础,由于市场中微观个体所能得到的信息或者说市场中的知识是有限零碎的且分散的,这为价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哈耶克论道“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竞争就是微观主体不断发现,获得信息的过程,使得信息得到充分传递,从而奠定了其市场竞争理论,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是,既然市场中遍布的知识与信息是分散的,由于消费者的有限理性与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不断地发现并获取信息。
因此,消费者每获得一次信息,并做出相关的决策(比如购买商品),这恰恰是一个向市场发出信号,通俗的说是一个投票的过程。
很容易推出,消费者主权理论是整个市场机制理论体系的逻辑演绎终点。
经济周期理论汇总一、经济周期的传统(理论)分类传统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明斯基经济周期理论等等。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1、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源于消费的边际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规律等三大规律,这三大规律均会导致经济运行过程中呈现“繁荣、恐慌、萧条、复苏”的周期特征。
2、具体来看,当经济处于繁荣过程中时,由于市场对未来预期较为乐观而大幅增加投资,造成资本的边际产出趋于下降、利润逐渐走低,生产过剩的特征便会越发明显,并可能引发产能过剩危机和经济危机,进而造成市场信心不足、投资开始萎缩、失业上升、存货积压明显,此时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来平滑这一波动。
(二)弗里德曼的经济周期理论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23年,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美国货币史》中批评凯恩斯主义者忽略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对经济周期的重要性,其认为货币和信贷的扩张与收缩是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并认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力量。
(三)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1、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23年,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将凯恩斯的“乘数效应”和经济学的“加速原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即其认为外部冲击会通过乘数效应和加速原理导致总需求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波动。
2、具体来看萨缪尔森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产出比例作为决定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决定变量,来研究经济运行过程的波动特征。
也即萨缪尔森认为经济运行本身和投资、消费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导致经济运行本身出现周期性波动,因此其主张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这种波动进行调控。
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哈耶克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专论之二【内容提要】受庞巴维克、魏克塞尔和米塞斯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形成了他独特的商业周期理论:如果央行在政府刺激经济的计划下任意增加货币供给,人为压低利率,会导致社会资源被错配到资本化程度更高的生产,创造人为繁荣,最后到“不当投资”清算时,经济的大萧条就会到来。
在上一篇专栏中,我们把哈耶克与凯恩斯放在一起来回顾了哈耶克的理论贡献。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哈耶克最初是受奥地利学派的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庞巴维克(Eugen von B?hm-Bawerk)尤其是米塞斯1912年出版的《货币与信用原理》的影响而形成了他的经济思想,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哈耶克的经济理论几乎是在直接受瑞典学派的经济学魏克塞尔(Johan G. K.Wicksell)的“中性货币”和“自然利息”理论影响下与凯恩斯的理论论战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以致到晚年哈耶克部分和短暂地回到货币理论与通货膨胀问题研究时,他还念念不忘批判凯恩斯。
哈耶克1899年5月8日生于维也纳,1992年3月23日在德国弗赖堡逝世,之后葬于维也纳郊外的Neustift am Wald公墓,终年近93岁。
1921年哈耶克从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后,受米塞斯的影响,开始研究货币商业周期问题。
1929年,哈耶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着《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
在这本着作中,哈耶克分析了信贷扩张与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这一视角研究商业周期产生的机理。
这本书出版后,即为时任伦敦经济学经济系系主任的罗宾斯(Lionel Robbins)所发现,并大为赞赏,随即罗宾斯邀请哈耶克到伦敦经济学院举办了系列讲座,并直接聘任哈耶克图克经济科学和统计学教授。
这次系列讲座的结果,就成了哈耶克的第二本经济学学术专着《价格与生产理论》,并于1931年用英文出版。
1929~1933年大萧条后,哈耶克在1937年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货币民族主义与国际稳定》,并在1939年出版了《利润、利息和投资:兼论工业波动》一书。
哈耶克: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兴元一,1936年以后,随着凯恩斯发表《通论》,许多原来信仰哈耶克的经济学家纷纷转投入信仰凯恩斯的阵营如果要列举出20世纪最著名的两位经济学家的话,可能只能列举出凯恩斯和哈耶克。
哈耶克被称为“知识贵族”,既是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政治思想家、法学家、心理学家。
他的经济学思想与凯恩斯格格不入。
直到现在,经济学界仍然分为两大阵营:哈耶克所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阵营和凯恩斯所代表的宏观经济学阵营,古代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被萨缪尔森称为“新古典综合”。
像芝加哥学派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属于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实质仍然是宏观经济学,他属于拿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修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哈耶克则反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
1931年,哈耶克受罗宾斯教授邀请进入伦敦经济学院任教。
罗宾斯当时邀请哈耶克到伦敦经济学院就是为了让哈耶克出面挑战凯恩斯。
凯恩斯比哈耶克的年龄大,当时已经功成名就,而哈耶克还是个年轻的挑战者。
几年前国内出版了一部译著叫《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应该是《哈耶克大战凯恩斯》,毕竟是年轻经济学家叫板年长的盛名经济学家。
由于哈耶克1931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做了一系列报告,又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所以声名大振。
哈耶克的不断挑战也促成了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
哈耶克1929发表德文文章《储蓄的悖论》,指出了“消费不足论”的荒谬。
而“消费不足论”是凯恩斯所支持的理论,是其很多政策主张的根基。
罗宾斯看到这篇文章后,随即邀请哈耶克到伦敦经济学院讲课。
哈耶克任教期间,主要用新古典的框架来讲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这使当时的伦敦经济学派觉得非常新奇。
罗宾斯邀请哈耶克讲课的时候,已经想到只有哈耶克的观点才可以反驳凯恩斯的观点。
哈耶克与他的周期理论F·A·哈耶克无疑是现代最有影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作为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的学生、米塞斯的门徒和同事、以及奥地利学派一代理论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哈耶克在英语世界对奥地利学派思想所做的传播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成功。
约翰·希克斯1967年说,“当我们要最后写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分析史的时候,这一剧本中(这确实是一出戏剧)的主角之一将会是哈耶克教授···我们几乎忘了曾有一段时间哈耶克的理论是凯恩斯理论最重要的对手”。
不幸的是,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最终因为凯恩斯革命而被弃置一旁。
然而,最终当哈耶克与瑞典人贡纳尔·缪尔达尔一同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他的这一理论又重新得到了承认。
哈耶克是个多产的作家,笔耕不辍将近70年;他的文集最近由芝加哥大学和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共有19卷之多。
生平和工作哈耶克的一生历经整个20世纪,这期间他都生活在几个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学术圈之中。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都·冯·哈耶克1899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哈耶克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在1921和1923年分别获得博士学位。
哈耶克在19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大学,当时维也纳大学是世界上三个最佳的学习经济学的地方(另外两个是斯德哥尔摩和英国的剑桥)。
尽管他入学注册的是法学,但是他的主要兴趣却是经济学和心理学,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受到了从维塞尔和维塞尔的同事奥特马·斯班(Othmar Spann)那学到的马赫的知觉论的影响,而对经济学的兴趣则是由于植根于哈耶克他们那代人的费边社会主义的改革派思想。
像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学生一样,哈耶克选择专业不是因为专业本身,而是想改善社会条件——战后维也纳的穷困每天都在提醒这种必要性。
社会主义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
1922年米塞斯出版了他的《Die Gemeinwirtschaft》,后来翻译成《社会主义》一书。
哈耶克以资本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周期理论首先,他认为,通过信贷市场向经济体系中注入新货币会降低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时际配置。
因为,利率降低后,投资者获得资金的成本下降了,这会人们增加投资。
在资本报酬率较高、生产周期较短的投资项目的资金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把钱投入生产过程较长的新增项目。
这些新增项目将对应着新增发的货币,这种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净增加,这便构成了一个繁荣的过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发现这些还没有变成实际投资的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和实际的资源结构是不相宜的。
在进行实际投资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某些生产要素会供不应求,这些要素的价格就会上升,成本的上升会进一步增加信贷需求。
由于这些成本的增加是投资进行伊始没有考虑到的,这就必然会影响投资的利润的计算,如果此时投资者发现该项投资最终将得不偿失,他们就会撤回投资,这样做的后果是:已经投入的成本很多是不可收回的,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与这些资源相配套的就业人员也将失业,经济将陷入萧条。
2、理论要点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价格理论、资本理论和货币理论的统一。
哈耶克博采众长将传统的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其他学派的若干创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分析这些理论要点,并演绎这一理论的逻辑过程。
下面这些理论要点是相互补充的,否认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你无法理解整个理论。
一、价格是信号价格由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决定,同时也向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最关键的信息——即消费者对商品估价的变化和替代资源的相对缺乏程度[7]。
奥地利学派认为虽然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价格体系的信号功能及其重要性,但是大家并没有意识到名义价格和合实际价格的区别。
理论家们从概念上很容易就可以区别出实际价格变化和由货币因素引起的名义价格的变化。
但是一般的是产参与者确很难将这两者区分开来,因为他们对一些实际因素并不了解;实际上他们只能通过观察名义价格的变动来发掘这些实际因素。
哈耶克的以资本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周期理论其他奥地利学派 2010-09-19 13:25:31 阅读 112 评论 1 字号:大中小订阅转自价值中国作者:帅勇一、冯哈耶克的学术经历在进入具体分析之前简要介绍一下哈耶克的研究经历对理解他的有关论述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读者将会发现这本身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哈耶克 1899 年 5 月 8 日生于维也纳。
年轻时对遗传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转而研究哲学。
哈耶克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期间他发现了门格尔的一些著作,并将目光转向了经济学。
战争结束后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并分别于 1921 年和 1923 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
他在维也纳大学的老师是维塞尔教授,在他于 1923 年完成了关于政治科学方面的博士论文之后,维塞尔把他推荐给了米塞斯。
随后,熊彼特介绍他来到美国,在纽约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研究所做研究,14 个月之后返回英国。
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哈耶克将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商业循环和货币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问题。
哈耶克回到英国后依然在米塞斯手下工作,并开始准备一篇关于货币理论的论文,他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他在某个大学找到一个职位。
但是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得到公开发表的机会,他只好把其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形成了一篇短文:“美国从 1920 年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之后的货币政策”,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阐发了和实际储蓄不相适应的货币扩张如何扭曲资本结构的一些基本看法,他后来的货币思想大部分都是围绕这篇文章的观点展开的。
1929 年 2 月,就在当时正统的货币理论家们被没有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所迷惑时,哈耶克警告说恶性的调整是美国在整个 20 年代货币过度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并预言美国即将陷入一场经济危机,他是少数几个预见到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之一。
1931 年,罗宾斯教授邀请哈耶克到伦敦经济学院作了一系列的讲座,同年又被任命为图克经济科学和统计学教授。
罗宾斯作这项任命似乎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伦敦经济学院(LSE)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声誉,而主要是为了和凯恩斯对抗。
当时罗宾斯和凯恩斯都是首相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在和凯恩斯的辩论中,罗宾斯迫切需要支持。
而刚好在这时,哈耶克写了一篇关于凯恩斯的《货币论》的批判性文章,激怒了剑桥,也引起了罗宾斯的注意。
哈耶克在剑桥度过了战争年代1,此后曾经多次造访美国,在这一段时间内哈耶克著述甚多,和凯恩斯的争论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直到 1950 年哈耶克一直在 LSE 教书,但是就在这一年,他一直在谋求离婚并再婚的丑闻被披露,这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压力,最终决定离开 LSE,到芝加哥大学做了社会和伦理科学教授,当时芝加哥大学之所以给了他这样一个奇怪的头衔的原因也是非常有趣的。
当时,公众普遍认为在哈耶克和凯恩斯的争论中,哈耶克曾被讥为“欧洲最糊涂的经济学家”,是失败的一方,这种印象在人们心目中还没有消失,而且他在 1944 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部大煞风景的书,这些因素使得当时哈耶克在经济学界中的声誉极低。
一直以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著称的芝加哥的经济学家们拒绝考虑聘用哈耶克,并称哈耶克只是一个思想家或者辩手,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一个经济学家,最终只让他当了社会和伦理科学教授。
从 1962 年到 1967 年,哈耶克到弗莱堡大学任经济政策教授,随后便退休了。
1974 年 10 月,哈耶克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年和他分享这项奖金的是米尔达尔,他们获奖的原因是:他们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中的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相互作用的透彻分析。
晚年的哈耶克依然著述不已,并和撒切尔夫人一起在整个欧洲掀起了一次新自由主义的狂飙。
二、利率和资本理论一、资本和利率要理解哈耶克的货币理论必先理解他的资本理论。
在哈耶克批判《货币论》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了资本理论是凯恩斯的一个软肋,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也是他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凯恩斯随后推出他的《通论》时,哈耶克马上发现在该书中凯恩斯在资本理论方面并没有什么进步,所以他没有立刻投入对这本书的批判,而是把主要的精力用来完善他自己的资本理论,当他在 1941 年写出《资本的纯理论》时,这一过程才算基本结束2。
关于资本理论在哈耶克学说中的重要性,加里森有一个中肯的评价:如果说凯恩斯关注的是短期的状况,而古典经济理论关注的是长期的情形,那么哈耶克关注的就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真实的链接”。
哈耶克的链接以资本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与时间耗费相关的多阶段资本结构理论3。
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理论起始于对劳动价值论的批评,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相对价格由其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
一直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李嘉图在马尔萨斯等人的批判下承认了该理论在资本得到广泛运用的时候是无效的。
李嘉图认识到:考虑到资本的耐用程度的不同,或者说,考虑到在一系列商品在被带入市场之前需要耗费一段时间,他们的价值有可能不会和其中所蕴含的劳动量成比例。
在李嘉图的基础上,哈耶克运用了庞巴维克的关于资本是一种迂回的生产方式的创见建立自己的资本理论基本框架。
哈耶克解释了投资如何将非生产性资源变为生产性资源从而提高生产力的过程。
至于利率理论,哈耶克一直坚持可贷基金理论,和我们在第一篇中叙述得罗伯特森的可贷基金理论区别不大,不再赘述,这里我们要重点介绍的是哈耶克关于利率变化和资本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哈耶克把可贷基金理论和资本理论联系起来的工具被称为“哈耶克三角”。
哈耶克对三角形情有独钟,为了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他在伦敦经济学院作讲座时就经常喜欢画一些三角形,后来这些讲稿集结成书,即著名的《价格和生产》。
距这本书的第一版如今已经七十年了,其间经历了一些修改,出过好几个版本,但是无论哪个版本,哈耶克都把三角形作为表述其经济理论的一个有力的工具,所以要理解哈耶克的经济理论首先就需要明了哈耶克三角的含义。
我们可以把哈耶克三角当作一个理解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理论和经济循环理论的启发性的分析工具。
如下图,哈耶克三角以一个直角三角形来描述宏观经济,是对生产和消费过程最抽象的描述,两条直边分别为时间和价值,短边为以美元为单位的消费品的价值,长边表示生产过程的长短。
投资可以定义为将资源置于一个需要耗费时间的生产过程之中,所以,在没有资源闲置的状况下,增加某一时点的投资必须以减少现期的消费为代价。
哈耶克三角哈耶克指出了凯恩斯的经济学的根本问题——他没能理解利率和资本结构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哈耶克认为凯恩斯资本的总量概念没有什么意义,正是由于凯恩斯的过度使用总量(集体)概念,使他没能在《货币论》里适当地处理资本结构的问题,并指出凯恩斯的总量会使经济学家的分析偏离对经济的产业结构如何从个人的经济选择中产生的考察。
对资本结构的关注是奥地利学派的特点,他们资本总量生产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各种生产方式所需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样增加投资不仅会增加资本的价值,而且投资于不同的生产方式会改变资本结构的时间维度,也就是说资本结构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调整。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相对长度揭示了名义消费和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后者由资本结构的时间维度来表示。
为了使图中的生产时间和用以表示的投资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哈耶克作了一些简单的假设。
比如,他假设生产过程由若干个阶段组成,前一阶段的产品是后一阶段的投入,并假设生产阶段的多少和生产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为了更便于说明问题,另外他还假设,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也就是说 MV 不变。
当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时(因此 PQ 不变4),哈耶克三角的形状会随下述实际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人们的消费时间偏好变了,变得对未来的消费状况越来越关心。
用奥地利学派的术语来说就是人们的时间偏好下降了。
时间偏好的下降就意味着对现期消费品需求下降,同时储蓄上升。
下面我们将看到,时间偏好的变化可以在哈耶克三角中反映出来。
时间偏好下降意味着消费减少,投资增加。
奥地利学派对投资增加多少较少关注,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增加的投资如何改变生产的时间结构或资本结构这个环节。
如下图时间偏好的下降会导致斜边的顺时针转动,这意味着:1)对接近于生产最终消费品的生产阶段的投入减少了;2)最终消费减少了;3)这些节约出来的资源被用于离生产最终消费品较远的生产阶段;4)一些离生产最终消费品更远的生产阶段被创造出来了。
生产结构的变化新三角形更平缓的斜边和人们时间的时间偏好下降相对应,也就是说和较低的利息率相对应。
因为利率测度的是“人性的不耐”,利息是“等待”的报酬,利率下降就意味着现在人性变得更耐烦了,人们愿意以较低的报酬牺牲更多的当前消费,挤时间偏好下降了。
这样,哈耶克便把利率的变化和生产结构联系起来了。
即较低的利率使得资源由靠近生产最终消费品的生产阶段向远离的方向移动。
我们后面将要谈到对靠近最终消费品的生产阶段的投资将形成“低阶资本品”,而对远离最终消费品的生产阶段的投资将形成“高阶资本品”。
也就是说,利率的下降将导致高阶资本品的数量增加,低阶资本品的数量下降。
这样,又可以把利率的变动和资本结构的调整联系起来。
如果只是实际因素,比如时间偏好的变化导致了利率水平的变动,从导致资本结构变动,实际的储蓄量和这种结构的变动是一致的,经济体系将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如果导致利率变动的是人为的因素,比如货币增加货币发行,那么经济波动将不可避免。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正是为了阐明这一点。
三、经济周期理论 1、理论概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维克塞尔对货币和利率之关系的分析。
米塞斯第一次将维克塞尔的动态货币理论和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
哈耶克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5,并在李嘉图和斯图亚特穆勒那里找到了支持6。
哈耶克的理论阐明了货币扰动如何导致经济活动的时际失调(Intertemporal Discoordination,即短期的人为繁荣TheArtificial Boom,以及这种失调又如何引起最终的经济萧条(The Bust,他试图说明因增发货币而导致的繁荣必将以衰退而告终。
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
首先,他认为,通过信贷市场向经济体系中注入新货币会降低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时际配置。
因为,利率降低后,投资者获得资金的成本下降了,这会人们增加投资。
在资本报酬率较高、生产周期较短的投资项目的资金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把钱投入生产过程较长的新增项目。
这些新增项目将对应着新增发的货币,这种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净增加,这便构成了一个繁荣的过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发现这些还没有变成实际投资的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和实际的资源结构是不相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