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五节湍流谱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844.18 KB
- 文档页数:45
湍流理论湍流理论theory of turbulence研究湍流的起因和特性的理论,包括两类基本问题:①湍流的起因,即平滑的层流如何过渡到湍流;②充分发展的湍流的特性。
湍流的起因层流过渡为湍流的主要原因是不稳定性。
在多数情况下,剪切流中的扰动会逐渐增长,使流动失去稳定性而形成湍流斑,扰动继续增强,最后导致湍流。
这一类湍流称为剪切湍流。
两平板间的流体受下板面加热或由上板面冷却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流态失稳,猝发许多小尺度的对流;上下板间的温差继续加大,就会形成充分发展的湍流。
这一类湍流称热湍流或对流湍流。
边界层、射流以及管道中的湍流属于前一类;夏天地球大气受下垫面加热后产生的流动属于后一类。
为了弄清湍流过渡的机制,科学家们开展了关于流动稳定性理论(见流体运动稳定性)分岔(bifurcation)理论和混沌(chaos)理论的研究,还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见湍流实验)。
对于从下加热流层而向湍流过渡的问题,原来倾向于下述观点:随着流层温差的逐渐增加,在发生第一不稳定后,出现分岔流态;继而发生第二不稳定,流态进一步分岔;然后第三、第四以及许多更高程度的不稳定接连发生;这种复杂的流动称为湍流。
实验结果支持这一论点。
但是,这一运动过程在理论上得不出带有连续谱的无序运动,而与实验中观察到的连续谱相违。
最近,对不稳定系统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发生第一、第二不稳定之后,第三不稳定就直接导致一个可解释为湍流的无序运动。
这一观点也得到实验的支持。
剪切流中湍流的发生情况更为复杂。
实验发现,平滑剪切流向湍流过渡常会伴有突然发生的、作奇特波状运动的湍流斑或称过渡斑。
可以设想,许多逐渐形成的过渡斑,由于一再出现的新的突然扰动而互相作用和衰减,使混乱得以维持。
把过渡斑作为一种孤立的非线性波动现象来研究,有可能对湍流过渡现象取得较深刻的理解。
因此,存在着不止一条通向湍流的途径。
过去认为,一个机械系统发生无序行为往往是外部干扰或外部噪声影响的结果。
湍流模型理论§3.1 引言自然界中的实际流动绝大部分是三维的湍流流动,如河流,血液流动等。
湍流是流体粘性运动最复杂的形式,湍流流动的核心特征是其在物理上近乎于无穷多的尺度和数学上强烈的非线性,这使得人们无论是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还是计算机模拟来彻底认识湍流都非常困难。
回顾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特别是活跃的80年代,不仅提出和发展了一大批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计算格式,从主控方程看相当成功地解决了Euler方程的数值模拟,可以说Euler方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已接近于它有效使用范围的极限;同时还发展了一大批有效的网格生成技术及相应的软件,具体实现了工程计算所需要的复杂外形的计算网格;且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无论从计算时间还是从计算费用考虑,Euler方程都已能适用于各种实践所需。
在此基础上,80年代还进行了求解可压缩雷诺平均方程及其三维定态粘流流动的模拟。
90年代又开始一个非定常粘流流场模拟的新局面,这里所说的粘流流场具有高雷诺数、非定常、不稳定、剧烈分离流动的特点,显然需要继续探求更高精度的计算方法和更实用可靠的网格生成技术.但更为重要的关键性的决策将是,研究湍流机理,建立相应的模式,并进行适当的模拟仍是解决湍流问题的重要途径。
要反映湍流流场的真实情况,目前数值模拟主要有三种方法:1。
平均N-S方程的求解,2。
大涡模拟(LES),3。
直接数值模拟(DNS)。
但是由于叶轮机械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目前计算机运算速度较慢,大涡模拟和直接数值模拟还很少用于叶轮机械内部湍流场的计算,更多的是通过求解平均N-S方程来进行数值模拟。
因为平均N-S方程的不封闭性,人们引入了湍流模型来封闭方程组,所以模拟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湍流模型的准确度。
自70年代以来,湍流模型的研究发展迅速,建立了一系列的零方程、一方程、两方程模型和二阶矩模型,已经能够十分成功的模拟边界层和剪切层流动。
但是,对于复杂的工业流动,比如航空发动机中的压气机动静叶相互干扰问题,大曲率绕流,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流动分离,高速旋转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常常会改变湍流的结构,使那些能够预测简单流动的湍流模型失效,所以完善现有湍流模型和寻找新的湍流模型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turbulent flows 第8版 pope 译注Turbulent Flows 是一本由 Stephen B. Pope 所著的著名流体力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本文对该书的第8版进行了详细的译注。
以下是对该书部分章节内容的梳理和解析。
第一章简介本书是关于湍流流体力学的权威教材,主要介绍了湍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湍流现象和其背后的数学模型,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湍流的行为。
第二章湍流的描述湍流是一种复杂且难以捉摸的流动现象。
书中介绍了湍流的统计描述,包括涡旋相关、相关时间和长度尺度等基本概念。
此外,还详细阐述了湍流的能谱和相关的能量传递机制,为后续的章节打下基础。
第三章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模型计算流体力学(CFD)作为一种重要的湍流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和科学领域。
本章介绍了常用的湍流模型,包括雷诺平均湍流模型(RANS),大涡模拟(LES)和直接数值模拟(DNS)。
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优劣,读者将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对象的湍流模型。
第四章湍流的数值模拟本章主要介绍了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体积法、有限元法和谱方法等。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湍流的特性和行为。
同时,书中还涵盖了一些常见的湍流模拟技巧,如网格生成和边界条件设定等,帮助读者掌握湍流模拟的实质。
第五章湍流的统计理论湍流的统计理论是湍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详细介绍了湍流的统计特性,包括湍流的概率密度函数、相关函数和湍流湍度等。
此外,还阐述了重要的湍流统计理论模型,如湍流统计平衡理论和尺度相似理论等,为读者进行湍流统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六章湍流的实验技术湍流的实验研究是湍流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本章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湍流实验技术,包括激励湍流、热线湍流和粒子图像测速法等。
通过实验手段,可以直接观测湍流的各种特性和行为,为湍流理论的验证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七章壁湍流壁湍流是湍流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工程流体力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湍流理论学习1.层流和湍流粘性流体的运动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流动状态:层流状态和湍流状态。
雷诺首先于1883年通过做圆管内流动实验观察到层流与湍流现象。
当圆管中流动速度较小时,管中的流线之间层次分明,互不掺混,这样的流动称为层流。
当流速增大后,流体作复杂、无规律、随机的不定常运动,称为湍流。
流动状态与雷诺数e R 、下临界雷诺数ec R 和上临界雷诺数ecR '有关。
当e ec R R ≤时,流动为层流;当ec e ec R R R '≤≤时,流动为不稳定过渡状态;当e ecR R '>时,流动为湍流。
湍流是在连续介质范畴内流体的不规则运动,它有别于物质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具体来说,在极不规则的湍流中,流动的最小时间尺度和最小空间尺度都远远大于分子热运动的相应尺度。
因此湍流运动产生的质量和能量的输运将远远大于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宏观输运。
2.湍流的平均化、雷诺粘性应力经典的湍流理论认为,湍流是一种完全不规则的随机运动,湍流场中的物理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呈随机分布,不同的瞬时有不同的值,关注某个瞬时的值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雷诺首创用统计平均方法来描述湍流的随机运动,即对各瞬时量进行平均得到有意义的平均值。
从N-S 方程出发,利用平均化运算的法则推导平均物理量满足的方程组。
只考虑不可压缩流体情形,假设体力可以忽略,此时,N-S 方程具有下列形式1110u u u u p u v w u t x y z x v v v v p u v w v t x y z y w w w w p u v w w t x y z z u v w x y z υρυρυρ∂∂∂∂∂⎧+++=-+∆⎪∂∂∂∂∂⎪∂∂∂∂∂⎪+++=-+∆⎪∂∂∂∂∂⎪⎨∂∂∂∂∂⎪+++=-+∆⎪∂∂∂∂∂⎪∂∂∂⎪++=⎪∂∂∂⎩(1) 运用(1)式中的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可改写为2221110u u uv uw pu t x y z x v uv v vw pv t xy z y w uw vw w p w t x y z z u v w x y z υρυρυρ⎧∂∂∂∂∂+++=-+∆⎪∂∂∂∂∂⎪⎪∂∂∂∂∂+++=-+∆⎪∂∂∂∂∂⎪⎨∂∂∂∂∂⎪+++=-+∆⎪∂∂∂∂∂⎪∂∂∂⎪++=⎪∂∂∂⎩(2) 对方程组(2)中各式两边进行平均化运算,并利用平均化运算法则得到____22____22____221110u u uv uw u u v u w p ut x y z x y z x v uv v vw u v v v w p v t x y z x y z y w uw vw w u w v w w p w t x y z x y z z u v w x y z υρυρυρ⎧'''''∂∂∂∂∂∂∂∂++++++=-+∆∂∂∂∂∂∂∂∂'''''∂∂∂∂∂∂∂∂++++++=-+∆∂∂∂∂∂∂∂∂'''''∂∂∂∂∂∂∂∂++++++=-+∆∂∂∂∂∂∂∂∂∂∂∂++=∂∂∂⎪⎪⎪⎪⎪⎪⎨⎪⎪⎪⎪⎪⎪⎩(3) 考虑到方程组(3)的第四式,方程组(3)中的头三个方程可改写成另一种形式,把脉动项移到右边,得到()()()()____2____2u u v u w u u u u p u v w u t x y z x x y z v u v v w v v v v p u v w v t x y z y x y z w w w w p u v w w tx y z z ρρρρμρρρρμρρμ⎛⎫'∂- ⎪''''∂-∂-⎛⎫∂∂∂∂∂⎝⎭+++=-+∆+++⎪∂∂∂∂∂∂∂∂⎝⎭⎛⎫'∂- ⎪''''∂-∂-⎛⎫∂∂∂∂∂⎝⎭+++=-+∆+++⎪∂∂∂∂∂∂∂∂⎝⎭'∂-⎛⎫∂∂∂∂∂+++=-+∆+⎪∂∂∂∂∂⎝⎭()()____20w u w v w x y z u v w x y z ρρ⎧⎪⎪⎪⎪⎪⎪⎪⎪⎨⎪⎛⎫⎪'∂- ⎪⎪'''∂-⎝⎭++⎪∂∂∂⎪⎪∂∂∂⎪++=∂∂∂⎪⎩(4)将上式和应力形式的运动方程对比d div dtρ=VP 其中P 是应力张量,则有2p μ'=-++P I S P其中I 是单位张量。
湍动能能谱一、引言湍流,作为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复杂流动现象,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在湍流的研究中,湍动能能谱是一个关键的指标,用于描述湍流运动的能量分布。
本文将详细探讨湍动能能谱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应用以及未来展望。
二、湍动能能谱的基本概念湍动能能谱,或湍动能谱,是描述湍流运动中能量分布的数学工具。
它反映了湍流中不同尺度运动的能量,可以用来解析湍流的结构和特性。
湍动能能谱通常被定义为湍流场中不同频率下的湍动能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频率或波数,湍动能能谱可以分为低波数区和高波数区。
低波数区对应于大尺度湍流结构,而高波数区则对应于小尺度湍流结构。
不同的波数区间对应着不同的湍流运动状态和特性。
因此,对湍动能能谱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湍流的复杂性和本质。
三、湍动能能谱的测量方法测量湍动能能谱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分为直接测量法和模型反演法两大类。
1.直接测量法:利用各种传感器直接测量湍流场中的速度或压力脉动,通过统计方法得到湍动能能谱。
这种方法需要精密的测量设备和复杂的实验条件,但结果较为准确。
2.模型反演法:利用湍流模型对数值模拟或实验室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得到湍动能能谱。
这种方法不需要高精度的测量设备,但结果受模型精度和数值方法的影响较大。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通常根据具体的研究条件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四、湍动能能谱的应用1.工程流动模拟与控制:在流体动力学、航空航天、环境工程等领域,了解湍流场的能量分布对于流动模拟和优化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湍动能能谱,可以深入了解流动特性,为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2.地球科学:在气象学、海洋学等领域,湍动能能谱被用于研究大气和海洋中的湍流运动。
例如,在气象预测中,了解大气中的能量分布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3.生物医学:在生物流体力学中,湍动能能谱可用于研究血液流动、肺部呼吸等生理过程中的湍流现象。
这有助于深入了解人体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和机制。
湍流的理论与分析湍流是一种复杂的流动形式,并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
对湍流的理论研究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流体现象,还可以为湍流控制和能源利用等方面提供支持。
本文将从湍流的定义、产生机理、湍流统计理论和湍流模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湍流的定义湍流是指一种相对瞬态的流体运动状态,其中流体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剧烈变化,造成流体的混合和扰动,呈现出随机不规则的涡动结构。
与层流(稳态流动)相比,湍流的运动特征更加复杂,无法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描述。
湍流的主要特征为不规则、随机、涡动等。
二、湍流的产生机理湍流的产生机理复杂,其中包括传统的机械湍流、自然湍流、边界层失稳等多种因素。
机械湍流是由于固体物体运动时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湍流现象,如风力机翼片和涡轮机叶片的湍流。
自然湍流是由于自然界中各种复杂流动引起的,如河流、海洋和大气的运动等。
边界层失稳是当涡旋从高速的流动区进入低速的流动区时产生的,例如水流从管道进入膨胀段时发生的湍流现象。
三、湍流统计理论湍流统计理论是对湍流运动规律的理论分析,是研究湍流基本性质和湍流现象的一种方法。
湍流统计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湍流的集成时间,另一个是湍流脉动,这两个概念分别给出了湍流时间与空间扰动中的统计特征。
其中湍流的集成时间是指机械能向湍流能转化和湍流能转化为机械能时所需的时间因子,而脉动是指在一个给定点的流动路径上,流体参数波动的相对不稳定性。
四、湍流模拟湍流模拟是一种基于数值计算的湍流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数值模拟(DNS)和大涡模拟(LES)。
直接数值模拟是对湍流运动的一种高精度的数值计算方法,它通过离散化流动中的微小物理尺度,运用数值方法以求解流场运动方程,得到高精度的湍流场数据。
但DNS需要的计算量庞大,计算成本高昂。
大涡模拟是在保留湍流中大尺度涡旋信息的同时,模拟和模拟所得的速度与涡旋脉动能谱于实验结果的吻合程度。
而LES所需要的计算量较之DNS低,同时保留的流场尺度也比DNS更大,能够得到更加直观的湍流现象展示。
第七章湍流理论基础认识湍流——雷诺实验湍流具有——随机性、非线性性123(,,,)i i u u x x x t =湍流是三维空间中的不规则非定常流动。
学习湍流——预测、控制•各项物理意义如下:各项物义如下(1)总动能的当地变化率,由湍流流动的不恒定性而引起。
恒定性而引起(2)总动能的迁移变化率,由时均流场的空间不均匀性引起。
(3)时均总势能的迁移变化率,反映时均场)时均总势能的迁移变化率反映时均场的空间不均匀性。
(4)由脉动场的空间不均匀引起的脉动压能和脉动动能的迁移变化率和脉动动能的迁移变化率。
(5)时均粘性应力与时均流速的乘积,为粘性应力作功的功率(6)湍流切应力对时均流场作功的功率。
(7)脉动粘性应力对脉动流场作功的功率。
(8)时均流动耗散项,即粘性应力所作的变)时均流动耗散项即粘性应力所作的变形功。
(9)脉动流动耗散项,即脉动粘性应力对脉动流场的变形速率所作的脉动变形功。
动流场的变形速率所作的脉动变形功各项物理意义:(1)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时均动能的当地变化率(2)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时均动能的迁移变化率(3)压差与重力对流体作功的功率,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时均势能的迁移变化率(4)时均粘性应力作功而传递能量的扩散项(5)单位体积流体的耗散项,时均粘性应力所做的变形功(6)雷诺应力作功的扩散项)雷诺应力对时均流场所作的变形功脉动(7)雷诺应力对时均流场所作的变形功,脉动能量的产生项,对时均流是能量的损失。
各项物理意义:(1)单位体积流体所具脉动动能的当地变化率。
(2)单位体积流体所具脉动动能的迁移变化率。
(3)由脉动场的空间不均匀引起的脉动压能和脉动动能的迁移变化率。
(4)脉动粘性应力对脉动流场作功的功率。
)脉动粘性应力对脉动流场作功的功率(5)脉动流动耗散项,即脉动粘性应力对脉动流场的变形速率所作的脉动变形功。
的变速率所作的脉动变功(6)脉动动能产生项。
§7-3 湍流流动的基本性质73湍流能量的输运性和耗散性以及湍流的有旋性是湍流的重要特性一、湍流能量的输运性分子的动能输运率表现为宏观的粘性,分子的分子的动能输运率表现为宏观的粘性分子的内能输运率表现为热传导。
湍流的混沌理论1 湍流流体流动时,如果流体质点的轨迹是有规则的光滑曲线,这种流动叫层流。
没有这种性质的流动叫湍流。
1959年J.欣策曾对湍流下过这样的定义:湍流是流体的不规则运动,流场中各种量随时间和空间坐标发生紊乱的变化,然而从统计意义上说,可以得到它们的准确的平均值。
在直径为d的直管中,若流体的平均流速为v,由流体运动粘度v组成的雷诺数有一个临界值(大约为2300~2800),若Re小于该范围则流动是层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小的随机扰动,随着时间的增长这扰动会逐渐衰减下去;若Re大于该范围,层流就不可能存在了,一旦有小扰动,扰动会增长而转变成湍流。
雷诺在1883年用玻璃管做试验,区别出发生层流或湍流的条件。
把试验的流体染色,可以看到染上颜色的质点在层流时都走直线。
当雷诺数超过临界值时,可以看到质点有随机性的混合,在对时间和空间来说都有脉动时,就是湍流。
不用统计、概率论的方法引进某种量的平均值就难于描述这一流动。
除直管中湍流外还有多种多样各具特点的湍流,虽经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但至今对湍流尚未建立起一套统一而完整的理论。
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出发研究湍流。
湍流对很多重大科技问题极为重要,因此,近几十年所采取的做法是针对具体一类现象建立适合它特点的具体的力学模型。
例如,只适用于附体流的湍流模型;只适用于简单脱体然后又附体的流动;只适用于翼剖面尾迹的或者只适用于激波和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湍流模型等等。
湍流这个困难而又基本的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了物理学界的重视。
研究湍流的起因和特性的理论,包括两类基本问题:①湍流的起因,即平滑的层流如何过渡到湍流;②充分发展的湍流的特性。
层流过渡为湍流的主要原因是不稳定性。
在多数情况下,剪切流中的扰动会逐渐增长,使流动失去稳定性而形成湍流斑,扰动继续增强,最后导致湍流。
这一类湍流称为剪切湍流。
两平板间的流体受下板面加热或由上板面冷却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流态失稳,猝发许多小尺度的对流;上下板间的温差继续加大,就会形成充分发展的湍流。
湍流理论发展概述一、湍流模型的研究背景自然环境和工程装置中的流动常常是湍流流动,模拟任何实际过程首先遇到的就是湍流问题,而湍流问题本身又是流体力学理论上的难题。
对于某些简单的均匀时均流场,如果湍流脉动是各向均匀及各向同性的,可以用经典的统计理论来分析,但实际上的湍流往往是不均匀的,这就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极大地困难。
这也就引发了对湍流过程进行模拟的想法。
对湍流最根本的模拟方法是在湍流尺度的网格尺寸内求解瞬态的三维N-S 方程的全模拟方法,此时无需引进任何模型。
然而由于计算方法及计算机运算水平的限制,该种方法不易实现。
另一种要求稍低的方法是亚网格尺寸度模拟即大涡模拟(LES),也是由N-S方程出发,其网格尺寸比湍流尺度大,可以模拟湍流发展过程的一些细节,但由于计算量仍然很大,只能模拟一些简单的情况,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问题也存在很多问题[1]。
目前数值模拟主要有三种方法:1.平均N-S方程的求解,2.大涡模拟(LES),3.直接数值模拟(DNS),而模拟的前提是建立合适的湍流模型。
所谓的湍流模型,就是以雷诺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运动方程为基础,依靠理论与经验的结合,引进一系列模型假设,而建立起的一组描写湍流平均量的封闭方程组。
目前常用的湍流模型可根据所采用的微分方程数进行分类为: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两方程模型、四方程模型、七方程模型等。
对于简单流动而言,一般随着方程数的增多,精度也越高,计算量也越大、收敛性也越差。
但是,对于复杂的湍流运动,则不一定。
湍流模型可根据微分方程的个数分为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二方程模型和多方程模型。
这里所说的微分方程是指除了时均N-S 方程外,还要增加其他方程才能是方程封闭,增加多少个方程,则该模型就被成为多少个模型。
二、基本湍流模型常用的湍流模型有:零方程模型:C-S模型,由Cebeci-Smith给出;B-L模型,由Baldwin-Lomax 给出。
一方程模型:来源由两种,一种从经验和量纲分析出发,针对简单流动逐步发展起来,如Spalart-Allmaras(S-A)模型;另一种由二方程模型简化而来,如Baldwin-Barth(B-B)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