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湍流理论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002.50 KB
- 文档页数:14
湍流研究最新进展序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 第41次活动于1999 年6月14~15日在中国科协会堂举行,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近20名青年学者参加了这次活动。
中国科协学会部部长、“论坛”组委会主任马阳,中国科协学会部副部长、“论坛”秘书处秘书长周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孟庆国博士出席了论坛活动,马阳主任作了重要讲话。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符松教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邓小刚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担任执行主席、论坛以“湍流数值模拟”、“湍流基本结构及控制”、“湍流稳定性与边界层转捩”、“湍流对流与传热传质”四个单元主题进行了交流;分别由桂业伟研究员、佘振苏教授、罗纪生教授、刘宇陆教授、吴锤结教授、夏克青教授、王立秋教授、吴子牛教授担任单元主题的主持人。
“论坛”活动期间,大家踊跃发言,对湍流研究的现状和我国未来湍流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通过“论坛”的交流加强了青年学者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也就一些重要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
1. 湍流是非线性复杂系统研究的基础学科世纪之交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明显地表明,人类对非线性系统和复杂性的认识上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但在研究方法上还需要有更大的突破。
许多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如航空航天工业中的控制问题,灾害性气象气候的预报问题等)都涉及到多尺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对湍流这一世纪性难题的研究,曾经直接引发了非线性科学与混沌学的诞生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美学者佘振苏教授(现担任北京大学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提出的湍流层次结构理论,在概念上和方法上对多尺度多层次的湍流系统提出了崭新的见解。
佘振苏教授介绍了这几年湍流层次结构理论在国际湍流界引起广泛关注及获得大量实验验证的情况,引起与会的广大青年学者的浓厚兴趣。
大家一致认为,湍流研究正在不断涌现新思想、新思路,湍流研究的开拓必将带动非线性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物理学中的湍流流动机理研究湍流流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大量极其复杂的物理现象和数学问题,而且它的研究对于许多工程领域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湍流流动机理研究一直是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湍流流动机理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湍流流动的特征湍流是一种高度复杂的不稳定流动状态,它具有以下特征:不规则性:湍流流动的颗粒方向、流速、压力甚至形状的变化非常不规则,这使得湍流流动很难被描述和预测。
多尺度性:湍流流动的流体运动具有许多不同尺度的波动,从微观的螺旋涡到大尺度的湍流涡旋,这些波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演化。
高能量消耗:湍流流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分子和粒子的能量互相转化和耗散,这使得湍流流动的能耗比其他流动形式要高得多。
湍流流动的本质湍流流动的本质实际上是流体中的微观涡旋运动,这种微观涡旋的运动会在不同的尺度上不断地繁殖和演化,最终形成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宏观涡旋结构。
这些宏观涡旋的运动涉及到大量的非线性物理效应和数学问题,使得湍流流动的模拟、预测和控制都非常困难。
湍流流动的研究方法湍流流动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实验观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
实验观测是湍流流动研究的基础,通过测量流体的速度、压力和运动的几何形态等参数,可以获取湍流流动的各种特性。
数值模拟则是通过计算湍流流动中的各种物理量,来模拟和预测湍流流动的行为。
理论分析则是从物理和数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湍流流动的本质和机理,从而揭示其规律和特性。
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湍流流动研究在实验、数值和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下面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1.实验研究近年来,实验研究者发现了一些新的湍流现象,这些现象为揭示湍流流动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
例如,一些实验表明,在某些条件下,湍流流动可以转化为一种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和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混沌现象具有相似的数学特征。
另外,实验研究也揭示了湍流流动中的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等结构,这些结构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与进展湍流燃烧是指在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化剂在湍流的条件下相遇和反应。
湍流燃烧数值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湍流燃烧过程的方法,可以提供燃烧器内部的流场和温度分布等信息,对于燃烧器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与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湍流模型的选择是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一个关键问题。
湍流现象十分复杂,需要选择适当的湍流模型来模拟湍流流动。
常用的湍流模型有雷诺平均应力模型(RANS)和大涡模拟(LES)。
RANS是一种将湍流场分为均匀部分和涡旋部分的统计方法,适用于模拟湍流较为稳定的情况;而LES则能模拟较为精细的湍流结构,但计算量较大。
根据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计算资源的限制,选择适当的湍流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化学反应模型的建立是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燃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化学反应,需要建立合适的化学反应模型来描述燃烧反应。
常见的化学反应模型有简化化学反应模型和详细化学反应模型。
简化化学反应模型基于简化的反应机理,计算速度较快;而详细化学反应模型则基于包含大量反应步骤的反应机理,计算速度较慢但结果更精确。
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和计算资源的限制,选择适合的化学反应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边界条件的设定也是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一个关键问题。
边界条件的合理设定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的边界条件有Inflow Boundary Condition、Outflow Boundary Condition、Wall Boundary Condition等。
对于湍流燃烧数值模拟,还需要考虑湍流场的边界条件,例如由湍流脉动引起的湍流输运方程中的涡粘性项的边界条件等。
最后,计算方法的选择也对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结果和计算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有限差分法(FDM)、有限元法(FEM)和有限体积法(FVM)等。
这些方法在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方面各有优势,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流体流动(层流或者湍流)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湍流(turbulence),也称为紊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
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或称为片流;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波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过渡流;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称为湍流,又称为乱流、扰流或紊流。
航空器在大气中飞行时,也会遇到湍流。
湍流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是由多种大气条件共同作用时生成。
第一种是风暴湍流(Storm-related Turbulance)。
当水蒸汽凝结成水滴时,释放出的热量会加热周围的空气;空气被加热后不断上升,密度也随即减小。
最后,空气上升地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
由此产生的上升气流就会导致飞机颠簸。
风暴湍流的监测相对容易,用机载多普勒气象雷达或简单地通过肉眼观察云层的变化就能识别出来。
要避免撞上风暴湍流,最简便的办法就是让飞行员改变飞行航线或飞行高度。
潜艇航行时船体前方的层流和后方的湍流另一种湍流不易被人察觉,那就是晴空湍流(Clear AirTurbulance)。
当两个气团在以不同速度或朝不同方向运动的时中相遇,就会产生晴空湍流。
关于晴空湍流的形成,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山峰的阻隔而瓦解成多个气团,从而形成湍流。
飞机在穿过高速气流的时候也会遇到晴空湍流。
与风暴湍流相比,要监测到晴空湍流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晴空湍流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犹如平静的海面下汹涌的暗流,飞行中遇到这种强烈的扰动气流,就会使飞机突然产生剧烈颠簸。
晴空湍流,有云层,恰好表现出来,一般不可见大气湍流虽然很少造成恶性飞行事故,但在机组来不及处理、乘客又未系安全带的情况下,也可能造成乘客受伤,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那么,湍流能让飞机失事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现在,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已经很低了。
一方面,湍流使飞机颠簸有时会超过机身的承受极限:1966年,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客机从东京机场起飞不久,在富士山附近突然遭遇强烈湍流,致使飞机尾翼断裂,最终飞机解体坠毁。
中国湍流研究的发展史I 中国科学家早期湍流研究的回顾黄永念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摘要总结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力学家)周培源、王竹溪、张国藩、林家翘、谢毓章、张守廉、黄授书、胡宁、柏实义、陈善模、庄逢甘、陆祖荫、李政道、蔡树棠、是勋刚、李松年、谈镐生、包亦和等诸位先生的湍流研究工作。
介绍他们对流体力学中最为困难的湍流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湍流统计理论,能量衰变规律,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剪切湍流。
引言湍流一直被认为是物理学中最难而又久未解决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1883年Reynolds圆管湍流实验研究算起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湍流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在跨入二十一世纪时,很多从事湍流研究工作的科学家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二十世纪的湍流研究留给我们哪些宝贵财富?二十一世纪又应该如何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Yaglom在2000年法国举行的一次湍流讲习班上回顾了二十世纪的湍流理论发展过程[1],指出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成就:一个是Kolmogorov的局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另一个是von Karman的湍流平均速度的对数分布律。
同时又一次向世人介绍著名科学家Lamb在临终前对解决湍流问题的悲观看法。
由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字和语言上的差异和长期缺乏国际间的交流,历次湍流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回顾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中国科学家的作用。
只有周培源教授在1995年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了“中国湍流研究50年”才打破了这种隔阂[2]。
但是这篇文章也只局限于周培源教授率领的北京大学研究组所做的系列研究工作。
实际上有很多中国科学家在上一世纪中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
本文仅就半个世纪前的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们的湍流研究工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目的是要引起大家关注中国科学家的湍流研究和对湍流研究所做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湍流研究工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国际上鲜为人知。
湍流的理论与分析湍流是一种复杂的流动形式,并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
对湍流的理论研究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流体现象,还可以为湍流控制和能源利用等方面提供支持。
本文将从湍流的定义、产生机理、湍流统计理论和湍流模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湍流的定义湍流是指一种相对瞬态的流体运动状态,其中流体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剧烈变化,造成流体的混合和扰动,呈现出随机不规则的涡动结构。
与层流(稳态流动)相比,湍流的运动特征更加复杂,无法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描述。
湍流的主要特征为不规则、随机、涡动等。
二、湍流的产生机理湍流的产生机理复杂,其中包括传统的机械湍流、自然湍流、边界层失稳等多种因素。
机械湍流是由于固体物体运动时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湍流现象,如风力机翼片和涡轮机叶片的湍流。
自然湍流是由于自然界中各种复杂流动引起的,如河流、海洋和大气的运动等。
边界层失稳是当涡旋从高速的流动区进入低速的流动区时产生的,例如水流从管道进入膨胀段时发生的湍流现象。
三、湍流统计理论湍流统计理论是对湍流运动规律的理论分析,是研究湍流基本性质和湍流现象的一种方法。
湍流统计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湍流的集成时间,另一个是湍流脉动,这两个概念分别给出了湍流时间与空间扰动中的统计特征。
其中湍流的集成时间是指机械能向湍流能转化和湍流能转化为机械能时所需的时间因子,而脉动是指在一个给定点的流动路径上,流体参数波动的相对不稳定性。
四、湍流模拟湍流模拟是一种基于数值计算的湍流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数值模拟(DNS)和大涡模拟(LES)。
直接数值模拟是对湍流运动的一种高精度的数值计算方法,它通过离散化流动中的微小物理尺度,运用数值方法以求解流场运动方程,得到高精度的湍流场数据。
但DNS需要的计算量庞大,计算成本高昂。
大涡模拟是在保留湍流中大尺度涡旋信息的同时,模拟和模拟所得的速度与涡旋脉动能谱于实验结果的吻合程度。
而LES所需要的计算量较之DNS低,同时保留的流场尺度也比DNS更大,能够得到更加直观的湍流现象展示。
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与混合过程研究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与大气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空间。
在这一层中,湍流和混合过程对大气的运动和物质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气边界层中湍流和混合过程的研究进展。
一、湍流现象及其特点湍流是指流体中的各种无规则、复杂、混乱的运动现象。
大气边界层中存在着各种尺度的湍流,从微观的小尺度湍流到宏观的大尺度湍流,都对大气的运动和物质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湍流的主要特点是不规则、非线性、随机性和多尺度。
二、湍流理论的研究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湍流理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目前,湍流理论的主要方法包括直接数值模拟、大涡模拟和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湍流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三、湍流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湍流在大气中的运动对大气的能量传输、物质混合和边界层高度的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湍流脉动的存在使得大气运动更加复杂,产生了风速垂直剖面的不规则性和高低波动。
此外,湍流还影响了大气中的空气质量和颗粒物的输送。
四、湍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湍流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湍流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地表热源和地形的影响,而气候变化又会改变地表温度和地形,从而影响湍流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湍流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五、湍流的观测与测量方法湍流的观测与测量是湍流研究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湍流观测与测量方法包括风廓线雷达、气象声波探测器和气象探空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湍流的相关参数,如湍流动能、湍流强度和湍流时间尺度等。
六、大气边界层中的混合过程在大气边界层中,湍流是驱动混合过程的主要机制。
混合过程包括热量、水汽和动量的垂直混合,对大气的能量平衡和湿度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湍流的存在使得边界层中的气溶胶和气体能够迅速混合并向上输送。
七、湍流模拟与预测湍流模拟与预测是湍流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和预测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和混合过程,为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提供基础数据。
《高等计算流体力学》课程作业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进展1概述自然环境和工程装置中的流动常常是湍流,模拟任何实际过程首先遇到的就是湍流问题,而湍流问题本身又是流体力学理论上的难题。
对于某些简单的均匀时均流场,如果湍流脉动是各向均匀及各向同性的,可以用经典的统计理论来分析,但实际上的湍流往往是不均匀的,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极大困难。
湍流是空间上不规则和时间上无秩序的一种非线性的流体运动,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流动状态,主要表现在湍流流动的随机性、有旋性、统计性。
传统计算流体力学中描述湍流的基础是Navier-Stokes(N-S)方程,根据N-S方程中对湍流处理尺度的不同,湍流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数值模拟(DNS)、雷诺平均方法(RANS)和大涡模拟(LES)。
直接数值模拟可以获得湍流场的精确信息,是研究湍流机理的有效手段,但现有的计算资源往往难以满足对高雷诺数流动模拟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雷诺平均方法可以计算高雷诺数的复杂流动,但给出的是平均运动结果,不能反映流场脉动的细节信息。
大涡模拟基于湍动能传输机制,直接计算大尺度涡的运动,小尺度涡运动对大尺度涡的影响则通过建立模型体现出来,既可以得到比雷诺平均方法更多的诸如大尺度涡结构和性质等的动态信息,又比直接数值模拟节省计算量,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2 雷诺平均方法(RANS)雷诺平均模拟(RANS)即应用湍流统计理论,将非定常的N - S方程对时间作平均,求解工程中需要的时均量。
利用湍流模式理论,对Reynolds应力做出各种假设,即假设各种经验的和半经验的本构关系,从而使湍流的平均Reynolds方程封闭。
2.1控制方程对非定常的N - S 方程作时间演算,并采用Boussinesp 假设,得到Reynolds 方程''21i j i i i j i j j j j ju u u u u p u f v t x x x x x ρ∂∂∂∂∂+=-+-∂∂∂∂∂∂ =0i i u x ∂∂ 式中,附加应力可记为''ij i j pu u τ=-,称为雷诺应力。
在管路设计中,湍流比层流需要更高的泵输出功率。
而在热交换器或者反应器设计中,湍流反而有利于热传递或者充分混合.有效地描述湍流的性质,至今仍然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湍流问题曾被称为“经典物理学最后的疑团”。
因为它涉及到从微观到宏观许多时空尺度上的运动,它不仅和周围进行着能量交换,其内部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能量交换。
有人估计:在一个线度为ι的湍流中,信息产生率为其中v为运动学粘滞系数,u为湍流中最大漩涡的速度。
据此,即使是一杯咖啡被搅拌时也会产生1012比特/秒的信息。
难怪对湍流的研究进展甚缓,至今还停留在半经验理论的水平上。
早在阿基米德时代,人们就注意到了湍流现象。
1883年雷诺(Reynolds)指出:当流体的雷诺数R大于某个临界值Rc 时,它就从层流向湍流转化。
尔后,他又提出了著名的雷诺方程,试图用确定论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
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泰勒(Taylor)、卡曼(Karman)、哥尔莫柯洛夫(Kolmogorov)、周培源等人创立了湍流的统计理论,把概率论的方法引进了这个领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展,湍流中大漩涡套着中漩涡,中漩涡套着小漩涡,互相交叉互相混杂,这些运动着的漩涡数量之巨、种类之多、相互作用之繁决不是用几个甚至几十个确定论的方程可以描述的。
这几十年来,湍流的统计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几乎没有引出什么定量的预测。
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在最近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都出现了有希望的新方向,研究的重点是一些能为理论研究所接受的比较简单的湍流发生机制,研究的对象也从流体力学扩充到物理、生物、化学、天文、地学等领域。
有人认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可能导致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湍流是对空间不规则和对时间无秩序的一种非线性、多尺度的流体运动,这种运动与不规则的流动边界一起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流动状态。
多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诸如:混沌、分形、重整化群的方法;切变湍流的拟序结构、湍流大涡模拟、直接数值模拟等。
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现象研究流体力学是一门研究流体运动行为的学科,而湍流现象是流体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湍流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普遍存在,并且对于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湍流的定义、特性以及在工程、气象和自然现象中的应用。
一、湍流的定义与特性湍流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出现的混乱、不规则和不可预测的现象。
相对于平稳的层流,湍流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湍流的速度分布是不均匀和变化的,存在旋涡结构和涡旋交叉现象。
其次,湍流具有广谱的频率分布,涵盖了各个时间和空间尺度。
此外,湍流还表现出输运性、扩散性和混合性等特性。
湍流现象的研究对于理解流体运动的本质、优化流体系统和预测流体行为至关重要。
湍流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数值模拟、实验观测和理论分析,人们逐渐认识到湍流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湍流的统计规律性是湍流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湍流模型和湍流参数化方法,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湍流在工程中的应用湍流在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航空、船舶、汽车和能源等领域。
首先,湍流的流阻现象对于飞行器、船舶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气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湍流的形成机理和减阻技术,可以降低阻力,提高运输效率。
其次,湍流的传热特性对于热交换器、核反应堆和电子器件等热工设备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
湍流的热传递能力强,利用湍流的混合性和扩散性可以提高传热效率。
此外,湍流还与能源相关,如湍流发电、湍流喷射燃烧等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湍流在气象中的应用湍流在气象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湍流主要分为大气湍流和海洋湍流两个层面。
大气湍流是指大气运动中存在的不规则、混沌的现象,如气象现象中的涡旋和湍旋。
湍流在大气中的形成与大尺度波动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温度梯度、地形和大气不稳定性等因素都会引发湍流。
海洋湍流是指海洋中发生的混沌不规则流动现象,如洋流中的涡旋和湍旋。
湍流对于气候模拟和天气预测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湍流现象可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间范围。
湍流模拟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湍流是流体动力学领域中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
它的存在导致了整个物理过程的复杂化,例如热传输、质量传输和能量传输等。
而湍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些物理过程,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模拟和预测。
湍流模拟是解决湍流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根据某种规律和方法,模拟流动中的湍流现象,分析其特征并预测其行为。
这种方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飞机空气动力学、汽车空气动力学、燃烧工程、天气预报和海洋工程等领域。
湍流模拟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涡旋结构和能量守恒定律。
涡旋结构是指流体中的旋涡,可以分为大小不同的涡旋结构。
这些涡旋结构在运动过程中可以相互合并或者分裂,导致湍流的形成。
而能量守恒定律则是根据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法则,推导出流体内部能量转化和传输的一般规律。
在湍流模拟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数值模拟(DNS)、大涡模拟(LES)和雷诺平均数模拟(RANS)。
其中,DNS方法是对流体运动方程进行离散化求解,它可以得到湍流运动的细节特征,但是计算量非常大。
LES方法则是在湍流中将流体的动力学过程分解成一个“大气圈”和一个“小气圈”,求解大气圈的方法和DNS类似,而小气圈则用经验模型等方法进行求解。
RANS方法则是对流体运动进行平均处理和尺度分解,通过求解平均速度场和湍流应力张量来反演湍流场。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当的模拟方法和算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对于如飞机外形的三维复杂流动,往往需要使用LES方法进行模拟;而对于如汽车内部气体流动的问题,RANS方法则更为适用。
此外,模拟的网格间距、时间步长等参数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另外,湍流模拟的精度和计算时间通常是一对矛盾体。
提高模拟精度往往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计算,导致计算时间大幅度增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折中和优化,以平衡计算量和模拟精度的关系。
总之,湍流模拟技术是解决湍流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湍流模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流体运动的复杂性质,为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模拟和预测。
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湍流是流体力学界公认的难题,被认为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未被解决的问题。
自然界和工程领域的绝大多数流动都是湍流,因此湍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实验测量技术和数值模拟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术界对高雷诺数和高马赫数湍流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我国科学界也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分析国际上湍流研究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对湍流产生机制和流动本质进行深入研讨,加强与航空、航天、航海等相关单位和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推动湍流研究的发展。
针对国内学科发展现状,尤其是实验研究相对薄弱的特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政策局,于2014年3月20-2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110期双清论坛,论坛主题为“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来自全国15个单位的近50位流体力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
与会专家通过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凝练了该领域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本期特刊登此次论坛学术综述。
一、湍流研究的重要意义自1883年雷诺(Reynolds)发现湍流以来,湍流问题的研究一直困扰着众多学者。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湍流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未被解决的难题;2005年《科学》杂志在其创刊125周年公布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中,其中至少两个问题与湍流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湍流无处不在。
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遇到的流动,绝大部分是复杂的湍流问题。
在自然界,从宇宙星系的时空演化,到星球内部的翻滚流动,从大气环流的全球运动,到江河湖泊的区域流动,都有湍流的身影。
在工程领域,从陆地、海洋、空天等交通运载工具,到原子弹、氢弹、导弹、战斗机、舰船等国防武器的设计;从全球气象气候的预报,到地区水利工程的设计;从传统行业如叶轮机械、房桥建筑、油气管道,到新兴行业如能源化工、医疗器械、纳米器件的设计,都需要了解和利用湍流。
因此,湍流流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问题,更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理解湍流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湍流控制技术的基本方法,并分析不同控制策略对湍流流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湍流是一种复杂的流动现象,其控制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流体阻力具有重要意义。
湍流控制的基本原理包括壁湍流控制、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1. 壁湍流控制:通过改变壁面条件,如壁面粗糙度、振荡壁面和变形壁面等,来影响湍流流动。
2. 开环控制:通过施加外部力,如电磁力、压力脉动等,来控制湍流流动。
3. 闭环控制:通过实时监测流动参数,并利用优化控制算法调整控制参数,实现对湍流流动的精确控制。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湍流风洞、壁面振荡器、电磁力发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
2. 实验材料:透明有机玻璃管、不同粗糙度的壁面材料、电磁线圈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搭建实验装置,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2. 壁湍流控制实验:- 改变壁面粗糙度,观察湍流流动的变化。
- 使用壁面振荡器,观察振荡壁面对湍流流动的影响。
- 使用变形壁面,观察变形壁面对湍流流动的影响。
3. 开环控制实验:- 通过电磁力发生器施加电磁力,观察湍流流动的变化。
- 通过压力脉动控制,观察压力脉动对湍流流动的影响。
4. 闭环控制实验:- 使用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测流动参数。
- 利用优化控制算法调整控制参数,实现对湍流流动的精确控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壁湍流控制实验:- 改变壁面粗糙度后,湍流流动的雷诺数和湍流强度均有所降低。
- 振荡壁面可以有效地抑制湍流流动,降低湍流强度。
- 变形壁面可以改变湍流流动的流向和速度分布。
2. 开环控制实验:- 施加电磁力后,湍流流动的雷诺数和湍流强度均有所降低。
- 压力脉动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湍流流动,降低湍流强度。
3. 闭环控制实验:- 实时监测流动参数,并通过优化控制算法调整控制参数,实现对湍流流动的精确控制。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湍流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控制策略对湍流流动的影响。
海洋湍流模式发展历程一、海洋湍流的起源和早期研究1.海洋湍流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海水在某些情况下变得又快又乱,就像风在大海上肆意狂舞一样。
它的出现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实际上,自古人类就开始关注海洋的运动,但那时候对湍流的理解还不够深。
最早的研究大致可以追溯到19世纪,那个时候,大家对海洋湍流的理解还像迷雾中的灯塔,模糊而朦胧。
海洋中的涡旋、流速、温差、盐度变化等,都与湍流密切相关,但当时科学家们只能通过直觉和有限的观测数据来推测背后的规律。
2.20世纪初,海洋学家们开始对湍流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一系列实验和理论推演,逐渐有了些初步的认识。
特别是在1910年左右,德国的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尔曼·弗劳恩霍夫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他通过分析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逐步发现了湍流不仅仅是简单的混乱,背后其实蕴藏着许多有规律的运动和力的传递。
这为后来的海洋湍流研究奠定了基础。
3.但说实话,在那时,海洋湍流的研究仍然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却没有钥匙的状态。
学者们虽然掌握了流体力学的基础概念,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海洋中,仍然没有太多明确的方向。
这时候,大家就像是在大海中漂浮,摸索着前进,面对湍流的复杂性,研究进展缓慢,完全是那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尴尬局面。
二、现代湍流模型的发展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中期以后,湍流模型的研究逐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用现代的计算机模拟代替了过去的实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者们更精准地捕捉到海洋湍流的细节,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试验。
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和大规模的数值实验,开始能够更加清晰地描绘湍流在海洋中的行为。
这个时候,海洋湍流就像被剥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出了它复杂却又有规律的本质。
2.在这个时期,湍流的研究开始有了很多突破性进展。
例如,湍流的尺度、能量分布、混合过程等方面的模型逐渐成型,尤其是“大涡模拟”成为了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
工程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模拟及其应用研究工程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工程领域中的流动规律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
在许多实际的工程问题中,流体的湍流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湍流模拟成为了工程流体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湍流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湍流模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湍流是流体中的一种复杂流动形态,具有不规则的、无序的速度和压力分布。
湍流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工程领域中的流体传热、流动阻力和混合等问题。
因此,准确地模拟湍流现象对于工程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湍流模拟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RANS)或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
RANS适用于大规模的湍流现象,通过将流动量进行平均来获得平均流场,然后通过求解雷诺应力来模拟湍流现象。
DNS则直接模拟湍流的所有尺度,包括小尺度涡旋的生成与衰减,因此适用于小规模湍流现象的研究。
目前,湍流模拟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雷诺平均湍流模拟(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和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两种。
RANS方法通过平均流动量来求解雷诺应力方程,适用于工程尺度的湍流现象。
LES方法则通过直接模拟大尺度涡旋,通过滤波将小尺度涡旋建模并求解,适用于小尺度的湍流现象。
在湍流模拟的应用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方向和挑战。
首先,湍流模拟需要考虑多物理场的相互作用,如流动中的传热、化学反应和颗粒悬浮物等,这对于模拟的精确度和计算量都提出了要求。
其次,湍流模拟需要考虑不同尺度的涡旋相互作用,这对于模拟方法和算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另外,湍流模拟需要考虑流动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准确确定,以保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湍流模拟在工程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浅谈湍流的认识与发展摘要:本文结合流体力学课程的学习以及对湍流相关书籍的阅读,阐述个人对湍流运动的发展、特点、性质的理解。
湍流作为“经典物理学最后的疑团”,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建立湍流模型对其进行研究理论分析。
近年来,对于湍流这一不规则运动,人们提出了并且倾向于应用混沌理论进行分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对湍流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关键字:湍流概念湍流性质湍流强度模型建立混沌理论在流体力学的学习过程中, 湍流一度被称为“经典物理学最后的疑团”,我对湍流这一流体的状态极其相关的力学性质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结合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课后对相关参考文献的阅读理解,在此我想浅谈一下这一阶段我对湍流的学习与认识。
从湍流的定义出发,初识湍流,湍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
对于流体,大家都知道,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也称为稳流或片流;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浪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过渡流;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层流被破坏。
这时的流体作不规则运动,有垂直于流管轴线方向的分速度产生,这种运动称为湍流。
流体作湍流时,阻力大流量小,能量耗损增加。
能量耗损E与速度的关系为△ E= kv2 (k是比例系数,它与管道的形状、大小以及管道的材料有关。
v是平均流速)。
所有流体都存在湍流现象。
我们可以用雷诺数的范围量化湍流。
在直径为d的直管中,若流体的平均流速为v,由流体运动粘度v组成的雷诺数有一个临界值(大约为2300~2800),若Re小于该范围则流动是层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小的随机扰动,随着时间的增长这扰动会逐渐衰减下去;若Re大于该范围,层流就不可能存在了,一旦有小扰动,扰动会增长而转变成湍流。
雷诺在1883年用玻璃管做试验,区别出发生层流或湍流的条件.把试验的流体染色,可以看到染上颜色的质点在层流时都走直线。
当雷诺数超过临界值时,可以看到质点有随机性的混合,在对时间和空间来说都有脉动时,这便是湍流。
湍流模型应用研究报告范文湍流模型应用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在现代工程领域中,湍流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流态现象。
湍流的特点是流体的速度和压力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不规则的变化。
湍流现象广泛应用于飞行器、汽车、船舶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湍流现象,湍流模型应运而生。
本报告旨在介绍湍流模型的应用研究,并探讨其优势、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湍流模型概述湍流模型是对湍流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的工具。
由于湍流的复杂性,直接模拟湍流现象的计算量巨大。
湍流模型通过对湍流进行统计或平均处理,简化计算过程,从而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可行性。
常用的湍流模型有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模型(RANS)、大涡模拟(LES)、直接数值模拟(DNS)等。
每种模型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
三、湍流模型的应用研究湍流模型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气动力学领域:湍流模型广泛应用于飞行器、汽车等空气动力学设计中。
通过对湍流相关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流体在飞行器或汽车表面的流动特性,从而优化设计、提高效能。
2. 能源领域:在燃烧、能源转换等领域,湍流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和分析湍流带来的传热、传质等现象。
通过对燃烧过程中湍流场的数值模拟,可以优化燃烧设备的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流体力学领域:在水利、海洋工程等领域,湍流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水流、海流等流体运动的模拟。
通过对湍流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可以预测河流、海洋等流动对工程设施的影响,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四、湍流模型的优势湍流模型具有如下优势:1. 计算速度快:与直接数值模拟相比,湍流模型通过对湍流的平均或统计处理,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计算速度。
2. 应用广泛:湍流模型适用于多种工程领域,能够模拟和分析不同流动情况下的湍流现象。
3. 预测准确性较高:经过验证和修正的湍流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湍流预测结果。
五、湍流模型的局限性湍流模型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假设条件:湍流模型通常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如层流与湍流的分界面、湍流场的平稳性等。
1 关于湍流理论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湍流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要介绍,对具有代表 性的理论假设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扼要阐述,指出了相应的实用价值和局限性。 关键词 湍流 湍流统计理论 混沌理论 湍流拟序结构 湍流剪切流动 1 无处不在的湍流现象 湍流是自然界中流体的一种最普遍的运动现象,它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在大风吹过地面障碍物的旁边,在湍急的河水流过桥墩的后面,在烟囱中冒出的浓烟随风渐渐扩散等地方,都能观察到湍流运动现象。简单地说,湍流运动就是流体的一种看起来很不规则的运动。由于湍流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因此湍流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就可能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广泛领域带来巨大的效益。例如,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速度以大量节约能源, 提高各种流体机械的效益;改善大气和水体的环境质量, 降低流体动力噪声, 防止流体相互作用引发的结构振动乃至破坏;加强反应器内部物质的热交换与化学反应的速度等等。 然而像湍流这样,虽经包括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内长达一个世纪多的顽强努力,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系统的湍流理论至今还没有建立,在整个科学研究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可以说湍流是力学中没有解决的最困难的难题之一。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一直坚持把湍流研究列为需要最优先发展的若干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之一。 2 湍流理论的发展历史 湍流理论从它的思路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1]。一类是先把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平均以后,然后再设法使方程组封闭,求解后再和实验结果比较,看封闭办法是否正确。湍流中绝大部分理论是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类是先求解,取特殊模型,再引进平均,得到要求的物理量,和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2.1 Reynolds方程和混合长度理论 十九世纪70年代是Maxwell-Boltzmann分子运动理论取得辉煌成果的时代。它成功地解释了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粘性、气体热传导和气体扩散等一系列现象。湍流理论开始发展的时候,就受着这种思想支配。1877年T.V.Bonssinesq[2]又开始2
用表观湍流(涡旋)粘性系数μT来表示湍流剪切应力τxy,即 式中ρ为流体密度, 为湍流(涡旋) 运动粘性系数,U为x方向平均速度。1886年O.Reynolds把湍流运动分为平均运动和脉动运动两个部分,又引进了两种平均效应,一种是分子的平均效应,另一种是流体团的平均效应。分子平均效应产生压强和粘性应力,流体团平均效应产生表观的湍流雷诺应力。1894年他得到了著名的Reynolds方程
式中Ui为平均速度,p为平均压强,ui为脉动速度,ρuiuj为Reynolds应力,ρμ分别为流体密度和粘性系数。压强可由状态方程给出,粘性应力可用平均流速梯度和粘性系数表示。Reynolds应力用什么来表示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Reynolds 应力的引入使未知量增加了6个,使流体动力学方程组成为不封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湍流的不封闭困难。从1894年到本世纪30年代,很多人都从事过Reynolds应力用平均流速表示出来的工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混合长度理论。它是分子运动理论表述粘性应力方法的直接移植。 1925年Prandt[3]参照分子自由程引入混合长度的概念来讨论单向沿管壁的流
动,认为在该长度距离内,被运的动量是一个不变量,而表观剪应力由动量转移所确定,即扩散系数
l称为混合长度。l被认为和离开固壁的距离y成正比。而Karman则从湍流脉动的局部相似性出发,得到混合长度为
Prandtl的动量转移理论对平均流速分布问题与实验结果较好符合,但在理论上有3
严重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因为流体团在流体中运动是受压强作用的,而压强作用是会对流体团的动量产生改变作用的。因此G.I.Taylor在1932年提出了涡量转移理论,他认为在混合长度这段距离内,动量是在变化的,而是涡量才是一个不变的量。由此得到涡旋运动粘性系数v T 和涡量扩散系数ε分别为
这样,不仅克服了理论上的缺陷,而且能同时成功的解释平均流速分布和湍流热扩散两种现象。 以后还有很多人对混合长度理论的表达式进行了修改,并且把它应用到许多具体问题上,例如尾流、射流等等,曾计算出许多湍流运动的流场和温度场[4]。在有些问题上动量转移理论较好,有些问题则涡量转移理论与实验更符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混合长度有不同的具体表达式。这就是通常把混合长度理论认为是半经验理论的原因。 在处理混合长度上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Prandtl的观点,认为混合长度是一个区域性的性质;另一种是Karman的相似性观点,认为混合长度和某一点的局部性质有关。虽然在解决某些特殊问题时结果是相同的,但从概念来看却是完全不同的。从今天的实验结果来看,似乎Prandtl的观点更符合实际一些。 2.2 各向同性湍流的统计理论[1]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热线风速仪等测量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一点湍流脉动量和不同点上脉动量之间相互关联的测量。不同随机量之间的相互关联是统计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就产生了湍流的统计理论。这种理论主要研究湍流脉动场的统计规律性和湍流运动的内部微结构。由于要避免平均剪切流动和湍流脉动相互交换能量以及湍流场各向异性和不均匀性等复杂性,G.1.Taylor
在1935年讨论了一个和静止气体分子运动论相当的流动状态,这就是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他在风洞中网格后面做了大致上和这种流劫状态相当的实验。讨论了湍流的关联函数,他令 4
式中u1为P点脉动速度,u1'为P点脉动速度,f(r)为纵向关联函数,g(r) 为横向关联函数,λ就是湍流的Taylor微尺度。它得到了湍流衰减定律
并且讨论了扩散等问题。 1938年和T.vonKarman和L.Howarth把笛卡尔张量引入不可压缩流体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简化了G.L.Taylor的计算,并且得到了二元速度关联和三元速度关联的表达式及它们各自的分量之间的关系式
他们还得到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动力学方程式,即通常所说的Karman
-Howarth方程 5
把这个方程式对r展开,取第一项就就得到Taylor的湍流衰变定律。这个方程有两个未知量f和k,两个未知函数只有一个方程,当然不能把f和k都求出来,所以方程是不封闭的。和Reynolds方程一样,这个方程也是不能求解的。这些不封闭性的原因都来源于流体动力学方程的非线性。以后有很多人尝试引入某些假定来封闭这个方程并求解它,但都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1938年G.T.T.aylor引入一维湍谱。他把速度关联用Fourier变换变到波数空间,得到一维湍谱函数Ei(ki):
他在这方面的开拓性工作最初也获得了实验的证明。到1948年W.heisenberg又把量子力学中常用的三维湍谱引入
式中 由于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条件,得到 6
和物理空间的Karman-Howarth方程相对应,得到了湍流空间相应的方程 子和 的关系为 式 W.Heisenberg为了求解,用量刚分析方法求出涡旋粘性系数,最后得到的方程为 式中r为一个常数。Bass和Chandrasekhar曾进行求Heisenberg方程。Chandraseklar
求得与时间无关的准确解。这个解在,Reynolds数无穷大时趋近于, E(k)~k-7,这也是Heisenberg最初用近似方程得到的。 2.3 具有剪应力的普通湍流理论 周培源教授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就带领他的学生从事湍流理论研究工作[5]。在30年代末,他认识到Reynolds应力和物体几何形状等边界条件密切相关,要找出Reynolds应力和粘性应力相似不随边界形状改变的应力形变关系式是不可能的。因此他着重寻找Reynolds应力及关联函数所满足的方程[6-8],希望能在解Reynolds应力的方程时,把边界等影响作为积分常数(也就是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自然地考虑进去。1940年周培源教授从Navier-Stokes方程减去Reynolds方程, 得到速度涨落方程
为Reynolds应力,π为压力涨落。再从速度涨落方程得到Reynolds应力方程 7
及平均的三元涨落数度乘积方程 同样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二元速度关联和三元速度关联方程,他把四元速度关联用二元速度关联表出并分别给出二元速度关联和三元速度关样及压力速度关联的表达式,就能得到封闭的方程组。对固体壁附近湍流和自由剪切湍流在各自的简化假定下曾得到不少和实验相符合的结果[9]。但这样做存在着关联系数表达式其有一定任意性的困难(这就是不同封闭方案的变形)。而且在电子计算机还没有发展的40 年代要严格求解这样多的方程是不可能的。近年来由于高速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很多复杂的计算工作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周培源教授所做的理论研究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并受到国际上很大的重视。 2.4 最近的湍流统计理论 2.4.1 E.Hopf理论[10] 1952年以研究遍历理论著名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家E.Hopf根据湍流脉动场的随机性质,引进脉动速度场的分布泛函。然后从Navier-Stokes方程和连续方程,推导得到了一个对特征泛函数为线性的积分微分方程。由于对这个方程求解遇到很大困难,以后一直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2.4.2 R.H.Kraichnan直接相互作用理论 1958年R.H.Kracichnan [11] 把外力作用下的Navier-Stokes方程经过Fourier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