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29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说课稿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学习主题的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迅猛发展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并且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本课与上两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农村与城市的改革》改革开放的实施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的完整体系。
同时也为第10课和第12课也就是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生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一年的历史,对历史的好奇心、新鲜感已经过去,同时又没有九年级的学生那样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很多的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小科,再加上科目的增多与作业量的加大,很多同学学习的历史的主动性大大降低。
甚至有同学认为历史只要在考试前背背就可以了,平时根本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
这些错误的认识将会给历史教学带来阻力。
2、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的理解、概括、分析、比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如何学习历史也有了更好的见解。
学习的创造性也有了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记住提出办特区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建立时间,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
2.能力与方法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培养学生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调查了解对外开放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预习导学】1.1979年4月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1980年在广东省的、、和福建省的为经济特区。
1988年国家决定建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经济特区。
特区之“特”:在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特区实行经济,利用进行建设,国家还为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待遇。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外国朋友称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的一枚耀眼的勋章”。
2.20世纪80年代,-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掀起新的大潮,开放了上海,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意义:①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发展②对外开放还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和先进的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和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问题探究】汉、唐、宋、元、明(前期)的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挨打。
建国后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左”的错误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建国3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不开放不行”。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怎样全面铺开的?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例题精析】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是()A.毛泽东、周恩来B.毛泽东、邓小平C.邓小平、江泽民D.江泽民、胡锦涛解析:答案:B.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让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起来并当家作主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是他让中国人通过改革开放逐渐地富了起来。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导入: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屏幕上显示的是两幅重庆朝天门码头的图片。
看了这两幅图片,大家都什么感受呢?生:变化大生:今天的朝天门码头要繁华得多。
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大的变化呢?是源于中国开放的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掀起了开放的大浪潮。
重庆在1992年,作为开放的城市,开始迈向世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天。
那中国开放的进程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去感受一下。
(请大家翻到课本第55页)新课:一、开放的尝试师:中国是以什么方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请仔细大家观看一段视频,然后根据视频内容回答问题。
(观看1979年深圳)生:略师: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请大家看课本的56页正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回答。
生:采取与内地不同的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生: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国家还为外商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师:第一个特,实行市场经济,而内地实行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是按照市场的需求自发的调节经济的一种经济体系。
而不像计划经济一般都由国家所引导。
第二个特,利用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经济特区主要是引进外资进行建设。
第三个特,国家还为外商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比如国家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如特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比内地合营企业低一半;对投资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或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
过渡:不管经济特区有多么特殊,都离不开一个前提。
什么前提?生:不损害国家的主权师:对,前提不能忘记。
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特区就是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地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既然如此,我们国家为何会选择在这些地方办特区呢?请同学们根据经济特区的含义推断一下,看看这些地区有哪些魅力?生:地理位置好生:有侨胞,便于吸引外资。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提出办特区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建立时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了解经济特区开放的历程;20世纪80和90年代扩大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意义。
(2)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歌曲导入,图片和历史资料等手段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对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开放区、90年代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块、面,逐步开放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开拓进取精神。
认识对外开放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经济特区的图片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我们刚才一起欣赏了优美动听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唱到:“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这位老人是谁呢?学生:邓小平。
教师:这位老人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呢?“崛起座座城”又是怎样崛起的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两个板块:经济特区崛起成窗口对外开放扩大利国家学生:齐读两个板块内容。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党中央确立了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
那么,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让我们进入板块一。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一、记住特区名称、所属省份;明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放的窗口城市。
二、把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进程。
3、明白得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学习难点】经济特区及对外开放的作用【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一、目的:________________二、内容:__________________三、沿海开放地带一、1979年4月,__________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二、五个经济特区:深圳(_________的窗口)、珠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积最大)[福建广东、海南三省]3、沿海城市:1984年大连等14个4、沿海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等7个五、上海浦东:1990年,“龙头”带动“龙尾”,为对外__________________的窗口。
四、内地的开放一、长江沿岸城市:_________、岳阳、武汉、_________、芜湖。
二、内陆省会城市:郑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8个3、边境城市:西南、西北、东北地域的13个【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为什么选择深圳、厦门等地作为第一开放的城市?二、党和国家什么缘故决定开发浦东?【质疑探讨】探讨问题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探讨问题二:结合我国经济大进展说说对外开放对我国产生了如何深远的阻碍?【当堂检测】1.人们一提及对外开放,第一想到的是沿海地域,1980年我过第一成立特区的两个省是()A.辽宁河北B.山东江苏C.福建广东 D.广东海南2.右图是高达420.5米的经贸大厦,号称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奇迹”这一奇迹的诞生地是()9、深圳B.汕头C.海南D.浦东3.上海和重庆作为长江沿岸一“头”一“尾”两个城市,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进展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提出办特区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建立时间;某某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了解经济特区开放的历程;20世纪80和90年代扩大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意义。
(2)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1)通过歌曲导入,图片和历史资料等手段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对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开放区、90年代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块、面,逐步开放的过程。
(1)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开拓进取精神。
认识对外开放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某某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经济特区的图片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我们刚才一起欣赏了优美动听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唱到:“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这位老人是谁呢?学生:。
教师:这位老人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呢?“崛起座座城”又是怎样崛起的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两个板块:经济特区崛起成窗口对外开放扩大利国家学生:齐读两个板块内容。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党中央确立了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
那么,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让我们进入板块一。
板块一:经济特区崛起成窗口师: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怎样崛起的呢?课件展示图片:与陈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席台上,见第5XPPT。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课程标准】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开拓进取精神。
认识对外开放强国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对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开放区、90年代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块、面,逐步开放的过程。
讨论、个案学习法,学习对外开放的格局和成就。
三、知识与能力:
经济特区开放的历程;80和90年代扩大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意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