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疫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5
5动物检疫的方式方法
动物检疫是指防治和控制流行性动物疾病的活动,包括对动物进行检查,控制传播源,消毒,禁止迁移,控制鼠害等活动。
动物检疫的方式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动物检测技术。
检测动物疾病的技术有很多,包括肉眼检查、流式细胞分析、实时荧光PCR检测、免疫测定、动物病毒分离等技术。
2、免疫预防技术。
免疫预防技术有很多,可以分为疫苗接种、抗体检测和细胞治疗等。
3、生活环境监测。
对家畜和家禽的生活环境进行监测,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食物饲料质量和喂养规模等。
4、禁止以及管制进出口动物。
通过实施动物进出口管制,建立发现与检疫防控体系,以保护国内动物健康。
5、消毒技术。
将疫病地点及相关物品表面消毒,以及对养殖场、牲畜车辆、用具以及包装容器能有效地中和病原体。
6、鼠害防治。
利用夹杂机、护林兽以及活鼠毒等技术,有效地防治鼠害,防止其在农作物、人畜、家禽及家居上所造成的损害。
以上就是动物检疫的方式和方法介绍。
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规范一、引言动物检疫是防止动物传染病扩散和入侵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动物检疫工作的准确、高效和可靠,制定本规范,对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进行规范。
1.动物检疫前:(1)对于要进行检疫的动物,要事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其传染病信息和携带病原体的可能性。
(2)对于进出口动物,要根据国际法规和协议的要求,提前进行检疫申报和预审工作,确定检疫方案。
(3)检疫设备和工具要保持干燥整洁,并定期进行消毒和维护保养。
(4)检疫人员要接受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了解相关法规和检疫操作流程。
2.动物检疫过程:(1)对于要进行检疫的动物,要进行外观检查,包括体型、行为、皮毛、羽毛等方面的观察。
(2)对于有病症迹象的动物,要进行体温测量、生物学样品采集等操作,以确定是否存在传染病。
(3)对于高风险动物,如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较为严重的疾病,应进行进一步检疫,如进行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等操作。
(4)动物的隔离和收容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无关动物的干扰和交叉感染。
3.动物检疫后:(1)对于经过检疫合格的动物,要出具规范的检疫证明和运输文件。
(2)对于不合格的动物,要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和个人,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并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处理。
(3)对于进出口动物,要及时通报相关国际组织和海关,确保检疫工作的畅通和信息的传递。
4.动物检疫记录:(1)对于每一次动物检疫,都要按照规定填写相应的检疫记录表,包括动物信息、检疫结果、操作人员等信息。
(2)检疫记录要进行归档保存,以备后续溯源和问题追查。
(3)对于疫情调查和统计工作,要准确记录和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
三、结论本规范是对动物检疫技术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包括动物检疫前、检疫过程和检疫后的操作规范。
严格按照本规范进行动物检疫,可以提高检疫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好地保障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检疫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确保动物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技术标准与认证动物检验检疫服务作为维护动植物健康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与认证。
本文将从技术标准、认证体系和实施措施三个方面介绍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相关内容。
一、技术标准1. 卫生要求: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技术标准应确保动物及其产品的卫生与健康,防止动物疾病传播和人畜共患病。
对于入境动物或动物产品,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包括隔离、检测、消毒等。
2. 检验方法: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技术标准应包含适用的检验方法和设备,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测和病理检查等,以综合评估动物健康状况和潜在疾病风险。
3. 质量管理: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技术标准应规定质量管理的要求,包括人员培训、设备维护、文件记录等,以确保检验的可持续性和可追溯性。
二、认证体系1. 认证机构:为保证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质量和可信度,需要建立专门的认证机构。
这些机构应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对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技术标准进行评估和认证。
2. 认证流程:认证机构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认证,包括申请、评估、复核和认证决策等环节。
在评估过程中,应对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技术标准进行逐一审核,并进行实地考察和样品检测。
3. 认证结果:认证机构在审核合格后,将颁发认证证书,确认该服务机构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认证证书的有效期限应予以明确,以确保服务机构持续遵守技术标准。
三、实施措施1. 人才培养: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培养和选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相关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应加强课程设置,提供与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满足行业的需求。
2. 国际合作:在动物检验检疫服务领域,国际合作尤为重要。
各国应加强经验交流、技术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制定适用于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与认证要求,确保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一致性和互认性。
3. 信息化建设: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大和交流的加强,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动物疾病的传播不仅对养殖业、渔业等领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提高动物检验检疫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保障动物健康与人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术创新1. 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动物检验检疫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迅速准确地鉴定动物种类、检测动物病原体以及预测动物患病风险。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动物进行改良,提高其抗病能力,减少动物疾病传播的风险。
2. 无创检测技术的创新传统的动物检验检疫服务往往需要对动物进行抽血、取样等操作,不仅对动物造成一定的伤害,还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而随着无创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动物呼吸道、尿液、粪便等样本的检测,实现非侵入式的检测服务。
这不仅提升了动物的福利,还加快了检测服务的速度和效率。
3. 传感器技术的引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动物检验检疫服务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
例如,利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动物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从而及时预警和处理可能对动物健康造成威胁的情况。
此外,传感器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检测动物饮水量、食物摄入量等,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应用示范1. 多部门合作动物检验检疫服务涉及多个部门的协作,如农业、卫生健康、海关等。
这些部门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流动物疫病信息、病原体检测结果等数据,以便做出更准确、更及时的决策。
同时,建立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提高检验检疫服务的整体效率。
2. 推广先进技术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中心,推广先进的动物检验检疫技术和设备。
示范中心可以开展技术培训和演示活动,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动物检疫技术名词解释1 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寄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传染。
2 抗传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或因不适于在其中生长繁殖,或因机体迅速调动自身防御力量将其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传染免疫。
3 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缺乏免疫力(亦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
4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 疫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疫病。
6 显性传染表现出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传染过程称为显性传染。
7 隐性传染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传染过程称为隐性传染。
8 外源性传染病原体新近由动物体外侵入体内引起的传染过程称为外源性传染。
9 内源性传染正常存在于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体,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之下,引起机体发病的传染过程称为内源性传染。
10 单纯传染由一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过程称为单纯传染。
11 混合传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引起的传染过程称为混合传染。
12 典型传染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种传染病特征性或代表性临诊症状的传染过程称为典型传染。
13 非典型传染感染过程中临诊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的传染过程成为非典型传染。
14 局部感染由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较强,而侵入的病原体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病原体被局限于一定部位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理变化的传染过程称为局部感染。
15 全身感染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较弱,侵入的病原体冲破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引起严重的病理变化和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全身感染。
16 良性传染以死亡率作为判定传染病严重性的主要指标,一般将不引起大批动物死亡的传染类型称为良性传染。
17 恶性传染以死亡率作为判定传染病严重性的主要指标,一般将引起大批动物死亡的传染类型称为恶性传染。
18 病毒持续性感染某一些病毒侵染机体后,动物呈现的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称为病毒持续性感染。
19 慢病毒感染慢病毒感染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20 潜伏期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动物机体开始出现临诊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
21 传染源病原微生物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不断向外环境排出的动物有机体称为传染源。
22 传染期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23 继发性传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以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性传染。
24 病原携带动物病原携带动物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25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26 垂直传播病原体由上一代受感染的动物传至下一代动物的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
27 水平传播病原体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传播的方式为水平传播。
28 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已受感染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发生传播的方式称为直接接触传播。
29 间接接触传播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传播方式称间接接触传播。
30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31 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32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或分布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33 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34 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吸血节肢动物感染野生脊椎动物等宿主造成流行,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
35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域称为自然疫源地。
36 疫病预防疫病预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禽)群之外。
37 疫病防制疫病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源,降低发病数和死亡数,将疫病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38 疫病消灭疫病消灭是指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灭,使其引起的疫病不再流行发生。
39 检疫检疫就是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畜禽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40 产地检疫产地检疫就是畜禽生产地区的检疫。
目前一般指集贸市场检疫和畜禽收购检疫。
41 运输检疫畜禽及其产品在启运前有专门检疫机构所进行的检疫。
目前一般指铁路检疫和交通要道检疫。
42 口岸检疫对进出国境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所进行的检疫称为口岸检疫。
43 疫区一般将疫源地称为疫区。
44 受威胁区疫区周围的地区称为受威胁区,这些地区随时可能遭受疫区内疫病的侵入而受到威胁。
45 传染性变态反应动物患某些传染病特别是慢性传染病时,可对该病原体或其产物(某种抗原物质)的再次进入产生强烈反应,这种反应称为变态反应。
46 发病率某种传染病发病动物数所占易感动物总数的比率为发病率。
47 感染率某一种或几种诊断方法检查为阳性的动物数所占易感动物总数的比率称为感染率。
48 死亡率一定时期内,某种传染病死亡动物数占易感动物总数的比率指死亡率。
49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某种传染病死亡动物数所占发病动物数的比率指死亡率。
50 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指给易感动物接种预防性生物制品,提高其特异性抵抗力,降低其易感性,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
51 计划免疫接种计划免疫接种是指按照一定免疫程序对易感动物(群)所进行的免疫接种。
52 紧急免疫接种紧急免疫接种是指在发生某种传染病或动物在运输等情况下,对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53 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给动物接种抗原性的生物制品,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感性。
54 被动免疫被动免疫是指给动物接种免疫血清、抗毒素等抗体性的生物制品,使动物机体获得特异性抵抗力,降低其易感性。
55 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用生物材料作为原料,采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方法制备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免疫病、肿瘤病等的制剂。
56 免疫程序免疫接种时,根据传染病流行的规律、使用疫苗的性质和接种动物的特点确定接种次序、接种途径、免疫剂量、接种次数和时间间隔等因素所制定的免疫计划。
57 人兽共患病人兽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或感染。
58 抗病育种抗病力作为一种遗传性状,与其它性状一样,可通过亲代传给下一代动物。
通过选种培育,筛选出抗某些传染病的动物品系称为抗病育种。
59 SPF动物SPF动物是指无明确规定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也就是没有明确规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动物或动物群。
60 流行过程家畜传染病的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相互联系而构成的。
所谓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由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群体感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禽群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1.病原学检查法:病原学检查法是利用兽医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方法,查出动物疫病的病原体,这是诊断动物疫病的一种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
2.病理剖检:病理剖检是动物检疫人员检查动物体内各脏器的病理变化,确定病变的性质,进而探讨病变与病变间的相互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判定动物疾病的性质。
3.铁路检疫:铁路检疫是指农牧部门设在铁路车站的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点),或铁路站(点)所在地的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检疫工作,凡经铁路运输的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均由铁路动物防疫监督人员负责进行。
4.感官检验:感官检验是皮张检疫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检查皮张的颜色,洁净度,是否带有皮肌、脂肪、油污、泥土,是否有皮肤疹块,以及有无异味、有无缺陷等,并凭手抓皮张的感觉判断皮张的厚薄、致密度,以及被毛的附着状态等。
5.禽流感: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本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6.动物检疫的范围:动物检疫的范围:动物检疫的范围是指动物检疫的责任界限。
根据我国动物检疫有关法规的规定,凡在国内收购、交易、饲养、屠宰和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贸易性、非贸易性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运载工具,均属于动物检疫的范围。
7.直接凝集试验:直接凝集试验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在体外的结合。
细菌为颗粒性抗原,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可以和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而产生明显的凝集现象。
8.动物检疫处理:动物检疫处理是指对检出的患病动物及其污染环境的处理。
及时而合理地进行动物检疫处理,可以防止疫病扩散,不仅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人类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措施。
在动物检疫工作中,只有做好检疫后的处理,才算真正完成了动物检疫工作的任务。
9.感官检验:感官检验是皮张检疫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检查皮张的颜色,洁净度,是否带有皮肌、脂肪、油污、泥土,是否有皮肤疹块,以及有无异味、有无缺陷等,并凭手抓皮张的感觉判断皮张的厚薄、致密度,以及被毛的附着状态等。
10.尸僵:是指动物死亡后,最初由于神经系统麻痹,肌肉先出现暂时性弛缓。
但经过很短时间后,肌肉收缩变得致密而僵硬,使尸体固定于一定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11.直接凝集试验:直接凝集试验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在体外的结合。
12.动物检疫处理:动物检疫处理是指对检出的患病动物及其污染环境的处理。
及时而合理地进行动物检疫处理,可以防止疫病扩散,不仅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人类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措施。
在动物检疫工作中,只有做好检疫后的处理,才算真正完成了动物检疫工作的任务。
13.鉴别培养基:利用不同细菌分解糖、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基础培养基或营养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成分或指示剂,使得混合在一起的多种细菌在同一种培养基上生长时,表现不同的肉眼变化,从而达到鉴别细菌的目的。
14.隔离检疫:是指将动物放在具有一定条件的隔离场或隔离圈(列车箱、船仓)进行的检疫方式。
隔离检疫主要用于进出境检疫,准备出境动物的产地检疫,动物在运输前、后及过程中发现有或可疑有传染病时的运输检疫,建立健康畜群时的净化检疫。
15.报告疫情:报告疫情是指在检疫中发现规定的疫病或其疑似规定疫病时,应及时按程序向上级动物防检机构报告。
迅速而准确地报告疫情,对于掌握疫情,作出判断,有效处理都有重要意义。
16.国内动物检疫:对国内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对象的检疫,称为国内动物检疫,简称内检。
内检包括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监督。
17.动物检疫:动物检疫(animalquarantine)是指由国家法定的检疫、检验监督机构和人员,采用法定的检疫方法,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检疫对象和检疫检验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18.中和试验:中和试验是有生物活性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使其失去原有生物活性的一种血清学试验。
该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并有严格的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