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专业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15
《猪用疫苗免疫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标准主要技术内容与使用方法1猪场疫苗免疫程序的制订1.1免疫程序制定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本地生猪传染病流行种类、流行范围、流行特点(季节、畜别、年龄)、危害程度、生猪的用途(种用、肉用、乳用、蛋用等),存留抗体水平(包括母源抗体水平和上次免疫接种后存留抗体水平)、疫苗性质、动物本身状态(年龄、营养、健康状况等)等因素,制定适合本猪场实际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免疫接种。
1.2.荐免疫程序1.3.1猪瘟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流程要符合猪场猪瘟的流行情况及母源抗体水平。
仔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时做二次免疫接种;乳前免疫:初生仔猪在吃初乳前进行免疫接种后,2小时再进行哺乳,在60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
建议;有仔猪猪瘟,尤其是哺乳期易发猪瘟及母猪带毒严重的猪场,进行乳前免疫操作;后备种猪在配种前1个月进行一次再免疫;繁殖母猪在哺乳仔猪断奶后进行免疫接种;种公猪每年要进行两次免疫接种。
1.4.2猪伪狂犬病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基因缺失疫苗。
1.5.2.1灭活疫苗育肥仔猪断奶时每头免疫3mL;种用仔猪断奶时每头免疫3mL,间隔期为28-42天,加强免疫接种1次,每头5mL,每隔半年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接种;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接种。
1.6.2.2弱毒活疫苗繁殖母猪在产前1个月免疫,接种2mL;免疫母猪产仔猪在8-10周龄时进行免疫接种;后备种猪在配种的前1个月时进行免疫;种公猪每年进行2次免疫。
1.6.3猪口蹄疫灭活疫苗猪只体重在10-25公斤时,接种2mL,25公斤以上时接种3mL。
若是浓缩苗,则按比例减少。
仔猪35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70日龄时二次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需再次免疫;繁殖母猪和种公猪应分别在1、5、9月时各免疫1次。
1.6.4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主要用于初产后备母猪的免疫接种,一般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2次,间隔2周。
收稿日期:2020-12-01作者简介:刘开武(1967-),男,湖北孝感人,正高级畜牧师,执业兽医师,主要从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电子信箱)****************;通信作者,阮征(1966-),男,正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电子信箱)****************。
动物防疫是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是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
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动物防疫员是指由县聘、乡管、村使用,承担着对农村散养动物实行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和免疫档案建立等防疫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实施动物防疫措施的主体力量,是对农村散养动物进行免疫的直接操作人员,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村级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技术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免疫质量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
但从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来看,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了解免疫程序、免疫操作技术不规范、免疫档案填写不规范、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意识淡薄等现象普遍存在,村级动物防疫员因操作不规范而受伤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因此,规范村级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技术意义重大。
1免疫接种前的准备1.1制定服务区域强制免疫接种计划村级动物防疫员应熟悉当地免疫接种方案,在免疫接种前参照免疫方案,结合待免畜禽的种类和数量,确定所需疫苗的种类、时间、数量与接种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1.2准备免疫接种用品在免疫接种前,应根据免疫接种计划,准备注射器、针头、镊子、点眼/滴鼻滴管等免疫接种器械,75%乙醇、5%碘酊、脱脂棉、0.1%盐酸肾上腺素等畜禽消毒和急救用品及动物保定器、耳标钳、免疫登记簿等其他用品。
免疫接种器械要做好消毒工作。
1.3人员消毒与防护免疫接种前防疫员应剪短手指甲,洗手并消毒,按规范穿戴防护装备,如防护服、胶靴,防护帽、一次性手套、口罩、防护镜等。
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工作,提高防疫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保障动物健康和饲养环境的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健康,树立科学、规范的防疫员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动物防疫员是指专门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圈养动物进行预防接种、疫病监测、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等工作。
第三条动物防疫员的职责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动物健康,提高畜牧业生产质量。
第四条动物防疫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
第五条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和相关单位,包括养殖场、兽医防疫站、检疫部门等。
第二章动物防疫员的资格要求第六条动物防疫员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品行端正,无不良记录;(二)身体健康,具备从事动物防疫工作所需的身体条件;(三)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动物防疫工作;(四)具备相关的从业经验,熟悉动物防疫法规和政策。
第七条动物防疫员应当具备以下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掌握动物疫病的防控知识,能够识别和监测疫病;(二)掌握动物预防接种技术,能够正确选择疫苗和进行接种;(三)熟悉动物防疫法规和政策,能够正确执行相关规定;(四)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协助上级部门开展防疫工作。
第八条动物防疫员应当经过相关单位的资格认定,取得相应的证书或资格证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
第九条动物防疫员应当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应当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觉悟,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新方法。
第三章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机制第十条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管理权责、薪酬待遇、职业保障等方面。
第十一条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权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履行动物防疫工作的职责,执行上级部门的防疫工作安排和决策;(二)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动物饲养环境的健康水平;(三)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疫情监测、通报、处置等工作;(四)传达上级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帮助畜牧户了解动物防疫的相关知识。
农业畜牧业动物防疫规范在农业畜牧业中,动物防疫工作至关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动物的健康和生长,还与人类的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以及整个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有效的动物防疫规范是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动物防疫工作的第一步是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
这包括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根据不同动物的种类、年龄、生长环境以及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确定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
同时,要做好养殖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彻底的清扫,清除粪便、垃圾和其他污染物,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场地、圈舍、用具等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在饲料和饮水管理方面,也需要严格把控。
饲料应保证新鲜、无变质、无污染,并且营养均衡,能够满足动物的生长和免疫需求。
饮水要清洁卫生,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对于自配饲料的养殖场,要严格按照科学配方进行配制,严禁添加违禁药物和添加剂。
引进动物时,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
这是防止外来疫病传入的关键环节。
在引进前,要对来源地的疫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确保引进的动物健康无病。
引进后,要进行隔离观察,一般不少于 30 天,观察期间要对动物进行细致的检查和监测,确认无异常后才能混入大群饲养。
日常的疫病监测也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定期对动物进行体检、采样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疫病隐患。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进行确诊和治疗。
对于确诊的疫病,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上报和处置,迅速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防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对于动物防疫工作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
防疫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动物的健康状况,熟练掌握免疫接种、疫病诊断和治疗等技术。
同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防疫职责,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在动物疫病的防控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要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和规定剂量使用,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动物免疫操作规程(一)引言概述:动物免疫操作规程(一)是为了维护动物健康和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而制定的指南。
免疫操作是保障动物健康的重要环节,正确操作免疫程序可以减少患病风险,确保动物群体的稳定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本文将介绍动物免疫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
一、免疫前的准备免疫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包括免疫材料的准备、免疫设备的准备、免疫计划的制定等。
免疫材料的准备应确保其质量可靠,免疫设备的准备应符合卫生要求,免疫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动物的特点和免疫目标进行合理安排。
1.选择合适的免疫材料2.准备符合要求的免疫设备3.根据免疫目标制定免疫计划4.确保免疫材料的质量5.做好免疫记录的管理二、免疫操作的技术要点免疫操作的技术要点决定了免疫的效果和安全性。
正确的操作方法可以避免免疫牛群出现疫苗不良反应和感染疾病等问题。
1.免疫材料的稳定性和存储方式2.正确的注射方法和途径3.免疫后的观察和监测4.应急处理措施5.合理的免疫间隔和保护周期三、动物免疫后的护理免疫后,动物需要得到良好的护理和管理,以促进免疫效果的最大化。
1.提供合适的饲养环境2.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3.注意疫苗的副作用和安全性4.定期进行健康监测5.合理的营养补充和饮水管理四、疫苗接种计划的调整随着科技进步和疫病形势的变化,免疫接种计划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1.及时了解疫病形势和免疫技术的进展2.根据免疫目标灵活调整免疫计划3.合理制定疫苗接种间隔和次数4.优化疫苗的配方和疫苗品种选择5.科学评估和调整免疫效果五、总结动物免疫操作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动物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免疫操作可以降低动物患病风险,提高免疫效果,提高养殖生产效益。
在实施免疫操作时,需充分准备、注意技术要点、进行免疫后的护理、灵活调整免疫计划,并对免疫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保障动物健康稳定的发展。
畜牧防疫作业安全操作守则畜牧防疫作业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工作。
然而,这项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操作不当,不仅可能影响防疫效果,还可能对防疫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安全的操作守则至关重要。
一、防疫人员个人防护1、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在进行畜牧防疫作业前,防疫人员应穿戴好工作服、口罩、手套、护目镜、胶靴等防护装备。
工作服应选择长袖、长裤,材质应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如防水、防渗透等。
口罩应能有效阻挡飞沫和粉尘,手套应选择耐磨损、耐酸碱的材质,护目镜应能防止液体飞溅和异物进入眼睛,胶靴应能防止脚部受到伤害和污染。
2、保持个人卫生防疫人员在作业前后应及时洗手、洗脸,保持个人卫生。
在作业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睛等部位。
如果接触了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疑似感染的物质,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进行彻底清洗。
3、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疫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员,应避免从事畜牧防疫作业。
二、疫苗和药品的管理1、疫苗和药品的采购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的疫苗和药品,并严格检查其生产日期、有效期、包装完整性等。
禁止采购和使用过期、变质、失效的疫苗和药品。
2、疫苗和药品的储存疫苗和药品应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储存,如温度、湿度、避光等。
不同类型的疫苗和药品应分类存放,避免混淆。
定期对储存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疫苗和药品的使用严格按照疫苗和药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掌握正确的剂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使用疫苗前,应检查疫苗的外观、色泽、有无异物等,如发现异常,应停止使用。
使用后的疫苗瓶和药品包装应进行妥善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三、防疫器械的使用与维护1、器械的选择根据防疫作业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防疫器械,如注射器、消毒设备、采样工具等。
确保器械的质量可靠、性能良好。
2、器械的使用在使用防疫器械前,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动物免疫接种的方法及规程作者:韦丽丽等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9年第1期韦丽丽夏春波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种畜场 545003摘要:本文结合长期的乡村动物防疫工作实践,具体总结了实用高效的动物免疫接种方法及操作规程,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有效解决了乡村动物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免疫副反应及免疫死亡问题,并且有利于提高免疫效价。
关键词:动物免疫接种;疫苗接种注射;操作规程 1 疫苗质量把关使用疫苗前仔细检查疫苗包装,看是否有破损和过期等,所取用的疫苗必须按照标签说明采取冷冻或冷藏储存,保持相宜温度值进行恒温控制,禁止反复冻融。
取用开封后的疫苗尽量在4小时以内用完,高温地区最好在2小时以内用完。
开封后剩余的疫苗应按规定统一回收作无害化处置,冻干苗要用专用稀释液,按规定稀释并充分摇均匀,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2 疫苗接种注射操作(1)严格消毒。
注射器的全部部件和消毒镊子要煮沸消毒,注射部位以70%医用酒精局部消毒,防疫员入场要进行足底和衣物消毒,离场重复消毒,严防交叉感染。
农户自己对圈舍、关键性场地也要实施防疫消毒。
(2)找准注射部位。
不同疫苗需按照规定采取不同的部位注射,并重视注射技巧和方法,否则也会影响免疫效果及增加副作用。
(3)准确把握注射剂量。
剂量一定要按照疫苗标签说明严格执行,针头一定要套紧,以免造成漏针。
3 适免个体鉴别为尽量减少疫苗免疫副反应及死亡,需要对当前免疫接种的动物进行初步的视诊检查,确定其完全健康无疫且无过敏体质症状才能进行接种。
选择接种疫苗的动物,首先要剔除生病期动物、母源抗体保护期幼龄动物和临产期动物。
进行疫苗接种前,发现过度营养不良(消瘦)的动物不宜接种注射;离群独处、行动滞缓和精神萎顿的动物不宜接种;可视黏膜充血、瘀血及黄染(黄疸)的最好不要接种;皮肤明显色变、体表局部或大部有异常疹块的不宜接种;二便异常(血便、湿热下痢、腹泻、浊尿、血尿等)的动物不宜接种;接种前过度紧张、肌群震颤及肢体僵直的动物不宜接种,呼吸性病变(眼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呼吸明显啰音)的动物不宜接种,近期药物治疗刚刚痊愈、手术后(阉割、子宫复位等)创口未愈合的动物不宜接种;经询问周边地区及本场(栏、舍)近期发生动态疫情流行的不宜接种。
动物免疫人员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动物疫情防控,确保兽群的健康和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从事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兽医、兽药、畜牧兽医等从业人员。
三、免疫人员的管理1.免疫人员应遵守国家公共卫生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有关动物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做到严格执行。
2.免疫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动物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和方法。
3.免疫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演练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4.免疫人员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遵守职业操守,服从指挥,不得因私利而损害动物健康和生产安全。
5.免疫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等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6.免疫人员要保持身体健康,定期接受健康体检,不得在患病时从事动物防控工作。
7.免疫人员要加强与居民和农民的沟通交流,做好兽群健康情况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居民和农民的防疫意识。
8.免疫人员要遵守工作纪律和规定,不得擅自泄露机密信息,不得私自带养动物,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四、免疫人员的考核与奖惩1.免疫人员应定期接受上级部门的考核和评估,评定其工作绩效,对工作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奖励和表彰,对工作表现不佳的人员进行批评和教育。
2.对违反工作纪律和规定,损害兽群健康和安全的行为,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直至终止雇佣关系。
3.对拒绝接受考核和评估的免疫人员,或者工作表现不达标的免疫人员,将取消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资格。
五、免疫人员的权利保障1.免疫人员有权接受相关领导的指导和支持,有权获得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免疫人员有权享受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有权要求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3.免疫人员有权获得相应的报酬和福利待遇,有权要求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4.免疫人员有权享受医疗和健康保障,有权要求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和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