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基础
- 格式:docx
- 大小:36.87 KB
- 文档页数:2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5x2=10分)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0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燃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x1=30分)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界、是—、统。
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二、泥盆纪、志留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O三、选择题(10x2=20分)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A.沉积风化作用B.搬运作用C.物理风化作用D.岩浆作用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B.风化作用C.沉积作用D.搬运作用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d )。
A.氧和铝B.铝和硅C.铁和镁D.氧和硅5、石油和天然气与(c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D.火山岩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d )oA.火成岩B.变质岩C.粘土岩D.沉积岩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b )o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b )。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5×2=10分)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燃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1=30分)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二、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三、选择题(10×2=20分)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 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 a )、重结晶作用.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5、石油和天然气与( c )关系最为密切。
石油地质基础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地下的油气资源及其形成、分布、运移和储藏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是一个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学科,涉及化学、物理、数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勘探对象的有利地形构造,建立一定的地质模型,进而进行油气勘探预测和储量评估。
首先需要进行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等多方面分析,通过对现代和古代地质过程的综合研究,进而探查出地下沙岩、砂质泥岩、古槽填积、盆地砂体和缝隙储层等油气藏类型,然后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探技术等方法进行勘探找矿。
石油地质学对勘探找矿至关重要。
油气藏的形成和储存需要满足一定的地质条件,如沉积盆地有足够的沉积物供给和适宜的古气候环境,地层构造稳定性好,地下有足够的绝对深度和足够的渗透性储集岩。
此外,沉积岩石和油气生成和分布的规律也是石油地质学的研究重点。
石油地质学还涉及到石油开采,包括地下开采和地面开采等。
地下开采又可分为自然流动采油和人工辅助采油两种方式。
人工辅助采油包括注水、注气、泡沫驱等。
在地面采油中,主要采用油气污口或油气集输系统等工程措施以提高采出率和利用率。
石油地质学还研究了石油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化工等领域。
石油地质学在我国发展得比较快。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工作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大西南区域的勘探活动中,丰富的油气资源被不断发现和开采出来。
从1950年至今,中国石油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总的来说,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广泛而重要。
石油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石油地质学则为油气资源的开发、生产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非常广泛,因为石油资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而石油开采是获取这种能源的最主要手段。
一、填空1、地壳可以分为陆壳与洋壳两种基本类型。
前者由沉积岩层、硅铝层与硅镁层组成,后者由沉积层与硅镁层组成。
2、地幔就是指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中间层。
平均厚度为2800余千米。
3、内动力地质作用常见的有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四种类型。
4、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表面进行,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
5、根据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6、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
7、根据岩石的成因可将其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型。
的含量不同可将岩浆岩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四大类8、根据岩浆岩中 SiO29、碎屑岩的四种基本胶结类型就是基底式、接触式、孔隙式与镶嵌式。
10.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解理、断口、硬度等。
11.作为标准化石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就是演化快、分布广、数量多。
12.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两种主要类型。
13.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就是:宙、代、纪、世、期、时。
14常见的地层划分方法有年代地层学方法、构造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四种15.沉积相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情况分为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
16、油气勘探开发中重点研究的相类型有陆相中的河流相、湖泊相;海陆过渡相中的三角洲相等。
17.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倾角。
18.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断层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三种类型。
19.褶曲的基本形式可分为背斜、向斜两种。
20、断裂构造可分为节理与断层两类22.石油的组分组成一般有油质、胶质、沥青质三种。
23、石油的主要元素就是碳、氢,其次就是含量很少的硫、氮、氧。
24、石油的相对密度一般介于0、75-1、0之间。
通常相对密度大于0、90的石油称为重质油,小于0、90的石油称为轻质油。
25、石油主要就是由三种烃类组成,即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石油地质基础教学大纲三年制石油钻井专业适用大庆职业学院(原大庆石油学校)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大庆职业学院ZZSY06808石油地质基础教学大纲三年制石油钻井专业中职适用(68学时)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地质基础是钻井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对地质作用、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古生物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内容有很好的掌握,掌握各种地质作用与油气生成与储集的因果关系,以及在石油钻井过程中有关地质工作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地球的一般知识,了解地球构造及物质组成。
2.掌握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
3.掌握石油,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规律。
4.掌握有关的地层知识,建立起时空概念。
5.掌握各种地质构造的特征,成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基本原则,力争全而精,有较强的系统性,同时应照顾本地特点,注意实践、实验的内容。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地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叙述性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在讲课中应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幻灯片、电视录象等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应采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辅导,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课后应适当布置复习题及作业题,以便学生及时复习,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搞好室内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加强实验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必须引起重视。
五.大纲的适用范围及课时分配本大纲适用于钻井专业(中职),总学时68学时。
当教学计划与本大纲时数不符时,可适当调整。
六.课程内容绪论地质学研究对象及分科地质学发展概况石油及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质基础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的主要参数,地球的表面形态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质量,密度,重力,压力,地温,地磁。
第一章地球概论1.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央相对下凹且较平坦(平原或丘陵)的地形称盆地。
2.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所增加的温度,用℃表示。
3.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到30-40km,纵波速度升高,具有全球性,大陆深,海洋浅。
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4.古登堡面:地表以下2900km,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由升高变为降低,位于高密度固体地幔与具有液态外核的地核之间的界面。
5.地壳运动: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又常称构造运动。
6.机械沉积作用:指在搬运过程中,碎屑的重力大于搬运介质的搬运力(曳引力、浮力等)时产生的沉积作用。
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由于被搬运的碎屑颗粒本身的矿物成分、密度、大小和形状等均有所不同,因而在搬运力发生变化产生沉积作用时,大都会发生根据其本身的特征按—定顺序分选沉积下来的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自然产出的、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可用一定化学式表示的均匀固体。
2.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有一定结晶构造和几何外形的固体。
(矿物是晶体)。
3.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选择吸收、混合色)、条痕(粉末颜色)、光泽(反射光线能力)、透明度(可见光透过程度)。
4.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解理(矿物受力后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断口(矿物受力后在任意方向上裂成的凹凸不平的面)。
第三章岩浆岩与变质岩1.岩浆:是地球深处天然产出的高温、高压、含大量气体挥发组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2.岩浆岩分类:酸性(>65%)、中型(52-65%)、基性(45-52%)、超基性(<45%)。
3.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演化、运移直到冷凝形成岩石的全部过程。
4.岩浆作用类型:喷出活动、浸入活动(深成浸入、浅成浸入)。
5.变质作用:指原有的岩石在地下一定深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涉及了石油的形成、富集和运移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关于石油地质基础的一些重要信息:
1.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有机质受到高温和高压作用后形成的。
这些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残骸和植物残体。
2. 石油富集地带:在地壳深处,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被称为石油富集地带。
这些地带通常由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沉积岩层和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的岩石层组成。
3. 储层与盖层:石油富集地带中的储集石油的层位被称为储层。
储层通常由多种类型的岩石组成,包括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等。
而覆盖储层的岩石层被称为盖层,它可以有效地封闭储层中的石油。
4. 地层与油气系统:地层是地球表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地质层序。
石油地质研究常常以地层为基本单位。
油气系统是一个包括源岩、储集岩和运移通道等要素的综合体系,通过源岩中的有机质热解产生石油,然后通过运移通道富集到储集岩中。
5.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石油地质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探测方法。
通过在地表放置震源和地震接收器,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来确定地下结构,从而找到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6. 钻探技术:钻探技术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
在地表钻探井眼,获取地下岩石样本和地层数据,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石油资源,并评估其潜力和可开发性。
7. 石油地质资源评价:石油地质资源评价是对潜在石油资源进行评估和分级的过程。
通过对地质数据和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石油地质资源的储量、潜力和开发难度等。
以上是关于石油地质基础的一些重要内容,它们对于石油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