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理论与方法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13.35 KB
- 文档页数:1
内蒙古中医药第39卷2020年2月第2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9No.2202043中西医结合治疗ICU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邓佳澜(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1300)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ICU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一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ICU 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
对照组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四联活菌片和甲硝哇两种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加用健脾补肾固摄汤进行中医治疗。
比较两组的腹泻持续时间、每日腹泻次数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腹泻持续时间与每日腹泻次数分别为(2.65±1.10)d和(0.67±0.12)次,均少于对照组的(4.11±1.82)d和(1,67±0.8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05、7.470,?=0.000<0.05)。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459,P=0.004<0.05)。
结论:单纯西医疗法对ICU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一定疗效,结合中医疗法则可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使症状得到更好更快的改善。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0)02-0043-02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后出现的一系列程度不一但主要症状均为腹泻的肠道菌群失调症。
研究显示,采取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5%~25%会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基本上所有抗生素均能引起这种腹泻,尤其是抗厌氧菌类抗生素叫在我国,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抗生素主要为亚胺培南类、座诺酮类以及头抱菌素类广谱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临床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可使肠道菌群失调,使非肠道寄生菌大量繁殖,进而导致腹泻叫ICU收治的均为危急重症患者,机体功能严重受损,再加上抗生素的长期不合理应用.不仅使得医院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也增加了抗生素不良反应与多重耐药叫本文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ICU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探究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治疗效果。
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细菌感染性腹泻(bacterial diarrhea)在广义上是指由各种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常见肠道传染性疾病,本节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细菌感染性腹泻,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该病发病呈全球性,多为散发,也可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多为自限性,少数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本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
一、病原学常见细菌有大肠埃希菌、耶尔森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艰难梭菌等,因本书其他章节对其中多种细菌有详细描述,所以本节仅介绍以下几种近年来较受重视的病原菌。
1.大肠埃希菌属埃希菌属,肠杆菌科,为短杆状革兰阴性菌,无芽孢,大多有鞭毛,运动活跃。
在15~46 ℃环境下均能生长,最适宜生存温度为37 ℃,在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冰箱中可长期生存。
对酸有较强耐受力,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敏感,75 ℃以上1分钟即可灭活。
该菌是国际公认的卫生监测指示菌,在现代遗传工程中也是主要的工程菌。
与人类腹泻有关的大肠埃希菌主要包括: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以及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
近年来引起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暴发流行的出血性结肠炎主要为EHEC O157∶H7所致,该菌显著的特点是能产生志贺样毒素,此毒素对非洲绿猴肾异倍体细胞(Vero细胞)有毒性,所以又称之为VT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
2.耶尔森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芽孢,兼性厌氧,在30~42 ℃环境下均可生存。
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能够从人类、动物、土壤、水及各种食品中分离出来,煮沸、干燥及常规消毒剂可将其杀灭。
能产生热稳定性肠毒素,121 ℃时经30分钟不被破坏,对酸、碱稳定。
3.变形杆菌属肠杆菌科,为革兰阴性菌,呈多形性,无芽孢和荚膜,有周鞭毛,运动活跃,最适宜生存温度为37 ℃,能产生肠毒素。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发生的腹泻症状。
抗生素破坏了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致病菌或难受菌生长过盛,从而引起腹泻。
据统计,接受抗生素治疗的人群中,约有5%到39%会发生AAD。
AAD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对其治疗和预防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一、AAD的治疗方法目前,AA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停用抗生素:当患者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尽量立即停用抗生素。
这可以避免抗生素的进一步破坏对正常菌群的影响,从而减缓腹泻症状。
2.蒙脱石散:蒙脱石散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方法。
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水分,减轻腹泻症状,并且对胃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益生菌:益生菌可以促进人体内正常菌群的恢复和平衡,从而减轻腹泻症状。
常见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4.抗生素联合治疗:在一些严重的AAD病例中,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可能会更有效。
1.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使用最小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
如果患者没有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最好不要使用。
2.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不同的抗生素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不同,一些特定的抗生素可能会更容易引起AAD。
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3.合理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可以帮助预防AAD。
建议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全谷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避免摄入较多的高脂肪、高糖分和易消化的食物。
4.益生菌预防:益生菌在预防AAD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以维护正常菌群平衡。
三、结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抗生素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对其的治疗和预防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已有多种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采用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建议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前咨询医生,以便得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新生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中西医综合干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新生儿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出现的腹泻,并结合中西医综合干预,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干预可以有效减轻和预防新生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
1. 引言新生儿是腹泻患病率较高的人群之一,而抗生素的应用又进一步增加了腹泻的风险。
针对新生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干预措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中西医干预方法,探讨其在新生儿抗生素相关腹泻中的应用价值。
2. 新生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病因及机制2.1 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2.2 腹泻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3. 中西医综合干预方法3.1 中医干预方法3.1.1 中药调理肠道微生态平衡3.1.2 针灸疗法改善腹泻症状3.2 西医干预方法3.2.1 益生菌的应用3.2.2 预防性使用止泻药物4. 中西医综合干预案例分析4.1 病例1的干预过程与效果4.2 病例2的干预过程与效果5.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多项研究和案例的综合分析,中西医综合干预方法在新生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
中医干预方法能调理肠道微生态平衡,缓解腹泻症状。
西医干预方法中的益生菌和预防性使用止泻药物也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的综合干预方法不仅减轻了腹泻症状,还缩短了腹泻的持续时间,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6. 结论本研究通过探索中西医综合干预方法在新生儿抗生素相关腹泻治疗中的应用,发现该方法能够改善患儿的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新生儿,抗生素相关腹泻,中西医综合干预,肠道微生态平衡,益生菌,止泻药物。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与抗生素相关的腹泻问题日益凸显。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出现的腹泻症状,其发生率高达5%至35%,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AAD成为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针对抗生素相关的腹泻问题,已有不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下面将就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部分抗生素易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从而引发AAD。
一些研究表明,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增加患者发生AAD的风险。
在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减少对肠道菌群的损害。
2. 联合应用益生菌益生菌能够改善肠道微生态,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有害菌的生长,从而降低患者发生AAD的风险。
目前一些研究建议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联合应用益生菌,以减少抗生素对肠道微生态的损害,进而降低患者发生AAD的概率。
3. 控制抗生素使用过量、滥用抗生素是导致AAD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控制使用指征,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患者因抗生素使用而发生腹泻的可能性。
二、治疗方法1. 停止使用抗生素一旦患者出现AAD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腹泻的抗生素,选择其他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应用止泻药物若患者的AAD症状较为严重,可考虑使用止泻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常用的止泻药物包括酚苄啶、沙丁胺醇、地芬诺酯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减少腹泻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 注意饮食调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遵循“清淡易消化、多餐少量、少油少糖”的饮食原则,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肠道的负担,缓解腹泻症状。
三、新的治疗策略1. 益生菌移植疗法益生菌移植疗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治疗策略,该方法通过将健康人的粪便中富含益生菌的部分注入患者体内,恢复患者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减轻或治愈患者的腹泻症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理生理机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在使用抗生素后,患者出现腹泻症状,但没有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腹泻。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1.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
抗生素使用后,抑菌作用不仅会杀死致病菌,也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从而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
2.抑制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抗生素可抑制肠道黏膜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使肠道对致病菌和毒素的防御功能减弱。
3.激活肠道炎症反应。
抗生素使用后,肠道炎症反应会被激活,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腹泻症状。
当前,对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停用抗生素。
一旦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首要的治疗措施是停用引起腹泻的抗生素,切勿随意更换或增加抗生素的使用剂量。
2.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腹泻患者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对于恢复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3.调节肠道微生态。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和繁殖,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4.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
益生菌和益生元对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抑制致病菌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手段。
5. 运用过氧化氢。
研究人员发现,利用过氧化氢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显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腹泻症状,对于短期内恢复肠道功能非常有效。
三、益生菌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定植或活动保持宿主生理平衡的微生物群落。
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中,益生菌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 益生菌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使用益生菌可以有效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有害菌群的数量,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3. 益生菌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有益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宿主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中医辨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资料表明,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39%。
本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认为,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生态平衡,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表现为假膜性肠炎和腹泻。
中医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虚多责于脾肾,实则常因湿浊、瘀血内阻,中医辨治有较好效果,归纳如下:一、脾胃气虚多见于久用多种抗生素者,便溏或黄色黏液,里急后重,脘闷腹胀,痛势绵绵,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常因疲劳过度或饮食不节而加重,舌淡苔薄白或微腻,脉细软弱。
治宜健脾益气、行气化湿,方选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云苓、当归、黄芪、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薏苡仁、白芍、山药。
湿重加藿香、白蔻仁;食欲不振加麦芽、鸡内金;腹胀甚加大腹皮、佛手、厚朴;四肢欠温加干姜、制附子。
二、脾肾两虚多见于患慢性疾病复新感,抗生素频繁变换且反复使用者。
常见肠鸣而泄,便下溏薄,混有黏液或白或黄,或间见不消化食物,甚则便下脓血,肛门下坠感,便意频频,腰膝酸软,精神倦怠,面色萎黄,头晕眼花,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痕,黄白苔相兼,脉沉细或沉滑。
治宜温补脾肾,理气除湿,方选芪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用黄芪、制附子、葛根、桑寄生、菟丝子、白术、云苓、枳实、白头翁、肉桂、乌药、小茴香、党参、细辛。
大便滑泄不禁者加五味子、赤石脂、乌梅;肾阳虚甚加益智仁、补骨脂;大便不爽加槟榔、木香。
三、寒热错杂腹泻时作,或大便溏而不爽,腹痛而胀或绵绵而痛,口苦泛酸,或烧心口黏,饮食不当或受凉时加重,或有发热,肛门灼热,纳食减少。
舌淡苔黄腻,脉象细弱或滑。
治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方选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加减,药用川连、吴茱萸、半夏、黄芩、党参、葛根、甘草、防风、蝉蜕、白头翁。
口苦咽干加栀子、石斛;腹胀甚加大腹皮、木香;腹痛甚加五灵脂、元胡。
四、肝胃不和腹痛腹泻,痛连两胁,或下腹隐隐作痛,腹痛即便,便后痛减,大便黏液或脓血,里急后重明显,肛门灼热,急燥易怒,发病与情志有关,或伴吞酸、口苦,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