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十二章
- 格式:docx
- 大小:15.11 KB
- 文档页数:1
202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真题及答案解析一、案例分析题:共4题,每题20分。
案例分析1社会康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计划运用小组工作法,招募成功戒毒三年以上,有意愿和能力的康复者,培养他们成为同伴辅导员、共同开展戒毒康复服务,在社会工作者的组织下,“你我同行、创造奇迹”同伴辅导员能力建设小组成立,组员在小组中分享康复经历,学习辅导知识与技巧,建立起相互支持的团队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组员不仅具备了作为同伴辅导员的素养和能力,而且萌发出强烈助人动机。
在基础上,社会工作者组织同伴辅导员与正在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结成同伴关系,传递戒毒信心,同伴辅导员在同伴面临复吸危机时,通过陪伴劝导,多次成功阻止复吸事件的发生,在同伴辅导过程中,同伴辅导员提升了辅导能力,实现了自我疗愈,获得了新的生命意义。
此外,社会工作者组织同伴辅导员参加禁毒宣传等公益活动。
鼓励他们面向社会传播禁毒理念和知识,分享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在活动中,同样辅导员体验到了奉献的快乐,发挥了较好的榜样作用,也让社会看到了他们的行动所带来的改变,这些同伴辅导员成为了禁毒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力量。
问题:1.分析本案例中同伴辅导员的功效。
2.结合案例,分析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特点。
【参考答案】1.分析本案例中同伴辅导员的功效。
同伴教育亦称为同伴教学、朋辈咨询、同辈辅导或者朋辈辅导,是指具有相似年龄、背景、生理、经历、体会、社会经济地位、相同性别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同伴教育者易唤起身边同伴的心灵共鸣,以实现教育目标。
①改变了自我认同,提升了自信,获得了价值感。
②明确了自身定位,获得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③增强了帮助同伴的动力,提升了生活意义。
④增强了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
⑤为其他同伴树立了弃恶从善、改过自新的榜样。
2.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特点:(1)非疾病假设。
优势视角与传统社会工作的疾病模式不同,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它不是孤立地专注于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的荆棘之中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我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网中的一级医疗机构由村(大队)卫生所及( )组成。
A:区级医院、防治中心
B:街道医院、诊所
C:公社(区、乡)卫生院
D:相近的企业医疗机构
答案:D
2、我国形成了由国家和集体独办的、按行政辖区以块为主的、由上到下进行业务指导的城乡两个三级医疗预防网。
其中,城市一级医疗机构由( )组成。
A:街道医院、诊所、门诊部
B:区级医院和相同规模的企业医疗机构
C:企业医疗机构
D:所在市的省、市综合医院
E:所在市的省、市教学医院、专科医院
答案:A,C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是要( )。
A: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B: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C: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和队伍
D: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E: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答案:A,B,D,E。
社会工作实务复习资料《社会工作实务》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共六个阶段。
一、接案:(一)、什么是接案?接案是社工及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1页下B、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一是自愿型服务对象。
二是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C、分清是现有服务对象,还是潜在服务对象。
D、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E、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3页下2、面谈:A、明确面谈的目的和安排好面谈场所。
4页B、面谈的主要任务:一是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二是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三是激励并促进效劳对象进入角色,四是促进和引诱效劳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五是达成开端协议,六是决定工作进程(决定有三种可能,在6页下)C、面谈的技巧:一是主动介绍自己,二是沟通,三是倾听。
7页3、搜集效劳对象的材料:A、搜集的内容:一是小我材料,二是身体情形,三是效劳对象的特点和能力,四是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8页上B、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一是向服务对象询问,二是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三是观察。
四是利用已有资料,五是问卷调查。
9----10页4、做接案会谈记录:接案记录的格式和内容,见10-----11页,略(三)、接案应注意的事项: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置惩罚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一)、什么是预估?预估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及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
13页(二)、预估的目的:目的在于达到对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的了解,对之形成概念化的认识,从而建构一个计划去解决或消除问题。
(三)、预估的任务: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大纲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1.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工作切入点生命周期、人际关联、能力、角色、地位与栖息地、适应力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2.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内容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内在和外在的资源贫穷、歧视、疾病和困难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认真地对待个人、群体及社区的理想和抱负,因为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力是巨大的,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期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3.内外影响力范式的基本假设人(或群体、组织、社区等系统)自身及环境中生成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他(他们)用某种方式行事。
4.生命周期理论内容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几个普遍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的,是成长的社会工会工作实务要求有系统的、全面的思考个人或者群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5.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个人或系统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个人或系统资源的互动、个人或系统的困难与社会问题的关系6.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应考虑的因素特点:强调助人是个过程、运用综合方法、工作过程阶段化、整合的价值观因素: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7.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系统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8.社会工作通用过程的六个阶段(或步骤)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接案9.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步骤及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任务: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步骤: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面谈、收集资料、初步预估、建立专业关系、决定工作进程、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技巧: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10.内外影响力范式的基本假设11.影响接案成功的要素及接案应注意的事项要素: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社会文化因素、不同专业间配合出现问题事项: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12.预估的特点、原则、基本步骤及主要方法特点:持续性、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行动取向、有可识别的步骤、渗透了专业判断、有局限性原则:个别化原则、合作原则、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坚固对象的弱点与长处方法: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运用、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社会网络分析13.社会工作服务协议的特点与制订原则原则: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和具体、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以为评估打好基础14.介入的核心、分类和原则干预是介入的核心分类:直接介入、间接介入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个别化、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瞄准服务目标、考虑经济效益15.介入的行动及策略直接接入: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1、帮助服务对象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已达到改变的目标2、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现有的外部资源)进行危机介入( 1、将焦点放在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挥功能上2、帮助宣泄由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支持3、介入目标要现实4、担任教导角色)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1、介入目标2、服务对象的情况3、资源和设备的配合)调解行动( 1、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系统进行接触2、协助环境系统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3、协助双方界定共同目标)运用影响力( 1、诱导2、劝导3、利用关系4、利用环境)间接介入: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1.识别谁是有影响力的人2、与“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与服务对象一道工作的技巧3、说服和游说、令人信服的陈述和表达的技巧4、把握工作目标的技巧)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1、团结不同专业的服务人员以实现共同目标2、了解各方的不同观点,协助建立共同目标 3、识别各专业的长处和差别,划分职责4、与各方沟通了解情况,为有效协调打下基础5、协调前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协调效率,减少协调成本)制订计划创新资源( 1、控制规模,使之在可以管理的范围内2、争取机构和社区的支持3、设立必要的组织以承担工作4、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依计划的性质而定)改变环境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1、在了解评估机构的基础上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2、全员参与3、以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法推行改变)16.危机介入的技巧1、将焦点放在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挥功能上2、帮助宣泄由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支持3、介入目标要现实4、担任教导角色17.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在了解评估机构的基础上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全员参与、以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法推行改变18.评估的作用、类型、方法与技巧作用:监督介入工作进度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巩固改变成果社会问责向服务对象做出交代进行社会交代进行专业问责类型:过程评估、结果评估技巧:基线测量的方法与技巧、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19.结案的类型和主要任务目标实现的结案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关系的结案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20.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些做好心理准备在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社会工作者也要估计一些可能会破坏改变成果的因素,预防问题的产生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第三章儿童社会工作21.儿童年龄的界定0-14 岁22.儿童的行为特点和需要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立足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基础之上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2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学习信任阶段():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成为自主者的阶段():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发展主动性阶段(3-5):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变得勤奋阶段(6-12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2-19 ):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19-25):亲密与孤独的冲突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达到完善的阶段(65 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24.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儿童是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行动,发展成为社会存在的。
一、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了解](一)社区公共服务1.社区就业服务(1)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①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开发便民利民岗位,特别是家政服务岗位;驻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开展的工作;社区组织和公益服务等开展的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②鼓励创业、灵活就业等形式:鼓励社区就业实体、实现自谋就业、鼓励企业安置等(2)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工商登记优惠政策、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政策、场地安排优惠政策;建议政府部门编制《再就业人员优惠卡》(3)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充分利用市、区、街三级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利用“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网”为下岗职工群体寻找就业机会就业培训:开发适合社区就业岗位需要的再就业培训项目;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2.社区福利服务(1)老年人:养老;文化教育;健康服务;再就业服务;婚姻服务(2)残疾人:康复、安置、生活服务(3)优抚对象:拥军优属;解决日常难题;军民联谊活动,开设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等(4)青少年:生活照顾、校外教育、失足青年帮教(5)贫困者:再就业、低保提供经济援助、扶贫济困活动3.社区教育(1)社区教育的含义(2)社区教育的内容①从社区教育的基本目标看补偿式教育: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及系统的活动补偿社区居民没有接受的正规教育的知识空间控制式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重点控制不守公德和秩序的行为发展式教育:核心是达到思想解放,形成批判性思维,其重点是对居民进行意识提升②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看主要内容家庭生活教育:预防家庭解体及相关社会问题公民教育:重点内容,强调要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社区青少年为对象成人教育:各种原因失学或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提供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短期课程为主健康教育:以社区为单位,向居民提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知识4.社区治安(1)我国社区治安的组织体系(2)社区治安的主要内容①宣传教育工作法律政策的宣传,帮助社区居民增强法治意识社会治安防范知识的宣传,帮助社区居民建立安全防范意识②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群防群治的工作保护案发现场,提供破案线索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③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要搞好宣传建立户口协管队伍深入了解人口情况,培养社区领袖、及时进行监管④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以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第十二章学校社会工作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
第二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满足所有学生一般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自我内在探索与成长、人际交往)
(一)促进学生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
(二)增强学生明确自我身份和有效处理冲突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
(四)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
(六)提升学生分辨时非的能力
(七)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八)促进学生培养亲社会规范
二、满足部分学生特殊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一)学业困境:自身原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区因素。
(二)人际关系困境:沉默寡言型,遭人排挤型,行为偏激型,专横霸道型。
(三)家庭生活困境:提供情感支持,发展支持系统,挖掘社会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四)心理状况困境:沟通交流、舒缓情绪,正确认识心理情绪,心理治疗,家庭支持。
(五)特殊行为困境:个案辅导,开展兴趣小组,家访,取缔不良场所。
第三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管理、小组工作)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
1、学校内部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2、机构派驻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二、抗逆力理论与方法
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外部支持(I have)外部的支持系统、内在优势(I am)个人形象和乐观心态、效能因素(I can)人际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