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五下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3.地球的运动:4.傅科摆的基础: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10.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水钟(容器中水越多,水滴得越快):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课本P54)钟面2.机械摆钟摆绳钟摆摆锤摆幅无关3.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摆锤无关摆绳长度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4.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
摆长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结合作业本P27)5.摆的特点: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影响单摆摆动快慢因素是摆绳长短,(伽利略)证实了这一点。
6.摆在摆动过程中摆幅会越来越小(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使摆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少,最终会停下来),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科学知识1.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如石头和铁,都沉入水中,漂浮在水中。
由相同材料组成的固体物体会改变它们的体积和重量,它们在水中的起伏保持不变。
2.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体积大小相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各种形状的(固体)橡皮泥沉入水中。
要使橡皮泥漂浮,可以将橡皮泥挖掘成(船)形或各种(空心)形状。
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排开的水量很大,所以受到的浮力很大)。
5.当用手按压气泡时,它会感觉到向上的力。
这支部队是(傅力)。
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入水底的物体具有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大于重力的漂浮物。
测量泡沫在水中的浮力,通过测功机将浮力添加到水底,通过底部滑轮向下拉动绳索。
当泡沫浸入水中时,它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出的水量最大,浮力最大。
因此,浮体与浮力大小和排水量有关。
6.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沉入水底的重物,浮力(小于)重力。
7.相同尺寸的铁块和铜块在水中具有浮力(相同);相同尺寸的木块和铁块在水中的浮力(铁块的浮力大于木块);由同一块橡皮泥和船在水中的浮力制成的固体块(船的浮力大于固体块的浮力)8.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
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比水银(轻),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而比清水(重)。
9.我们使用(增加船舶水量)的方法来增加小船的装载能力,并(分离船舱)来保持船舶稳定。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打印版
目录
1.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
2. [第二单元:水的特性](#第二单元:水的特性)
3. [第三单元:力与压力](#第三单元:力与压力)
4. [第四单元:电和磁](#第四单元:电和磁)
5. [第五单元:天文知识](#第五单元:天文知识)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
-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分类。
-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 生物的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单元:水的特性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
- 水的三态和变态变化。
- 水的密度和浮力。
- 水的净化和资源利用。
- 水的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三单元:力与压力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
- 力的种类和意义。
-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 浮力和弹力。
- 压强和杠杆原理。
第四单元:电和磁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
- 电的产生和传导。
- 电的应用和安全。
- 磁的产生和性质。
- 磁的应用和安全。
第五单元:天文知识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
- 日、地、月的运动和特征。
- 星座的观察和命名。
- 星系和行星的特征。
- 宇宙的奥秘和探索。
以上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的大纲目录,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根据大纲目录详细准备复习资料,并将其打印出来以供复习使用。
祝您取得好成绩!。
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3、(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4、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8、(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9、摆的摆动快慢及摆绳的(长度)有关。
10、(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11、(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12、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试验的多种现象。
13、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14、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15、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16、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
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填“轻”或“重” “沉”或“浮”)17、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24)小时,其中夜晚(12)小时,白昼(12)小时18、不同物体的传热(速度)不一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一般是(金属)材料制成的。
比如(铁)、(铜)等,不容易传热的材料叫(热的不良导体),有(塑料、木头)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学
习这些知识,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生物方面的知识。
在这个学期,同学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
和繁殖,了解了植物的不同部位对生长的影响,以及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同时,还学习了动物的生长和变化,了解了动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命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物理方面的知识也是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学期,同
学们学习了光的传播和色彩,了解了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等现象,以及颜色的形成原理。
同时,还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和响度,了解了声音的传播规律,以及声音的响度与声源强度的关系。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光和声音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化学方面的知识也是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学期,同学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了解了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同时,还学习了溶解和溶液的制备,了解了溶解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溶液的制备方法。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涵盖了生物、物理、化
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成为真正的科学小达人!。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本文档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单元一:万有引力和地球运动- 万有引力- 引力的概念和特点- 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引力的方向-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自转引起的现象- 公转引起的现象单元二: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的概念和特点- 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反射与物体颜色的关系单元三:机械的简单机械与摩擦- 机械-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 简单机械- 杠杆、轮轴、滑轮的概念和应用- 摩擦- 摩擦的概念和特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压力、接触面积的关系单元四:电路与导电材料- 电路- 电路的概念和组成要素(电源、导线、电灯)- 电路的开闭- 导电材料- 导电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导体和非导体的区别单元五:色彩和光与热的传播- 色彩- 主要颜色的概念和特点- 色彩的混合与分解- 光与热的传播- 光的吸收与反射- 热的传播方式(传导、辐射、对流)单元六:生命的特征与分类- 生命的特征- 生物的共性特征(呼吸、营养、排泄、运动、生长、繁殖、感知等)-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生物的分类级别(门、纲、目、科、属、种)单元七:鸟类的适应生活- 鸟类的特点- 鸟类的外部特征和生活性- 鸟类的繁殖和产卵方式- 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 鸟类的栖息地选择和适应能力- 鸟类的食物来源和获得方式单元八:天气与气候- 天气的变化- 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天气的变化因素(温度、湿度、风力等)- 气候- 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气候的分布与影响因素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精华知识点归纳,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对相关科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科学各单
元总复习资料
本文档总结了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的各个单元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科学复的资料,帮助他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单元一:生活中的能量
- 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 燃烧和火焰
- 声音产生的能量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能量的测量和计算
单元二:地球与太阳系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阴历和阳历
- 四季的变化
- 日食和月食
- 星座的观察
单元三:生物多样性
- 动物的分类
- 植物的分类
- 物种的保护
- 生态系统和食物链
-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单元四:科学的发现与进步- 科学家的观察和实验
- 发现地球的形状
- 海洋的秘密
- 火箭和航天探索
- 科技与人类生活
单元五: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三态和相变
- 热量的传导和扩散
- 溶液和溶解度
- 酸、碱和中和反应
- 可回收物和非可回收物
以上是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的总复资料。
希望这份资料能够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更好地备考科学考试。
祝愿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写作目的本文档旨在为五年级学生提供科学学科的复习资料。
通过系统整理和总结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指导。
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类。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固定化学性质和组成比例。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其组成比例可以随意改变。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在常温下存在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分子间距较短,分子运动较小。
•液态:分子间距较大,分子运动较快。
•气态:分子间距很大,分子运动很快。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大小、颜色等方面发生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物质。
4. 能源与能量转化能源是指能够产生一定效果的资源。
能量是指物体具有运动、变化和产生效果的能力。
•能源可以分为非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量可以通过转化和传递实现各种功能和需求。
二、生物1. 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的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循环。
•肺:用于呼吸,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肝:分解毒素和废物,合成重要化合物。
•肾:过滤血液,排除体内废物和多余物质。
2. 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动植物通过适应环境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以生存和繁衍后代。
•动物的结构:有头部、躯干和四肢等部分,实现不同的功能。
•植物的结构:由根、茎、叶和花等部分构成,以实现营养摄取和繁殖。
3. 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动物和植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陆地动物:生活在陆地上,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水生植物:生长于水中,适应水中的光照和营养供应。
•陆地植物:生长于陆地,适应干燥和光线充足的条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
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新课标第一网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