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23.65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喜福会》母女关系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喜福会》是一部由华人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1993年上映。
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生活的故事,其中母女关系折射了中西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母女关系的背景、教育方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首先,母女关系的背景不同。
中国传统家庭中,母亲是传统意义上的维系家庭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照顾孩子、管理家务、教育子女等多种角色。
由于家庭大环境的影响,母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和地位比较高。
而在美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被强烈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更加平等。
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相尊重和支持,而非强制性的服从和管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母亲和女儿在家庭中的角色差异较大,因此母女关系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其次,母女关系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独生子女更是被寄予了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因此家长会给予极高的期望和严格的管教。
而在美国文化中,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家长和孩子之间更加平等,依靠对话和互动来引导孩子成长。
因此,母女之间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方法和方式也不同。
《喜福会》中的母亲向女儿施加的压力和期望是非常高的,这种方法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被视为“过于催生”或“过于掌控”,因此对母女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摩擦。
最后,母女关系中情感的表达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家庭中,传统的尊重和保守观念使得母女之间的情感表达较为保守和含蓄,而美国文化中则更加开放和直接,在情感表达方面较为习以为常。
在《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缺乏坦诚的沟通,而对自己内心的感受也比较难以准确表达。
这种情感表达差异也导致母女关系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综上所述,《喜福会》中展现的母女关系折射了中西文化差异。
背景、教育方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母女关系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该尝试理解和包容,以建立更加平等、和谐的母女关系。
2009/4107《喜福会》是一部表现中美文化由隔阂、冲突到最终融合的小说。
通过对母女两代人之间从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描写,谭恩美在她的作品里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东西方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再撞击、再融合的过程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探讨了出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沟通,因而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
谭恩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血管里却流着中国人的血。
她不仅对美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
她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旧中国社会妇女的命运;她又用华人的眼光来审视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特别是妇女的生活。
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
书中展现了两种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以及两代华人妇女的不同遭遇和欢乐、痛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生长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影响的女儿们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移民母亲们之间不可避免的隔阂与冲突,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价值观的撞击加以叙述和概括,分析由此所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及它们之间的冲突、融合。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1.中国式母亲的历史根源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心中传统文化的观念根深蒂固,她们骨子里是地道的中国女人,从心底无法割舍与祖国、与家乡那份血浓于水的感情。
这四位女人身处于过去和现在、中国和美国以及母亲和女儿的交叉口,战争、天灾还有人祸伴随了她们大半生,她们在多重压迫下历尽了沧桑。
由于水灾,“对于家庭毫无意义的”母亲们被迫过早地嫁给从来没有见过的男人,她们的整个婚姻生活就是做下人;战争使母亲们不得不撇下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匆忙逃命;由于被人陷害,她们即使割肉为母亲煎药也换不来一丝的宽容。
在经历和目睹了无数母女之间的苦难和悲剧后,1949年四位中国女人带着过去的阴霾来到神秘的美利坚,来到梦寐以求的自由国度,而面对她们的仍是被忽视和被误解。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喜福会》是由美籍华人作家艾米·泰昆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美籍华人母女之间的故事,探讨了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从性格冲突、沟通障碍及文化冲突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双重文化造成了母女间的性格冲突。
在小说中,母亲苏兰是传统的华裔妇女,她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尊重长辈、保持纯正的中国传统习俗。
而她的女儿,在美国出生长大,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价值观念与母亲相去甚远。
苏兰期望女儿能够言听计从,传承传统,而女儿则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梦想。
这种性格冲突导致了母女之间的频繁争吵和矛盾。
其次,双重文化导致了母女间的沟通障碍。
苏兰沟通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默默忍受、不表达情感、间接传递信息。
而女儿对此不理解,她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母女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使得彼此之间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
这种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剧了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最后,双重文化引发了母女间的文化冲突。
苏兰作为一个中国移民,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尽力保持和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和习俗。
然而,女儿却更多地接受了美国文化,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母女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可避免。
小说中,苏兰对女儿的交往关系、婚姻选择等提出了种种要求,但女儿却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矛盾。
综上所述,双重文化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格冲突、沟通障碍以及文化冲突使得母女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然而,通过小说中精心刻画的情景和角色,我们也能够看到母女之间深厚的感情和互相理解的努力。
这种反思和探讨,提醒我们在面对跨文化关系时,需要保持开放、理解和尊重,以建立更加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合作原则视角下《喜福会》中母女对话的解
读
《喜福会》是一部展现了家庭和谐、合作的电影。
在其中,母女
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合作原则的重要性。
母女之间的对话始终遵循着相互尊重的原则。
当女儿小宝在寻找
自己的未婚夫时,母亲严重反对,并在之后的一次谈话中告诉女儿自
己的担忧:“你太年轻,不懂得婚姻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段对话中,母亲并没有强制性的责备和批评,而是以关切的语气为女儿提出自己
的意见。
除此之外,母女之间的对话还强调了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母亲向女儿坦白了自己一直以来隐瞒的事实,女
儿也选择原谅母亲,并表示会一直支持她。
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母
女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和支持的良好关系,最终实现了共同的目标。
整个电影中,合作原则是贯穿始终的。
电影中的家庭成员相互协作、相互理解,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最终建立了一段温馨、和谐
的家庭关系。
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也同样显著,它可以让
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彼此,共同实现目标。
从母女代际关系解读《喜福会》的三种主题许漪王宏昌(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载誉数项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谭氏以其独到的细腻笔触,落笔在四对母女构成的八个人物之上,并以母辈到子辈的不同时间轴,三种主题来叙述东方女性近百年来在中外两种环境中的转变和继承,讲述她们在中美两国大环境中产生的冲突与和解,展示了社会现实主义对于时代背景的思考。
笔者从四对母女的代际关系来分析《喜福会》的三种主题及所隐汉含的精神层次和折射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喜福会》;女性身份;代际关系;三种主题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052-01一、作品《喜福会》的背景、影响及梗概《喜福会》作为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首部长篇类型的小说,于1989年完成。
当时美国是世界二战后的恢复时期,人们仍处在对逐渐尖锐化的社会矛盾的思考中。
而《喜福会》恰恰是就中美两国差异进行描述,所以作品甫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各学界的激烈讨论。
整部作品讲述了四对母女庸常生活中从冲突到和解的故事,以小单元格式来展现中美文化的差异,风格具有浓郁的新现实主义色彩,以三种主题生动形象地向读者表现出在两国之间美籍华裔的生存、改变,过渡到平稳,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无声地从差异走向融合的过程。
二、三种主题的呈现(一)母辈的压抑谭恩美首先讲述了母辈的故事,采用了第一视角的方式,让母辈在近代的中国所承受的压迫与悲苦先展现出来,给读者以灰色的整体视觉,并在悲感中思考促成这种情况的实际渊源。
概括而言,这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国家背景是相关的。
如许安梅的母亲被吴青强暴的不利局势,她不得不被迫做了妾,从原本的大太太变成了第四房小妾,最终为了安梅的未来而吞鸦片自杀。
龚琳达是黄家的童养媳,但她嫁过去之后才发现丈夫还只是个孩子,而一心想要孙子的婆婆对琳达百般磋磨,最终琳达靠装疯卖傻巧妙地逃出黄家。
顾莺莺是富家小姐出身,从小被教育成中国传统的女性,但因薄情郎类型的丈夫另有新欢,选择了将孩子溺死这样的极端报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