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毒1
- 格式:ppt
- 大小:18.00 MB
- 文档页数:131
《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采用智慧教室等多媒体手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我准备了很多资料、图片,视频,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微视频《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2. 学生观看微视频后布置学习任务:(1)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2)利用网络等手段,找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具体实例。
3. 上课前搜集整理学生作业,并选取典型拍照以备上课展示。
教学过程:。
病毒课时目标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辩证地看待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活动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水痘是一种流行传染病,患者多是一至十四岁的孩子,在学校和幼儿园易感染得病。
引起水痘的元凶是什么?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学生小组代表展示课前收集的病毒的发现过程的调查报告,结合课本内容,讲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教师最后系统讲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并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出示艾滋病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提出问题:①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有什么不同?②根据病毒与细胞在形态大小上的差异,你能推测出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吗?若学生回答不出第二个问题,教师可给予提示:真核生物的细胞内具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病毒的大小能够容纳得下这些细胞结构吗?出示不同种类的病毒的结构图片,总结出病毒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师讲述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出示图片展示病毒的繁殖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出病毒的繁殖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出示电子显微镜下的各种病毒的图片,并简单介绍,提出问题:病毒多种多样,如何给它们分类?简单介绍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
设计意图:了解病毒的分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出示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的实例。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二、病毒的种类1.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2.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3.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
三、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
四、病毒的繁殖:侵入到细胞内,依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烈性噬菌体6.温和噬菌体7.溶源性细菌8.原噬菌体9.自发裂解10.诱发裂解11.包涵体12.半致死剂量13.卫星RNA14.类病毒15.一步生长曲线16.逆转录病毒17.噬菌斑二、填空题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5个阶段。
11.病毒在寄主体外,很易因外界环境如高温,射线等作用而();带封套的病毒容易被()破坏,因而可用消毒剂如()来消毒。
1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5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
13.温和噬菌体能以()整合在寄主胞的染色体上,形成()细胞,该细胞具有()、()、()、()、()等几个特征(填三个特征即可)。
14.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等五个阶段。
.15.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所含核酸为()。
16.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17.检查细菌是否被噬菌体感染的方法,通常是()、()。
18.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即()或();植物病毒多为()病毒;噬菌体多为()病毒。
第四节病毒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颜色经人工处理,放大70 000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比较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
新知探究一、病毒的发现【教师活动】展示讲解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所做的实验:讲解:实验结果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引起的,科学家把这种微生物称为病毒。
后来,其他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证明了口蹄疫也是由病毒引起的。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病毒这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电子显微镜。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并补充: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二、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教师活动】展示流行性感冒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起流行性感冒的元凶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流感病毒。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什么是流行性感冒,并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吗?引导并激发学生对病毒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活动】展示三种病毒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根据病毒感染细胞的不同,可以把病毒分为哪几类?【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回答:动物病毒:感染人和动物细胞的病毒,如流感病毒;植物病毒:感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感染细菌的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放大70 000倍)的图片,并提出问题:病毒细胞内具有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吗?病毒的大小能够容纳得下这些细胞结构吗?【学生活动】分析并思考,尝试回答问题:病毒比细胞小的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第三章计算机病毒结构分析本章学习目标•掌握计算机病毒的结构•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了解引导型病毒原理•了解COM、EXE、NE、PE可执行文件格式•掌握COM文件病毒原理及实验•掌握PE文件型病毒及实验总体概念•DOS是VXer的乐园(Aver) •9x病毒ring3, ring0•2K病毒主要是ring3•Windows文件格式变迁:•COM•EXE:MZ->NE->PE•Vxd: LE(16Bit, 32Bit)一、计算机病毒的结构和工作机制•四大模块:•感染模块•触发模块•破坏模块(表现模块)•引导模块(主控模块)•两个状态:•静态•动态工作机制引导模块•引导前——寄生•寄生位置:•引导区•可执行文件•寄生手段:•替代法(寄生在引导区中的病毒常用该法)•链接法(寄生在文件中的病毒常用该法)1PE文件结构及其运行原理(1)PE文件格式总体结构•PE(Portable Executable:可移植的执行体)•是Win32环境自身所带的可执行文件格式。
•它的一些特性继承自Unix的Coff(Common Object )文件格式。
•可移植的执行体意味着此文件格式是跨win32平台的,即使Windows运行在非Intel的CPU上,任何win32平台的PE装载器都能识别和使用该文件格式。
•当然,移植到不同的CPU上PE执行体必然得有一些改变。
•除VxD和16位的Dll外,所有win32执行文件都使用PE文件格式。
因此,研究PE文件格式是我们洞悉Windows结构的良机。
PE文件结构总体层次分布DOSMZheader ‘MZ’格式DOSstub Dos程序PEheader PE文件Section表•所有PE文件必须以一个简单的DOS MZ header开始。
有了它,一旦程序在DOS下执行,DOS就能识别出这是有效的执行体。
•DOS stub实际上是个有效的EXE,在不支持PE文件格式的操作系统中,它将简单显示一个错误提示,类似于字符串 “该程序不能在DOS模式下运行”或者程序员可根据自己的意图实现完整的DOS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