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第三章病毒得复制

第一节研究病毒复制得一般性方法

1、1建立病毒复制得实验研究系统

研究病毒得常用培养系统

①噬菌体——细胞培养系统

用该系统研究噬菌体复制得优点:

敏感得宿主细菌易于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其数目易于控制;

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导致细菌培养物变清亮,在合适得接种密度下很容易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斑,其结果容易观察;

噬菌体与细菌得增殖速度快、增殖周期短,在一定时间内可多次反复实验。

噬菌体同步感染敏感得细菌培养物—建立了测定一步生长曲线得实验方法,弄清了噬菌体得复制循环。

②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

目前已建立了很多细胞株,包括脊椎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株)与无脊椎动物细胞(昆虫细胞株),为研究病毒复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

在离体条件下,避免了机体内得控制机制及其她因素得影响,因此只能近似反映动物机体内病毒得复制过程。

③植物病毒—原生质体培养系统

高活性得原生质体得分离与培养方法得建立,把病毒与植物机体或组织之间得复杂关系,转变为病毒与植物单细胞得简单关系,提高了感染效率。

植物体得单细胞体外培养目前无法实现。在植物体外,有由纤维素组成得细胞壁,植物病毒感染植物体得感染效率要低很多。前二者都就是一个病毒感染一个细胞,但就是要104~106个植物病毒才能感染一个植物体。

采用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则病毒得感染效率大大提高。但就是总得效率还就是比噬菌体与动物病毒差。

无论就是哪种培养系统,都要考虑:

①宿主细胞得敏感性与生理状态

②注意感染复数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细胞出现裂缝,胞内得物质渗漏,使宿主细胞死亡。要尽可能做到感染复数为1,即一个对一个。

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用以起始病毒感染得每个细胞所需得病毒颗粒数目。单位(PFU/cell)

1、2一步生长实验(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得生长规律)

以适量得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得高浓度得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再高度稀释病毒-细胞培养物(避免二次吸附),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去除过量得噬菌体,也就是为了避免二次吸附)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得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得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得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体现3个时期: ①潜伏期②突破期③平稳期

潜伏期中包含有隐蔽期(有感染性得病毒粒子从消失到出现这段时期)

潜伏期: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出新噬菌体得时间

隐蔽期:病毒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出现新得感染性病毒得时间

(1)潜伏期,这一时期几乎没有形成噬菌斑,进入裂解期后就形成了噬菌斑,也就就是有新得病毒粒子释放出来了,因此潜伏期就是指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所需得最短时间。不同病毒潜伏期长短不一,噬菌体一般有几分钟,动物病毒与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2)裂解期:在潜伏期后,病毒效价急剧增加,这就是新合成得病毒核酸与蛋白质装配成大量病毒粒子,并释放得结果。潜伏期后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出大量子代病毒得时期称为裂解期或成熟期。

这一点跟细菌得生长曲线不同,细菌得生长曲线中得延滞期就是为分裂做准备,对数期就是大量繁殖得时期,而病毒一步生长曲线中得裂解期则就是病毒大量释放得时期,而不就是繁殖(即复制)得时期(复制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潜伏期完成得)。

(3)稳定期:裂解期末,受染细胞将子代病毒粒子全部释放出来,病毒效价稳定在最高处得时期,称为稳定期,即病毒粒子已经全部释放,没有新得病毒粒子释放了,所以形成得噬菌斑数量保持不变,不会下降,因此不会像细菌得生长曲线那样有衰亡期。

一步生长曲线得意义:

(1)可获知潜伏期与裂解期。

(2)可获知裂解量:每一受感染细胞所产生得子代病毒粒子得平均数。

稳定期得病毒粒子数目

裂解量= ————————————

潜伏期受感染细胞得数目

第二节病毒得复制周期

病毒增殖(multiplication) 只在活细胞内进行,以病毒基因为模板,在酶作用下,分别合成其基因及蛋白质,再组装成完整得病毒颗粒,这种方式称复制。

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病毒得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与释放。

2、1吸附(adsorption)

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得表面,细胞表面能吸附病毒得物质结构称为病毒受体。

敏感得宿主细胞就是病毒复制得第一阶段。该过程包含静电吸附及特异性受体吸附两阶段。细胞及病毒颗粒表面都带负电荷,Ca2+、Mg2+等阳离子能降低负电荷,促进静电吸附。静电吸附就是可逆得,非特异得。

可逆性吸附:又称为静电吸附,指病毒体与细胞接触,进行静电结合。非特异性、可逆得,就是由随机碰撞、布朗运动、静电引力引起,其她得粒子也可以发生这种吸附,如灰尘得吸附等。不可逆吸附:又称为真正得吸附,指病毒体表面位点(蛋白质结构)与宿主细胞膜上相应得受体结合。就是决定病毒感染得真正开始。如噬菌体通过尾丝与细菌表面得受体结合,再如流感病毒通过HA(血凝素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得唾液酸受体结合。

吸附类型得转变:

一般情况下病毒与宿主细胞通过不可逆吸附后即发生侵入过程,但有时也会由不可逆吸附变为可逆性吸附,这个过程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得条件,即病毒吸附蛋白、病毒得细胞受体与环境因素。

病毒吸附蛋白:能够识别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得病毒体表面结构蛋白称为病毒吸附蛋白(VAP)(virus attachment protein,BAP)。它决定了病毒与敏感得细胞表面受体得特异性结合。吸附后病毒粒子或病毒核酸能进入宿主细胞中。

实例:如:T-偶数噬菌体得吸附蛋白→噬菌体尾丝蛋白。有包膜得动物病毒得吸附蛋白就是包膜上得糖蛋白突起(流感病毒→血凝素糖蛋白);无包膜得动物病毒腺病毒得吸附蛋白就是二十面体壳体上得五邻纤维。

病毒得细胞受体:

能被病毒吸附蛋白识别,就是启动感染发生得特殊细胞位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毒得宿主范围、组织亲与性,并影响病毒得致病性(不同得宿主上有不同得受体,不同得细胞上也有不同得受体)。

病毒受体可分为细胞受体单位与细胞受体位点

细胞受体单位(cellular receptor unit):就是指能够识别一个病毒吸附蛋白得细胞分子。通常由几个亚基单位构成,其活性依赖于分子得空间结构。

细胞受体位点(cellular receptor site):就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受体单位组成,并能有效地结合一个病毒粒子得细胞表面结构。

具有种系特异性。一些不同种系动物得细胞存在不同得病毒受体。如多瘤病毒受体只存在于小鼠细胞上。

具有组织特异性。动物不同组织细胞上存在不同得病毒受体,从而决定了病毒得组织嗜亲性。如HIV可感染具有CD4抗原得T辅助性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而不能感染其她细胞。实例:①细菌病毒:大多数噬菌体得细胞受体在细菌得细胞壁上,如LPS、脂蛋白、蛋白质等。噬菌体得细胞受体特异性很强,因此噬菌体得专一性很强。

②动物病毒:多数动物病毒得细胞受体单位就是镶嵌在细胞质脂双层之间得糖蛋白,即细胞膜上得糖蛋白。

植物病毒没有吸附这一步,因此没有细胞受体,其感染就是通过昆虫得刺入或者胞间连丝完成得。

③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得机制

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得机制:氢键、离子间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

可逆性吸附:只就是静电引力引起,无化学键结合,易受pH影响

不可逆性吸附: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形成牢固得化学键

植物病毒迄今尚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其病毒进入植物得机制就是通过伤口或媒介昆虫传播得。

④病毒外壳蛋白与寄主细胞受体之间得关系

植物病毒不表现出外壳蛋白与寄主细胞表面受体之间得特异性

1把不能侵染番茄得TMV株系得RNA包上一个能侵染番茄得TMV株系得外壳,所得杂种仍不能侵染番茄。单独用不能侵染番茄得TMV毒株得RNA来接种也不能侵染番茄。反过来,能侵染番茄得RNA与不能侵染番茄得外壳装配成得病毒仍然可以侵染番茄。

2用体外装配得方法把脊髓灰质炎病毒得RNA包上另一种同属肠道病毒组能侵染小鼠细胞得柯萨奇病毒得蛋白质衣壳,这种体外装配得杂种病毒就能侵染原来脊髓灰质炎病毒不能侵染得小鼠细胞。

⑤环境因素

(1)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病毒得吸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在1℃得吸附率仅就是37℃得十分之一。

(2)离子环境:在一定浓度得阳离子存在得条件下,能够促进病毒对细胞得吸附(二价阳离子能促进噬菌体得吸附)。螯合剂可抑制吸附。

(3)pH:不同得病毒--细胞系统吸附反应得最适pH有很大得不同。例如:腺病毒T型与红细胞结合得最适pH就是5、5~8、7;而柯萨奇病毒B4吸附HeLa细胞得最适pH就是3、0~3、5。

2、2侵入(penetration)

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壳穿过细胞进入胞浆,开始病毒感染得细胞内期。

侵入就是病毒感染得第二阶段。主要得方式有:

①注射式侵入:就是有尾噬菌体得侵入方式。

T偶数噬菌体得尾丝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尾鞘蛋白收缩使基板上升→尾管在尾部溶菌酶得作用下插入细菌细胞壁→噬菌体头部得dsDNA分子通过尾管注入细胞

大肠杆菌雄性菌株得丝杆状噬菌体也采取注射侵入细胞

②细胞内吞——就是病毒穿入细胞得常见方式

细胞内吞:就是种常见得动物病毒得侵入方式,如:流感病毒、痘病毒、多瘤病毒等。

细胞膜将病毒粒子包裹→膜内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质→与细胞器(如溶酶体)等得内膜融合→释放病毒粒子

③膜融合——常见包膜病毒

膜融合:病毒包膜与细胞膜得融合过程,主要就是有包膜得病毒得侵入方式。

④直接侵入——常见无包膜病毒

病毒直接侵入得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细胞,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

许多无包膜病毒通过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后,宿主细胞膜得流动性可引起病毒衣壳蛋白得重排与构型变化,导致病毒粒子释放核酸进入细胞质内,病毒衣壳仍留在细胞膜外。

其她特殊方式:植物病毒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通过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上得小伤口或天然存在得外壁孔侵入细胞,也可通过植物细胞之间得胞间连丝而侵入细胞,或者通过昆虫得口器侵入细胞。

2、3脱壳(virus uncoating)

脱壳就是病毒感染得第三阶段。指病毒感染性核酸从衣壳内释放出来得过程。有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病毒脱壳方式随不同病毒而异。病毒脱壳后并不完全裸露,而就是与一些特异得病毒蛋白或细胞蛋白连接以抵抗核酸酶得降解作用。

无包膜病毒脱壳:

小RNA病毒、有尾噬菌体直接在细胞膜或细胞壁表面进行脱壳,其侵入与脱壳一次完成; 呼肠孤病毒粒子有双层衣壳,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被溶酶体中得酶水解脱掉外衣壳,再进一步脱壳;

腺病毒粒子以内吞方式进入内吞泡,其结构会发生改变由二十面体变为球形颗粒,然后进入细胞质,进一步脱去六邻体蛋白。

有包膜病毒脱壳:

由于以膜融合方式侵入细胞,其包膜在与细胞膜融合时已脱去,只剩核衣壳。核衣壳被移至脱壳部位,在细胞蛋白酶得作用下脱去衣壳。

痘苗病毒脱壳分为两个阶段:

病毒包膜经膜融合脱掉使其核心裸露,然后通过吞噬泡转移至细胞质,吞噬泡破裂进入细胞质;

病毒核心在病毒特异得RNA聚合酶作用下,从痘苗病毒基因组DNA上转录约25%得早期基因,合成包括脱壳酶在内得早期蛋白,引起病毒进一步脱壳。

2、4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内无病毒粒子状态,病毒要么潜伏下来将核酸整合于细胞基因组(病毒

得隐蔽期),要么接管细胞得代谢机制,利用宿主得大分子合成装置通过核酸得复制与表达来完成大分子得合成,为最终形成成熟得病毒粒子提供前提物质,这就是体现病毒得生命特征得周期。

病毒粒子以不同方式来影响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无论何种病毒与宿主细胞系统,都能有效保护当时病毒核酸得存在,有利于大分子得物质向着病毒大分子物质合成方向转移。2、4、1生物合成分三个阶段

大分子物质合成得整个过程有一个调节机制,基因得表达存在时间顺序性,主要通过基因表达得转录时间顺序性来调节,即分期进行得。

①早期转录:早期基因→早期mRNA →早期蛋白

a、改变/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

b、与病毒复制有关得蛋白质

②复制

③晚期转录:晚期蛋白(病毒得结构蛋白)

无论哪个阶段,都会产生对病毒核酸复制有调节作用得调节因子。

2、4、2病毒大分子得合成

2、4、2、1病毒基因组得复制

病毒基因组复制得基本特点

全保留复制与半保留复制:大多数dsDNA病毒基因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如T4、SV40 全保留复制(conservative replication):病毒dsRNA中得两条亲本链一直缠绕在一起,仅在复制点处有几个碱基对解链,并且在复制酶得作用下复制出一条子代RNA链,然后以该新生链为模板合成出互补链,由此产生子代dsRNA基因组。

如:呼肠孤病毒得dsRNA基因组就是全保留复制

一些+ssRNA噬菌体基因组复制产生得复制中间体也能通过全保留复制形成子代+ssRNA 病毒基因组复制得起始:

DNA病毒基因组上只有一个复制原点;

RNA病毒5’端得共价结合蛋白作为基因组复制起始引物;

ssDNA病毒基因组两端得末端重复序列形成反转发夹结构可作为引物起始DNA得合成; 逆转录病毒以互补于病毒RNA基因组得tRNA分子为引物起始合成(-)DNA链。

病毒基因组复制得方向:dsDNA病毒基因组复制:单向(腺病毒)或双向复制(大多数)

连续复制与不连续复制

大多数dsDNA病毒基因组5’→3’方向复制(冈崎片段)

RNA病毒得复制常常就是连续合成

病毒基因组复制所需要得复制酶:依赖于宿主细胞得复制酶。如SV40、多瘤病毒

病毒基因组自身编码得复制酶。如痘苗病毒

对于RNA病毒来说,复制与转录就是同一种酶,即这种酶既就是复制酶,又就是转录酶。

2、4、2、2病毒基因组复制主要方式

①复制叉方式(replication fork)

指双链DNA在复制原点解开成单链,由此出现两个叉子状生长点,称为复制叉。

大多数线状dsDNA病毒如T4、T7噬菌体以复制叉方式复制;

环状dsDNA如SV40、λ-噬菌体DNA以θ方式进行复制。复制叉得生长大多就是双向得,也有得就是单向得。

②滚环方式(rolling cirlcle)

单链环状DNA病毒侵入寄主后,以正链DNA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得DNA聚合酶复制出与之互补得负链DNA,然后形成双链DNA。在DNA酶得作用下,正链DNA被切断,它得某些内部结构被暴露出来。此时DNA聚合酶以负链DNA为模板进行复制。随着复制得进行像

一条长尾巴似得被滚出去,所以这种方式叫滚环复制。

③链置换方式(strand displacement)

以3’→ 5’得DNA链为模板,并且由新合成得生长链置换出与模板链互补得亲链,然后新生链与模板链互补生成子代dsDNA。

2、4、2、3病毒核酸得复制类型

(1)dsDNA复制:双链DNA主要以线状存在,少数环状存在,复制时都经过两个阶段:

双链DNA在固定位置双向进行,有一个复制点或有多个复制点

出现单链得缺口或者间隙,会导致它们对核酸酶结合力大大增加。

核内复制:Papovavirus(乳头瘤病毒)adenovirus(腺病毒)、herpesvirus(疱疹病毒)

质内复制:poxvirus(痘病毒)

(2)ssDNA复制:病毒基因组ssDNA就是以链置换得方式进行复制得;

病毒基因组DNA末端得反转发夹序列即为复制时得引物;

病毒基因组编码末端蛋白或T蛋白具有特异得核酸酶活性,可对复制中间体产生切割,T蛋白通常共价结合在处于复制状态DNA 5’端;

病毒DNA复制需要宿主细胞提供DNA聚合酶与拓扑异构酶。

如:细小病毒

(3)dsRNA复制:双链RNA病毒有两个特点:

①它得基因组为多片段基因组(10-12);

②有双层衣壳,没有囊膜。

病毒编码得RNA-RNA 聚合酶存在于细胞核中,在该聚合酶得作用下病毒基因组转录正链RNA。它们既能作为mRNA,又能作为病毒基因组得模板,以全保留得方式进行复制。mRNA翻译结构蛋白,装配内层衣壳后,正链RNA进入,并形成双链RNA。然后又重复上述过程,最后获得了外层衣壳。

如:呼肠孤病毒

(4)+ ssRNA复制:先以+ssRNA为模板,复制出-ssRNA,再以新合成得-ssRNA为模板合成子代+ssRNA,最后由+ssRNA与病毒蛋白质装配成子代病毒粒子。

如:ssRNA 噬菌体、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TMV等。

(5)- ssRNA复制:其复制过程首先以-ssRNA为模板,复制形成+ssRNA,再以新合成得+ssRNA为模板合成子代-ssRNA,然后–ssRNA 与病毒蛋白装配生成子代病毒粒子。如:弹状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等。

(6)具有DNA中间体得单链+RNA复制:单链RNA得基因组必须反转录成双链DNA;

随后这种DNA必须整合到细胞DNA中;

整合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并传给子代细胞,也可能转录RNA,生产子代病毒或使细胞转化;

感染细胞不会死亡,分裂不停止。这类病毒得潜伏期很长,有时可以终身带毒而不发病。

该类病毒通常引起人与动物得肿瘤,其中包括造成人免疫性缺陷症得艾滋病病毒、白血病病毒、肉瘤病毒等。

(7)部分双链DNA病毒:亲代得双链DNA先以其中得负链为模板转录为正链RNA,此RNA 可作为mRNA,同时又以此正链RNA为模板反转录为负链DNA,再以负链DNA合成其互补链即形成子代双链DNA。

病毒核酸得复制得主要方式

病毒核酸复制得主要类型

2、4、2、4病毒基因组得转录与翻译

噬菌体得转录与翻译:

噬菌体基因组转录分为四个时期:

立即早期(immediate early)、延迟早期(delayed early)

准晚期(quasi-late)、晚期(late)

噬菌体得转录调控机制:

①可利用宿主得转录酶进行转录(某些噬菌体本身携带转录酶,当转录酶与DNA进入细胞后,转录即刻开始)、小得DNA噬菌体完全依赖宿主得转录酶。

②某些噬菌体DNA就是逐步注入细胞得,首先进入细胞得基因片段被转录、余下得DNA 才能进入细胞,可以导致不同得基因依次被转录。

③在同一转录单位得基因相继转录时,靠近启动子得基因优先转录。

④修饰宿主得转录酶,可改变其与调节亚基得相互作用。

⑤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转录酶结合可以改变转录起始或终止得特异性。

⑥噬菌体DNA出现单链得缺口或间隙可以改变它得模板性质。

⑦不同噬菌体得mRNA得功能活性持续得时间不同。

⑧噬菌体得多顺反子得mRNA能被切割成小mRNA。

★并不就是每种病毒都有上述得8种机制,可含有1~3种进行调节

DNA噬菌体得翻译:

病毒基因能决定早期mRNA翻译得持续时间以及特定mRNA得翻译速率,从而控制噬菌体蛋白质合成得累积量。

通过改变宿主蛋白质合成得方向来达到抑制细胞本身蛋白质得合成,从而有利于病毒蛋白得产生。病毒核酸进入宿主后,病毒基因得存在决定了mRNA 在宿主细胞内翻译得持续时间以及翻译速度,从而决定了这些蛋白在细胞内得总量。

动物病毒基因组得转录与翻译

转录策略:一般在核内进行,绝大多数病毒依赖于细胞得转录酶与有关因子。

正链RNA病毒:直接作为mRNA翻译为蛋白质;

负链RNA病毒:由依赖于RNA得RNA聚合酶转录为互补得mRNA,再进行蛋白质合成。双链RNA病毒:由病毒得RNA 聚合酶转录为mRNA。

双链DNA病毒:由依赖于DNA得RNA聚合酶转录为mRNA。

单链DNA病毒:先转变为双链DNA,再转录产生mRNA。

反转录病毒得正链病毒RNA:由反转录酶转录为互补单链DNA,再转变为双链DNA,整合于细胞基因组,然后转录产生mRNA。

动物病毒基因组得翻译

翻译:早期RNA 经修饰后从病毒得核心转移出来,翻译为病毒早期蛋白,包括酶类、病毒核酸复制所需得其她蛋白质。或调节宿主细胞RNA与蛋白质合成。晚期蛋白通常就是子代病毒得结构蛋白,合成过量。

植物病毒基因组得转录与翻译:

大部分植物病毒基因组为ss RNA,复制方式与其她RNA病毒类似,大多数植物中都有依赖于RNA得RNA聚合酶,这些酶参与病毒RNA得复制。

存在多种翻译策略。如豇豆花叶病毒基因组两个片段分别翻译产生两种聚蛋白,经酶切产生包括壳体蛋白在内得不同蛋白质。

2、5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

新合成得病毒核酸与病毒结构蛋白组合成病毒颗粒得过程称为组装,而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得过程称为释放。

病毒释放得方式:⑴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见于无囊膜病毒。⑵出芽释放,见于有囊膜病毒。

病毒得结构成分核酸与蛋白质分别合成后,在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组装成核衣壳。

绝大多数DNA病毒在细胞核内组装;

RNA病毒与痘病毒类在细胞质内组装。

无包膜病毒组装成核衣壳即为成熟得病毒体,病毒得早期蛋白,即非病毒结构成分不组装入病毒,残留在感染细胞中。

2、5、1装配(assembly)

噬菌体:T4噬菌体:

头部得装配(衣壳蛋白gp23、核心蛋白gp22、内部蛋白gpIP Ⅲ)

DNA得装填(DNA长度500nm,头部高度0、1nm,高度折叠。

DNA填装需要gp49(核酸酶--切割多联体)、gp16、gp17参与)

尾管与尾鞘得装配(尾管144个gp19构成,6个?环→与基板连接→gp18围绕尾管聚合形成尾鞘,未端加上gp3与gp15(稳定)

基板得装配:

外部六角形结构:gp10、gp11、gp7、gp8、gp53、gp25

中心得塞子:gp27、gp5、gp26、gp28、gp51、gp29

gp9、gp12、gp48、gp54参与构成完整得基板。

尾丝得装配:

尾丝结构成份:gp37、gp36、gp35、gp34

附属与催化蛋白:gp38、gp57、gp63、gpWac

成熟得T4噬菌体以裂解细胞方式释放。

尾部附着于头部不需要酶得作用,就是一个自发过程。

动物病毒(分为2个阶段)

a、壳体装配: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壳体由4种结构蛋白VP1、VP2、VP3、VP4组成。

病毒基因组翻译产生前体蛋白→切割形成P1、P2、P3 →P1生成VP0、VP1与VP3 →基因组+ssRNA进入前衣壳→RNA-(VP0、VP1、VP3 )60 前病毒→58个VP0切割成VP2与VP4。

b、壳体与核酸结合,形成核衣壳

对于无包膜得病毒,形成得核衣壳就就是一个完整得病毒粒子,对于有包膜得病毒,需要在核衣壳外再形成一层包膜,而包膜得形成就是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得成分,壳体装配与核衣壳形成就是同时进行得。

植物病毒

无包膜,核壳都以自我装配方式成熟。植物病毒一般不裂解细胞,而就是通过胞间连丝传递给相邻得细胞。如TMV有2140个蛋白亚基,当蛋白亚基聚集形成20S双盘时,同一层圆盘内形成氢键、离子键。

装配得起始:20S双盘与TMV-RNA结合,起始环插入双盘中央孔;

装配得延伸:另外得双盘结合到TMV-RNA与第一个双盘形成得装配起始复合物上,蛋白质亚基逐个加入,完成装配过程。

延伸沿两个方向进行,5’端快于3’端,完成整个装配需5-7分钟

2、6释放(release)

裂解(Disintegration):烈性噬菌体、脊髓灰质炎

绝大多数无包膜病毒释放时被感染得细胞崩解,释放出病毒颗粒,宿主细胞膜破坏,细胞随即死亡。

出芽(Budding)

绝大多数有包膜病毒通过细胞内得内质网、空泡,或包上细胞核膜或细胞膜以出芽方式释放

而成为成熟病毒,在一段时间内逐个释出,对细胞膜破坏轻,宿主细胞死亡慢。

从单个病毒吸附开始至所有病毒释放,此过程称为感染周期或复制周期。一个感染细胞一般释放得病毒数约为100-1000。

第三节病毒得非增殖性感染

病毒对敏感细胞得感染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增殖性感染,这类感染发生在病毒能在其内完成复制循环得允许细胞内,并以有感染性病毒子代产生为特征。

另一类就是非增殖性感染:指由于病毒或就是细胞得原因,致使病毒得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得不完全循环。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得相互作用,虽然也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得病毒子代。

病毒得非增殖性感染有三种类型:流产感染、限制性感染与潜伏感染。

(一)流产感染

1、概念:病毒进入细胞后,可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正常装配,或仅产生无感染性得子代病毒颗粒。

2、原因:

(1)依赖于细胞得流产感染

允许细胞:病毒能在其中完成复制循环得细胞

非允许细胞: 病毒不能在其中完成复制循环得细胞(这两个概念见教材)

若病毒感染得就是非允许细胞,则病毒能进入早期复制,然而由于缺乏装配得酶,晚期基因得表达等,导致病毒没完成复制过程。

(2)依赖于病毒得流产感染

基因组不完整得缺损病毒引起,因一个或多个病毒复制所需基因有缺损,丧失功能,无论感染允许细胞还就是非允许细胞,都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如DI颗粒、卫星病毒等。

(二)限制性感染

由于易感细胞得瞬时允许性而产生得,其结果或就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此时得易感细胞就是非允许性细胞),直到细胞成为允许性细胞,病毒才能繁殖,或就是一个细胞群体中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三)潜伏感染:在受染细胞内有病毒基因组持续存在,但并无感染性病毒颗粒产生,而且受染细胞也不会被破坏。

非增殖性感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产生有感染性得病毒粒子。

原因:

①可能就是病毒基因组侵入细胞后任一阶段出现差错,宿主DNA/蛋白等仍能合成;

②可能就是装配与释放过程出现错误,从而导致非增殖性感染出现。

整合感染:病毒得基因组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这种感染方式也不产生有感染性得病毒粒子。

3、1非增殖性感染原因有两大类

a、源于细胞本身产生→非允许细胞(病毒无法完成感染)

b、源于病毒本身产生→缺损病毒造成:这种缺损病毒就是因为缺少病毒自主复制所必需得一个或几个基因功能,所以在宿主细胞中不能完成增殖性感染得过程。

3、2缺损病毒得5种形式

(1)干扰缺损病毒(DI病毒):在病毒得感染过程中,所产生得一类亚基因组突变体,这类突变体

缺少了病毒基因复制所必需得一个或几个功能基因,因此不能单独复制,必须要在同型完整病毒辅助下才能完成复制,但就是由于DI病毒与完全病毒竞争复制所需得共同基因产物,所以DI病毒在某种程度上能抑制完全病毒得复制,导致产量下降,这种完全病毒称为标准病毒。

①基因组存在缺失。不同得DI病毒缺损得大小数量就是不同得,有得达到90%,但无论缺损多少,都必需保留有:

a、为病毒复制起始化得序列;

b、病毒壳体化序列。

②可以干扰同源得标准病毒复制。DI病毒与标准病毒为了复制竞争相同得基因功能产物而发生选择性得复制过程,且这种情况下,DI病毒一般处于优势,因为DI病毒含有较小得基因组,对核酸酶得亲与力较大,从而使标准病毒复制数量大大降低。

③必须依赖同源病毒才能进行复制。

④具有与标准病毒相同得形态特征、结构蛋白与抗原性。

如何产生完整得高活性病毒以避免DI病毒得产生:

①通过高倍稀释(低感染复数)

②直接采用克隆病毒得方法:类似于在微生物分离纯化中用到得挑噬菌斑方法。

由于缺损干扰颗粒得产生,使同种感染性病毒数量减少,在导致病毒得持续性感染中具有一定得作用,但疫苗中含有大量缺损干扰颗粒会影响活疫苗得免疫效果。

(2)卫星病毒

最典型得特征:具有极端寄生性,寄生于与之无关得辅助病毒上。

与DI颗粒相似性:它也就是缺损病毒,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进行复制,并且能够干扰辅助病毒得复制;

与DI颗粒不同:卫星病毒不就是来源于辅助病毒得亚基因组突变体,它就是自然界中存在得一类病毒,与辅助病毒得DNA/RNA毫无关系。

子代对应亲代:

干扰缺损病毒与标准病毒两者存在亲缘关系;

卫星病毒与辅助病毒无任何关系,与辅助病毒间存在严格得特异性。

(3)假病毒体

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由于宿主细胞核酸完全取代了病毒基因组核酸得一类病毒,则称为假病毒体。

(4)条件缺损病毒

一类基因组发生突变得条件致死突变体,在允许条件下能够正常繁殖,在限制条件下导致流产感染,也能干扰野生型病毒复制。

(5)整合感染

基于某些温与性病毒(某些噬菌体、肿瘤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其部分或整个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细胞得基因组中,并且能够随细胞基因组而同步复制,遗传给子代细胞,只有在某些条件下(自发/诱导),病毒基因组脱离细胞基因组,转向合成完整得病毒粒子。

3、3病毒得拯救

处于流产感染状态得病毒,可以通过一定办法,使它们完成增殖性感染,从而产生子代病毒粒子。两种办法:

①协同培养:2种或2种以上得细胞混合培养,假如其中一种细胞就是另一种细胞中得病毒允许细胞则混合培养可使病毒增殖。

②协同感染:由2种或2种以上得病毒同时感染一个细胞,因为其中辅助病毒可为流产感染病毒提供繁殖所必需得基因产物。

温与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

温与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得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得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得噬菌体。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核DNA上得噬菌体得核酸。

溶原性细菌:指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菌体得细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病毒感染细胞后会发生2种反应:

①溶源反应:产生溶源性细菌→子代细胞

λCI基因得产物CI蛋白:就是一种阻遏蛋白,可阻止λ左右两个早期启动子得转录,使之不能产生引起与复制及细胞裂解有关得蛋白,但在UV诱导下REC蛋白可降解CI蛋白,诱导90%得细胞裂解。

②裂解反应:通过大分子合成成熟得子代病毒→导致细胞被裂解死亡

溶原性细菌得特点

可稳定遗传:子代细菌都含有原噬菌体,均具有溶原性;

可自发裂解:温与噬菌体得核酸也可从宿主DNA上脱落下来,恢复原来得状态,进行大量得复制,变成烈性噬菌体,自发裂解几率10-2~10-5 ;

可诱导裂解: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

具有“免疫性”:溶原菌对其本身产生得噬菌体或外来得同源噬菌体不敏感,对同源噬菌体具免疫性,对非同源噬菌体无免疫性;

可自愈:自然遗失前噬菌体;

溶源转变: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与噬菌体得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些新得生理特征。

第3章病毒习题

第三章病毒习题 填空题: 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___宿主种类和组织细胞种类___。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___噬菌体___、___噬蓝(绿)藻体___和___支原体噬菌体___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___virus___、科名的词尾是___viridae___、亚科名的词尾是___virinae___,目名的词尾是___virales___。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___感染性___和___理化性质的均一性___。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___病毒的血细胞凝集___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___蛋白质亚基的大小___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___病毒核酸分子的长度___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___结构蛋白___和___非结构蛋白___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___β-N-糖苷键___将糖链的___N-乙酰葡萄糖胺___与肽链的___天冬酰胺残基___—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前者为___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子代病毒释放___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___每个受染细胞释放的子代病毒___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___吸附___、___侵入___、___脱壳___、___病毒大分子合成___和___装配与释放___5个阶段。 11.动物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包括___移位___、___内吞___、___病毒包膜与细胞质膜融合___、___依赖抗体的增强作用___等。 12.动物病毒基因组DNA转录产生的初始转录要经过包括___5’末端加帽___、___3’末端聚腺苷化___、___甲基化___和___拼接___等修饰才能成熟为功能性mRNA。 13.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有___流产感染___、___限制性感染___和___潜伏感染___3种类型。 14.流产感染的发生或是由于病毒感染的细胞是___非允许细胞___或是由于感染的病毒是___缺损病毒___。 15.有生物活性的缺损病毒包括___干扰缺损病毒___、___卫星病毒___、___条件缺损病毒___和___整合的病毒基因组___4类。 16.溶源性转变是指原噬菌体所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型的改变,包括___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___和___致病性转变___。 17.根据病毒感染机体所引起症状的明显程度,可分为___显性感染___和___隐性感染___o 18.毒力是特定的病毒___致病性的强弱___,它是___病毒株___的特征。 19.亚病毒包括___类病毒___、___卫星病毒___、___卫星RNA ___和___朊病毒___。 20.动物病毒感染抑制宿主细胞DNA复制的原因是___为病毒DNA合成提供前体___、___为病毒DNA合成提供宿主细胞结构和/或复制蛋白___和___细胞蛋白质合成被抑制的次级效应___。 选择题(4个答案选一): 1.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 (2) )。 (1)具有感染性 (2)独特的繁殖方式 (3)体积微小 (4)细胞内寄生 2.病毒纯化方法均是根据病毒的基本理化性质建立的,包括( (2) )。 (1)病毒的核酸是DNA或是RNA (2)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 (3)病毒含有脂类和糖类 (4)病毒体积微小 3.病毒物理颗粒计数方法测定的是( (3) )。 (1)有活力的病毒数量 (2)无活力的病毒数量 (3)有活力的病毒与无活力病毒数量的总和 (4)致病性的病毒数量 4.描述螺旋对称壳体特征的参数有( (2) )。 (1)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2)螺旋长度与直径 (3)螺旋的外观 (4)蛋白质亚基大小 5.ssRNA能够按照它的极性或意义分为( (2) )。 (1)感染性核酸和非感性核酸 (2)正链RNA、负链RNA和双意RNA (3)反意RNA和正意RNA (4)基因组RNA 和非基因组RNA 6.以下病毒中在细胞核内复制的有( (1) )。 (1)腺病毒 (2)痘病毒 (3)小RNA病毒 (4)嗜肝DNA病毒 7.T4噬菌体的的装配包括的亚装配过程有( (3) )。 (1)2个 (2)3个 (3)4个 (4)5个 8.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包括( (2) )。

第三章 病毒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病毒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包涵体:当病毒颗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观察的特殊群体,称为包涵体。 2.噬菌斑:将噬菌体与敏感宿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宿主细菌菌苔上出现的一个个透明圈或负菌落,称为噬菌斑。 3.烈性噬菌体:短时间内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通过裂解寄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核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核染色体上,随宿主细胞核基因组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寄主细菌裂解,称作温和噬菌体。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6.溶源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与宿主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7.溶源菌:是指在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 8.病毒多角体: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9.类病毒:是由单链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组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0.拟病毒:是一类包裹于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11.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包涵体和噬菌斑各有何实践意义? 答:1、包涵体是病毒颗粒的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别和计数等许多实际工作。由于不同病毒包涵体的大小、形状、组分以及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的部位均不同,所以包涵体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2、噬菌斑有一定的形态,可用作该噬菌体的鉴定指标,也用于纯种分离纯化和计数。 三、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答:预先分别配制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的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一般经10余h后即可对噬菌斑计数。 这种方法有许多优点,可弥补培养皿底部不平的缺陷,使噬菌斑大小一致、边缘

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组成简单,由核酸(DNA或RNA)和一种或少数多种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 细胞生物。 溶源细胞: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 温和噬菌体:能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 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体的分子病原体。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逆转录病毒:能编码逆转录酶的RNA病毒。病毒RNA基因组可逆转录为病毒DNA,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一同复制。 裂解量:平均每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 算噬菌斑的数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壳体:包在髓核外面的一层蛋白质膜。

阮病毒: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能引起宿主体内的同类蛋白分子发生与其形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寄主致病。 壳粒:组成壳体的形态结构单位。 核壳:病毒核酸加上包围的蛋白质衣壳。 包膜:大多数动物病毒,核衣壳外由蛋白或糖蛋白与脂肪所形成类脂(来自寄主)双层外膜,称为包膜。 刺突:糖蛋白在膜上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称刺突。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间。 卫星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某专一病毒粒(辅助病毒)的衣壳内,并完全依赖后者才能复制自己的小分子RNA病毒。 溶源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随着宿主DNA 复制而复制,但不合成蛋白质,宿主细胞不裂解,继续进行正常 的分裂现象。 自发裂解: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进行大量的复制成为营养噬菌体核酸,并接着成 熟为噬菌体粒子,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 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包涵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二、填空题 1.病毒分为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毒分子,后者又分为类病毒、拟 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和朊病毒。 2.病毒直径很小,通常用nm 作为度量单位,最大的病毒为似菌病毒和一 种海洋原生病毒,最小的病毒为猪圆环病毒(PCV)和长尾鹦鹉喙羽病 毒(PBFDV),病毒、细菌和真菌个体直径比约1:10:100 。

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第三章病毒的复制 第一节研究病毒复制的一般性方法 1.1建立病毒复制的实验研究系统 研究病毒的常用培养系统 ①噬菌体——细胞培养系统 用该系统研究噬菌体复制的优点: 敏感的宿主细菌易于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其数目易于控制; 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导致细菌培养物变清亮,在合适的接种密度下很容易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斑,其结果容易观察; 噬菌体和细菌的增殖速度快、增殖周期短,在一定时间内可多次反复实验。 噬菌体同步感染敏感的细菌培养物—建立了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方法,弄清了噬菌体的复制循环。 ②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 目前已建立了很多细胞株,包括脊椎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株)和无脊椎动物细胞(昆虫细胞株),为研究病毒复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离体条件下,避免了机体内的控制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只能近似反映动物机体内病毒的复制过程。 ③植物病毒—原生质体培养系统 高活性的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的建立,把病毒与植物机体或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转变为病毒与植物单细胞的简单关系,提高了感染效率。 植物体的单细胞体外培养目前无法实现。在植物体外,有由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植物病毒感染植物体的感染效率要低很多。前二者都是一个病毒感染一个细胞,但是要104~106个植物病毒才能感染一个植物体。 采用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则病毒的感染效率大大提高。但是总的效率还是比噬菌体和动物病毒差。 无论是哪种培养系统,都要考虑: ①宿主细胞的敏感性与生理状态 ②注意感染复数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细胞出现裂缝,胞内的物质渗漏,使宿主细胞死亡。要尽可能做到感染复数为1,即一个对一个。 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用以起始病毒感染的每个细胞所需的病毒颗粒数目。单位(PFU/cell) 1.2一步生长实验(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的生长规律) 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再高度稀释病毒-细胞培养物(避免二次吸附),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去除过量的噬菌体,也是为了避免二次吸附)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体现3个时期:①潜伏期②突破期③平稳期 潜伏期中包含有隐蔽期(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从消失到出现这段时期) 潜伏期: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出新噬菌体的时间

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第三章病毒得复制 第一节研究病毒复制得一般性方法 1、1建立病毒复制得实验研究系统 研究病毒得常用培养系统 ①噬菌体——细胞培养系统 用该系统研究噬菌体复制得优点: 敏感得宿主细菌易于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其数目易于控制; 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导致细菌培养物变清亮,在合适得接种密度下很容易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斑,其结果容易观察; 噬菌体与细菌得增殖速度快、增殖周期短,在一定时间内可多次反复实验。 噬菌体同步感染敏感得细菌培养物—建立了测定一步生长曲线得实验方法,弄清了噬菌体得复制循环。 ②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 目前已建立了很多细胞株,包括脊椎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株)与无脊椎动物细胞(昆虫细胞株),为研究病毒复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 在离体条件下,避免了机体内得控制机制及其她因素得影响,因此只能近似反映动物机体内病毒得复制过程。 ③植物病毒—原生质体培养系统 高活性得原生质体得分离与培养方法得建立,把病毒与植物机体或组织之间得复杂关系,转变为病毒与植物单细胞得简单关系,提高了感染效率。 植物体得单细胞体外培养目前无法实现。在植物体外,有由纤维素组成得细胞壁,植物病毒感染植物体得感染效率要低很多。前二者都就是一个病毒感染一个细胞,但就是要104~106个植物病毒才能感染一个植物体。 采用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则病毒得感染效率大大提高。但就是总得效率还就是比噬菌体与动物病毒差。 无论就是哪种培养系统,都要考虑: ①宿主细胞得敏感性与生理状态 ②注意感染复数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细胞出现裂缝,胞内得物质渗漏,使宿主细胞死亡。要尽可能做到感染复数为1,即一个对一个。 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用以起始病毒感染得每个细胞所需得病毒颗粒数目。单位(PFU/cell) 1、2一步生长实验(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得生长规律) 以适量得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得高浓度得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再高度稀释病毒-细胞培养物(避免二次吸附),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去除过量得噬菌体,也就是为了避免二次吸附)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得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得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得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体现3个时期: ①潜伏期②突破期③平稳期 潜伏期中包含有隐蔽期(有感染性得病毒粒子从消失到出现这段时期) 潜伏期: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出新噬菌体得时间

第三章DNA的复制

第三章DNA的复制 蒋毅水产本101班 1012405101 3.1DNA复制的基本特征 3.1.1DNA的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过程中亲代DNA的双链分子彼此分离,作为模板,按AT配对,CG配对的原则,合成两条新生子链,并称这种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1.2DNA复制按5'→3'延伸方向 3.1.3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双链DNA分子的复制是分别以两条极性相反的单链分子为模板,按5’→3’的延伸方向合成新生单链DNA分子。 3.1.4DNA复制的起点、方向 DNA复制的起点,方向和模式等有关的研究是利用条件型复制突变体展开的。 3.1.5DNA复制的引物 M13噬菌体是一直单链DNA病毒,利用寄主细胞内的各种酶类和底物,复制一条负链DNA,形成复制型(RF),再按双链DNA复制模式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3.1.6DNA复制的转录激活 双链DNA分子复制起始时从复制远点处双链DNA分子解链,前导链在一段RNA引物的发动下按连续合成的模式完成合成过程,而后随链是按不连续合成的模式不断地完成冈崎片段的合成,而每一个冈崎片段都需要有RNA引物的发动过程。 3.1.7DNA复制的模式 3.1.7.1新起始方式或复制叉式 每次复制的起始均从一个固定复制起点开始,转录激活作用使双链DNA开链,启动前导链的联想复制并在两个方向形成复制叉,后随链按不连续方式合成冈崎片段。 3.1.7.2滚环方式或共价延伸方式 单链环状DNA病毒的复制主要以滚环方式或共价延伸方式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噬菌体和真核生物的rDNA的扩增是采用滚环复制的方式。 3.1.7.3置换式或D环方式 真核生物线粒体源于原核生物,其DNA也是环形的,但其复制却采用置换式进行。 3.1.8DNA复制体的结构与复制的回环模型 DNA的复制是由多种酶类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而且包括DNA聚合酶,引物的引发酶,DNA解旋酶,单链结合蛋白,链接酶等在内的如此众多的酶分子均集中在复制叉处组成一个复合体协同互作,共同完成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3.1.9线形DNA复制避免5’端短缩的方式 共联体假说认为在线状DNA分子的两端具有丰足末端,从而保证了合成的两条子代DNA分子在5’末端的单链缺口处互补,形成共联体。

第三章病毒试题

第三章病毒试题一.选择题 30569.多数病毒粒子的大小为 A.10nm, B.100nm左右 C.300nm D.10-300nm 答:(B) 30570.病毒的大小以()为单位量度。 A. m B.nm C.mm 答:(B) 30571.E.coli T4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 A.球形 B.蝌蚪形 C.杆状 D.丝状 答:(B) 30572.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病毒。 A.蛋白质 B.RNA C.DNA D.DNA和RNA。 答:(B) 30573.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 A.核酸 B.蛋白质 C.多糖 D.脂类 答:(B) 30574.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 答:(A) 30575.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 A.DNA和RNA B.DNA或RNA C.DNA D.RNA 答:(B) 30576.最先发现病毒的是:

A.巴斯德 B.柯赫 C.伊万诺夫斯基 D.吕文虎克 答:(C) 30577.在-70℃时病毒的保存时间为: A.以小时计 B.以天计 C.以月计 D.以年计 答:(C) 30578.昆虫病毒主要靠()感染 A.接触 B.口器 C.伤口 答:(B) 30579.CPV是 A.颗粒体病毒 B.质多角体病毒 C.核多角体病毒 答:(B) 30580.NPV是 A.核多角体病毒 B.质多角体病毒 C.颗粒体病毒 答:(A) 30581.GV是: A.无包涵体病毒 B.颗粒体病毒 C.核多角体病毒 答:(B) 30582.核多角体病毒是: A.dsDNA杆状病毒 B.ssDNA杆状病毒 C.dsRNA病毒 D.ssRNA病毒 答:(A) 30583.质多角体病毒是: A.dsDNA球形病毒 B.ssDNA球形病毒 C.dsRNA球形病毒 D.ssRNA杆状病毒 答:(C) 30584.颗粒体病毒是: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 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 能通过细菌滤器; 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 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 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 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 ?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 ?培养液变清澈 ?细菌过滤器 ?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培养液变清澈 ?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 特点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 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 ★什么是病毒? 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故称之为病毒粒或病毒体(virion) 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 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并具有宿主特异性 (二)病毒的形态 (三)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1.病毒粒的结构 2.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3. 病毒的群体形态 (1)包涵体(inclusion body) 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学显微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特殊“群体”,称之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可用肉眼观察, Eg:由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即噬菌斑(plaque); 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空斑(plaque); 由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lesion,病斑)。 4. 噬菌体的形态 从结构上噬菌体可分为六个类群 Ⅰ类:有头有尾,尾部可收缩,双链DNA

3第三章 病毒

第三章病毒 选择题(每题1分,共25题,25分) 1.病毒囊膜上的刺次突的组成成分是:(d )错误正确答案:D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D糖蛋白 2.溶源菌遇到同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表现为(B )正确 A.抗性 B.免疫性 C.再次溶源性 D.裂解 3.大肠杆菌(E.coli) T4 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B )正确 A. 球形 B. 蝌蚪形 C. 杆状 D.丝状 4.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B )正确 A. 核酸 B. 蛋白质 C. 多糖 D.脂类 5.决定病毒感染专一性的物质基础是(b)错误正确答案:B A.核酸B.蛋白质C.脂类D.糖类 6.下列能在宿主细胞内独立复制的是(A )正确 A.类病毒 B.卫星病毒 C.卫星RNA D.拟病毒 7.最先发现病毒的是:(C )正确 A.巴斯德 B.柯赫 C.伊万诺夫斯基 D.吕文虎克 8.在溶源细胞中,原噬菌体以(D )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错误正确答案:D A.质粒 B.缺陷噬菌体 C.插入寄主染色体 D.质粒和插入寄主染色体 9.下列不是大肠杆菌T2噬菌体结构蛋白的是(d )错误正确答案:D A.头部蛋白 B.尾部蛋白 C.溶菌酶 D. DNA聚合酶 10.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A )的寄生物。正确 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蕈菌 11.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病毒是(A )正确 A.烟草花叶病毒 B. 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 C. 天花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12.烈性噬菌体的尾部蛋白是(C )正确 A.早期蛋白 B.中期蛋白 C.晚期蛋白 D.次早期蛋白 13.所有下列成分均是病毒可能有的,除了(D )之外。正确 A. 蛋白质的衣壳 B. 核酸的基因 C. 类似膜的包膜 D. 带有酶的细胞质 14.在电子显微镜下。螺旋对称的病毒看起来像(C )正确 A. 小球状 B. 拉长的三角形 C. 杆状 D. 蝌蚪 15.病毒的大小以(B )为单位量度。正确 A.mm B.nm C.mm Dm 16.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b )错误正确答案:B A.具有感染性 B.独特的繁殖方式 C.体积微小 D.细胞内寄生 17.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在溶源性细菌内可以下列状态存在(B )正确 A.复制、表达产生子病毒 B.整合于宿主染色体或质粒形式 C.自发或经诱导进入裂解循环 D.产生成熟的病毒颗粒 18.DI颗粒的基因组有(B )正确 A.置换突变 B.缺失突变 C.移框突变 D.重组 19.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B )的病毒。正确 A.蛋白质 B.RNA C.DNA D.DNA和RNA 20.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B )正确 A.DNA和RNA B.DNA或RNA C.DNA D.RNA

第三章病毒试题

第三章病毒试卷一.选择题 30569.多数病毒粒子的大小为 A., B.左右 C. . 答:( ) 30570.病毒的大小以 ( ) 为单位量度。 . . 答:( ) 30571.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 A.球形 B.蝌蚪形 C.杆状 D.丝状 答:( ) 30572.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病毒。 A.蛋白质 B. C. D.和。 答:( ) 30573.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 A.核酸 B.蛋白质 C.多糖 D.脂类 答:( ) 30574.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 答 :( ) 30575.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 A.和 B.或 C. D. 答:( ) 30576.最先发现病毒的是: A.巴斯德 B.柯赫 C.伊万诺夫斯基 D.吕文虎克 答:( ) 30577.在℃时病毒的保存时间为: A.以小时计 B.以天计 C.以月计 D.以年计

答:( ) 30578.昆虫病毒主要靠 ( ) 感染 A.接触 B.口器 C.伤口 答:( ) 30579.是 A.颗粒体病毒 B.质多角体病毒 C.核多角体病毒 答:( ) 30580.是 A.核多角体病毒 B.质多角体病毒 C.颗粒体病毒 答:( ) 30581.是: A.无包涵体病毒 B.颗粒体病毒 C.核多角体病毒 答:( ) 30582.核多角体病毒是: A.杆状病毒 B.杆状病毒 C.病毒 D.病毒 答:( ) 30583.质多角体病毒是 : A.球形病毒 B.球形病毒 C.球形病毒 D.杆状病毒 答:( ) 30584.颗粒体病毒是 : A.杆状病毒 B.杆状病毒 C.杆状病毒 D.杆状病毒 答:( ) 30585.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的寄生物。 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答:( ) 30586.病毒的分类目前以为主 A.寄主 B.形态 C.核酸 答:( ) 30587.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 : A.烟草花叶病毒 B.痘苗病毒 C.疱疹病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