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主任罢免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制度《湖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村民委员会成员受村民监督。
村民会议有权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经过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并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湖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1996年11月28日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0年7月29日湖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农村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促进村民委员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委员会的选举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人至五人组成;人数较多、居住分散或者经济发达的村,可以由七人组成。
具体数额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确定。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至少应当有一名妇女,多民族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第四条村民委员会成员由选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一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廉洁公道,作风民主,热心为村民服务。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包括辖有村民委员会的街道办事处,下同)负责组织实施。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所需经费,由财政拨付。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经费在村提留中的管理费中列支,乡、民族乡、镇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七条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二章选举工作机构第八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时,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村设立村民选举委员会。
52006.12论罢免村委会成员程序之法律缺陷□陈杉聂婴智(东北农业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罢免权是选举权的延伸,是选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罢免权体现了选民对当选人的监督和制约。
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如何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这个问题,规定得不够完善、缜密,不利于保护选民的民主权利。
笔者试图从地方性法规对罢免程序所作的规定上得到启发,对罢免这一重要程序作出法律构想。
关键词罢免村委会成员法律缺陷中图分类号:D911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2-154-02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农村生产力,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同时农村社会的稳定对整个改革大局又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深入研究转型时期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调整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方面的法律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法于1998年11月4日九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通过。
实践证明,该法对于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保障农民当家作主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民主意识的加强,在罢免村委会委员程序运用该法时遇到一些问题,暴露出个别条款内容规定不够具体、缜密,基层难以操作;还有一些重要内容该法中没有规定,亟待补充完善,以便为实行村民自治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
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罢免程序方面的缺陷1999年3月6日,哈尔滨市松北镇集乐村的村民投票罢免了“村长”董寿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11月正式颁布以来,中国第一起村民依法罢免村委会主任事件。
“罢免权是监督权的最高表现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发生了几百起村委会罢免案,2002年全国罢免村委会成员的案例有一千多起。
有的是村主任被罢免,也有的是罢免了整个村委会班子。
罢免权是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有选举权的村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民主权利,村民有选举权又有罢免权才真正体现了村民是自治主人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和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庄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农村基层权力运行的依据和实践,负责代表和服务村民的利益,维护村民特定合法权益。
第三条农村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和服务村民,协助村民行使管理自治权,组织并监督基层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活动,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推动村民自治建设。
第四条农村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为选举产生的全体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及其其他成员。
第二章村民代表大会第五条村民代表大会是村庄居民根据村民数和人口分布情况选举产生的基层民主机构,是农村村民的利益代表和决策者。
第六条村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权:(一)选举与罢免村民委员会主任及其他成员;(二)讨论并决定农村重大问题和政策;(三)审议并批准村民委员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报告;(四)决定村庄基本建设项目及资金分配;(五)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追究其职责不履行和权力滥用的责任;(六)收回村民委员会主任和其他成员的职务;(七)其他需要行使的职权。
第七条每个村庄设立一个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3年,届满后换届选举。
第八条村民代表大会由全体村民组成,由村民代表、村民委员会主任、公安人员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组成。
第九条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或决定,由村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签发。
第十条村民代表大会按年度召开一次,必要时由村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召集临时会议。
第三章村民委员会第十一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
第十二条村民委员会主席是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人,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与村民代表大会一致。
第十三条村民委员会主席具有以下职责:(一)组织村民代表大会及其主席团的各项工作;(二)召集和主持村民委员会的会议;(三)决议执行的组织和监督;(四)代表村民委员会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情况。
如何选举村委会导读:本文是关于如何选举村委会,希望能帮助到您!如何选举村委会于伏海今天,本律师想谈谈村委会如何选举的问题。
第一,村委会的组成和任期。
村委会的全称是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据此,我们可以说,村支部书记即村支书不是村委会成员,村支部书记,是中共在农村设立的党支部的书记,也就是说村支书只是中共的成员。
但是,因为在目前的中国,中共几乎领导一切,所以,中共在农村设立党支部,也几乎是领导一切,对此,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这样说的: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
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第二,村委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一),选民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一)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二)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三)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
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户籍不在本村的人,只要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向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提出希望参加选举的申请(最好是书面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就可以参加本村的村委会选举了。
但是,参加了居住村的村委会选举,就不能再参加户籍所在村的村委会选举了。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1998.06.22•【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1998年6月22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我受国务院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作如下说明:按照宪法规定,在农村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农村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方面。
1987年1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根据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授权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法),自1988年6月1日起试行。
10年来,试行法对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村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实践证明,试行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是正确的,试行很有成效。
但是,由于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农民的民主意识还有待增强,加上一些农村干部没有充分重视和认真贯彻试行法,试行法执行的情况差别很大。
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欺压群众、腐化堕落、损害广大农民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甚至相当严重。
修订试行法,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关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的精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迫切需要的。
为此,国务院法制办、民政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总结10年来村民委员会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并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的意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
修订草案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试行法确定的村民自治、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原则,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主要在选人、议事、监督三个关键环节上对试行法作了补充、完善。
第九届村委会选举参考样(表)式1.村民选举委员会成立公告样式:村成立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告(第号)根据《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有关规定,经村民会议(村民小组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提名推选,产生本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
现将组成人员公布如下:主任:成员: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章)年月日2.村委会换届选举选民登记公告样式: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告(第号)根据县(区)、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统一部署,本村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日为月日,选民登记工作定于月日开始,月日榜公布选民。
经登记确认有选民资格的居民,即可参加投票选举。
望村民互相转告,做好准备,届时进行登记。
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章)年月日3.村委会重新确定选举日(选举时间、地点)公告样式: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告(第号)本村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选举日(或选举时间、地点),原定为月日(原定为时地),因故无法如期(或如地)组织投票选举,经报请乡(镇)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同意,选举日(选举时间、地点)更改为月日(或时地)。
望选民互相转告。
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章)年月日4.村民选举选民榜公告样式: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告(第号)现将经过登记确认的本村选民公布如下,如有错漏,请于月日前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凡逾期未登记的视为放弃选举权利。
第一村民小组:第二村民小组:……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章)年月日5.选民补正榜样式:选民补正榜(第号)根据《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村选民榜公布后选民增减情况作如下补正:增加的:减少的:特此公布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章)年月日6. 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资格条件公告样式:村第九届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告(第号)根据法律法规以及本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方案,结合本村实际,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我村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具有以下资格条件:1、………………2、………………3、……………………。
罢免县、乡级人大代表的工作程序与思考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也逐步体现出来,如选民联名罢免直接选举的县、乡级人大代表的事,已在一些地方出现。
笔者认为,《选举法》虽然对这方面有明文规定,但具体操作程序还不够明确。
因而在组织实施中,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
选民联名提出罢免县、乡级人大代表的书面要求后,县级人大常委会应当着手进行的工作程序根据《选举法》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的规定,选民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罢免县、乡级人大代表的要求。
笔者认为,县级人大常委会机关的代表工作部门接到3O人以上的选民提出的罢免县、乡级人大代表的书面要求后,应按以下程序办理:1.向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分管代表工作的副主任汇报。
2.由主任会议研究确定组织罢免代表工作的负责人,主持罢免代表工作,主持人可以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也可以是人大常委会机关代表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
为便于各方组织协调,一般应由分管代表工作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持为宜。
3.为了防止个别人或少数人伪造选民联名现象,县级人大常委会机关接到选民30名以上联名罢免县、乡级人大代表的书面请求后,应对联名选民进行核实。
起码应有30人以上出于真实的意愿,罢免案方可成立。
同时,还要对选民提出的罢免理由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核实。
如果罢免要求成立,应立即着手准备表决;如果罢免要求确实由于误解和对情况不了解所致,应向有关选民把问题解释清楚,由选民决定是否撤回。
代表没有违纪违法行为,但只要选民不信任,有选民30人以上联名书面提出罢免请求,罢免案也应成立。
4.与被联名要求罢免的人大代表见面,让他们根据选民提出的罢免理由写出申辩材料。
5.成立罢免代表工作领导小组。
因为罢免代表是在原选区的全体选民中进行投票表决,牵涉面大、组织工作复杂。
解读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解读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一、关于村委会组织法涉及到的几个概念;二、村委会组织法的立法过程;三、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呈现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织法》)于1987年制定,88年6月试行,98年11月第一次修订,2010年10月28日第11届全国人大第17次会议进行了第二次修订。
这部牵涉到10亿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法律,总结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多年来进行村民自治的实践,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
一、关于《村委会组织法》涉及到的几个概念要真正了解村委会组织法,首先要弄清楚“村”、“村民”、“本村村民”、“村民委员会”和“组织法”这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村?目前我国的村有两种:自然村与建制村。
自然村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自然聚集。
“建制村”是相对于自然村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乡镇以下的区域划分的单位。
在许多地方,建制村与自然村是重叠的。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了解,就是“行政村”一词。
“行政村”曾经有确定的内涵,是指“我国革命根据地以及建国初期部分地区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域”。
1954年乡政府成立后,行政村撤消。
所以,现在就不存在“行政村”这个概念。
(二)什么是村民?什么是村民,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定义。
“村民”通常的理解是农村居民或居住在农村的居民。
过去人们认为,村民是具有农业户口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这种理解和认识是片面的。
现在提倡户籍改革,打破城乡界线,“村民”相应的界定也发生了变化。
当前对村民的理解剥离了村民农业户籍和农民职业特征,既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也不违背法律的规定。
村委会组织法中多次提到“本村村民”,那么“本村村民”又是什么呢?(三)什么是本村村民?一是户籍在本村的居民,二是户籍虽不在本村但现在本村居住且在本村已经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可视作本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