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25
玉米生育时期与生育阶段玉米从播种到新生子粒成熟,要经历发芽、出苗、拔节、抽穗开花、成熟等一系列阶段性变化,这一整个过程就构成了玉米得一生,所经历得天数称为生育期。
玉米一生有5个时期与产量密切相关,一、发芽出苗期(从种子萌动至第1片叶出土)(一)主要生育特点种子播下之后,当温度、水分、空气得到满足时,即开始萌动。
当胚根突破胚根鞘露白时,即很快长出,一般先出胚根,后出胚芽。
胚芽得最外层就是一个膜状得锥形套管,叫胚芽鞘,它能保护幼苗出土时不受土粒摩擦损伤,出苗时它像锥子一样尖端向上,再靠胚轴得向上伸长力,使得胚芽顺利地升高到地面,这就是玉米比其她作物更耐深播与较易出土得原因、胚芽鞘露出地面见光后便停止生长,随之第一片叶破鞘而出,当第一片叶伸出地面2cm时即为出苗、(二)对环境条件得要求影响种子发芽出土得主要因素就是温度与水分。
温度:幼苗发芽得最低温度为6-7℃,在这个温度下发芽缓慢,种子在土中时间长,易受病菌侵害而感病烂种,出现病株与缺苗。
发芽最适温度为10-12℃,最快温度为25-30℃,最高温度为44—50℃。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芽出苗速度加快,但在高温下发芽容易受阻。
水分:水分对发芽十分重要,幼苗种子吸收水分达到自身重量得45%—50%时才能发芽。
发芽出苗期要求土壤适宜含水量应占田间最大持水量得65%-70%、温度与水分适宜时,播种至出苗大约需18-20d。
当遇到低温、干旱或播种过深,播种到出苗最长时间可达25-30d。
(三)栽培技术要点发芽出苗期就是玉米一生得始期,此期生育好坏对后期生育及产量有直接影响。
因此要保证播种质量,让种子从落地时开始就有一个良好得土壤环境,为培育齐苗、全苗、壮苗打下基础。
1、精细整地精细整地就是保证播种质量得重要措施,最理想得就是秋整地。
秋整地得好处就是土壤经过秋冬冻融交替,结构得到改善,便于接纳秋冬雨水,有利于保墒。
春整地容易失墒,土块不易破碎,影响播种质量。
第三章作物的⽣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三章作物的⽣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节作物的⽣长发育作物的⽣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殖⽣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起的。
⼀、作物的⼀⽣(⼀)作物的⽣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育期,以天数表⽰。
对于以收种⼦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般将出苗⾄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育期。
经常采⽤育苗移栽的作物,如⽔稻、⽢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育期分为苗床(秧⽥)⽣育期和⼤⽥⽣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类作物、牧草、绿肥、⽢蔗、甜菜等,⽣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作物的⽣育时期在作物的⼀⽣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个⽣育时期。
⽬前,各种作物的⽣育时期划分⽅法尚未完全统⼀。
⼏种主要作物的⽣育时期如下:⽲⾕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黄、红⿇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艺成熟期,种⼦成熟期⽢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蔗萌芽期,苗期, 分蘖期,蔗茎伸长期, 成熟期对于不利⽤分蘖的作物如⽟⽶,⾼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说明,还可将个别⽣育时期划分更细⼀些。
⽐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作物的⽣长发育特性作物的⽣长和发育过程⼀⽅⾯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4、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5、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7、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9、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10、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11、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2、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13、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与该面积上生长的总叶面积的大小之比。
14、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15、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
主要作物生育时期划分引言在农业生产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准确的划分和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作物生育时期的合理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农民的种植管理和进行农业生产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主要作物生育时期的划分方法和具体内容。
方法确定作物生育时期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自然生育期法和温度积温法。
自然生育期法自然生育期法是根据作物在自然环境下完成生育过程的需求,将整个生育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常用的自然生育期划分方法有:发芽期、幼苗期、抽穗期、开花期、结果期等。
温度积温法温度积温法是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来划分生育时期。
温度积温法将作物生育过程划分为冻结期、低温期、幼苗期、抽穗期、开花期、结果期等,其中以抽穗期、开花期和结果期为主要划分依据。
主要作物生育时期划分水稻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育时期的划分对农民的种植决策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发芽期:从播种开始,种子吸水膨胀,胚芽逐渐生长出地面,形成幼苗。
•分蘖期:幼苗逐渐分蘖,形成一个个苗儿。
•生长期:苗儿继续生长,茎秆逐渐加粗,叶片变绿,根系发达。
•抽穗期:植株停止生长,开始抽穗,形成花序。
•开花期:花序逐渐开放,花粉散发出来进行传粉。
•结实期: 授粉后,花粉与柱头结合,开始结果。
小麦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育时期的划分也对农民的种植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发芽期:从播种开始,种子吸水膨胀,胚芽逐渐生长出地面。
•幼苗期:幼苗继续生长,形成苗叶和苗根。
•分蘖期:幼苗逐渐分蘖,形成多个麦穗。
•抽穗期:麦穗逐渐抽出,开始形成花序。
•开花期:花序逐渐开放,进行传粉。
•结实期:完成受精,麦穗开始成熟,形成麦粒。
玉米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生育时期的划分对农民的种植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发芽期:从播种开始,种子吸水膨胀,胚芽逐渐生长出地面。
•幼苗期:幼苗继续生长,形成苗叶和苗根。
•生长期:植株不断生长,茎秆逐渐加粗,叶片变绿。
•抽雄期:玉米植株开始抽出雄穗,产生花粉。
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介绍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介绍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有所不同,今天小编本着让玉米更加高产的原则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玉米的生育期介绍玉米从出苗至成熟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玉米生育期的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度等有关。
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晚熟品种生育期较长;播种期早的生育期长,播种期迟的生育期短;温度高的生育期短,温度低的生育期就长。
玉米的生育时期介绍在玉米一生中,由于自身量变和质变的结果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不论外部形态特征还是内部生理特性,均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这些阶段性变化,称为生育时期,如出苗、拔节、抽雄、开花、吐丝和成熟等。
各生育时期及鉴别标准如下。
(1)出苗期幼苗出土高约2cm的日期。
三叶期:植株第三片叶露出叶心3cm。
(2)拔节期植株雄穗伸长,茎节总长度达2~3cm,叶龄指数30左右大喇叭口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雄穗进入四分体期,叶龄指数60左右,雄穗主轴中上部小穗长度达0.8cm左右,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
小喇叭口期:雌穗进入伸长期,雄穗进入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46左右(3)抽雄期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
(4)散粉期植株雄穗开始散粉。
(5)抽丝期植株雌穗的花丝从苞叶中伸出2cm左右。
子粒形成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体积基本建成,胚乳呈清浆状,亦称灌浆期。
乳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迅速增加并基本建成,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
蜡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接近最大值,胚乳呈蜡状,用指甲可划破。
(6)完熟期植株子粒干硬,子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
一般大田或试验田,以全田50%以上植株进入该生育时期为标志。
玉米的种植方法(一)选用优良品种近年推广的高产饲用品种有:南校968、南校18、迪卡007,甜玉米有玉美头802、华珍,糯玉米有玉美头601等。
(二)整地播种1、播期。
春播一般在2月底~3月上旬,秋播7月底~8月上旬。
2、选地。
农作物生育期及需肥规律一、小麦(一)生育期1、播种期: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由于冬季气温由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提早而成熟期推迟。
生育期自南向北逐渐延长。
2、出苗期:小麦第1片真叶露出地表2~3cm时为出苗,我省10月上中旬。
3、三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叶伸出2cm左右的日期。
4、分蘖期:田间50%以上麦苗第1分蘖露出叶鞘2cm左右。
5、越冬期: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回升,麦苗仍缓慢生长。
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
6、返青期:50%以上麦苗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安徽省大约为2/10。
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
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0cm时为拔节期。
安徽省一般为3/10左右。
9、孕穗期(挑旗期):全田50%茎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
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时。
安徽省为4/20左右。
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丝伸长,花粉粒散出。
12、成熟期:包括乳熟期(15d左右)、蜡熟期(5~7d)和完熟期。
(二) 需肥规律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一般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氮,磷,钾的绝对量增加,而单位干物质含有量渐趋减少。
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含有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小麦各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为给小麦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还必须了解小麦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
1、小麦从出苗经过分蘖到拔节,是苗期阶段。
适期播种的小麦从播种到出苗约5-6天,小麦在幼苗建成过程中从种子萌发、出苗到三叶期以前,生长消耗的物质主要依靠种子胚乳中贮存的养分。
从小麦第一片绿叶伸出芽鞘后,植株就由胚乳营养向独立营养过渡,根系就已经开始从土壤中吸取矿物质营养;由于苗期阶段植株生长量小,吸收养分的绝对量不大,直到麦苗起身前,体内积累的氮,磷、钾还不到小麦一生吸收总量的1/5;当第三片叶出现,小麦就彻底转向独立营养,一般由出苗到三叶期需12-15天。
农作物生育期及需肥规律一、小麦〔一〕生育期1、播种期:播种日期,以月 /日表示.由于冬季气温由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提早而成熟期推迟.生育期自南向北逐渐延长.2、出苗期:小麦第1片真叶露出地表2〜3cm时为出苗,我省10月上中旬.3、三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叶伸出2cm左右的日期.4、分篥期:田间50%以上麦苗第1分篥露出叶鞘2cm左右.5、越冬期: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上升,麦苗仍缓慢生长.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6、返青期:50%以上麦苗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安徽省大约为2/10.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 1.5〜2.0cm时为拔节期.安徽省一般为3/10左右.9、孕穗期〔挑旗期〕:全田50%茎篥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时.安徽省为4/20左右.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丝伸长,花粉粒散出.12、成熟期:包括乳熟期〔15d左右〕、蜡熟期〔5〜7d〕和完熟期. 〔二〕需肥规律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 一般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 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氮,磷,钾的绝对量增加,而单位干物质含有量渐趋减少. 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含有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小麦各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 为给小麦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还必须了解小麦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1、小麦从出苗经过分篥到拔节,是苗期阶段.适期播种的小麦从播种到出苗约5-6天, 小麦在幼苗建成过程中从种子萌发、出苗到三叶期以前,生长消耗的物质主要依靠种子胚乳中贮存的养分.从小麦第一片绿叶伸出芽鞘后,植株就由胚乳营养向独立营养过渡, 根系就已经开始从土壤中吸取矿物质营养;由于苗期阶段植株生长量小,吸收养分的绝对量不大, 直到麦苗起身前,体内积累的氮,磷、钾还不到小麦一生吸收总量的1/5;当第三片叶出现,小麦就彻底转向独立营养,一般由出苗到三叶期需12-15天.进入生长中期以后,吸收进程明显加快、吸收量也迅速增加.苗期〔冬小麦还包括越冬和返青两个时期〕阶段小麦幼苗是以生长分篥和根系为主,良好的养分条件可使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旺盛,加速有机物质的合成,促使提早分篥.一般早生的分篥都有兴旺的根系, 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水平强. 提早分篥有利增加有效分篥数和形成大穗, 为以后提升单位面积产量打好根底. 苗期适量的氮素可以促进分篥 ,增强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分篥期如果缺氮,那么幼苗生长细弱,叶色淡,叶片狭小,分篥少,次生根发育不良.但氮素不宜过多,过多时会产生以下不良影响:第一,幼苗强烈分篥,迟生的细小分篥到后期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常不能抽穗,成为无效分篥,影响产量;第二,使幼苗茎叶生长过旺,早期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以致茎秆软弱,容易倒伏;第三,土壤中含氮的无机盐类如果浓度过高,往往抑制根系的发育, 影响对养分的吸收, 且由于地上局部的生长大大超过了根系的发育,对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不利.因此, 小麦苗期应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以到达提早分篥并限制无效分篥的目的. 小麦苗期的磷、钾营养也具有重要作用.磷能促进植株体中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 使麦苗早分篥、早生根,根系发育健壮.如果磷素缺乏那么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水平降低,光合作用削弱,分篥减少, 根系发育受到抑制. 钾素可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转化,在氮、磷素的配合下,增强钾素营养可使幼苗的分篥节中贮存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单糖和双糖类〕.苗期的养分状况不仅对小麦的营养器官有影响,并且对穗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这个时期有良好的养分条件, 可以促进穗原始体的形成, 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并提升成穗率.群众称小麦是胎里富〞的庄稼,充分说明小麦苗期营养的重要性.2、小麦从拔节经过孕穗到抽穗,是形成麦穗的主要时期,所有的分篥,一局部抽穗成为有效分篥,另一局部就在这一时期逐渐死亡成为无效分篥. 与此同时,由于气温逐渐升高,茎秆和叶片的生长也日益旺盛, 对养分的吸收量较前一阶段增多. 因此,拔节到抽穗期间的养分状况,对小麦有效分篥的多少和穗子大小〔包括小穗数和小花数的多少〕具有决定意义.增强氮素营养,可以促进茎叶生长,增强穗部器官的形成,使每穗生成更多的小穗和小花, 从而使麦穗增大;氮素缺乏,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 以致植株矮小,茎叶细弱.但拔节期正是小麦茎秆基部第一、二节间开始伸长的时期,如果氮素供给过多、过猛,那么引起茎叶徒长,使茎部节间分生组织的活动时间延长, 茎细胞的伸长过程大为增强, 细胞变长,细胞壁变薄,降低了茎秆机械组织的巩固性, 因此容易倒伏和遭受病虫害.另一方面,土壤养分被生长过旺的茎叶所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分配失调,不能正常供给幼穗发育的需要, 使穗子变小.因此,在拔节期应适当供给氮素营养,做到既能促进生育,又要预防徒长. 磷素对穗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能增加花粉和胚珠的可孕性,提升结实率.拔节后小麦对钾的吸收最为旺盛,充足的钾素可促进茎秆机械组织的形成,增强茎秆的坚韧性,预防倒伏.在穗部形成的后期〔孕穗期〕,叶片生长已趋缓慢,此时每穗的小穗数已定,所吸收的养分首先供给幼穗中部和小穗的第一、二小花.如果养分缺乏,穗顶部和基部的小穗与第三花以上的小花,常不能结实.养分充足时,可以减少不孕小穗,增加结实粒数.3、小麦从抽穗,开花以后,经过灌浆到成熟,是形成籽粒的时期.在开花期小麦植株内部物质新陈代谢作用最为旺盛, 需要较多营养物质的供给 .在灌浆以后,籽粒中养分的积累虽然一局部是依靠营养器官的转移, 但仍需要继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 因此在这一阶段也必须有良好的营养条件,以增加粒数和粒重.适量的氮素可以促进剑叶和顶部第二,三叶片的生长,使植株在后期具有较大的叶面积, 把光合作用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而更多地积累营养物质,增加籽粒的重量和蛋白质含量. 但是氮素过多那么会过分增强叶子的合成作用, 抑制了水解作用,有机物质从茎叶转移到籽粒的过程受到阻碍, 引起植株的贪青晚熟,千粒重反而降低,同时也增加了倒伏的可能性. 籽粒形成期的磷、钾养分可以促进茎叶中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的转化和转移,并增强籽粒中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灌浆和成熟.可见,小麦一生中对氮素的吸收通常出现两个顶峰:一个是从分篥到拔节前;另一个是拔节到孕穗,这个时期植株迅速生长, 需要量急剧增加, 吸氮量是各生育期中吸肥最多的时期.第二个顶峰期,整个吸收进程往往延续到成熟期才结束;对磷、钾的吸收,随着小麦生长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多.磷素的吸收比拟平稳, 在挑旗以前慢于氮素, 以后的积累速度相对加快,全部吸收过程与氮素一样,根本上持续贯穿小麦的一生;相比之下, 钾素的吸收顶峰出现最早,麦苗起身以后,体内积累的钾素就大量增长, 到开花前后已经到达最大值, 但在籽粒建成阶段,植株体内的钾素含量有明显的下降, 到成熟时的最后积累量一般只相当于最大值的70〜80%以下.日吸收量以孕穗、开花期最多,后期需钾较少.小麦高产不仅要求某一营养元素的绝对含量高,也要求营养元素之间有一个适宜的比例, 特别在营养需求的关键时期更为重要.因此在小麦的配方施肥上,不仅要求各营养元素的量要适宜, 它们之间的比例也要适宜,平衡施用各种肥料.安徽省小麦幼穗分化历程〔月 /日〕不同施肥对小穗小花退化和结实的影响二、水稻〔一〕生育期1、幼苗期:种子萌动开始至3叶期.2、分篥期:从4叶期到开始拔节.3、拔节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出穗,一般30d左右.4、结实期:从出穗开花到谷粒成熟,一般为25〜50d之间.〔二〕安徽省稻作区划1、沿江稻区:包括沿江两岸以土于田为主的稻区.2、江淮丘陵稻区:缓坡岗地,土质较差,自然肥力缺乏.3、淮北稻区: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栽培前景广阔.4、皖南和皖西稻区:山区特点,以林、茶为主.〔三〕需肥规律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随生育进程而不同,一般苗期吸收量不多, 随着移栽返青,长叶、分篥,发根营养体逐渐增大,吸肥量也相应提升,到抽穗前达最高,以后又逐渐减少.各生育时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随不同类型品种而异,而且受施肥水平、不同营养元素和灌溉等条件的影响.对氮的吸收,以返青后至分篥盛期最高,吸氮量约占总量的50〜60%,幼穗发育期次之,约占30〜40%,结实成熟期仅占吸氮总量的10〜20%左右.但明显看出杂交稻后期吸氮量高于常规稻,这是因杂交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仍很强之故. 季节不同吸氮情况也不一样.一季中稻,由于大田营养生长期较长, 一般出现分篥期和幼穗分化期两个吸肥顶峰, 约在移栽后20天,出现第一个吸氮顶峰,每日每亩吸氮量为0.1〜0.15千克,以后有所下降,到35天以后又迅速增加,到60天时出现第二个吸氮顶峰,每日每亩吸氮0.2〜0.25千克.而早稻因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开始时期重合,只有一个吸氮顶峰,出现在移栽后8〜9天,即分篥盛期和幼穗分化期,且持续时间约1周,每天每亩吸氮量0.3〜0.35千克,比移栽初期和生育后期高2〜3倍.双季晚稻由于营养生长期大局部在秧田期度过, 栽后10天开始迅速吸氮,至20天到达顶峰,每天每亩吸氮量为0.2〜0.3千克,比单季稻同期吸氮量高一倍.对磷的吸收,都以幼穗发育期为最高,占总吸收量的50%左右〔一季中稻比早,晚稻略少〕,分篥期次之.一季中稻在分篥期吸磷量比早、晚稻多.结实成熟期仍吸收相当数量的磷〔约占总量的15〜20%〕,晚稻比早稻需磷多.对钾的吸收,以抽穗前最多,达90%以上,抽穗后吸收量很少,在分篥盛期,中稻吸钾比早、晚稻多;拔节到抽穗期中稻吸钾量又比早、晚稻少.同是中稻,品种不同,各生育期吸钾量也不一样.杂交水稻以分篥盛期至孕穗初期, 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多,其次是移栽至分篥盛期,齐穗后亦能吸收较多氮、磷、钾,故在栽培治理上不仅要施用篥肥、穗肥,还应看土、看苗补施粒肥.气候条件不同,水稻各生育期吸肥规律不同.温暖地区在移栽至幼穗形成期吸收养分较多,其籽粒形成的养分来源靠出穗后供给多;而严寒地区籽粒形成的养分主要靠出穗前蓄积的养分供给.因此,在温暖地区栽培水稻应限制基肥、篥肥用量,以免前期生长过旺,注意后期追肥,以免早衰;而严寒地区,那么应重施基肥和篥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根据上述吸肥特点, 结合产量构成三因素形成时期, 在进行合理施肥时, 必须注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增加穗数的施肥适期:以基肥和有效分篥期内追施的促篥肥效果最大,对于迟熟品种于幼穗开始分化时追一次肥, 有保篥增穗和促花的作用.增加每穗粒数的施肥适期: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 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在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可预防颖花退化称保花肥.钾肥效果优于氮肥. 对于生育期较长和大穗型的品种, 促花〞、保花〞肥均对增粒效果显著.应当指出,穗肥除直接增加粒数和库容积外,还有增加稻株最后3片叶的含氮量,预防叶片早衰及根系活力下降,增加粒重,减少空枇率的作用.前期施肥少,穗肥施用可提前,前期营养水平高,穗肥施用可移后.提升粒重和结实率的施肥适期, 据试验,中粳在花粉母细胞形成和减数分裂期前后追肥粒重最高,而在幼穗分化期施肥的粒重最低.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近些年来在孕穗至齐穗期,叶面喷氮或磷,或三要素混合液,对增加粒重及结实率都有很好效果, 特别对生育期长的常规稻、杂交稻品种及沙泥田、温热地区栽培的水稻效果更明显,一般增产2〜10%.综上所述,根据西南三省目前的情况, 大多数地区土壤肥力不高, 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 氮、磷、钾含量也较低而失调,局部地区出现缺乏硼或铝、锌等微量元素,绝大局部地区施肥水平不高,一般只重施底肥,迟施或不施篥肥,穗、粒肥施用更少.在云南、贵州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及高山地区局部稻田无施肥习惯. 在肥力较高及肥源充足地区, 又常因早期施肥过多,使成穗率降低,穗、粒结构也不理想.因此施肥时都应注意在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的根底上,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在肥力,肥源都较差的地区,应在重施底肥的同时,早施篥肥,适时少量施用穗肥, 对增产有利,在肥力较高、肥源充足地区, 在施足底肥后可少施或不施篥肥,酌量施用穗肥,在温凉及高寒地区早春温度较低肥效慢, 应早施重施篥肥,随着气温升高,肥效发挥较好,只要基肥充足,穗、粒肥应限制,以免贪青迟熟.而低热河谷地区及湿热地区,早春土温上升快,可少施篥肥,中、后期肥力缺乏, 应注意穗、粒肥施用,对于缺乏微量元素的稻田应早补给,预防水稻坐死〞迟发. 水稻吸钾量的多少,因品种、产量水平和土壤供钾水平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 根据四川和南方诸省多年的试验研究, 一般每生产100千克稻谷需吸收纯氮为2.14〜2.39;吸收五氧化二磷0.83〜1.13千克;吸收氧化钾2.5千克左右,其变幅在2.0〜3.5千克之间.氮磷钾吸收的比例为1:0.3〜0.6:0.9〜1.5范围之间.不同产量水平水稻的吸钾量不同.一般来讲, 水稻产量越高,吸钾也越大.亩产量低于333千克,每生产100千克稻谷,吸钾量为2.23千克;产量高于467千克,每生产100千克稻谷,吸收纯氮2.34千克,五氧化二磷为1.37千克,氧化钾为3.31千克;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比例为1:0.59:1.41.施肥原那么是稳氮磷增施钾肥,在缺硅和锌的土壤上配施硅肥和锌肥. 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切实到达平衡施肥的要求,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具体方法是,因水稻品种、土壤肥力和耕作制度茬口的不同, 亩施纯氮7〜11千克,五氧化二磷3.5〜5.5千克,氧化钾5〜11千克.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7〜1为宜.在此范围内,肥力高的土壤、需肥量较小的品种、稻油两熟茬口的稻田,施肥量应偏低;土壤肥力低、需肥量大的品种、稻麦两熟茬口的稻田,应偏高.重施底肥,底肥应占总施肥量的60%,苗肥占20%,穗肥占20%.穗肥宜在主茎幼穗分化进入第m期〔即幼穗长0.8厘米左右〕时施用最好.在此根底上,在缺硅土壤和缺锌土壤上配合施硅肥和锌肥, 其效果最好.据四川稻瘟病高发区蒲江县试验结果说明:钾与硅肥配合使用,更能显著的减轻稻瘟病的发病率及危害程度,使水稻亩增稻谷149.0千克左右,增产30%以上.以亩施含有效硅50〜60%的硅酸钠8〜10千克为佳,亩施硅酸钠超过10千克,其效果显著下降.在缺锌土壤上,应亩施硫酸锌1〜2千克作耙面肥或每亩用硫酸锌0.5千克沾秧根.如果水稻在缺锌土壤上出现病症时,用0.01〜0.15%的硫酸锌或氧化锌溶液作叶面肥喷施1〜2次,每隔7〜10天一次效果较好.三、棉花〔一〕生育期1、播种出苗期:种子播种到子叶出土并展开的时期.一般8~15天.2、苗期:从出苗到现蕾的时期.一般40~45天.3、蕾期:从现蕾到开花的时期.一般25~28天.4、花铃期:从开花到吐絮的时期.一般50~70天.5、吐絮期:从开始吐絮到全田收花根本结束.一般75天左右.棉花“三桃〞:1、伏前桃:一般指7月15日之前所结的成铃,南方7月20日前.2、伏桃:一般指7月16日〔南方7月21日〕到8月15日期间所结的成桃.3、秋桃:是指8月16日以后所结的有效铃.〔二〕安徽省棉区1、淮北棉区:包括淮河以北的亳州市、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及淮南市的沿淮地区.2、江淮丘陵棉区:包括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巢湖市丘陵地区.3、沿江棉区:包括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州市、巢湖市沿江土于田及四个国营农场.〔三〕需肥规律氮、磷、钾三要素在棉花生产中的作用.氮素对棉花的作用最明显,时间也最长, 从幼苗开始直到开花结铃期,都需要适量的氮素供给.氮素供给适量,棉花叶色深、植株健壮、蕾铃多、产量高、品质好.如果苗期氮素供给过多,会引起棉花徒长,如果中期氮素供给不足,棉叶会变黄变小、脱落多,造成后期早衰,产量低.中后期供给氮素过量,会引起棉花疯长,从而降低品质,严重影响产量. 磷素在棉花生育前期能促进根系发育,壮苗早发,对早现蕾早开花有重要作用,且在后期有促进早熟、增加铃重、提升品质作用.钾素能起到健枝壮秆和增加反抗不良因素的作用.钾素缺乏时,植株易感病,叶片变红,提早枯死.棉花红叶茎枯病主要是缺钾造成的.据试验,每生产百公斤皮棉约从土壤中吸收氮13.35公斤、磷4.65公斤、钾13.35公斤.我们的试验结果是亩产百公斤籽棉从土壤中吸收氮5公斤、磷1.8公斤、钾4.6公斤,上述结果比拟接近.棉花不同生育期吸收养分的数量是不同的.据研究, 苗期吸收N、P、K的数量分别占全期总量的5%、3%、3%左右,从现蕾到初花期分别为11%、7%、9%,从初花期到盛花期到达顶峰, 分别是56%、24%、36%,从盛花到始絮分别是23%、52%、42%, 吐絮后显著下降,分别为5%、14%、10%.由此可看出,棉花一生中各生育期的需肥规律是:吸肥顶峰期在花铃期, 氮肥吸收顶峰期在盛花期, 磷钾吸收顶峰在盛花期至吐絮期.〔四〕棉花平衡施肥技术1.施足底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施优质农家肥4000公斤左右.饼肥50公斤左右、磷肥50〜70公斤、碳镂30公斤、氯化钾15〜20公斤,锌、硼各1公斤可与有机肥掺匀撒施.或者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另外,也可施52%棉花专用配方肥20公斤.2.轻施苗肥.棉苗移栽缓苗后,视底肥情况,追施一定量的化肥对促进壮苗早发有一定好处. 苗期一般以氮肥为主,每亩追施尿素2.5公斤、饼肥25公斤左右.3.稳施蕾肥.棉花现蕾后对养分的要求开始增加,蕾期吸收氮、磷、钾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11%、7%、9%,蕾期应追施一定数量的以尿基复合肥为主的三元复合肥 ,可满足棉株发棵的需要,但要预防肥多而引起徒长,故应掌握稳施、巧施.一般可在棉花现蕾初期亩追施氮、磷、钾各含15%的三元复合肥20〜25公斤.据试验,壮苗少施蕾肥比多施蕾肥增产 6.4%,弱苗多施蕾肥比少施增产8.4%,旺苗施蕾肥比不施减产10%,这说明蕾肥施与不施,施多施少非常关键.4.重施花铃期.花铃肥是棉花需要养分最多的时期,重施花铃肥对争取三桃〞有显著作用.追肥数量应占全生育期追肥总量的一半或更多一些.一般在棉花单株已结1〜2个棉铃时,亩追施52%棉花专用肥25〜30公斤、尿素10〜15公斤.施肥与棉株根部的距离以棉花果枝的长度而定,一般在离棉株主茎40厘米远的地方开沟深施并盖土.但具体操作时要因地制宜,对地力肥、长势旺的棉田要适当晚施. 对地力差、基肥少、长势弱的棉田要适当早施, 但此期追肥以80%以上棉株开花,并有1〜2个幼铃时追施为宜.5.补施盖顶肥.施盖顶肥主要预防棉花后期缺肥而早衰,争取多结秋桃和增加铃重.此时补施肥料一般不采取根部追肥, 多采用根外追肥.对缺氮棉田每亩可喷施1%〜1.5%尿素溶液50〜75公斤,或喷施雷力2000液肥,5〜7天一次,连喷2〜3次.对缺磷又缺钾或旺长贪青晚熟棉田7〜10天喷一次雷力2000液肥加雷力液硼混合液连喷2〜3次,以到达后期不黄叶、不落叶、不早衰、高产优质的目的.四、大豆〔一〕生育期1、种子萌发和出苗期:播种后4〜6天即可出苗.2、幼苗期: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前.一般20〜25天.3、花芽分化期: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也是分枝期.一般25〜30天.4、开花结荚期:从始花到终花.一般20〜30天.5、鼓粒期:从豆荚内豆粒开始膨大起直到最大的体积和重量时至.一般30〜40天.6、成熟期:叶片变黄脱落,豆粒脱水,呈现品种固有性状,种子含水降至15%以下,摇到植株荚内有稍微响声时,即为成熟期.安徽省大豆多为夏大豆,一般在6月上中旬麦收后播种,9月下旬以后收获.〔二〕需肥规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干物质积累过程相一致, 幼株吸收养分的速率慢,开花期以后增快,植株开始衰老,吸收速率降低.在籽粒开始形成以前,植株己吸收60%勺氮,55%勺磷和60%勺钾.大豆花芽分化后,才从土壤中吸收铝,鼓粒期根系和荚壳中的铝向籽粒中转移,并积累.1 .苗期至分枝期.大豆营养器官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花芽开始分化时期.此期缺氮、磷、钾任何一种元素,不仅初期生育受到抑制,即使以后恢复正常的营养条件,后期生育也不好.如苗期土壤中有足够的磷, 能增加花芽分化的数量.在施足基肥的根底上,以种肥为主,重施磷肥.有机肥料肥效长,且稳定,不仅能满足苗期至分枝期大豆吸收养分的需要,特别是符合大豆生育后期需肥多的要求. 在肥沃的土壤中直接施无机氮肥,增产效果不大,甚至多施氮肥会抑制大豆根瘤的生长, 降低固氮作用,反而减产. 2.开花期.需氮、磷、钾元素迅速增长.氮、磷、钾总量的2/3是开花期以后吸收的.此时期缺氮和钙那么花荚脱落率增高, 籽粒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可借助组织分析方法进行营养诊断:开花后期最上层长成叶的氮素含量 4.0%以下为缺乏,7.0%以上为过剩;磷元素含量0.15%以下为缺乏,0.8%以上为过剩;钾元素含量 1.25%以下为缺乏,2.75%以上为过剩.3 .结荚至鼓粒期.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根吸收的无机氮、根瘤固氮、茎叶暂存的氮都运向花荚.此期如氮、磷、钾供给缺乏,籽粒生产那么受到严重阻碍.从终花期以前10天到以后的3〜4周,是肥料氮素和共生固定氮素对籽粒生产效率最高的时期.氮素的吸收量每增加1克,籽粒的重量可增加15〜18克.此时,大豆营养主要靠前期施入的基肥或花期的追肥. 鼓粒期,尤其末期,氮、磷、钾从叶和茎局部转移到籽粒中,成熟的籽粒含有所吸收的总氮量的68%总磷量的73%总钾量的56%五、玉米〔一〕生育阶段1、苗期阶段:从出苗到拔节.一般春玉米约30天,夏秋玉米约25天.2、穗期阶段:从拔节到抽雄,历时20〜25天.3、花粒期阶段:从抽雄到成熟,历时约35天.安徽省玉米适宜播种时期为6月5日〜6月28日.〔二〕需肥规律。
农学概论--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1.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2.作物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称为生育期3.一般棉花将播种出苗到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生育期,将播种到全田收获完毕称为大田生育期4.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有:1)遗传特性2)温光条件3)栽培措施5.生长大周期用坐标表示时呈S型曲线,形成由慢到快再到慢的规律6.种子休眠原因:1)种皮厚,透气性差2)胚未完全发育3)后熟作用未完成4)抑制物质的存在7.解除种子休眠的措施:1)对种皮厚、透气差的种子,可采用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处理的方法2)因胚未完全发育和后熟作用未完成而休眠的种子,常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3)对于因抑制物质的存在而休眠的种子,可采用水浸泡、冲洗、低温等方法来解除其休眠8.作物以穗分化或花芽分化为界线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段,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则称为并进9.种子萌发的过程:1)吸水膨胀2)萌动3)发芽10.作物产量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11.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物(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重量称为生物产量12.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13.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14.禾谷类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1)穗数2)每穗实粒数3)单粒重15.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1)相互制约:一般是前期对后期的制约2)相互补偿:一般是后期对前期的补偿16.源:指光合作用供给源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主要是全部的营养器官库:光合产物储藏库或代谢库,是指储藏、利用或消耗有机物的器官流:光合产物的转运和分配,它与作物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转运速率有关17.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2)改革耕作制度,合理安排茬口3)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和措施4)提高光合效率,减少呼吸消耗18.作物品质: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19.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形态指标和理化指标20.对提供食物的作物,其品质主要包括使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对经济作物而言,品质主要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21.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商业品质22.小麦成熟的三个时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其中蜡熟期为小麦最佳收获期23.举例说明提高产品品质的途径有哪些?1)选用优质品种:随着育种手段的不断改进,品质育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粮棉油等主要作物的优良品种,有很多得到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