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每收缩一次排出的血量
- 格式:rtf
- 大小:4.62 KB
- 文档页数:1
一、单选题1、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减小,表示()。
A.膜通透性减小B.脆性减小C.脆性增加D.膜通透性增加正确答案:C2、一次性运动引起的血凝系统和纤溶系统()。
A.均抑制B.前者抑制,后者亢进C.前者亢进,后者抑制D.均亢进正确答案:D3、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A.骨髓B.扁桃体C.淋巴结D.脾脏正确答案:D4、()在免疫反应中起核心作用。
A.粒细胞B.巨噬细胞C.淋巴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正确答案:C5、()细胞被认为是体内最有效的吞噬细胞。
A.嗜酸性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碱性细胞D.单核细胞正确答案:B6、抗体一般由()细胞产生。
A.KB.TC.NKD.B正确答案:D7、蛋白质的呼吸商为()。
A.1B.0.8C.0.7D.0.85正确答案:B8、运动后因血糖下降导致的疲劳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B.代谢产物堵塞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能量衰竭学说正确答案:D9、运动性疲劳主要是乳酸造成的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B.能量衰竭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代谢产物堵塞学说正确答案:D10、运动性疲劳是由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B.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C.能量衰竭学说D.代谢产物堵塞学说正确答案:B11、疲劳时皮层中r-氨基丁酸浓度升高是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B.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C.能量衰竭学说D.代谢产物堵塞学说正确答案:B12、下列哪个不是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A.全面性原则B.安全性原则C.可逆性原则D.有效性原则正确答案:C13、有关健康体适能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运动时心率越高越好B.每天爬楼梯能提高健康体适能C.持续运动时间30min以上D.每周运动3-5次正确答案:A14、现代运动处方的运动形式不包括()。
A.力量性锻炼B.有氧耐力运动项目C.伸展运动与健身操D.极限运动正确答案:D15、下面哪个体适能不属于肌适能的内容()。
绪论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在刺激作用下具有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以及引起不可兴奋组织产生应激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称为兴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通过改变自身机能来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运输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而引起机体某些特殊生理反应的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靶细胞和靶组织:人体在体液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细胞称为靶细胞,被调节的组织称为靶组织。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非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非自动控制系统。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第2 / 6页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第3 / 6页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第4 / 6页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The evaluation of cardiac pump function)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以适应机体的代谢需要。
对心脏泵血功能进行评价,在医学实践中十分重要。
心脏在单位时间内的射血量是反映心泵功能的基本指标,但必须结合其他一些指标,才能对心脏泵血功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一)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简称搏出量。
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室舒期末期容积约为120~130ml,搏出量为60~80ml,平均约70ml。
由此可见,每次心脏搏动,心室只射出心室腔内的一部分血液。
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即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反映心室泵血的效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50~60%。
心脏在正常工作范围内活动时,搏出量始终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
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时,搏出量也相应增加,射血分数基本不变。
在医疗实践中,射血分数比搏出量更有临床意义。
例如在心室收缩功能减退而心室腔异常扩大时,其搏出量可能和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别,但它和已经增大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比例已不正常,射血分数明显下降,说明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
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简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等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乘积。
左右两侧心室在整个循环体系中呈串联关系,故输出量基本相等。
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次/分钟,平均搏出量为70ml(60~80ml),则每分输出量约为5L/min(4.5~6.0L/min)。
心输出量和机体代谢水平相适应,可因性别、年龄、身材大小和活动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检测参数的临床意义1.心脏功能:(15项)1)脉率(PR):此值反映每分钟脉搏波速率,亦即脉搏快慢情况,其单位是次/分.2)每搏心搏量(SV):指心脏每搏一次所排出的血量。
正常人的心搏出量为80—90毫升/搏。
3)每分钟心输出量(CO):指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量。
正常成人约6—10升/分。
4)心搏指数(SI):由于个体差异,所以对心搏血的供需关系是否平衡必须了解。
因此,这一指标即为反映这种关系的数值。
正常人约50—60毫升/搏/米2。
公式中的米2,为体表面积。
5)心脏指数(CI):为反映每分钟心脏搏血的供需关系,常采用此指标。
正常时此数值为3—7升/分/米2。
6)左心有效泵力(VPE):此指标系反映左心房有效搏血的收缩力量。
正常值约1.8公斤/搏左右。
7)左心能量有效利用率(EWK):这是指左心收缩时产生的能量能够提供给推动血液循环的势能百分率,正常时约为0.28—0.30。
8)心肌耗氧指数(HOI):这是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心肌的耗氧程度,耗氧程度愈高,意味着心肌负荷愈高。
此值受心率、血压和收缩期时值的影响。
心率快、血压高、收缩时值大者,耗氧亦多,反之则少。
通常其正常值为15—26 。
9)心肌耗氧量(HOV):指心脏每分钟消耗氧的毫升数。
此值受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影响,心率快,收缩力强时,耗氧即多。
其正常值为24—42ml/min。
10)左心搏功指数(LVWI):为左心搏动时每平方米表面积每搏所作的功。
根据牛顿力学原理,1克物体提高1米称之为1功,故本参数的实际含义是左心收缩推动的血液量达到每搏某一压力高度所作出的力学变化。
这是判断心脏负荷和功能状况的指标。
此指标受SV、收缩压和体表面积的影响。
SV、SP高时,作功就高,相反则低。
正常值约40—78g.M/搏/米2。
11)心肌血液供耗率(CMBR)或曰心内膜心肌存活率(EVR);此参数指每分钟心肌的实际血液供应量和消耗需要量之间的平衡比率,亦即供需能否平衡。
生理学基础总结绪论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
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
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第七章血液循环(一)填空题1、亚极量运动中,心率增加的幅度越大,体能水平越。
2、估算人体最高心率的经验公式是。
3、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第一心音标志着的开始,其发生主要是、和室内压力突然升高,使血液与心室壁振荡所致。
4、第二心音标志着的开始,其高低可反映的高低。
5、运动时最大心输出量的大小,取决于和的最高值,它是心泵功能的标志。
6、心率加快时,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其中以的改变最明显。
7、健康成年男子安静时的心指数为 L•min-1•m-2,运动时则随运动强度增大。
8、耐力训练可使心室腔舒张末期容积,心肌收缩力增强,故射血分数。
9、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有、、、、。
10、心肌的前负荷(初长度)常用和表示。
11、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和肌凝蛋白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12、运动时,心率的增加与密切相关,所以运动实践中常用心率作为评定的生理指标。
13、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这是由于的缘故。
14、自律细胞具有自律性,是因为它在期能除极化。
15、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最主要特征是有一个期,此期历时约,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的主要原因。
16、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和三个时期。
17、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以兴奋传导速度最慢,这使心肌收缩前有充分的。
18、正常成人静息时,每搏输出量平均毫升,射血分数为 %。
19、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是、、。
20、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血压,尤以最为明显。
21、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
22、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动脉收缩压为 mmHg,舒张压为 mmHg。
23、动力性运动时,中大量血管扩张,而内血管收缩,故总外周阻力,舒张压。
24、剧烈运动时肌肉血流量增加的非神经性调节的主要原因是肌肉本身代谢产物的和肌肉组织的。
25、微循环主要包括、、三类通路,其中是实现交换的主要场所。
26、剧烈运动时,机体所能达到的最高心率随年龄增长而,故通常用来估算最高心率。
问医生
无需注册免费咨询10分钟回复
其他 3 条热心网友回答
lileiaimei520 网友推荐 2010-11-26 23:11
每一次心跳,也就是说心脏每收缩一次排出的血量,称每搏出量,正常成人为60毫升~70毫升。
每搏搏出量乘以每分钟的心跳数为每分钟的排血量,称为心排血量。
心排血量与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适应,是衡量心脏泵功能的一个基本指标,它与人体的大小成比例,也可因性别、年龄及其它生理情况而不同。
如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5升~6升/分,女性平均低10%左右;而剧烈运动时可高达25升~35升/分。
决定心排血量的主要因素与心室收缩力、前后负荷状态、心率快慢、心室收缩协调性及心脏结构完整性是密切相关的。
前面提到每搏搏出量,它是如何测知的呢?我们知道,心室舒张末期,回心血液充盈量最大,此时心室容积称为舒张末期容积;心室射血期末,容积最小,称为收缩末期容积。
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之差,即为搏出量。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F),所以射血分数是由舒张末容积减去收缩末容积,除以舒张末容积而得来。
在评价心脏泵血功能时,射血分数比每搏搏出量和心排出量更为全面、准确。
它是反映心功能的一个指标,射血分数正常(正常值≥58%),说明心功能正常。
某些疾病引起的心肌收缩无力,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通过射血分数即可反映出来
思玉而刚 2010-11-26 23:17
正常。
陈紫焰 2010-11-26 23:18
健康成年人的射血分数是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