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心排血量[cco]监测的意义贾树山
- 格式:ppt
- 大小:5.78 MB
- 文档页数:46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临床应用秦学东;刘鹏飞;王泉利【期刊名称】《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年(卷),期】2018(006)001【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河北省三河市医院治疗的16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治疗的8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将PiCCO指导下强化液体管理治疗的8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心输出量(CO)以及胸腔内血管容量(ITB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心脏超声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动脉氧分压(PaO2)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用以评价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4、7 d的脑钠肽(BNP)水平;并记录ICU住院时间以及日均液体出入量.结果两组治疗后,CI、EVLWI、CO、ITB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Sd、LVEDd、FS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Sd、LVEDd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FS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O2显著升高,P(A-a)O2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高于常规组,P(A-a)O2低于常规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4、7 d的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观察组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均液体出入量显著高于常规组,ICU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指导下强化液体管理能够精确液体管理,有效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总页数】4页(P1-4)【作者】秦学东;刘鹏飞;王泉利【作者单位】三河市医院重症监护室,河北三河065200;三河市医院重症监护室,河北三河065200;三河市医院重症监护室,河北三河06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相关文献】1.B型钠尿肽测定在严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J], 吴斌;李玲文;吴高俊;计光;张海燕;卢中秋2.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J], 夏炳杰;施善阳3.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展望 [J], 张源波;郭凯;王玉红;陈冬梅;周荣斌;和渝斌4.重症超声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J], 侯兴志;李江泉;刘琴;刘颖娟;银芳;张玖文;王欣5.重症超声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J], 侯兴志;李江泉;刘琴;刘颖娟;银芳;张玖文;王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郑绍鹏;张牧城;徐芳媛;汪正光;方向群【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7(038)006【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附属黄山市人民医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收住的神经重症患者30例,根据是否应用PICCO监测分为观察组(14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运用PI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而对照组根据心率(HR)、血压、尿量、乳酸(LAC)及中心静脉压等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的平均动脉压(MAP)、HR、LAC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及90 d恢复良好率,同时比较两组存活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MAP、HR、LAC、疾病病种及危重程度(GCS、APACHE Ⅲ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MAP及24 h LAC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90 d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活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 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技术能提高神经重症早期的液体复苏效果,改善组织灌注,并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3页(P702-704)【作者】郑绍鹏;张牧城;徐芳媛;汪正光;方向群【作者单位】245000 安徽黄山皖南医学院附属黄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45000 安徽黄山皖南医学院附属黄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45000 安徽黄山皖南医学院附属黄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45000 安徽黄山皖南医学院附属黄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45000 安徽黄山皖南医学院附属黄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J], 杜刚2.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J], 夏炳杰;施善阳3.定位抢救护理模式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万霞4.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J], 王磊;李莫振;成维鹏5.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神经重症患者术后预见性护理中的价值 [J], 赵蕾蕾;阳建国;沈丽娟;钟兴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伊敏;么改琦;朱曦;郭向阳【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在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2012年1~8月,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常规监测(n=12)与PiCCO监测(n=19)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应用PiCCO监测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 结果 2组脓毒症休克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既往病史、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和发生MODS器官数、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和入ICU后7天总的输液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iCCO组初始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低于常规组[(52.00±5.00)mm Hg vs.(59.58±3.42)mmHg,t=4.603,P=0.000],而对于PiCCO组存在心功能损害的患者应用正性肌力药治疗后达到与常规组相同的MAP达标值[(68.00±2.43)mm Hgvs.(68.58±2.88)mm Hg,t=0.607,P=0.549],2组MAP达标值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在PiCCO监测指导下,可以对于存在心功能损害的患者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而不是仅应用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 PiCCO) inrnhemodynamics monitoring for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omparing routine hemodynamics monitoring (n = 12) and PiCCO (n = 19) for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carried out from January to August 2012. The PiCCO monitor provided a continuous assessment of fluid resuscitation, vasopressors and inotropes infusion inseptic shock patient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sex, age, etiology of critical illness, medical history, incidence of MODS, number of MODS involved organ, APACHE Ⅱ and SOFA scores, usage of noradrenaline, and total volume of fluid infusion in a week. In the PiCCO group, the original MA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group [(52.00 ±5.00) mm Hg vs. (59.58±3.42) mm Hg, t=4.603, P=0.000]. The patients who had impaired cardiac function reached to the same level of goal MAP as the routine group after taking inotropes [ (68. 00 ±2. 43) mm Hg vs. (68.58 ±2.88) mm Hg, t= 0.607, P = 0.549].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goal MA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Under monitoring by PiCCO, not only vasopressors but also inotropes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MAP for patients with cardiac dysfunction in septic shock.【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013)003【总页数】4页(P202-205)【关键词】脓毒症休克;血流动力学;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作者】伊敏;么改琦;朱曦;郭向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4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作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诱发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导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危重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约有75万严重脓毒症患者(患病率 0.3%),其中超过 21.5万死亡(病死率28%)[1]。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左小淑;朱睿瑶;周晨亮;周青山【摘要】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将37例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C组)18例和PiCCO组(P 组)19例.C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股动脉PiCCO导管,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指导患者的液体复苏、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和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的应用.记录两组患者复苏6h后相关参数(CVP、MAP、ScvO2、尿量、血乳酸水平)、心功能指标(NT-proBNP,cTnI)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6、24、48h的液体正平衡量、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和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的用量.结果与常规对照组(C组)相比,P组治疗6h后ScvO2升高、血乳酸水平降低,心功能指标cTnI降低,液体正平衡量增加(P均<0.05);P组治疗6、24、48h多巴酚丁胺用量增加、多巴胺用量减少(P均<0.05);治疗24、48h两组液体正平衡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VP、MAP、尿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iCCO监测可以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在指导正性肌力药物应用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血管收缩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肌损害.【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45)011【总页数】5页(P74-77,86)【关键词】脓毒症休克;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心肌损害【作者】左小淑;朱睿瑶;周晨亮;周青山【作者单位】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脓毒症休克是ICU常见的危重疾病,是以全身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PiCCO(pulse -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即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是一种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热稀释法可测得单次的心排出量,并通过动脉压力波型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连续的心排出量( PCCO) [ 7 ] 。
临床上使用的PiCCO 监测仪( Pulsion ,Germany) 只需置1 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及1 根中心静脉导管,既可进行CO、胸腔内血容量( ITBV) 及指数( ITBI) 、血管外肺水( EVLW) 及指数( ELWI) 等指标的测定,并能进行连续心排出量( PCCO) 及指数( PCCI) 、每搏量(SV) 及指数(SVI) 、IBP 等的连续测定[ 8 ] 。
与Swan - Ganz 导管相比, PiCCO 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PiCCO 无需置管到肺动脉及肺小动脉,极大的减轻了对人体的损伤,减少和避免了Swan - Ganz 导管的一系列问题和并发症,而且留置时间可延长至10d[ 8 ] ;第二,PiCCO 采用了新的监测指标。
Swan - Ganz 导管通过监测PAP、PAWP 及CVP 来评价血管容量和心脏前负荷的状况,可是易受到血管壁顺应度、心内瓣膜功能、胸腔内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9 ] ,而且不能反映血管外肺水的量,使其准确性倍受质疑。
PiCCO 引入ITBV 及EVLW 这两个指标的测定,大量研究表明连续监测ITBV 及EVLW 能够更准确、及时的反映体内液体的变化[ 10 ] ;第三, PiCCO 整合了IBP 监测,一举两得,使用方便,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顺应了技术医学发展的潮流;第四,PiCCO 能连续反映一些高变异度但临床价值大的指标,能捕捉瞬息变化的信息供医生参考,并提供直观、简便、安全的界面和操作要求[ 8 ] 。
4 PiCCO 的启示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起,西方医学几乎就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的护理体会肖媛媛【摘要】@@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是一种比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热稀释法可测得单次心排出量,并通过动脉压力波形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连续的心排出量[1]及其它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其创伤性与危险性较小,仅用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心搏量、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外肺水[2]等,以指导临床用药以及容量复苏.【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13)003【总页数】2页(P389-390)【关键词】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的监测;护理;体会【作者】肖媛媛【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ICU,江苏扬州,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是一种比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采用热稀释法可测得单次心排出量,并通过动脉压力波形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连续的心排出量[1]及其它血流动力学参数值。
其创伤性与危险性较小,仅用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心搏量、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外肺水[2]等,以指导临床用药以及容量复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0~75岁。
其中心肌梗死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3例,肺炎伴心力衰竭4例。
1.2 操作方法局麻下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及心电监护情况,穿刺成功后将温度感受器连接中心静脉主管、热稀释导管连接压力感受器,再连接监测仪压力模块;股动脉穿刺放置带有温度传感器的 PICCO专用导管,保持管路通畅,校正 PICCO,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
2 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中心静脉置管穿刺均一次成功,其均为右锁骨下静脉。
动脉置管穿刺一次成功12例,3例2次穿刺成功。
其中右股动脉13例,左股动脉2例。
穿刺过程中未有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监测期间未发生意外拔管和动静脉血栓形成,无血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发生。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对重症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岑英文【摘要】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重症肺炎的临床价值。
方法:纳入我院ICU内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重症肺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处理,疗程10天。
治疗组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对照组行持续中心静脉压及有创血压监测管理。
观察记录入组时及治疗第1、3、5、10天的氧合指数、动脉血乳酸含量、肺部感染评分;记录上述时间点液体平衡情况、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及病死率;比较分析治疗前后胸部CT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氧合指数、动脉血乳酸含量、肺部感染评分、液体平衡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的ICU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胸部CT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PiCCO可以更精确指导重症肺炎的液体管理,对治疗有益。
【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276-278)【关键词】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重症肺炎;疗效【作者】岑英文【作者单位】528400 广东中山,中山市中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重症肺炎是危重症患者的常见病之一,因出现循环、凝血等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病死率明显增高。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呼吸机支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另外容量管理在重症肺炎治疗中至关重要。
容量不足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机体酸中毒等内环境紊乱,加重器官功能衰竭;若补液过多则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肺水肿,影响氧合,同样加重缺氧。
适当的补液既能保证有效循环,又能防治肺间质、肺泡水肿的病理状态。
以往多采用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监测液体容量,但是CVP常受胸腹腔压力、心脏瓣膜病变、呼吸机参数等因素的影响。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价值及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2020.01~2021.01的70例人员作为此次的观察目标,按照均分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35名人员为一组。
前组应用传统方法治疗,后组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
结果:治疗24小时,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小时观察组患者的hs-cTnI、NT-proBNP、APCHEⅡ明显比对照组理想,(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运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当前伴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及大众工作压力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逐渐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1]。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的危重并发症之一[2]。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0)技术是对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连续性监测的工具,它是一种新的脉搏轮廓连续心排量监测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量联合应用技术,其主要的特征即简单、便携和微创[3]。
基于此,本院此次研究了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体会,下面进行报告分析。
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20.01~2021.01的70例人员作为此次的观察目标,按照均分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35名人员为一组。
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8、17例,年龄范围45岁--70岁,均值(57.52±12.25)岁。
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0、15例,年龄范围46--71岁,均值(58.54±12.27)。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刘媛怡;王迪芬;程玉梅;刘旭;刘明;魏国健【期刊名称】《麻醉与监护论坛》【年(卷),期】2011(018)006【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在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6月-11月8例IC的患者.运用PICCO容量性指标指导液体复苏.记录PICCO容量性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指数(CI).心功能指数(CF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LWI).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液体复苏前后的变化。
同时监测复苏前、后动脉血气分析.乳酸及碱剩余值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
结果:心率(HR)降低.平均动脉压、心排出量指数、心功能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增高。
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无明显增加(P〉0.05)。
复苏前及复苏24h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较复苏前有明显差异(P 〈0.01)。
结论:采用PICCO容量监护仪对休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可有效协助液体复苏及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PICCO容量性指标能较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
对休克液体复苏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2页(P456-457)【作者】刘媛怡;王迪芬;程玉梅;刘旭;刘明;魏国健【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中的应用 [J], 王家胜;陈勇;康小兰;胡大碧;况刚;杨秀江2.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J], 贺芙云;张成炬3.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J], 林竹4.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的精确液体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心衰伴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J], 郑蕊;刘艳艳;蔡倩珂5.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的精确液体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心衰伴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J], 郑蕊;刘艳艳;蔡倩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总结第一部分(监测的意义及常见问题)参数正常值单位CI(心指数) 3.0-5.0 L/min/m2ITBL(胸内血容量指数)850-1000 ml/m2ELWI(血管外肺水指数) 3.0-7.0 ml/kgCFI(心功能指数) 4.5-6.5 l/minHR(心率)60-90 b/minCVP(中心静脉压)2-10 mmHgMAP(有创平均动脉压)70-90 mmHgSVRI(系统血管阻力指数)1700-2400 dyn.seccm-5.m2SVI(每博输出量指数)40-60 ml/m2SVV(每博输出量变异)≤10%PVPI(肺血管通透指数) 1.0-3.0 ml/kgGEDI(舒张末期容积指数)680-800 ml/m2——问题解答汇编——问:压力调零时,AP出现负数?答:检查显示屏上压力波形是否正常;如果正常,检查是否在调零的时候把压力传感器通机器端关闭; 如果是,调整压力传感器的开关,关闭病人端,按压调零键; 压力传感器复位,进行压力监测。
问:导管接上电缆线之后,机器上压力波形不出现/心率不出现?答:检查PiCCO导管是否正确置入动脉,抽回血是否顺畅,确认是动脉后;请检查压力电缆线与PiCCO机器之间连接是否正确;检查压力传感器与动脉导管之间有没有连接好;检查压力传感器的芯片是否有气泡;用注射器抽一点生理盐水从压力传感器调零三通模拟压力波形向芯片方向注射,看是否出现压力波形,如果没有,更换一条压力电缆线,还是不出现波形,更换压力传感器。
问:动脉导管接上电缆线之后,压力波形不正常,出现尖峰或者没有重搏切迹?答:首先检查导管置入哪个动脉;动脉端抽回血是否顺畅;导管尖端是否有贴壁的情况;病人是否有动脉血管瘤;超声检查动脉导管走形。
问:进入热稀释界面,按压开始测量,基线出现锯齿状,为什么?答:TB是否稳定;看一下患者有没有降温治疗;如果没有,监测动脉导管置入位置: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如果是桡动脉置管,一定会出现锯齿状;导管贴壁,调整患者体位及动脉导管位置。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8-03-26T15:08:24.8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6期作者:吴宝珍陈志鹏[导读] 临床医师可以PICCO监测数值更合理、客观地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改善患者预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目的:探讨 PICCO用于脓毒性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在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接受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9例,根据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19例给予传统液体复苏治疗,实验组20例通过PICCO 监测数值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动脉血乳酸水平(Lac)、尿量、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指标。
结果:当复苏后24h,两组患者Scvo2、Lac、尿量、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
结论:PICCO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能避免盲目补液对机体造成损害,为临床治疗脓毒性休克提供更为客观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PICCO;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107-02 脓毒性休克是指严重脓毒症患者在给予足量液体复苏后仍存在组织低灌注,即无法纠正的低血压状态或血乳酸浓度≥4mmol/l,其致病因素主要为毒素或炎症因子对机体的作用,是ICU致死率较高的因素之一。
而导致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难治性低血压和心血管功能衰竭,组织脏器长时间处于低灌注及缺氧状态,导致后期并发症较多,这亦是临床治疗的难度所在。
因此,对于脓毒症休克患者需要准确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对体液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进行指导。
近年出现的PiCCO是一项全新的脉搏轮廓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量监测联合应用的技术,能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及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EVLW)的变化。
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高学兰;李晶晶【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32)6【摘要】目的:探讨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
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监测方法的干预下进行治疗,对比其监测的正确性、灵敏性,并寻找最佳的护理方法,包括严密的病情观察、准确的PICCO 测量以及日常的导管维护。
结果:实验组PICCO监测心脏前负荷各种指标结果更加精确可信,在其干预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的监测(P<0.05)。
结论: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早期进行PICCO监测,做好导管护理和测量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对患者进行更准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尽早进行循环系统支持治疗,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总页数】3页(P510-512)【作者】高学兰;李晶晶【作者单位】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芜湖 241000;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相关文献】1.影响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孙彩霞;魏莉莉;王婷婷;陈明法2.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J], 陈淑兰;刘刚;张秋真;陈秋恋3.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肺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J], 郑燕梅;谢海莉4.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神经重症患者术后预见性护理中的价值 [J], 赵蕾蕾;阳建国;沈丽娟;钟兴明5.比较超声心排血量监测(USCOM)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测定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 [J], 孙杰;王园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