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肠道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45.86 KB
- 文档页数:13
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菌种性能的研究
葛钰瑛;李焕荣;傅力;董圣鹏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8(029)012
【摘要】从自然发酵肉制品中分离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生化试验鉴定,对得到的乳酸菌进行了耐盐、耐亚硝酸盐、产酸能力、生长曲线及抑菌试验.通过分离和鉴定得到5株乳酸菌,3株为乳酸杆菌,2株为乳酸球菌;它们对食盐、亚硝酸盐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在6%的NaCl、80 kg/mg~150 kg/mgNaNO2溶液中能生长;对蛋白质,脂肪无分解作用.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球菌;乳酸杆菌与乳酸球菌的生长曲线和产酸特性不同,杆菌比球菌生长快,pH值下降快,所需的发酵时间比球菌短.5株乳酸菌都可作为肉制品的发酵剂.【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葛钰瑛;李焕荣;傅力;董圣鹏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云南自然发酵酸菜液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性能研究 [J], 奎梦漪;薛桥丽;康娇;胡永金
2.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分离鉴定技术的研究 [J], 卢士玲;吴桂春;李开雄
3.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的研究 [J], 卢士玲;吴桂春;李开雄
4.泡菜中乳酸菌优良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性能的研究 [J], 吴蕊;田洪涛;孙纪录;马晓燕;王佳
5.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菌种筛选研究 [J], 刘丽莉;杨协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带鱼肠道中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抗菌性质研究许本宏;林俊芳;叶志伟;郭丽琼;陆雅琴;林金德【期刊名称】《水产科学》【年(卷),期】2018(037)002【摘要】从带鱼肠道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菌株JFL15,其发酵液对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大肠杆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查氏弧菌均有较强抑菌作用.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菌株JFL15与暹罗芽孢杆菌的同源性最高,达98.05%,初步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对暹罗芽孢杆菌JFL15的发酵液进行研究发现,暹罗芽孢杆菌JFL15的发酵液对酶、温度、酸碱度和紫外线均不敏感,且发酵产物储存较长时间后仍具有较强抑菌活性.%A strain with broad -spectrum antimicrobial activity,named JFL15,was isolated from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hairtail(Trichiurus haumela)in Guangzhou,China,whose fermented liquids showed strong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gainst 15 pathogens in aquaculture including Aeromonas hydrophila,Esch-erichia coli,Edw ardsiella tarda,Pseudomonas aeruginosa,Photobacterium damsela,V ibrio alginolytic-us,V.harveyi,V.parahaemolyticus,V.vulnif icus and V.chagasii.The strainJFL15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iamensis base on the morphological,and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ogether with similarity analysisof 16S rDNA sequences.The fermentation liquor of strain JFL15 was foundto be stable to enzymatic hydrolysis,high temperature(up to 100 ℃),pHrange from 3 to 9 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as maintained in the liquor stored for 28 days at 4 ℃.【总页数】8页(P193-200)【作者】许本宏;林俊芳;叶志伟;郭丽琼;陆雅琴;林金德【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微生态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微生态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微生态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微生态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微生态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微生态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1【相关文献】1.真菌广谱拮抗菌GQ-17的鉴定、发酵液性质研究及发酵条件优化 [J], 闫建芳;刘秋;赵柏霞;刘志恒;齐小辉;刘长建;周济廷2.侧孢短芽孢杆菌B8发酵液中抑菌物质理化性质研究 [J], 赵秀香;张春波;赵柏霞;李晓菲;吴元华3.一株具有抗菌活性耐盐芽孢杆菌B-11的分离鉴定及发酵工艺优化 [J], 张帅;邱鹏;龙秀锋;侯燕燕;鲁凤娟;张鹤铭;田永强4.解淀粉芽孢杆菌AF1发酵液的抗菌活性与抗菌机理 [J], 杨艳红;余瑛;胡永强;余溪;李青青5.蜡样芽孢杆菌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液抗菌活性分析 [J], 王洁;龚国利;闵建红;李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株海洋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赵鸭美;刘林;安静莹;钟敏;胡雪琼;刘颖【摘要】对从南海海域沙虫(Sipunculus nudus)肠道分离到的1株海洋乳酸菌ZH-101,通过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实验,并结合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鉴定为棒状乳杆菌扭曲亚种(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 subsp,torquens).采用双层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黑曲霉6种指示菌的抗菌活性并对该菌做了部分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发酵液对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致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6.0,培养6h后进入对数期,18h后生长进入稳定期.【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27)002【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乳杆菌;分离鉴定;抑菌活性;生物学特性【作者】赵鸭美;刘林;安静莹;钟敏;胡雪琼;刘颖【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普通高等学校水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310 引言乳酸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中,它能抑制或杀死一些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改善食品风味,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1]。
近几年不断报道,一些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种或多种具有抑菌活性的多肽或前体多肽即细菌素,具有抗菌性强、抑菌谱广、安全无毒等特点,是开发天然食品防腐剂的重点研究方向[2]。
我国南海海域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殊的海洋生存环境使海洋生物具有与陆生生物不同的生理性状,并产生许多结构新颖、作用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寻找乳酸菌新种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的重大来源[3-5]。
本研究对从南海海滩沙泥中挖出的沙虫(Sipunculus nudus)肠道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细菌进行多相鉴定,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并对它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许氏平鮋消化管上皮细胞及消化腺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李霞;王霞
【期刊名称】《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18)4
【摘要】对许氏平Sebastesschlegeli(Hilgendorf)消化管中的上皮细胞及消化
腺进行了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研究。
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口咽腔、舌和
食道黏膜表面为复层扁平细胞,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上皮细胞表面具微脊(微皱襞)。
食道下段复层扁平细胞中夹有单层柱状细胞。
胃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细胞表
面具顶板。
胃贲门和盲囊部有丰富胃腺,盲囊底部和幽门部无胃腺。
肠黏膜表面为
单层柱状细胞,小肠段杯状细胞丰富,幽门盲囊上皮细胞结构同小肠。
另外,还研究了肝脏、胰腺和胆囊的结构。
【总页数】5页(P241-245)
【关键词】许氏平鼬;消化系统;上皮细胞;消化腺;组织学;组织化学
【作者】李霞;王霞
【作者单位】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4.6;Q959.468
【相关文献】
1.许氏平鮋精巢的形态结构与发育组织学 [J], 杨艳平;史宝;温海深;何峰;李吉方;史丹;陈彩芳;张葭人;金国雄;陈晓燕
2.许氏平鲉消化管上皮细胞及消化腺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J], 李霞;王霞
3.许氏平鮋配合饲料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现状 [J], 李宝山;王际英;王成强;郝甜甜;
4.基于体长标准的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资源评估 [J], 薛国进; 尹增强; 程前; 魏艺鸣; 李九奇
5.唐山海洋牧场许氏平鮋胃含物分析 [J], 潘鑫伟; 冯超; 尹增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株章鱼肠道黏细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邓加聪;郑虹;陈美链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从章鱼肠道菌落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海洋黏细菌,采用传统微生物纯培
养技术,对其进行了细菌分类学鉴定、摇瓶培养发酵等。
结果表明:该海洋黏细菌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葡萄糖15 g/L,蛋白胨1.0 g/L,酵母膏1.5 g/L,NaCl溶液浓度4 g/L,pH值7.0,接种量7%,发酵时间46 h。
【总页数】3页(P216-218)
【作者】邓加聪;郑虹;陈美链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17.1
【相关文献】
1.微生物发酵高温豆粕菌种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2.章鱼肠道产蛋白酶菌的筛选、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
3.适宜泌乳母猪全价料发酵的益生菌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4.复
合益生菌发酵南瓜浆菌株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5.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发酵
牛奶的工艺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特定发育期”主要酶的活力和激素含量的研究王仁龙;刘立明;王志宝;吴艳庆;杜荣斌【摘要】在人工池养条件下,对许氏平鲉早期A~P期16个发育阶段中初产仔鱼期(A期)、4个“危险期”(B、E、L、N期)、2个“生长转折期”(G、O期)和幼鱼期(P期)等8个“特定发育期”开展实验,研究了各期鱼苗主要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和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酶均在A期被检测到.其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淀粉酶在A期已表现出较高活力,但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在L期出现一个波峰(p<0.05),脂肪酶下降趋势整体较缓,其他3种酶在G期之前下降趋势较急.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活力在A期较低,其中酸性蛋白酶活力在N期之前无显著变化,N 期后显著升高,而碱性蛋白酶活力在G期前显著升高,G期后保持相对稳定.GH和IGF-Ⅰ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IGF-Ⅰ含量明显高于GH含量;2种激素均在G期呈现一个波峰(p<0.05),在L期呈现一个波谷(p <0.05).T3和T4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趋势相似,但T3含量始终低于T4含量;T3含量的变化滞后于T4含量的变化,T4含量的峰值出现在G期(p<0.05),而T3含量的峰值出现在L期(p<0.05).对许氏平鲉早期阶段“特定发育期”主要酶的活力和激素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为提高鱼苗“特定发育期”的投饵效率及育苗成活率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年(卷),期】2018(031)002【总页数】9页(P127-135)【关键词】许氏平鲉;早期阶段;特定发育期;酶活力;激素含量【作者】王仁龙;刘立明;王志宝;吴艳庆;杜荣斌【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S965.399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Hilgendorf) [同种异名: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 (Houttuyn),属于鲉形目 Scorpaeniformes、平鲉科 Sebastidae、平鲉属Sebastes,俗名:黑寨、黑头、黑老婆] 是我国黄渤海区常见的经济鱼类,其生殖方式为独特的卵胎生,喜栖息于岩礁海域,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沿岸、日本和鄂霍次克海南部.近年来,许氏平鲉以其生长速度快、抗寒抗病力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以及养殖方式简单多样等优点,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海水养殖经济鱼种之一[1],且已作为主要增殖放流对象和重要游钓种类进行开发.目前,国内外已有对许氏鲆鲉早期胚胎发育[2]、早期生活史[3]、早期发育与摄食[4]、早期甲状腺激素[5-7]和消化酶[8-9]初步观察研究以及人工繁殖育苗的初步研究[1,10-11];冯晓燕等[12]和李霞等[13]已报道过许氏鲆鲉消化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相关研究;郭浩宇等[14]就许氏鲆鲉仔稚鱼的摄食特性及幼鱼胃排空率进行了相关研究;席丹等[15]做了许氏鲆鲉早期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郑家声等[16]做了许氏平鲉消化道中部分消化酶的研究,主要探究了pH值对食道、肠道、胃中的几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探究消化酶的最适pH值.但到目前为止,许氏平鲉早期阶段(仔、稚、幼鱼期)的基础研究仍相对薄弱,特别是其早期“特定发育期”生长相关激素和酶方面的研究尚未见详尽报道.酶和激素在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针对许氏平鲉这一北方地区优良的海水增养殖鱼种,开展其早期阶段8个“特定发育期”(“危险期”及“生长转折期”等)[17]的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六种主要酶类的活力变化和T3、T4、GH、IGF-Ⅰ4种生长发育相关的激素含量的研究,既可丰富卵胎生鱼类早期生物学理论,又能为许氏平鲉的人工繁育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实验在山东省烟台泰华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于2016年4月—5月从威海、烟台等地收购腹部膨大、性成熟的野生许氏平鲉怀仔亲鱼置于6 m×6 m×0.6 m的育苗池中,每池投放亲鱼1~2尾,用二级砂滤海水流水培育待产.采用原亲鱼池产仔育苗的方式,每池布放初产仔鱼2.1~17万尾,稚鱼期(约20~25日龄)之前微流水培育,日流水量20%~60%,稚鱼期之后增大流量,日流水量1~6个循环.饲育水温14.2~23.4 ℃,平均水温18.8 ℃,盐度27~35,pH值7.1~8.2,溶解氧7~8 mg/L,氨氮<0.156 mg/L,亚硝酸盐<0.01 mg/L,以日光灯照明,光照强度200~800 lx,每日21:00—6:00关灯.育苗饵料以裂壶藻营养强化后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0~15日龄投喂)、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10~50日龄投喂)和各种粒径的配合饵料(鱼宝牌,日本林兼产业株式会社;20日龄开始投喂)为主,后期辅助投喂少量的卤虫成体等,生物饵料每天投喂3~5次,配合饵料每天投喂4次,20日龄后每3天育苗池清底一次.1.2 实验设计选取3个亲鱼同日产仔且仔鱼健壮,鱼苗密度均为5万尾左右的育苗池为实验池,各池每天分别取10条鱼苗用Nikon SMZ800N解剖镜进行显微观察,测量鱼苗全长和体重(曲线拟合见图1),并参照刘立明等对仔稚幼鱼的分期方法[16],各池选取A(0日龄)、B(3日龄)、E(9日龄)、G(18日龄)、L(24日龄)、N(30日龄)、O(39日龄)、P(48日龄)期的鱼苗展开取样,N期之前的样品采集量约为2 mL离心管的2/3体积,O期和P期采集量约为5 mL离心管的2/3体积,每个时期取鱼苗共5支离心管,于-80 ℃超低温冰箱(MDF-U339-PC)中储存待测.数值釆用平均值±标准差(n=3)表示,各数据条的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图1 许氏平鲉早期阶段生长指标的变化Fig.1 The growth pattern of the measurement index in early stages of S. Schlegelii1.3 实验方法1.3.1 酶活力的测定 A~G期鱼苗整体匀浆,L~P期的鱼苗剪取腹部.在4 ℃生理盐水中用玻璃匀浆器匀浆,置于冷冻离心机中,在4 ℃,10 000 r/min离心30 min 后,取上清液用于各种消化酶的活力测定.酶液置于4 ℃冰箱中保存备用,在24 h内分析完毕.总蛋白测定方法:总蛋白定量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酸性蛋白酶测定方法:参照潘鲁青等的方法[18].定义在37 ℃下,每分钟水解干酪素产生1 μg 酪氨酸为1个酶活力单位.碱性蛋白酶测定方法:测定方法与酸性蛋白酶的测定步骤基本相同,反应过程中所用的缓冲液体系为pH值=10. 0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淀粉酶测定方法:淀粉酶AMS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定义组织中每毫克蛋白在37 ℃与底物作用30 min,水解10 mg淀粉定义为1个淀粉酶活力单位.脂肪酶测定方法:脂肪酶LPS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定义在37 ℃条件下, 每克组织蛋白在本反应体系中与底物作用1 min,每消耗1 μmol底物为1个脂肪酶活力单位.碱性磷酸酶测定方法:碱性磷酸酶AKP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定义每克组织蛋白在37 ℃条件下与基质作用15 min产生1 mg酚为1个金氏单位.酸性磷酸酶测定方法:酸性磷酸酶ACP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定义每克组织蛋白在37 ℃条件下与基质作用30 min产生1 mg酚为1个活力单位.以上所有实验都设定了3个平行.1.3.2 激素含量的测定样品中T3、T4、GH、IGF-Ⅰ4种激素的含量由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测定完成,测定采用武汉华美生物公司的鱼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素T4, 生长激素(GH)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酶联免疫试剂盒,在Bio-Rad酶标仪上进行,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激素含量.1.4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误(Mean±SE),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采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使用Origin 9.0进行绘图,并以Adobe Photoshop cs3进行图片的整合.2 结果与分析2.1 许氏平鲉“特定发育期”主要酶的活力变化许氏平鲉仔、稚、幼鱼“特定发育期”的主要酶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活力变化(图2).数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n=3)表示,各数据条的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图2 许氏平鲉仔、稚、幼鱼“特定发育期”主要酶活力的变化Fig.2 The change of major enzymes activity of larvae, juvenile and young S. schlegelii in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al periods’A期初孵仔鱼已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力,酶活力达0.114 2±0.112 9 U/mg,A期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L期淀粉酶活力升高,酶活力为0.040±0.003 U/mg,而且与G和N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淀粉酶活力在A~G期下降较快(p<0.05),L期往后则相对平稳,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P期淀粉酶活力达到最低点,酶活力仅为0.010 3±0.001 3 U/mg,约为A期的1/10(图2a).A期仔鱼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较高,酶活力分别为0.026 3±0.001 2U/g和0.034 8±0.000 1 U/g,随后酶活力快速降低,碱性磷酸酶活力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E期,E期后酶活力开始显著上升,并在 L期出现波峰,酶活力为0.0152±0.003 4 U/g(p<0.05),随后酶活力下降,到N期出现第二个转折点,酶活力开始缓慢上升并基本保持平稳(p>0.05);而酸性磷酸酶活力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G期,G 期后酶活力开始上升,并在L期出现波峰0.023 7±0.002 0 U/g,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O期出现又一个峰值,酶活力为0.015 7±0.001 8 U/g(p<0.05),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且酸性磷酸酶活力始终高于碱性磷酸酶活力(图2b).A期仔鱼已经检测到较高的脂肪酶活力5.943 6±1.101 4 U/g,脂肪酶活力的变化总体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并出现E期、L期和O期3个波峰(p<0.05),酶活力分别为6.604 0±0.756 6 U/g、9.581 5±1.391 2 U/g和3.290 9±1.002 4 U/g,L期脂肪酶活力达到最高值(图2c).A期仔鱼检测到碱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的活力均较低,并且在B期都出现了下降趋势并达到最低点,酶活力分别为15.125 3±3.122 5 U/g、29.454 5±3.123 0U/g,随后碱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活力均开始上升.碱性蛋白酶活力上升较快,在G期达到酶活力波峰,酶活力为154.437 2±12.562 U/g,各期碱性蛋白酶活力差异显著(p<0.05),G期后碱性蛋白酶活力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且较低的水平上,各期酶活力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酸性蛋白酶活力前期则上升较慢,直到N期开始迅速上升,并于P期达到最大值,此时酶活力为130.820 5±15.159 7 U/g,N、O、P 3个特定发育期的酸性蛋白酶活力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碱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活力均呈现上升趋势,且P期时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活力相当(图2d).2.2 许氏平鲉“特定发育期”主要激素含量的变化A期仔鱼已检测到GH和IGF-Ⅰ的存在,但含量较低,GH和IGF-Ⅰ2种生长轴关键激素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且IGF-Ⅰ含量一直远高于GH的含量.2种激素的第一个波峰均出现在G期,随后开始现下降,到L期2种激素均出现一个波谷,分别为0.378±0.0523 ng/mg和14.313±1.9113 ng/mg,L期到P期2种激素含量均快速升高且各时期激素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到P期达到最高值,GH和IGF-Ⅰ的含量分别为0.677±0.0396 ng/mg和28.675±0.3239ng/mg(图3a).A期仔鱼已检测到T3和T4的存在,但含量较低,T3和T4 2种甲状腺轴关键激素含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两者变化趋势相似.T4含量始终远高于T3含量,T3含量的变化滞后于T4含量的变化. A期仔鱼T4含量较低,其后到E期开始迅速升高, 各期之间激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E期到G期增长稍缓后第二次快速增长,到L期达到第一个波峰,T4含量为7.647±0.268 0 ng/mg,随后开始下降,到O期开始再次上升,到P期达到第二个波峰,T4含量为7.163±0.131 5 ng/mg,且与L期激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A期仔鱼T3含量较低,且A期到E期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E期后T3含量开始迅速升高,到G期达到第一个波峰,T3含量为0.154±0.008 5 ng/mg,随后开始下降,到L期再次升高,直到P期幼鱼达到最大值,T3含量为0.239±0.007 8 ng/mg(图3b).数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n=3)表示,各数据条的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图3 许氏平鲉仔、稚、幼鱼“特定发育期”激素含量的变化Fig.3 The change of hormone level of larvae, juvenile and young S. schlegelii in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al per-iods’3 讨论3.1 许氏平鲉“特定发育期”主要酶的活力变化动物内源性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国内外研究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消化酶活力的变化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1)活饵组成成分的影响, (2)各消化器官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另外温度、pH值、盐度及重金属离子含量等都会对鱼类内源消化酶活力产生影响.而消化酶活力发生量变有2 个关键时期, 即初产仔鱼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转换期以及仔鱼向稚鱼的转变期[19].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特定发育期”对许氏平鲉消化酶活力存在显著影响.许氏平鲉A期初产仔鱼已测定到较高的淀粉酶活力,随后在L期出现一个波峰,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到P期基本保持稳定,这可能与许氏平鲉肉食性的生理特性相关,有研究显示:一般而言淀粉酶活性草食性鱼类最高,杂食性鱼类次之,肉食性鱼类最低[20],这种变化的模式与其他鱼类相似,这表明一些海水鱼类的仔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具备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21].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摄入外源性营养物质轮虫所致, 若改变投喂模式将导致这种酶活力的显著下降[18].这种模式是脊椎动物(包括鱼类)幼体发育过程中的共性[22].陈慕雁等[23]研究表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仔鱼早期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力,开口后1天即达到极大值,至5日龄其活力显著降低,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状态,这与本实验许氏平鲉早期淀粉酶活力的变化特征相类似.另有许多海水鱼类如:塞内加尔鳎(Solea senegalensis)[24]、金鲷(Sparus aurata)[25]、真鲷(Pagrosomus mayor)[26]等在仔稚鱼期都有相同的淀粉酶变化模式,这表明了在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淀粉酶表现出较高活力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但其在早期消化生理上所起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L期淀粉酶活力有所上升,可能与L期所处的第三“危险期”相关,该时期是许氏平鲉仔鱼向稚鱼转变的时期,肠道盘曲折叠最剧烈,幽门垂分化,另外L期开始投喂配合饵料,食性转化也是淀粉酶活力升高的重要原因,这提示我们在L期尤其注意严格的操作以保证许氏平鲉仔鱼向稚鱼的安全过度.许氏平鲉A期初产仔鱼已表现出较高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这可能与仔鱼发育过程中肠上皮细胞的吸收面积增加有关,其后酶活力开始下降,到P期基本保持稳定,且2种磷酸酶的活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与大菱鲆和塞内加尔鳎的磷酸酶活力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23-24]正好相反,其原因可能与许氏平鲉的卵胎生特性以及其独特的“危险期”和“生长转折点”相关,目前在许氏平鲉仔、稚、幼鱼阶段消化酶生理研究的报道较少,其具体原因仍有待于研究.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鱼类前肠上皮细胞的浅部和刷状缘膜上,是一种可帮助肠上皮细胞吸收的金属酶[12, 27],而L期和P期碱性蛋白酶活力升高也与肠道等消化器官状态的变化息息相关,L 期肠道第一次盘曲折叠,消化系统逐渐趋于完善,该期开始投喂配合饵料,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升高,亦有助于营养的吸收,促进消化道变态和食性转变的顺利完成,而P期幼鱼已经完成肠道的第二次折叠,幽门垂也已经分化完善,碱性磷酸酶的活力趋于稳定.酸性磷酸酶在鱼体体内是广泛分布的,其位置并不像碱性磷酸酶那样相对固定,本实验中酸性磷酸酶存在L期和O期2个峰值,其中L期为最大值,与其处于第三“危险期”不无关系,该时期消化道剧烈变化,食性的转变导致鱼体需要更多的营养摄入,因此酸性磷酸酶活力相应升高,而O期为第二生长转折点,肠道进行的第二次折叠程度相对较小,幽门垂等器官已分化完成,所以峰值较低.酸性磷酸酶的活力始终高于碱性磷酸酶的活力,可以推测酸性磷酸酶对于处于“特定发育期”的鱼苗发育更为重要.关于2种磷酸酶活力变化与各个组织器官发育的具体关系并未有清楚系统的了解,需要进一步的加深研究,以期能为许氏平鲉育苗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许氏平鲉A期仔鱼已经检测到较高的脂肪酶活力,这与大菱鲆直到20日龄才检测到脂肪酶活力[19]不同,常青等[28]在半滑舌鳎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就可检测到脂肪酶的活力,并整体呈现相对平稳的趋势,OOZEKI等[29]在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和MARTINEZ等[30]在塞内加尔鳎仔鱼早期也测得了脂肪酶活力,这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而张静等[8]报道10日龄的许氏平鲉仔鱼才检测到脂肪酶活力,也与本实验结果有所出入,可能与亲鱼培育环境、产仔情况、仔鱼培育方法等的不同有关.鉴于目前对不同鱼种的脂肪酶活力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对于脂肪酶的鉴定和量化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E期、L期和O期分别处于第二“危险期”、第三“危险期”、第二“生长转折点”,E期消化器官开始分化,能摄食大量轮虫;L期肠道第一次折叠以及幽门垂分化,开始摄食配合饵料;O期肠道二次折叠以及幽门垂分化,能大量摄食配合饵料,3个时期都是处于鱼苗变态的关键时期,脂肪酶活力的升高,有助于营养的吸收,以促进器官的发育和变态的完成.许氏平鲉A期仔鱼已经检测到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活力,这在鱼类得到了广泛地证实,如塞内加尔鳎[24]、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31]、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28]、河鲈(Perca fluviatilis)[32]、鳕鱼(Clupea harengus)[33]等,但活力均较低,并且在B期都呈下降趋势,并达到最低点,许氏平鲉碱性蛋白酶在仔鱼开口摄食后活力下降, 这可能成为卵黄吸收之后体内代谢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推测这可能是导致该时期仔鱼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B期后碱性蛋白酶活力开始快速升高,直到G期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这可能与B时期之前仔鱼处于混合营养期有很大关系,由于此时仔鱼的摄食能力和消化能力都较弱,不能为消化酶提供适宜和充分的底物,从而导致碱性蛋白酶活力较低,在B期之后,由于仔鱼的摄食和消化能力有所加强,酶活力开始增加.并且2种磷酸酶的活力增加都有一定的阶段性,而图1呈现出的体重和全长的升高也有一定的阶段性,这可能是消化酶的活力变化间接影响了鱼苗的生长和发育.碱性蛋白酶活力在在许氏平鲉发育早期阶段总体高于酸性蛋白酶活力,可能较高活力的碱性蛋白酶可以补偿酸性蛋白酶的缺乏, 这在一些无胃鱼类和金鲷[25]的实验中已经证实.G期处于第一个“生长转折点”,处于仔鱼向稚鱼转化的关键时期,该期仔鱼能大量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鱼体各方面的机能快速发育,碱性蛋白酶活力的升高提高了营养的摄入效率,促成了仔鱼向幼鱼的转化,并为第一个“生长转折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G期后鱼苗进入稚鱼期,碱性蛋白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稳定的活力水平,以保证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和鱼体的快速生长发育.酸性蛋白酶即胃蛋白酶,是由胃腺分泌,大部分鱼类初孵化时期胃并未分化,而是在仔鱼阶段逐步形成,因此,在仔鱼发育期间胃蛋白酶与其他消化酶相比表达较晚,这已在冬鲆和其他种类得到证实,且活力水平可能不受到饲料蛋白质的影响[34].酸性蛋白酶N期前一直保持相对恒定的较低的活力水平,N期后开始迅速升高并在P期达到最高值,这可能与许氏平鲉N期前胃尚未完全分化形成有关,据研究报道,在许氏平鲉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由于亲鱼卵胎生和仔鱼在体内孵化的特点,其初产仔鱼己具有较为发达的消化系统,但此时胃尚未分化形成,直到18~25日龄,胃逐渐分化,胃腺出现[35],而此时鱼苗正处于N期,为第四“危险期”,可推断胃的分化和胃腺的出现是仔鱼消化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总之,随着鱼苗的发育,各“特定发育期”消化酶及酸(碱)性磷酸酶活力变化显著,清楚的掌握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各“特定发育期”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消化酶的活性特点和酶的出现与演变,是利用人工饲料育苗和顺利度过危险期进而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在育苗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酶活力的变化来相应调整饵料配方,通过提高消化酶活力,提高饵料消化利用率,从而促进仔、稚、幼鱼的生长和提高育苗成活率.3.2 许氏平鲉“特定发育期”主要激素含量变化IGF-Ⅰ是GH产生生理作用过程中必须的一种活性蛋白多肽物质,远高于GH的含量,起到直接调节生物生长发育的作用,鱼类GH的分泌受外界环境和体内各种因素的共同调节,其中鱼类GH的分泌调控主要受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和释放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而外界环境,如水温、光照、饲料等环境因素,对鱼体中GH 的含量同样有较大的影响[36].许氏平鲉仔、稚、幼鱼8个“特定发育期”的GH 和IGF-Ⅰ2种生长轴关键激素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说明两种激素在调节鱼苗生长的作用上具有同步性,也正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2种激素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激素含量随鱼苗的生长而升高,以满足许氏平鲉育苗的生长发育.2种激素在G期出现一个波峰,可能与该期处于第一“生长转折期”相关,该期全长和体重增长速度均加快,消化系统开始变态,更是从仔鱼期向稚鱼期转变的临界期,该期生长轴的2种激素含量的增加提高了饵料的利用效率,增强了鱼苗的摄食活动[37],为其生长的加速提供了有力保障.而2种激素在L期出现了一个波谷,这也证实了L期处于第三“危险期”的事实,该期肠道折叠剧烈,食性的转变等导致鱼苗死亡率高以及生长速度减慢.目前,许氏平鲉早期生长激素的研究仍相对不多,故而其具体的作用原理还有待于研究.A期仔鱼已检测到T3和T4的存在,但含量较低,说明此时仔鱼的甲状腺已经可以产生2种激素.许氏平鲉仔、稚、幼鱼8个“特定发育期”的T3和T4 2种甲状腺轴关键激素含量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2种激素的含量与鱼体的生长发育成正相关.在8个“特定发育期”中T4含量始终远高于T3含量,赵维信等[38]的研究结果表明鳙(Aristichthysnobi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短盖巨脂鲤(Piaractus brachypomus)早期发育阶段T4含量均高于T3含量,这其中有一定的相似性.A期仔鱼T4含量较低,可能与该期刚开始由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母源性甲状腺激素维持时间较短,而甲状腺发育较低等有关,赵维信等[38]。
一株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肠道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王腾腾;韦秀梅;常城;韩慧宗;姜海滨【摘要】为筛选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乳酸菌用于微生态制剂开发,本研究自野生许氏平鲉肠道内共分离出35株细菌,从中筛选出1株乳酸菌YH1,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且可发酵脱脂乳产生凝固、无气泡、呈酸性现象,基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鉴定乳酸菌YH1为食窦魏斯氏菌.分析了酸碱度、温度和NaC1含量对食窦魏斯氏菌YH1生长的影响;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鳗弧菌、假交替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等多种病原指示菌,以琼脂扩散法测定YH1培养12h产物的抑菌活性;并采用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方式对YH1的动物安全性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食窦魏斯氏菌YH1适宜的生长条件为pH5.7-8.8、温度20-40℃,最适生长条件为pH7.2-8.4,温度35℃,在MRS培养基中添加NaC1会抑制YH1的生长;食窦魏斯氏菌YH1的无菌培养产物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鳗弧菌、假交替单胞菌、哈维氏弧菌等病原指示菌的生长;食窦魏斯氏菌YH1在108CFU/mL及以下浓度对许氏平鲉是相对安全的.以上研究表明了食窦魏斯氏菌YH1具有广谱抑菌性和动物安全性,为其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奠定了理论基础.%To screen wide-spectrum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for probiotics application,a lactic acid bacteria strain Weissella cibaria YH1 was recognized among 35 bacterial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intestine of wild Sebastes schlegelii.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nalyses,and 16S rDNA sequencing were applied.Skim milk was fermented into coagulation with this gram-positiveYH1 without bubbling,and the supernatant was acidic.The effects ofpH,temperature,and NaC1 content on the growth of strain YH1 were analyzed.Some indicator pathogens(Staphylococcus aureus,Aeromonas hydrophila,Vibrio alginolyticus,Vibrio Parahaemolyticus,Edwardsiella tarda,Vibrio anguillarum,Pseudoalteromonas sp,and Vibrio harveyi)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f the strain product in agar diffusion method.Meanwhile,animal safety of strain YH1 was tested by intramuscular and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 to S.schlegelii.Results show that YH1 can survive in range of pH 5.7-8.8 and 20-40℃,and best at 7.2-8.4 and 35℃.The growth of YH1 was inhibited by adding NaC1 to MRS medium.The agar diffusion assay revealed that the product of YH1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all the indicator pathogens mentioned above.YH1 was safe to S.schlegelii as the survival rate post-injection reached 100%.Therefore,YH 1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of wide-spectrum bacteria,and shall be developed for more applications in aquaculture.【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7(048)001【总页数】7页(P94-100)【关键词】乳酸菌YH1;食窦魏斯氏菌;许氏平鲉;鉴定;特性【作者】王腾腾;韦秀梅;常城;韩慧宗;姜海滨【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 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 2640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264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1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类不运动、无芽孢、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发酵并产生大量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统称(张刚, 2007)。
因其具有绿色安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的特点, 在海水鱼养殖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章蔚(2012)发现用分离获得的明串珠菌属乳酸菌投喂黑鲷幼鱼, 可以提高幼鱼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幼体肠道的生长发育; Gatesoupe等(1994)以乳杆菌强化的活体轮虫作为大菱鲆幼体的食物, 证实了乳酸菌的使用可以提高幼鱼成活率; 王福强(2005)用鼠李糖乳杆菌P15投喂牙鲆稚鱼, 达到了降低水中和牙鲆消化道中弧菌数量、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的效果。
以上研究证明, 乳酸菌可以促进海水鱼类生长、提高成活率, 在海水鱼养殖业的应用有望减少抗生素使用, 促进海水鱼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许氏平鲉 (Sebastes schlegelii)是我国黄渤海区域习见的鱼类之一, 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迅速, 已成为北方沿海网箱养殖和人工放流的重要经济鱼类。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病害问题日益突出, 许氏平鲉养殖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从许氏平鲉肠道中分离乳酸菌等益生菌, 对于研制有效的微生态添加剂, 提高许氏平鲉抗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许氏平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生物学(冯东岳等, 2003)、发育生物学(杨艳萍等,2012; 蔺玉珍等, 2014; 马丽曼, 2014)等方面, 对其肠道微生物的研究非常有限, 肠道乳酸菌分离鉴定和特性分析的研究更未见报道。
本研究首次从野生许氏平鲉肠道内分离获得了一株乳酸菌, 采用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 并对其生长特性、抑菌特性及动物安全性进行了研究, 旨在为筛选能够提高许氏平鲉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其生长的乳酸菌提供理论依据, 从而为研发适用于许氏平鲉养殖业的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海捕野生许氏平鲉体长 17.51cm, 购于烟台市迟家农贸市场, 用于乳酸菌的分离。
健康许氏平鲉体长9.87±1.73cm, 由烟台泰华海珍品有限公司提供, 用于乳酸菌的安全性检测实验。
1.2 细菌分离纯化用 70%的酒精擦拭鱼体腹部表面, 在无菌条件下解剖, 剪下中肠段; 去除肠道内容物, 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2次后, 用解剖刀刮取肠道内壁的黏液, 加入到无菌生理盐水中, 涡旋振荡摇匀后均匀涂布于MRS固体培养基。
30°C无氧条件下培养至出现菌落,再重复平板划线分离出单菌落。
挑取单菌落 30°C扩繁后保种于甘油中。
1.3 细菌鉴定1.3.1 菌落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将保种的菌株接种于 MRS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观察菌落形态、颜色等。
挑取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脱脂乳试管凝固试验。
将培养到指数期的菌株经戊二醛(2.5%)固定、磷酸缓冲液(pH7.4)漂洗、酒精梯度脱水和叔丁醇重悬后制作玻片,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 以梅里埃 API 50CHL试剂条进行生理生化测试, 对分离获得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1.3.2 细菌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采用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初步鉴定的细菌进行分子鉴定。
扩增引物序列为: 8F-5′AGAGTTTGATCCTGGCTCAG3′, 1492R-5′GGCTACCTTGTTACGACTT3′。
反应体系为50μL, 其中包括: 正、反向引物(10mmol/L)各2μL, 2μL 分离菌菌液, 0.4μL Taq 酶,5μL10×PCR Buffer (Mg2+), 4μL dNTPs, 34.6μL ddH2O。
序列扩增反应条件为: 94°C 5min; 94°C 30s,55°C 30s, 72°C 2min, 30 个循环; 72°C 10min。
PCR 产物经 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 送至英潍捷基(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北京测序实验室进行测序。
测序结果用BLAST软件与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所收集的相关种属的16S 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
1.4 生长特性分析1.4.1 pH对生长的影响取100μL培养至指数期的菌悬液接种于终pH值分别为3.2、4.2、4.9、5.7、6.5、7.2、8.4、8.8、9.1、9.4、9.6、10.3 的 MRS 培养基中, 30°C培养24h后检测600nm的光密度, 并测定培养基的最终pH值。
每个实验组设三个平行。
采用SPSS软件包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中的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法进行数据分析, 再利用Origin 8.0软件作图。
1.4.2 温度对生长的影响取100μL培养至指数期的菌悬液接种到MRS培养基中, 分别置于5、10、15、20、25、30、35、40、45和50°C 下培养 24h, 检测600nm的光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