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真菌
- 格式:ppt
- 大小:4.92 MB
- 文档页数:52
11-1植物的根际 1、渗出物 2、分泌物 3、植物黏液 4、黏质 5、溶胞产物 植物根 土壤 根际物质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尽管所处的环境差异较大,但无论茎、叶、花、果、种子以及根等器官上都存在着各种有机物,为微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因此不同类群的微生物以各自的方式生活在植物体上,与植物发生互生、共生、寄生等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互生关系一、根际微生物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既从外界吸收养料和水分,也向外界环境中释放各种无机和有机物质,根际中的有机物质包括以下几类:(1)渗出物,是指根细胞向外释放的小分子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等;(2)分泌物,指根细胞主动向外分泌的化合物,如维生素、核酸等;(3)植物黏液,包括植物和微生物分泌的多糖类产物;(4)黏质,由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组成;(5)溶胞物质,植物脱落的表皮细胞分解物。
由于植物根周围环境的特殊性(图11-1),为微生物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根际。
根际(rhizosphere )是指可被根释放物质所影响的根部土壤。
1904年,德国微生物学家Hiltner 就提出了根际的概念,根际的范围很狭小,仅包括离根几毫米的土壤区域。
在根际内,根分泌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维生素等,可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因子;此外,脱落的根表皮和皮层细胞内容物也是微生物良好的营养源,因此根际是一个对微生物生长十分有利的特殊生态环境。
在根际内,根系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称为根际效应。
根际中微生物群落的密度明显比一般土壤中高,仅细菌就达每克109之多,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的比值称为根土比(R/S ),是反映根际效应的重要指标。
根土比一般在5~20之间,农作作比树木的根土比高,豆科植物比非豆科植物高。
而且,根土比的数值随土质、植物种类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根际土壤中以细菌数量最多,但由于根际分泌物的选择作用,细菌的种类较少,以低分子有机物为营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占绝对优势,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黄杆菌(Flavobacterium)、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等。
第十一章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内容提要:本章介绍利用微生物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使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
利用微生物的丰富资源,寻找人类抗病、治病的新药和保健品,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服务。
利用微生物以有机废物为原料生产乙醇、甲烷和氢气等清洁能源来代替和部分代替一次性化学能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减少燃烧过程中废气的排放。
利用微生物肥料和农药来代替和部分代替化学肥料和农药,减少污染。
由于人类本身过度而不确当地开发利用,已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明显的恶化,灾难频发,资源枯竭,物种濒危,气候反常,导致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屡屡大规模暴发,并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氧和繁衍。
已有证据表明,环境污染物尤其是可干扰或替代人类荷尔蒙的环境激素的存在,已使男性精子含量在几十年内下降了1/3 左右,其活性质量也明显下降,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发病比例明显上升,新的疾病不断出现,本已基本消灭的旧的疾病现又卷土重来。
面对人类生存危机,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人类有一个安全的、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生存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有着无穷无尽的功能与潜力,在保护和提高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方面可以作出其特有的贡献。
第一节微生物药物与保健品药物和保健品是人类战胜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资源。
随着人类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恶化和人类无知地滥用药物使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空前提高,人类面对的疾病威胁、疾病种类都在日益增多,甚至许多疾病前所未有,对许多疾病甚至一无所知,且无药可治。
原有效的药物急剧变得低效甚至无效,也无药可替。
另一些原已基本消灭的疾病近年又卷土重来。
因此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物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减少疾病,和开发微生物药物资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国内外都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技术,或对已知的各种药物进行改造,以提高疗效或适应更为广泛的疾病治疗,或开发新的药物和保健品,扩大药物资源。
执业药师药理学抗真菌药习题及答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第十一章抗真菌药一、A1、口服吸收差,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多,仅局部用于治疗浅部真菌病和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是A、两性霉素BB、多黏菌素BC、克霉唑D、灰黄霉素E、制霉菌素2、以下不属于抗真菌药的是A、酮康唑B、灰黄霉素C、两性霉素BD、制霉菌素E、多黏菌素3、对浅表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较好疗效的药物是A、灰黄霉素B、两性霉素BC、制霉菌素D、氟胞嘧啶E、酮康唑4、咪唑类抗真菌作用机制是A、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B、影响二氢叶酸合成C、影响真菌细胞膜通透性D、竞争性抑制鸟嘌呤进入DNA分子中,阻断核酸合成E、替代尿嘧啶进入DNA分子中,阻断核酸合成5、与两性霉素B合用可减少复发率产生协同作用的药物是A、氟胞嘧啶B、酮康唑C、灰黄霉索D、阿昔洛韦E、制霉菌素6、两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真菌DNA合成B、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C、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D、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E、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二、B1、A.咪康唑B.制霉菌素C.两性霉素BD.灰黄霉素E.伊曲康唑<1>、静注可致血栓性静脉炎的药物是<2>、治疗真菌性脑膜炎,须加用小剂量鞘内注射的药物是<3>、目前抗真菌作用最强的唑类抗真菌药2、A.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C.氟康唑D.特比萘芬E.咪康唑<1>、口服吸收好的抗浅部真菌感染药<2>、阻断真菌核酸合成<3>、对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疗效好3、A.多西环素B.红霉素C.磺胺嘧啶D.庆大霉素E.两性霉素B<1>、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选用<2>、治疗立克次体感染选用<3>、治疗真菌所致深部感染选用<4>、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选用三、X1、可口服的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是A、灰黄霉素B、两性霉素BC、酮康唑D、氟康唑E、乙胺丁醇2、酮康唑具有的特征是A、口服易吸收B、抑制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C、在酸性条件下易吸收D、偶有严重的肝毒性E、对念珠菌和表浅真菌有强大的抗菌力3、有关两性霉素B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肌肉注射容易吸收B、口服易吸收C、首选治疗深部真菌感染D、静滴会出现高热、寒战、头痛、呕吐,为减轻反应,静滴液应新鲜配制E、滴注前预防性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静滴液应稀释,防止静滴过快引起的惊厥和心律失常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克霉唑为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对浅表真菌及某些深部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皮肤性病学前言皮肤性病学是研究发生于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及其相关病的学科,是临床学科的一个分科,与内科有密切联系。
治疗上除内服药尚有各种外用疗法。
皮肤性病学课程包括总论、皮肤病和性病。
通过总论对皮肤结构、功能、症状、诊断、常用实验诊断技术、皮肤病内外用药等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各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原则和处理方法。
在整个教学中,紧紧围绕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宗旨,强调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启发式教学,结合皮肤临床表现直观性强的特点,应用多媒体,通过二十多学时的课程,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人才打好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总学时26学时,大课18学时,见习8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二,三章皮肤的结构、功能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皮肤和附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熟悉皮肤的各种生理功能。
3、熟悉影响皮肤功能的各种因素。
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皮肤结构1、概述皮肤组成及其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皮肤的厚度、面积、外观、纹理形成及意义。
2、表皮二类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1)角质形成细胞a.来源、基底层——角质层各层的细胞形态、演变与功能b.桥粒、半桥粒、张力微丝、角质小体、被膜颗粒的作用c.角质蛋白形成、性质、功能及表皮更替时间。
(2)树枝状细胞a.黑素细胞形态分布、黑素小体作用。
b.郎格汉斯细胞形态、分布于免疫关系。
c.Merkel细胞形态、分布、作用。
3、基底膜带的组成与作用4、真皮分层、组成(纤维、基底、细胞)、性质与作用5、皮下组织的结构与作用6、皮肤附属器(1)毛发的结构、生长周期与内分泌关系。
(2)皮脂腺的形态分布,皮脂形成、排泄及与内分泌关系。
(3)大、小汗腺的形态、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4)甲的结构、生长速度。
7、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神经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