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农作物品种(l)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2)西周时期,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有。
3.耕作方法和技术(l)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懂开沟排洪,除草树苗,迳新制肥料,治虫灭害。
(3)春秋战国:采用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垄作法。
(4)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西汉:实行二牛三人耦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6)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构成,南方水田也使用田耙技术。
3.耕作工具(1)刀耕火种:①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
②用石犁翻土播种。
③神农氏创制耒耜。
(2)石器钩耕:①商周时发生青铜农具农具,但很少采用。
②木制耒耜和石钩、石犁仍就是关键工具。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使用藕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甜居多。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①战国:都江堰。
②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①曹魏:翻车。
②唐朝:筒车。
③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④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6.经营方式(l)集体劳作:①原因:工具破旧,生产力水平很低。
②整体表现: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③条件:农民有一定土地、农具或耕蓄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④困难:经营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⑤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栗的国家2.耕作方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出现了青铜农具,常用工具仍是木耒耜、石锄、石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犁的演进: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犁壁(使铁犁可以朝一个方向翻土)汉朝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两汉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宋朝:经济中心转移至江浙,江南出现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3.灌溉技术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条件:铁犁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小农经济的利弊利: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或耕畜),具有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弊:需要承担沉重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遇灾荒和瘟疫,会陷于贫困或破产。
前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一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土地兼并与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斗争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同步解读1.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重难点深度解读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该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开篇点题的作用,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为后面学习古代的手工业、古代商业及古代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突出的核心地位。
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及其评价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2.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提高。
(2)农民拥有一定土地、农具等,具有生产积极性。
(3)为了求得生存,精耕细作。
(4)政府重农政策。
兴修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兴建都江堰、郑国建郑国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等。
灌溉工具:隋唐时北方立井水车、南方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等。
3.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2)封建剥削严重。
(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4.评价(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区别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的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二、史料研读史料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摘自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T24 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
解析:史料一中《吕氏春秋•上农》是战国末年吕不韦组织编写,由此可断定时间。
史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答案: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解析: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
史料三中“服役者不下二人”说明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说明农业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说明土地兼并严重。
史料主要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参考答案: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担负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
三、典型试题选择题1. (2018•江苏无锡高三上期末)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2.(2018•江苏苏北四市)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
这说明当时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3.(2018•广东模拟)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背令之适人。
”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4.(2017年江苏南通中学期中)《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5. (2018•广东模拟)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
由此可以看出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6、材料题(2018•河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关于在人口压力下雇工经营制被租佃制所淘汰的记载。
如在明朝崇祯年间的《沈氏农书》中,沈氏通过将自己雇工经营与邻村西乡租佃经营的生产成本逐奈对比,说明了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经营地主因为比较成本的原因而转变为租佃地主。
沈氏的结论是“所谓条对条,毫无赢息.落得许多早起晏睡,费力劳心,特以非此碌碌不成人家耳。
西乡地尽出租,宴然享安连之利,岂不甚美。
但本处地无租例,有地不得不种田,种田不得不换常年,终岁勤勤,亦万不得已而然”。
……地主雇工经营不如将土地出租所获之多,雇工经营被租佃制所取代。
——摘编自谢冬水《人口增长与中国历史上土地经营制度演化》材料二17、18世纪农业进步,首先表现在结构性的变化上:如果说中世纪是庄园制,16世纪前后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混合体,那么,培世纪则主要是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制。
与此同时,曾为英国乡村主体的自耕农队伍,到18世纪急剧减少。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以至使我们不能使用估计16世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估计18世纪的农业,因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已经不是农户,而是资本主义农场。
——摘编自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朝土地经营方式变化相比,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何不同,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13分)答案选择题:(1)答案 D由材料可知,农妇每天纺棉织布,可以到市场上卖出换钱,可以供给家庭用度,或者交税给政府。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其他选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
(2)答案D根据“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可见商朝已经会酿酒了,农业是酿酒的前提,故D正确;出现酿酒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BC。
(3) 答案A 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正确;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C与材料无关;D材料无法体现。
(4)答案C材料没有需要大量劳力和积累经验的信息A、D两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B项错误;“勤谨”“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强调的是精耕细作,C项正确。
(5)答案A 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仅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主要反映了精耕细作,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6、答案:(1)变化:地主土地由雇工经营转向出租经营。
(3分,言之成理即可)影响:导致了农业土地牛产经营更加分散;抑制了农业牛产技术尤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阻碍了国内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扩大。
(9分,言之成理即可)(2)不同:日益趋向集中;日益资本主义化。
(4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英国圈地运动推动了土地牛产的集中;农业牛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牛产力水平;资本主义牛产方式不断向农村渗透。
(9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