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雌性的草地》中雌性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24.71 KB
- 文档页数:7
雌性的草地读后感小说中的女主角玛露玛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少女,她的明快与天真与草地的纯净一脉相承。
草地是契诃夫刻画人物特质的一种象征,代表着底层农民的生活状态。
玛露玛深爱着草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渴望如同那茂盛而充满活力的青草。
然而,在契诃夫的笔下,草地也意味着一种约束和限制,它是封建主义制度对农民的束缚和控制的象征。
无论是草地还是封建主义制度,都让玛露玛这样的年轻女孩无法自由展翅飞翔。
小说的情节扣人心弦,玛露玛一次次地面临选择和挣扎,她的命运如同一颗受困的流星,时而闪烁出希望的光芒,时而陷入绝望的黑暗中。
契诃夫以犀利的笔触,直击社会现实。
他抓住了封建制度中社会等级差距的悬殊,揭示了贫富悬殊和人们命运的无奈。
玛露玛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辛酸,她在封建社会的约束下生不逢时,注定终将成为封建主义发展下的牺牲品。
小说中的描写情节也让人不断落泪。
玛露玛少女时期的懵懂无知和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和伤痛,她似乎永远无法逃离命运的笼罩。
尽管她努力追求自由和幸福,但无论是贫困还是社会对她的歧视,都使她的一生注定了无法改变。
这种封建主义制度下命运无常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契诃夫对社会不公正的深刻思考和揭示。
同时,小说中还有一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契诃夫刻画了一些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的人物,他们或愚昧无知,或自私冷漠,或卑鄙小人。
而在这些负面形象之中,玛露玛的母亲却是一个深情和慈爱的母亲形象。
她不断为女儿默默付出,即使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她仍然舍不得让女儿吃苦受罪。
她不计较自己对女儿的付出,只为了女儿能够快乐和幸福。
这样一个母亲形象给予了玛露玛一丝爱的温暖和力量,让她能够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和困境。
小说最后,玛露玛选择了离开草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她早已心力交瘁,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她选择了逃离封建制度的限制,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契诃夫通过玛露玛的选择告诉读者,无论命运如何,自己选择的勇气和坚持都能够改变命运。
雌性的草地读后感这书里的女知青们啊,感觉就像是被时代的大手抓到了那片草地。
那片草地看起来广袤无垠,好像充满了自由的气息,可对于她们来说,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无法逃脱的笼子。
书里的女性形象一个个都特别鲜活。
她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还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的那股子劲儿。
有的坚强得像草原上的石头,任风吹雨打都不低头;有的又柔软得像春天的嫩草,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摇曳起来。
就像小点儿,她的那种复杂和矛盾,就像是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人。
她机灵得像只小狐狸,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想尽办法为自己谋生存,可又在感情和道德的边缘不断试探。
她的存在就像是平静湖面上的一阵乱风,搅得周围的人和事都不得安宁。
而这片草地,我觉得它就像是一个沉默的巨兽。
它见证了这些女知青们的青春、爱情、梦想和绝望。
它看似无声无息,却又在每个角落影响着这些女性的命运。
那些在草地上发生的故事,有爱情的懵懂和无奈,有友情的真挚和脆弱,还有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
就好比她们养的那些马,马的命运似乎也和她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马的奔跑、嘶鸣,就像是女知青们内心深处的呼喊,渴望自由,渴望被理解,渴望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严歌苓的描写特别细腻,就像拿着一把超级精细的小镊子,把那些情感、那些场景一点一点地夹出来,放在你眼前。
让你能看到女知青们粗糙的皮肤下那颗颗跳动的、火热的心,能看到那片草地上每一根草的纹理,每一朵花的颜色。
读完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跟着这些女知青们在草地上走了一遭。
体会到了她们的酸甜苦辣,也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不仅仅是一群女性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让我对人性、对历史、对女性的坚韧和无奈都有了全新的感悟。
雌性的草地读后感《雌性的草地》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吉恩·斯坦利创作的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小说以主人公艾琳娜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女性成长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和奋斗。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小说以艾琳娜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艾琳娜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压迫和控制,她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她在学校里面对着同学的欺凌和老师的歧视,家庭中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
然而,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艾琳娜从未放弃对自己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困境,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通过对艾琳娜的成长故事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面临着各种的歧视和压迫,她们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坎坷和困难。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塑造了她们坚强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
艾琳娜在小说中的成长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深刻剖析,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和歧视,她们的声音往往被忽视和压制。
然而,正是这些压力和挑战,让女性更加坚强和勇敢,她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对《雌性的草地》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小说通过对艾琳娜的成长故事的展现,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女性的成长和发展,让女性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平等。
理想的祭坛——读《雌性的草地》有感说实话,《雌性的草地》并不是严歌苓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之一。
它讲述了在文革时期,一群年轻的姑娘被派往中国西北荒凉的大草原,她们组成了一个神圣而庄严的集体——女子牧马班,在恶劣的草原气候和环境下牧养军马的故事。
从“小点儿”这个有乱伦、偷窃、凶杀行为的美丽少女混入女子牧马班开始,从她的视角观察这个女修士般的集体。
她们的青春和人生被荒诞的崇高与神圣所扼杀,年轻的肉体与灵魂最终都先给了所谓“理想”的祭坛。
《雌性的草地》的自序这样写道:“要成为一匹优秀军马,就得去掉马性;要成为一条杰出的狗,就得灭除狗性;要做一个忠实的女修士,就得扼杀女性。
一切生命的…性‟都是理想准则的对立面。
…性‟被消灭,生命才得以纯粹。
这似乎是一个残酷而圆满的逻辑,起码在那个年代。
”严歌苓说:“以此书,我也企图在人的性爱与动物的性爱中找到一点共性,那就是,性爱是毁灭,更是永生。
”在这本书中,性是一个贯穿全文的话题,小点儿与自己叔父的乱伦让彼此深受折磨,却又无法挣脱这最原始的,人类最本能的欲望。
她深深爱上了一个军人,也明白自己堕落肮脏的身子根本不配存在一丝一毫的奢望,在性欲,道德,爱情的夹缝中痛苦不已,她说:“彻底的堕落是一种超脱。
彻底堕落才有一种踏实感,就像溺水者放弃徒劳的挣扎干脆沉到底,脚一旦踏住水底淤泥,从此便不需要再费一点劲。
”小点儿终究还是死了,那个年代不允许一个犯罪的少女生存,不管那个少女多么内心多么希望改过。
为了所谓的“理想”,一群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子像男人一样粗着嗓子,为自己原始的欲望感到羞耻不堪,就像老杜那样。
沈红霞是一个那个年代“理想”试验下最典型的例子,她把自己变成捍卫“理想”的代言词,这种崇高的理想使命,让她和“女子牧马班”的姑娘们作为女性的特征被扼杀。
沈红霞过于执着牧马事业,使得原本女性特有的温柔妩媚的特征荡然无存。
同时,沈红霞作为灵魂人物,她对牧马事业的过于执着也扼杀了“女子牧马班”的人性特征。
《雌性的草地》的叙事伦理作者:蒋京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严歌苓的小说《雌性的草地》为阐发文本,探究作品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展现的有关精神、肉体以及灵与肉交融的身体叙事伦理意义。
关键词:身体伦理;精神追求者;伦理反思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56-02西蒙·波伏娃以一本《第二性》,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男女性别差异。
严歌苓却说:“女性从来不是第二性……我们中国人懂得太极中的辩证法,就明白阴阳的互存互动关系,就不会提出第二性之说。
”[1]在《雌性的草地》这个看上去很有女性气息的作品中描写了一群基本上失去了女性特征的牧马班姑娘。
当叙述者借文本中一位人物之口发出“男女都一样,怎么恋爱呢”[2]217这样的疑问之时,严歌苓所强调的阴阳互存互动关系已然遭到了破坏。
在这片女子牧马班坚守的草地上,她们像没有生命或者静止的东西,甚至女子牧马班推选的所有马都落选了。
她们过着男人都难以忍受的生活,结果都灰溜溜的。
当最后所有的一切因为时代的变迁都统统被否定的时候,怀揣梦想的姑娘们几近失去了雌性特征,本来生机盎然的草地上也是一片荒凉。
这本《雌性的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叙事伦理震撼是一个很传统的灵与肉的话题——身体叙事伦理。
《雌性的草地》“读起来很辛苦”的重要原因就是严歌苓写出了性与爱在特定境遇下在普遍伦常中纠缠不清的关系:“灵魂的自净和肉体的向往相互交织,情欲与伦常、肉欲与爱情之间的斗争则不可避免。
”[3]《雌性的草地》中一群牧马姑娘都是青春萌动期的少女,这些成长中的少女遭遇了文革的极致环境,性更多的是处于压抑的状态,时代对性本能进而对人性的压抑是这个时期文本的主题之一,严歌苓更是从多种角度阐发了这个主题的意义。
在严歌苓的文革记忆中,性爱是极不纯净的,与爱情是对立的,女人在成长过程中注定要经历情欲与爱情的纠葛,这期间是很难达到性与爱的和谐统一的。
雌性的草地读后感《雌性的草地》是一部由美国作家Jean M. Auel所著的长篇小说,是《克隆人》系列的第一部作品。
小说以冰河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艾洛亚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其他部落成员之间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节而广受读者喜爱,成为了畅销书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艾洛亚是一个非常勇敢、聪明和独立的女性,她在一个充满危险和挑战的世界中生存下来,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智慧。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充满了悬念和惊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被深深吸引,想要一直读下去,看看艾洛亚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又会如何解决问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史前时代的生活和社会结构进行描绘,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不断探索和改变。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人类本性和生存状态的探索。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爱情元素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艾洛亚与其他部落成员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了史前时代的浪漫和激情。
在那个原始社会中,爱情是一种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它不受任何社会规范和束缚,只有真诚和情感的交流。
这种原始的爱情观念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原始生活的美好和纯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读完《雌性的草地》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本性和生存状态的探索,以及对爱情和情感的真挚表达。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对人类文明和情感世界的深刻探索,让人思考和感悟。
我相信,《雌性的草地》会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读《雌性的草地》有感
第一次接触到严歌苓的作品,其实是去看电影《金陵十三钗》,影片带给我的触动非常大,不仅是因为张艺谋导演拍的好,更是因为严歌苓笔下的人物是被刻画的那么丰满立体,那么性格鲜明,实在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以致观影后我还在不断揣摸人物性格、行为,以及藏在故事情节背后的深层含义。
此后,又陆续在电视上看到根据严歌苓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小姨多鹤》。
很自然发现,严歌苓笔下的主人公多是女人,且多是中国特定社会时期下普通的、亦或是社会边缘的女人,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毕竟都说女人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动物,那么女人的生活也就更多变,更情绪化,折射出来的,便是那丰富复杂,捉摸不透,却又逃避不开的现实和人性。
同样,《雌性的草地》写的也是女人的故事,而且是一群女人的故事,那是在文革动乱年代,军区首长“男女平等”地认为牧马并非只有男兵能做到,女兵同样能做到,于是实验性的,成立了女子牧马班,她们就这样走入了草地的深。
2016.04(一)引言“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严歌苓只有8岁,在她之后的作品中也提及了这段特殊的历史对幼小的她造成的影响。
十年动乱对女性造成的政治强压和异化不可逆转,这也促使了严歌苓对于扭曲人性的丑恶现象有着更强烈的批判意识。
之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文工团演员使得严歌苓有机会到偏远地区为部队演出,这期间的所见所闻为严歌苓的创作积攒了许多灵感。
军旅生活也极大的影响了严歌苓的早期写作。
《雌性的草地》描写的就是军旅生活中的女性,以及她们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畸形生存状态。
通过对这部作品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文革时期对人性的压制,对女性造成伤痛的多样性与深刻性。
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也表现出早期女性作者自我意识的苏醒,以及为女性权利的抗争。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经典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发展而成。
女性主义叙事学采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政治性批评的特点,为女性作家在文本建构中自我言说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借鉴了经典叙事学中的理论框架,使其对文本的分析更加客观。
本文拟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两方面对《雌性的草地》进行解析尝试。
(二)运用作者型叙述声音描绘女性形象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一书中对三种叙述声音进行了梳理:作者型叙述声音(传统全知叙述)、个人型叙述声音(故事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和集体型叙述声音(如叙述者为“我们”)。
“作者型叙述声音”指的是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受述者也往往是处于故事之外的读者大众。
“个人型叙述声音”指的是故事的叙述者与主人公为同一人的第一人称叙事。
“集体型叙述声音”是兰瑟对经典叙事学模式的丰富和发展。
[1]这三种叙述模式都可根据受述者的结构位置分为“公开的”和“私下的”。
所谓“公开的”指的是叙述者对处于故事之外的叙述对象(即广大读者)讲故事,“私下的”叙述指的则是对故事内的某个人物进行叙述。
《雌性的草地》描写到一群在草原上成立牧马班的女知青们,即使草原上荒无人烟、与世隔绝,她们仍因为老首长的一句“男娃女娃都一样,女娃也可以牧马”而聚集起来。
雌性的草地读后感第一次接触到严歌苓的作品,是在电影院看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同时那十三名风尘女子,在紧要关头慨然赴死的画面,也被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在那之后便开始对严歌苓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会写出这么独特又那么尖锐的作品。
严歌苓可以说是当代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无论是对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述,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重塑,都折射出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充满着深刻的哲思和批判意识。
她擅长以女性的视角淡化宏大而严肃的历史背景,她的作品《雌性的草地》也被看做是她性灵写作的开始。
严歌苓试图将性写到社会伦理的方方面面,从而对既定俗成的压迫构成反动,并最终摧毁世俗所认知到的一切束缚和压抑。
“雌性”是严歌苓写“性”最关键的内容,其直接指向严歌苓最想表达的人性与精神之灵。
严歌苓所描写的雌性只是一种非常态的人性,在非常态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表现出的一种病态的人性形态。
诸如严歌苓笔下的女性都是忧郁而苦难的,但又不一而同地表现出一种“圣母”情怀,即对苦难的无限包容,而且这种包容有时因为显得过于冷漠和麻木而近乎自虐。
在《雌性的草地》中,沈红霞是一个完美的革命战士形象,按照严歌苓的话来说,沈红霞是一个圣洁的,但却没有雌性和人性的人,因为她要做一个女修士,所以必须扼杀女性。
支撑沈红霞承受苦难的是成为一名像女红军一样坚强的革命战士的理想和使命,同时这也是她从小便承受着的一种压抑。
导致她一直有受虐的倾向,而受虐本能的一种升华形式便是自我牺牲和苦行赎罪,以此便可以解释为何沈红霞会固执地以身体的摧残来追求精神的升华。
沈红霞是个虔诚的苦行者,似乎从来没有过爱欲,因为沈红霞在幼儿时期便被崇高的“理想”阉割了自己的性本能,而沈红霞对于“理想”的热忱在最初很可能是出于对父亲的迷恋,然后在成长(即升华)的过程中放弃了性目的,而对“理想”的绝对忠诚则逐渐成为了其“被阉割”的心理补偿。
每月一家2007.04学教育《雌性的草地》中性的悲剧性张扬夏冰严歌苓的作品大多深入内心层面和人性的高度来描写不同的女性,其笔下的主人公身上,都带有一种普遍的雌性特征,通常表现为爱与性的争斗,以及在痛苦中被升华了的关于人性的奇异美感。
《雌性的草地》中,这种争斗表现的尤为明显。
不论是到处流浪的小点儿,还是那群牧马班的姑娘们,在畸变的年代里,长期被压抑着的原始雌性,以更激烈的方式喷涌而出,并以两个极端的形态在每个女人的血液深处并立着。
性、道德、爱、理想等诸多元素不断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女性意识随着雌性本能的逐渐丧失而渐行渐弱,残缺的人性就如同她们所谓的理想一样的虚妄无力。
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奏响了一场异常壮烈的悲歌,却也偏执地“伸张着‘性’,以血滴泪滴将一个巨大的性写在了天宙上”。
[1]一、性与道德、与爱的矛盾小说一开始,作者展现了一幅雨后草原的阴冷景象,在那里丝毫感受不到绿色草原应有的生命力。
小点儿———神秘草原上的流浪者,仿佛生来就与世俗的眼光背道而驰,她的人生之路被性牵引、被爱责罚,同时又难逃道德的桎梏。
她与姑夫之间罪恶的情欲源自性的本能的牵引,却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伦常,“病女人”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那可怕的辈份悬殊。
于是,精神与肉体、道德与性的斗争始终在小点儿的身体里持续着,她在伦常的边缘处危险的感受着“幸福”,同时又饱受着煎熬。
严歌苓是这样描写这场激烈争斗的:“每回他惊险地潜越病女人,将她抱在怀里时,她都推他,同时又死不撒手地要他。
”[2]“(小点儿)一遍遍想着:完了完了。
同时又感到,一个人若是彻底堕落是多么轻松自由。
”[2]无望的挣扎终于在姑姑死去的那一刻结束,道德伦常彻底宣告失败,可斗争却远远没有结束。
出走的小点儿遇到了骑兵营长,并萌发出女性灵魂的另一极端:爱,这让她重新陷入了另一种精神与肉体的争斗中。
虽然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来去得悄无声息,跟肉体毫无关联,但却给了小点儿有生以来第一次美好而温暖的体验。
浅析《雌性的草地》中雌性的故事
作者简介:
严歌苓是著名的旅美作家,是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无论是对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
1979年,严歌苓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死亡成为越南战地医院空气中闻到的特有味道,“潜伏”在严歌苓身体里的“作家基因”一下爆发了,她把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写进小说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中。
之后她发表了多部军旅题材的作品,其中就包括《雌性的草地》1989年严歌苓进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就读,不同文化的冲击开启了严歌苓崭新的领域,在这期间她创作了大量反应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状态和心理的作品。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学者们的关注焦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各种文化、政治、观念的夹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