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比较水的多少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2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质量的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比较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有好奇心,乐于参与实验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质量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对比较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逐步掌握比较物体质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质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比较物体质量的方法。
2.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比较物体质量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实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例,让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各种物体(如苹果、书本、钢笔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实例材料:生活中的质量比较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比较物体质量的情况?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实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实验。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比较物体质量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特征——多少。
2.学习测量水的多少的方法。
3.学会用标准量器测量物体的重量和容积。
4.观察并比较水的多少,为下一步学习水的状态打好基础。
2. 教学环节及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对待学科内容的兴趣。
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出示问题、以问题为主题的游戏等。
比如,这里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要测得到水的多少,要用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讲授(15分钟)在讲授过程中,老师需要结合故事、实物、图片等生动的教具,让学生感知到物质的特征——多少。
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展开交流,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具体讲授内容包括:① 什么是多少?先通过讲故事引出多少的概念,例如:想象我们去果园采摘水果,我们需要知道每个篮子装多少水果,这就要用到多少。
老师从故事引出多少的概念和特点。
② 测量水的多少老师将水倒入不同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和感知水的多少。
老师可以拿一只250毫升的杯子,用100毫升、200毫升、150毫升的容器向里面倒水,让学生观察这三种不同的水量。
并且让学生自己实践,即倒水并记录下来。
同时,老师也要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③ 标准量器的认识和使用老师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标准量器的形状和作用,并通过示范教学引导学生正确测量物体的重量和体积。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标准量器的使用方法。
(3)练习(15分钟)在讲授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可以设置多种形式:集体练习、小组互动。
具体的练习包括:① 填空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数量填写具体的数据,例如:一个杯子中有多少克水、一个桶中有多少升水、水龙头一分钟可以流多少升水。
② 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拿起量杯或标准量器,亲自去测量物体的重量和容积。
材料可以准备一些小石子、小绳、小球等。
(4)归纳总结(10分钟)在练习结束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归纳学习的知识点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
《比较水的多少》教案【教学内容】《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P72-74【教材分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这一单元。
本课内容是在同学们已经通过前几次的学习明确了物质的分类,了解了液体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好本堂课的知识,掌握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为以后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溶解等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教材从三个部分入手。
第一部分是引出新知,老师询问学生测量身高需要的测量工具,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提出高度的测量工具——直尺,为后面的刻度线的引出做铺垫。
接着通过两次控制变量的比较得出两种结论,最后引出没有相同量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部分是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转换,初步了解量筒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认识量筒,通过仔细地观察获得量筒所直观传授的知识,接着在实验中认识量筒,掌握科学使用量筒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纪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他们还处于对大千世界好奇的阶段,具有强烈的科学求知欲望。
善于动手运用工具解决问题,但仍需要科学地引导,量筒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个陌生的测量工具,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需要老师进行正确地引导,并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明白液体的体积是可以进行测量的。
2.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认识到非规范化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我们可以通过人为的规定来使数据规范化。
3.通过学生探究得出测量水的体积的方法,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认识到科学化分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水的多少,明白量筒的使用方法,认识体积单位毫升(ml)。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比较认识到某些测量方式的局限性以及科学化测量的重要性,能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要求,我以情境教学法作为本课的教法主线,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实验中交流思考,让他们在独立的观察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如何才能通过具体的数值大小比较出液体的体积,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方法。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物体体积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有一定的经验。
但学生在比较物体体积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体积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比较体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比较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体积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比较物体体积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不同体积的水杯、量筒、尺子等。
2.准备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比较物体的大小呢?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体积的水杯,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
学生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量筒测量不同体积的水杯中的水量,并用尺子测量水杯的尺寸,从而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比较物体体积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较体积的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比较物体体积,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大小呢?让学生举例说明,并互相交流。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较物体体积的方法及其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比较体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家里不同水瓶的容量大小。
比较水的多少-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多少可以通过比较测量得出。
2.学会用不同的容器比较测量水的多少,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多个大小不同的透明容器。
2.蓝色食用染料。
3.打印好的试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在浴室里都用过水龙头吗?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测量出水的多少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测量水的多少。
”2. 实验现场(25分钟)1.将不同大小的透明容器(如杯子、杯量器等)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大小不同。
2.指导学生将这些容器分成三组,每组容器的大小要尽量相近。
3.每组容器中分别加入蓝色食用染料,以便更好地观察水的多少。
4.指导学生先比较同一组容器中的水的多少,记录下测量结果。
5.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组之间的比较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6.提醒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现场,不可随意移动容器,注意安全。
3. 实验总结(10分钟)1.向学生讲解实验中发现的结论:“同样大小的容器之间,容器越大水的多少越多,而不同大小的容器之间不一定。
”2.当学生学会测量了容器大小与水的多少的关系,老师可以进行“谁能测量出一个容器里水的毫升数”的比赛。
获胜者可以得到小奖品。
3.对比不同的测量结果,帮助学生总结出测量数据间的联系和差异。
试验要点1.要让学生带领家长一起学习,更好地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增进家校配合度。
2.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确保教学的平稳进行。
3.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每人分配一份记录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主观评价、小测验、当堂答题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反馈。
并应及时总结、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案2一. 教材分析《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来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量的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问题的答案。
但是,对于量的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理解量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理解量的概念。
2.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和理解量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的答案。
2.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和理解量的概念。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容量的容器,如杯、碗、瓶等。
2.准备量筒,用来测量水的多少。
3.准备记录表格,用来记录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不同容量的容器,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个容器中的水多,哪个容器中的水少。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亲自量取不同容器中的水,用量筒进行测量。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选取两个容器,比较两个容器中水的多少。
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和理解量的概念。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操作结果和感受。
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量的概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哪个容器能装下更多的水?如何让一个容器中的水变多或变少?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