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3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水第1课水到哪去了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用湿布擦黑板,黑板过一会儿变干了,湿的手变干了,都是由于水慢慢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到了空气中,这种现象叫蒸发。
3.水蒸发会吸收热量。
4.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变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时水减少了等。
5.在任何温度下,水都会蒸发。
6.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水蒸气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
7.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
8.无论下雨还是晴天,空气中都存在水蒸气。
9.水有三种形态:液态(水)、气态(水蒸气)、固态(冰)。
10.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质量11.取两杯等量的水,并在杯外壁上标出水位,甲杯杯口敞开,乙杯杯口用塑料薄膜封住,然后将它们同时放到同一个通风且向阳的位置。
两天后,会观察到甲杯中的水面位置低于水位线,乙杯中的水面位置基本不变。
12.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潮湿的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到盒子内部的侧面和底面上有小水滴,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第2课水沸腾了1.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会沸腾。
2.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上会冒出很多气泡,气泡里含有水蒸气。
3.水沸腾时,水面上会看到很多“白气”,这不是水蒸气,是小水滴。
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能看到的“白气”和雾都不是水蒸气。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塑料袋大大增加。
将套有塑料袋(被挤压过)的漏斗放漏斗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会鼓起来。
5.通常,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
6.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7.温度计上的100℃是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8.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9.酒精灯的火焰从外向内依次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三年级上册一、水1、水到哪里去了:水-蒸发-水蒸气2、水沸腾了:水沸腾的过程、现象3、水结冰了:水结冰的过程、现象4、冰融化了:冰融化过程的物态变化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对比试验;食盐和小苏打6、加快溶解:控制变量7、混合与分离: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可逆的。
(问题:增加或减少水分时,食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8、它们发生了什么一、水1、水到哪里去了——(水的液态与气态)1、液态水和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液态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2、水沸腾了——(液态水蒸发变成水蒸气)1、物态变化:液态水沸腾变为水蒸气;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时100摄氏度。
3、水结冰了——(液态水凝固变为冰)1、物态变化: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水和冰的比较3、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4、冰融化了——(冰融化为水)1、物态变化: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的原因: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水、水蒸气、冰的比较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溶解)1、能溶解的物质: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6、加快溶解——(溶解速度)1、温度与溶解速度的关系;2、搅拌与溶解速度的关系;(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7、混合与分离——(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1、方法:溶解——过滤——重结晶2、水:盐溶解在水中与沙子分离,最后蒸发为水蒸气8、它们发生了什么——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植物1. 植物的生长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从种子发芽,到生长,再到结果,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到植物生命的力量和生长的规律。
2. 植物的结构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还学习了植物的结构。
植物的根、茎、叶以及花、果实等结构各具特点,通过学习这些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植物,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植物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生长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不同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一些植物喜欢湿润的环境,而一些植物则适应干燥的环境。
通过了解植物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植物,并欣赏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
二、动物1. 动物的特征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不同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动物都有各自特有的特征,通过比较和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的动物类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2. 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是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动物的行为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动物相处和保护动物。
3. 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有着各自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引导我们更好地爱护和保护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三、物体的性质1. 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形状和颜色,了解物体的外在特征。
2. 物体的大小和质量物体的大小和质量是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物体的大小和质量对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水一、填空题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有固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2、我们用湿布擦黑板,一会黑板就(干)了,这时黑板上的水都上(蒸发)掉了。
3、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当水的温度上升到(100℃)以上时,水就(沸腾)了,也就是水变成了(水蒸气),它的体积会(增大)。
4、水结冰的温度是(0℃)以下,这个温度也叫(冰点)。
水结冰后由(液态)变成(固态)。
5、取一小块冰放入试管中,把试管浸在热水里,我们发现冰慢慢地在(融化),它又变成了(水)。
冰融化成水,这是水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7、加快溶解的方法有:(1)给溶解的物质不断(加热)。
(2)不断用小棒(搅拌)溶解的物质。
8、做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时,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边加热,边(搅拌)。
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工)。
9、橡皮泥、纸和水变化的相同点是:它们本身(物质)无变化,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10、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鼓起来),这正是利用了物体的这个性质。
1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2、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为另一个酒精灯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3、量温度时温度计不要碰到(烧杯壁)。
14、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
15、像现在大家做好的盐水已经不能再溶解食盐了,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梳理精品知识点全册期末复习专用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水第1课水到哪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的露水) 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质量第2课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 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③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的使用: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①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②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③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⑤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植物一、我看到了什么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二、校园的树木1.大树生长都需要的条件有(阳光)、(水)、(空气)。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4.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5.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树的相同之处:(1)他们都长在泥土里;(2)生长都需要阳光、水、空气;(3)都有树干、树冠、树叶;树的不同之处:(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一样;(5)叶片不一样。
6.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外形是怎样的?有哪些部分组成的?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7.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答: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重复按压,在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色彩。
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五层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
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
树叶的形状像个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
这是一棵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三、大树和小草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动物),草是(草本动物)。
3.在校园、郊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
纲
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
- 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 掌握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理解物种和栖息地的关系
知识点二:物质的属性和变化
- 理解物质的三态和相变规律
-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 了解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知识点三:力和机械
- 理解力的作用和测量
- 掌握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原理
- 了解杠杆和轮轴的应用
知识点四:天体与地球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 掌握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特征
- 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和表现
知识点五:生活中的能源
- 掌握常见能源的种类和应用
- 了解能源的转换和利用
- 理解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方法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
- 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掌握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 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知识点七:科学观察和实验
- 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理解科学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以上为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内容涵盖了生物多
样性、物质的属性和变化、力和机械、天体与地球、生活中的能源、
环境保护以及科学观察和实验等七个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复习掌握这些基本科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部分知识点归纳整
理
本文档旨在归纳整理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部分知识点,提
供给学生和教师作为研究和备课参考。
以下为所涉及的知识点概述:单元1:生物
1.1 植物的链子
- 植物的生长:种子发芽,根、茎、叶的功能;
- 植物的繁殖: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1.2 动物的好朋友
- 动物的特征:哺乳、鸟类、爬行、两栖、鱼类;
- 动物的性:食性、栖息地、生存方式。
1.3 微小的生命
- 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病毒、真菌、藻类;
- 微生物的作用:分解、发酵、吸收养分。
单元2:物质
2.1 各种物质
- 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有机物、无机物;- 物质的性质: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2.2 变化的魔法
- 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 物质的运动:扩散、溶解、沉淀。
单元3:力与能
3.1 动起来
- 力的作用:推、拉、支持、摩擦;
- 应用力的物体:机器、工具、运动、游戏。
3.2 能量的运动
- 能量的种类:光能、声能、热能、电能;
- 能量的转换:能源、能借。
以上为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部分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希望对学习和备课有所帮助。
请注意,本文档仅为归纳整理,不适用于法律领域。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总结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单元《⽔》知识点⼀、⽔到哪⾥去了1.⽔是⼀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定的体积。
2.湿抹布擦⿊板过⼀会⼉⼲了、湿的⼿⼲了是由于⽔蒸发了。
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洼⼲了、⾐服晾⼲了、煮⾷物时⽔烧⼲了等等。
4.杯⼦装⽔后,加上盖⼦和不加上盖⼦相⽐,加盖⼦的蒸发慢,不加盖⼦的蒸发快;放在通风处⽐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慢;放在阳光下⽐放在阴凉处蒸发得快。
5.⽔蒸⽓是⽓体,它是⽔的⼀种形态,它也是⽔。
6.⽔蒸⽓是⽆⾊⽆味的、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
7.⽔蒸⽓存在我们⾝边周围的空⽓中,不管温度⾼还是温度低,⽔都在不停地蒸发。
8.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间玻璃上的⼩⽔珠不是⽔蒸⽓,⽔蒸⽓是看不见的。
9.⼀杯热开⽔放在桌上,看到上⾯冒着的“⽩烟”不是⽔蒸⽓,⽽是⽔蒸⽓遇冷凝结的⼩⽔滴。
10.我们可以⽤加热、加快空⽓流动的⽅法让⽔蒸发得更快。
11.我们可以像海⽔晒盐⼀样增加⽔与空⽓接触⾯积的⽅法来加快⽔的蒸发。
12.空⽓中的⽔蒸⽓越多,湿度越⼤:⽔蒸⽓越少,湿度越⼩。
13.冬天开空调的时候,⼈们⽤加湿器加快⽔蒸发,增加房间的湿度,14.⽐较⽔和⽔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透明、⽆⾊、没有⽓味、没有味道、会流动、有质量不同点:⽔看得到、摸得到,是液体;⽔蒸⽓看不见、摸不到,是⽓体。
15.不同的天⽓状况,空⽓中的⽔蒸⽓含量不同。
⼆、⽔沸腾了1.不停地给⽔加热,⽔会沸腾。
2.⽔沸腾时,⽔中和⽔⾯上会冒出很多⽓泡。
3.⽔沸腾时,⽔⾯上会看到很多“⽩烟",这不是⽔蒸⽓。
4.⽔变成⽔蒸⽓后,体积会⼤⼤增加。
5.当⽔的温度升⾼到100摄⽒度时,⽔会沸腾。
6.⽔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是不⼀样的:⽔沸腾的时候也在蒸发,⽔蒸发的时候不⼀定沸腾。
7.⽔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摄⽒度,是⾜以烫伤我们的,⼀定要注意安全。
8.温度计100摄⽒度就是以⽔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以下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的大致内容:
1. 科学与日常生活:认识科学、科学的特点、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 科学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
3. 物体的重量:认识物体的重量,了解称量物体的方法。
4. 斜面:认识斜面的特点,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5. 物体的浮力:认识物体的浮力,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
6. 太阳的活动:了解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来源,认识太阳的活动现象。
7. 种子的发芽:了解种子的组成和发芽的必要条件。
8. 种子的传播:认识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
9. 蒲公英的传播:了解蒲公英的传播方式和结构特点。
10. 石头的形成:了解石头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11. 铁的特点:认识铁的特点和用途。
12. 金属的特点:认识金属的特点和分类。
13. 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探究物体形状的变化。
14. 物体的软硬:认识物体的软硬程度,了解硬币的材质。
15. 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16. 空气的压力:了解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和运用。
以上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可根据教材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学习和整理。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主要内容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肉眼不可见。
(3)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4)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第2课《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接近100℃。
(2)水在沸腾中,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3)水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从下往上升,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在水面破裂。
(4)酒精灯火焰自外而内可以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第3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4)冰是固体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第4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
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融化后变成水,体积变小。
(4)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三者是同一种物质。
第5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1)像糖、盐这样的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而沙子、食用油则不能溶解在水中。
(2)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第6课《加快溶解》(1)可以用搅拌、加热和捣碎的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不变。
第7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不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过滤实验我们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纸、铁架台等实验材料。
(3)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要点归纳梳理1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全集单元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物质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种。
2. 物质的性质:- 溶解性: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
- 导电性:物质能否导电。
- 导热性:物质能否导热。
- 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化和沸腾温度。
3. 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新的变化,形成新的物质。
-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改变,但本质不变。
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和变化1. 生物的特征:- 生物可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组织。
- 动物具有头、躯干、四肢等部分。
2. 生物的生长:-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长。
- 动物通过摄取食物进行生长。
3. 生物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周期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等阶段。
- 动物经历幼年、成年和老年等不同阶段。
单元三:电的探索1. 电的产生:- 电可以通过摩擦、化学反应和磁场等方式产生。
2. 电的性质:- 电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之分。
- 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
- 电能够传导电流。
3. 电的应用:- 电能够点亮灯泡、使电风扇旋转等。
- 电能够用于通信、发电等方面。
单元四:物体的运动1. 运动的方式:- 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方向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方向运动。
- 循环运动:物体按照一定轨道循环运动。
2. 运动的规律:- 物体运动需要推力或拉力。
-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 物体的质量越大,需要的力越大。
3. 运动的变化:- 物体的速度可以加快或减慢。
- 物体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
单元五:光的探索1. 光的产生:- 光可以通过光源产生,如太阳、灯泡等。
- 光可以通过反射、折射等方式产生。
2. 光的传播:- 光可以直线传播。
- 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3. 光的应用:- 光能够使物体可见。
- 光能够用于照明、摄影等方面。
单元六:天气的变化1. 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包括晴天、阴天、多云、雨天等。
三上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水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水水蒸气凝结(放出热量)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凝固(放出热量)水冰融化(吸收热量)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 ,小苏打5g 。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第二单元空气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后,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积变大。
教科版三上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1.水是一种液体, 没有固定的形状, 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 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存在于空气之中。
冰是一种固态的水, 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的雪也是固态的冰。
2.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 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沸腾过程中水温保持在100℃不变。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大大增加。
4.使用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 不能用嘴吹。
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想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 不能用手触摸。
5.水温在0℃或0℃以下, 水就会结冰, 体积增大。
同样, 当温度上升到0℃以上, 冰就会融化成水, 体积减少。
6.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是水的三种存在形态, 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在一定条件下, 冰、水、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
7、能够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有很多, 如白糖、红糖、食盐、小苏打、碱、味精等,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通过对比实验, 我们知道在同样多的水中, 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要多。
8、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9、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 我们利用水, 通过过滤和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与沙分离。
10、与水一样, 生活中很多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后, 还是原来的物质。
11、生活中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 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会把乒乓球顶回原形。
12.在碎冰里加盐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
第二单元《空气》1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可以流动。
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 能被压缩和扩张。
压缩的空气会有弹性。
2.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 就形成风。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 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复习提
纲
一、生活中的科学
- 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现象和事件
- 辨别物体的性质和用途
- 了解物体的来源和变化
- 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
二、物体的性质
- 分辨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硬度等性质
- 分辨物体的材质和用途
- 了解常见物体的浮沉现象
三、物体的变化
- 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 观察物体的变形、断裂等变化
- 了解物体的燃烧和融化现象
四、天气现象
- 观察和描述不同天气的特征
- 了解不同天气对人和物的影响- 掌握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五、动物的特征
- 描述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掌握一些动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六、植物的特征
- 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生长习性- 掌握一些植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了解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七、健康与生活
- 了解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 掌握个人卫生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 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以上为【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复习提纲,希望能帮助同学们进行科学知识的复习。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水1.1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2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①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②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③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④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1、3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第一单元植物的?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7、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答: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在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五层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
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
树叶的形状像个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
这是一棵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3、大树和小草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3、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茎)、(叶);都会(繁殖后代);都是(草本植物),也都是(一年生植物)。
不同点:狗尾草是长在土里的,结种子的;水葫芦是长在水里,直接繁衍。
5、植物的叶1、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叶片上有(叶脉)。
2、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3、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4、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它们的形状相同,都有叶片、叶柄,叶片上有叶脉。
不同:新鲜的叶是有生命的,绿色的;落叶完成了生命的历程,是死的,变黄了。
5、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答: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
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2、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3、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答:狗尾草的叶片变黄了,菊花的花蕾变大了,杨树的落叶变多了。
4、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答:树叶在不断地生长变化着。
5、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答:树叶会生长,衰老,直至死亡。
6、说一说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天发芽;夏天枝叶茂盛;秋天叶变枯黄,开始落叶;冬天树叶落尽。
第二单元动物1、寻访小动物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秋天能在附近观察到那些小动物?蝴蝶、蚯蚓、蟋蟀、蝗虫、瓢虫。
3、在寻访小动物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什么?答:(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
(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蜗牛(一)3、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答: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4、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6、金鱼1、金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
2、金鱼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3、水中也生活着很多小动物,(鱼)是常见的一类。
4、金鱼的特点是:金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身上长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帮助尾游泳。
金鱼喂得太多会被涨死,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5、鱼在水中不停地吐泡泡是因为它在(呼吸)6、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7、实验设计:如何知道金鱼是用鳃呼吸的?材料:金鱼、红食用色素水、吸管、水。
过程和方法:观察水中的金鱼时,用吸管吸一些红色食用色素水,悄悄的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从鳃部流了出来。
原来金鱼没有喝水而是在呼吸。
结论:金鱼用鳃呼吸。
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1、蜗牛、蚯蚓、蚂蚁、金鱼是怎样运动?答:蜗牛靠腹足爬行,蚯蚓伸缩爬行,蚂蚁用足爬行,鱼用鳍qi游泳。
2、蜗牛、蚂蚁、蚯蚓、金鱼遇到危险时会有哪些反应?答:蜗牛遇到危险,身体缩进壳内;蚂蚁遇到危险,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险,缩成一团或逃走;金鱼,游到安全的地方。
3、蜗牛、蚂蚁、蚯蚓、金鱼的食物有哪些?答:蜗牛——菜叶等绿色食物;蚂蚁——小虫,甜食等;蚯蚓——枯叶等;金鱼——小虫等。
4、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1、我们周围的材料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5、我们知道哪些金属名称?金、银、桶、铁、铝。
6、生产铝罐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质?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7、喝完饮料后的空铝罐,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答:用过的空铝罐可以回收利用。
送回工厂的空铝罐经过加热熔炼后能够再制成铝材薄片,生产出新的铝罐。
这要比开采铝土矿节省许多资源和能源。
3、比较韧性1、许多物品需要具有韧性,(能变形),但不(断裂)。
弯曲度大说明了(韧性)大。
2、按韧性(弯曲程度)从大到小排列:塑料条>卡纸条>木条>铁条3、生活中有哪些塑料制品?雨衣,雨伞,盆子,油壶,水壶。
4、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不导电)、(不导热)、(防水、不透气)、(质轻)、(可重复利用)等。
5、生活中有哪些塑料制品可以重复利用?它们为什么能够重复利用呢?答: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泡沫塑料、饮料瓶等就是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因为它们可以反复融化成型。
6、塑料(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可以(重复)利用。
7、我们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答:我们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不乱扔旧塑料制品,将它们放进垃圾箱进行回收,以使其可以重复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4、它们吸水吗1、按吸水性从大到小排列:纸>木头>塑料>金属2、造纸术是由(蔡伦)发明的。
3、纸的特性:质轻、吸水性强、硬度小、柔韧性较差,易折叠、不易导电。
4、纸是由(纤维)构成的,里面很多小孔、空隙,所以吸水能力强。
5、我们知道哪些种类的纸,它们都利用了纸的什么性质?餐巾纸——柔软、吸水性强,书写纸——轻便、容易着色,牛皮纸——轻便、结实,报纸——易折叠。
6、我们在学习中有许多用过的废纸,应该怎样对待它?答:合理利用回收;可以用它做草稿纸;多次重复使用;可以卖废品。
7、自己制造一张纸的步骤:A.将纸撕碎放在水中浸泡,直至能捣烂;B.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C.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
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像(金属)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像(木头)、(塑料)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浮的。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物体的(材料)有关。
3、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要生长(几十)年。
由于(环境污染)和(人工采伐),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
人们现在已经开始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屑)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
所以,我们要珍爱木材资源,增强爱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4、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软)、(可燃烧)、(容易加工)、(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5、你知道哪些木材替代品?金属,塑料,陶瓷6、砖瓦和陶器、瓷器1、砖瓦的主要用途是(造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
2、砖瓦陶瓷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3、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烧制的。
4、砖瓦——我可以这样描述它:砖四四方方,砖瓦表面比较粗糙,有颗粒,颜色不均匀,比较坚硬,韧性不好,吸水性较好,放在水里会沉。
5、陶瓷——我可以这样描述它:形状不一,陶器表面不如瓷器光滑,比较坚硬,韧性不好,陶器吸水性不如砖瓦,瓷器不吸水,放在水里会沉。
6、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1、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成的物品:金属——剪刀、钢尺、锅,塑料——塑料尺、发卡、扣子;木头——铅笔、凳子、桌子;纸——课本、作业本、报纸;砖瓦——红砖、青砖、瓦片;陶器、瓷器——碗、缸、盆。
2、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
有的是(人类加工)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
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有的却不能。
资料库1、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答:(1)节约使用,少用一次性用品,多用环保袋;(2)可回收利用金属、塑料、纸等;(3)反复使用,变废为宝。
1、水1、(水)和(空气),是地球上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
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
2、水的样子: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水的存在方式:冰、雪、淡水、云、海洋等形式。
4、水的用途:洗衣、做饭、饮用等。
5、水和生物的关系:植物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微生物离不开水。
6、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7、人们通常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
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
8、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答: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1、水是一种(液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液体,比如:洗洁精,饮料,食用油,醋等。
2、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尝)的方法比较物体。
3、水重食用油轻。
4、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说明水和食用油都没有固定形状。
5、水和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不黏,比油重,水滴是圆的。
油是淡黄色,有气味,有味道,半透明,有点黏,比水轻,油滴是扁平的。
相同点: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液体、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都有一定的黏度。
3、谁流的更快一些1、按流动速度从快到慢排列:水>食用油>洗洁精(水最快,油较快,洗洁精最慢)2、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稠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