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外科诊治指南OK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8
外科功能性便秘临床诊疗精要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困难的、不频繁的或不完全的排便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006年5月通过并发表了功能性便秘罗马Ⅲ标准,是目前全球用于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的共识性文件。
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有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
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
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
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
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一)疾病分类为了便于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方案和药物的选择,目前大多采用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而进行的分型,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
这种分型的依据是以结肠或肛门直肠动力障碍特点为基础的。
1.慢传输型便秘是最常见的类型,系指由于结肠动力障碍,使内容物滞留于结肠或结肠通过缓慢的便秘,结肠测压显示结肠动力降低,导致结肠内容推进速度慢、排空迟缓。
同时可能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如胃排空迟缓或小肠运动障碍。
患者主诉多为排便次数少、粪便质地坚硬、无便意。
用闪烁照相术或不透X线标记物法检查提示结肠通过时间延缓可确立诊断。
因此有人称之为结肠无力,它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类型。
治疗上首选促肠动力药。
2.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由于肛、直肠的功能异常(非器质性病变)如排便反射缺如,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或排便时肛门括约肌不协调所致,包括横纹肌功能不良、直肠平滑肌动力异常、直肠感觉功能损害、肛门括约肌失协调症以及盆底痉挛综合征等。
患者主诉是排便困难,肛门直肠阻塞感,排便时需要用手协助。
多发生于儿童、妇女和老年人。
治疗上可优先考虑生物反馈治疗。
2022中国成人慢性便秘评估与外科处理临床实践指南(最全版)摘要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于2008年第一次发布的慢性便秘的外科诊治指南,对我国慢性便秘外科诊治的规范化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有关慢性便秘的基础与临床诊疗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临床实践方面目前尚缺乏金标准与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外科医师在术前评估、术式选择、术后疗效评价等方面缺乏权威的参考。
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便秘的诊断评估与外科处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遴选我国便秘外科领域相关专家组成《中国成人慢性便秘评估与外科处理临床实践指南》编审委员会,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结合专家们的临床经验,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
本次制定的《中国成人慢性便秘评估与外科处理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秘的临床评估和处理(非手术处理和手术治疗)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为导向,以循证为基础,囊括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依据GRADE 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估及推荐强度分级。
期望有助于中国便秘外科医生、以及其他相关医疗从业人员的学习与实践,提高我国便秘外科的总体诊治水平。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慢性便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1];欧美国家的发病率高达14%~30%[2]。
慢性便秘通常表现为排粪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硬和(或)排粪困难。
排粪困难主要包括排粪费时费力、手助排粪、排出困难、排粪不尽感、肛门坠胀感等。
国际上目前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主要参考罗马Ⅳ标准。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曾于2008年发布了《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为我国便秘的规范化诊疗起到了重要作用[3]。
10余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便秘的基础与临床诊疗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有必要制定新的《中国成人慢性便秘评估与外科处理临床实践指南》。
2016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便秘临床诊治指南【解读】•指南的内容具有包容性,而不是规定性。
•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帮助的信息,而不是规定具体的治疗方法。
形成最后的推荐等级(较2007年不同)形成最后的推荐等级(较2007年不同)形成最后的推荐等级(较2007年不同)形成最后的推荐等级(较2007年不同)形成最后的推荐等级(较2007年不同)形成最后的推荐等级(较2007年不同)形成最后的推荐等级(较2007年不同)1 2 3便秘的评价便秘的非手术治疗便秘的手术治疗1指向性病史及体格检查1C 2血液/放射学及内镜检查1C 3肛门直肠生理结肠传输试验1C5评估便秘严重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2C (较2007年新增)4排粪造影1C1便秘患者应作指向性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推荐等级:基于低或很低质量证据,1C2便秘患者未出现警报症状、无筛查推荐或其他严重合并症,无需作血常规检查、放射学检查或内镜检查。
推荐等级:根据低质量或很低质量证据强烈推荐,1C3肛门直肠生理学与结肠传输检查可有助于明确顽固性便秘患者潜在的病因。
推荐等级:根据低质量证据强烈推荐,1C4排粪造影、MRI排粪造影或经会阴超声排粪造影可有助于确定与排便梗阻有关的解剖学异常。
推荐等级:根据低质量证据强烈推荐,1C5评估便秘性质、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方法可用作便秘医学评价的一部分.推荐等级:根据低质量或很低质量证据弱推荐,2C1B调节饮食1B(较2007年不同)生物反馈治疗2B(新增)便秘新药1B渗透性泻药1B刺激性泻药症状性便秘的初始治疗为调节饮食,包括补充纤维素与液体。
推荐等级:根据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1B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和乳果糖,可用于治疗慢性便秘。
推荐等级根据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1B刺激性泻药的应用,如比沙可啶,在短期内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慢性便秘是合理的。
推荐等级根据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1B当饮食调节和应用渗透性泻剂和刺激性泻剂均无效时,可考虑应用便秘新药,如芦比前列酮和利那洛肽。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大便量减少、排便不畅或大便质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长期慢性便秘不仅会导致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肛裂、痔疮、直肠脱垂等。
因此,及时诊治便秘至关重要。
一、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来确定便秘的诊断。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1.病史询问:包括便秘的病程、频率、大便形状和颜色等。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肛门指诊等。
3.大便检查:包括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等。
4.彩超检查:可帮助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
5.乙状结肠摄片:可明确肠道解剖结构和功能情况。
6.结直肠镜检查:有助于排除直肠肿瘤、息肉等病变。
7.生物反馈检查:用于评估直肠肌肉功能的神经反射。
二、治疗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保持水分摄入充足。
2.生活习惯改变:培养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憋便;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促进肠道蠕动。
3.药物治疗:包括润肠剂、泻药、充肠剂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相应药物。
4.应用微生态制剂: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
5.行腹部按摩:按摩腹部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6.针灸治疗:通过穴位刺激,调节肠道功能,改善便秘症状。
三、手术治疗对于顽固性便秘、严重便秘症状难以控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直肠悬吊术、阴道前壁成形术、结肠直肠吻合术等。
手术治疗需要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密切关注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术后护理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和观察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术后饮食:根据医嘱逐渐恢复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和暴饮暴食。
2.术后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3.术后伤口护理: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4.定期复诊:术后定期复诊,检查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避免并发症发生。
五、预防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预防尤为重要。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得提高,饮食结构得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与社会因素得影响,便秘得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得生活质量。
2008年制定得"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对规范便秘得诊断与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得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与临床研究水平得提高,对慢性便秘得认识也逐步深入。
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得修订。
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与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
慢性便秘得病程至少为6个月、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得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
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2,3,4,5,6,7,8,9]。
1.结直肠外因素:(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3]。
(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得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2。
结直肠因素:(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10]、(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不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11];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3]。
(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12]。
(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13]。
(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6]、(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于2007年4月讨论制订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对客观诊断便秘、合理治疗便秘、提高和改善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但在该草案中,对于外科诊治便秘方面的内容涉及不多。
因此,制订一个既符合我国现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很有必要。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参考《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在复习“罗马Ⅲ”有关便秘的诊断标准和国际便秘诊治流程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便秘的外科诊治指南。
一、便秘的概念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
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 d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 次或长期无便意。
二、便秘的病因正常排便需要含有一定量膳食纤维的胃肠内容物以正常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
排便时盆底肌群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
1.一般病因:(1)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常见原因;(2)不良排便习惯;(3)长期抑制便意;(4)不合理使用泻剂;(5)环境或排便体位改变;(6)妊娠;(7)老年、营养障碍。
2.结直肠和盆底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障碍:(1)结肠机械性梗阻:良、恶性肿瘤;(2)直肠或肛管出口梗阻:肛裂、肛管获直肠狭窄、内括约肌失弛缓、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骶直分离、盆底疝等;(3)结直肠神经病变及肌肉异常: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慢通过型即传输性结肠运动缓慢、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等。
3.结直肠外神经异常:(1)中枢性:各种脑部疾患、肿物压迫、脊髓病变、多发性硬化等;(2)神经支配异常。
4.精神或心理障碍:(1)精神病;(2)抑郁症;(3)神经性厌食。
5.医源性:(1)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铁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2)制动。
6.内分泌异常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低血钾症、糖尿病、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铅中毒等。
7.结缔组织性疾病:如硬皮病等。
三、便秘的检查方法及评估针对有关便秘的特殊检查,应在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各种常规检查如肛门直肠指诊、钡灌肠及结肠镜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后选用。
1. 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有关便秘的症状及病程、饮食习惯、胃肠道症状、伴随症状和疾病以及用药情况;便秘症状特点(便次、便意、是否困难或不畅、便后有无便不尽、下坠感及粪便性状);评估精神、心理状态;注意有无肿瘤预警症状,如便血、贫血、消瘦、发热、黑便、腹痛等。
2.一般检查:肛门直肠指检能了解直肠内有无粪便滞留及性状,肛管、直肠狭窄和直肠占位等,并可了解肛管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功能状况及有无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等;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是排除结直肠、肛门器质性病变的重要而又简易的检查;必要时进行有关生化、激素水平和代谢方面的检查;对可疑肛门、结直肠病变者,应行肛门镜、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
3.特殊检查:对长期慢性便秘患者,可以酌情选择以下检查。
胃肠传输试验(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est, GIT):常用不透 X线标志物。
检查前3 d起禁服泻剂及其他影响肠功能的药物。
早餐时随试验餐吞服20个标志物,相隔一定时间后(服标志物后6、24、48、72 h)拍摄腹部X线平片1张,计算排出率。
正常情况下服标志物48~72 h后,大部分标志物可排出。
根据平片上标志物的分布,有助于评估便秘是慢传输型(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或出口梗阻型(outlet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此项检查简易,目前仍为常用的方法。
排粪造影:造影前应排空粪便。
用稠钡剂加适量羧甲基纤维素钠或钡糊剂300 ml 灌肠,以充盈至降结肠为准,并涂抹肛管标记肛门。
拍摄侧坐于特制排粪桶上的静息、提肛、力排、排出造影剂后的黏膜相。
摄片应包括骶尾骨、耻骨联合和肛门。
测量:正常者,肛直角采用后肛直角,力排较静息时增大,应大于90 度,提肛时最小。
肛上距、乙耻距、小耻距以耻尾线为基线测量,耻尾线以上为负值,以下为正值。
肛上距力排大于静息,但肛上距必须小于30 mm(经产妇小于35 mm),乙耻距、小耻距均为负值。
骶直间距测量骶2~4 骶尾关节、骶尾间及尾骨尖与直肠后端5个位置的距离,骶直间距应小于10 mm 或小于 20 mm且均匀。
直肠前膨出为壶腹部远端呈囊袋状突向前方,深度应小于15 mm。
钡剂排出顺畅。
排粪造影有助于诊断直肠、肛管解剖及功能障碍异常。
必要时排粪造影可与盆底腹膜造影术同步进行,有助于盆底疝及直肠内套叠的诊断。
肛管直肠测压:有液体、气体、感应计测压法,常用灌注或液体测压法,测定指标包括直肠压力、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及肛门直肠抑制反射,还可测定直肠感觉功能和直肠顺应性。
有助于评估肛管括约肌、直肠有无动力和感觉功能障碍。
盆底、盆腔肌电图检查:常用电极有同心针电极和肛塞电极。
记录肛管肌电图的波幅和动作电位,可以判断有无肌源性病变;阴部神经潜伏期测定能显示阴部神经有无损伤。
结肠压力监测:将压力传感器放置到结肠内,在相对生理的情况下连续24~48 h监测结肠压力变化,从而确定有无结肠无力。
对选择外科治疗、特别是节段性肠切除术治疗便秘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他:肛门超声内镜检查可了解肛门括约肌有无缺损或功能异常;盆底动态磁共振成像可用于准确评价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形态。
四、便秘的诊断对便秘的诊断应包括:便秘病因和(或)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
应了解导致便秘有关的累及范围,有无局部结构异常及与便秘的因果关系,对制定治疗和预测疗效至关重要。
1.便秘的程度:⑴轻度: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⑵重度: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中度:则介于两者之间。
所谓的难治性便秘常是重度便秘,可见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结肠无力以及重度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等。
2.便秘的类型:根据便秘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结肠慢传输型(STC)和出口梗阻型(OOC)2个基本类型。
OOC更为常见,许多主诉便秘的患者都有直肠排空异常,STC和OOC同时存在为混合型。
分型依据的症状:⑴排便困难、费力;⑵排出粪便干燥;⑶便不尽感;⑷肛门直肠阻塞感;⑸手法辅助排便;⑹每周少于3次;⑺无便意。
STC:排便次数减少,少便意,粪质坚硬,因而排便困难。
肛直肠指检时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粪便,而肛管外括约肌的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OOC的证据,如排粪造影和(或)肛门直肠测压正常。
符合分型依据的症状⑵、⑹、⑺项中之Ⅰ项或以上,而无⑶、⑷、⑸项。
OOC:粪便排出障碍,可表现为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
肛门直肠指检时直肠内存有粪便,力排时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缩或阵挛性收缩;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正常,多数标志物可潴留在直肠内;排粪造影可呈现异常;肛门直肠测压显示,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或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异常等。
符合分型依据的症状⑴、⑶、⑷、⑸项中之1项或以上,而无⑵、⑹、⑺项。
混合型便秘:具备STC和OOC便秘的特点;分型依据的症状可全部或交替出现。
肠易激综合征的便秘型是一类和腹痛或腹胀有关的便秘,同时,也可能有以上各类型的特点。
五、便秘的治疗治疗原则:根据便秘轻、中、重程度和病因及类型,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恢复正常排便。
(-)非手术治疗⒈改善生活方式,加强排便生理教育,增加膳食纤维摄取,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增加运动;调整心理状态,有助于建立正常排便反射。
⒉尽可能避免药物因素,减少诸类药物可能引起的便秘。
治疗原发病和伴随病有利于治疗便秘。
⒊对OOC便秘,应针对不同的类型具体决定治疗方案。
对于以直肠内脱垂等为代表的松弛型便秘,提倡采用胸膝位提肛锻炼,必要时应用硬化剂注射。
对于以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为代表的痉挛型便秘,可首选生物反馈治疗,使排便时腹肌、盆底肌群活动协调运动,辅助以热水坐浴,扩肛治疗。
⒋选用适当的通便药物,应选用不良反应及药物依赖产生少的药物为原则。
常用的有:膳食纤维制剂,为治疗便秘的一线药物,尤其是不溶性膳食纤维制剂如小麦纤维素(商品名:非比麸)可软化粪便、增加粪便容积、促进结肠蠕动、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有效解除便秘各类症状。
按分级治疗原则应在膳食纤维治疗无效时,再使用渗透性通便剂,如聚乙二醇4000(商品名;福松)、乳果糖(商品名;杜秘克)。
应避免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
多种中成药具有通便作用,应注意长期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对粪便嵌塞的患者,清洁灌肠或联合短期刺激性泻剂解除嵌塞后,再选用膳食纤维制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
开塞露和甘油栓有软化粪便和刺激排便的作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商品名:太宁栓)对治疗缓解便秘症状有效;合理选用容积性泻剂、润滑性泻剂和刺激性泻剂;应避免滥用泻剂。
⒌心理疗法:中、重度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甚至抑郁等,应予认知治疗,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二)外科治疗经过一段时间规范的非手术治疗后收效不大,经特殊检查显示有明显异常,可考虑手术治疗。
应慎重掌握手术适应证,针对病变选择相应的术式,有多种病变同时存在时应手术解决引起便秘的主要病变,但也同时解决次要的或续发的病变。
术前需要进行预测疗效,应注意有无严重心理障碍,有无结肠以外的消化道异常。
⒈STC便秘:经结肠传输试验证实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包括先天性巨结肠、成人巨结肠、继发性巨结肠、结肠冗长症、结肠无力等。
手术方式推荐采用次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切除术。
对于能够精确判断结肠节段性传输功能障碍和结肠冗长症的患者,可慎重考虑选择部分结肠切除术。
年老、体弱、全身状况差的患者,宜采用结肠旷置术或回肠造口术。
在我国,STC便秘多用结肠次全切除术。
STC便秘的手术并发症主要有:⑴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较高,预防措施有减少对手术区域的骚扰、手术创面腹膜化、应用防粘连的药物与制剂、采用腹腔镜的手术方式等;⑵腹泻:多在2周至3个月逐渐缓解,腹泻严重者应用斯密达、易蒙停等药物治疗;⑶便秘复发:主要因手术切除结肠范围不够、混合性便秘未纠正出口处梗阻而导致,术前对病情作出准确、全面的判断,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减少术后便秘复发的关键,术后复发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必要时作相应的检查,在3~6个月以后可再次行手术治疗;⑷手术创面淋巴瘘:保持通畅的引流是关键,2~3周均可自行闭合,手术创面的腹膜化是预防淋巴瘘发生的最佳手段,应用超声刀作肠管游离可减少淋巴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