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
- 格式:docx
- 大小:147.85 KB
- 文档页数:6
外科功能性便秘临床诊疗精要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困难的、不频繁的或不完全的排便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006年5月通过并发表了功能性便秘罗马Ⅲ标准,是目前全球用于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的共识性文件。
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有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
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
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
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
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一)疾病分类为了便于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方案和药物的选择,目前大多采用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而进行的分型,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
这种分型的依据是以结肠或肛门直肠动力障碍特点为基础的。
1.慢传输型便秘是最常见的类型,系指由于结肠动力障碍,使内容物滞留于结肠或结肠通过缓慢的便秘,结肠测压显示结肠动力降低,导致结肠内容推进速度慢、排空迟缓。
同时可能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如胃排空迟缓或小肠运动障碍。
患者主诉多为排便次数少、粪便质地坚硬、无便意。
用闪烁照相术或不透X线标记物法检查提示结肠通过时间延缓可确立诊断。
因此有人称之为结肠无力,它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类型。
治疗上首选促肠动力药。
2.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由于肛、直肠的功能异常(非器质性病变)如排便反射缺如,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或排便时肛门括约肌不协调所致,包括横纹肌功能不良、直肠平滑肌动力异常、直肠感觉功能损害、肛门括约肌失协调症以及盆底痉挛综合征等。
患者主诉是排便困难,肛门直肠阻塞感,排便时需要用手协助。
多发生于儿童、妇女和老年人。
治疗上可优先考虑生物反馈治疗。
《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与《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联合解读(全文)便秘的发生涉及多个学科,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常需多学科的协作诊治。
2017年,全国便秘联谊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在参考《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13年)》[1]、《便秘外科诊治专家共识》(2010年)[2]、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3]、《世界胃肠组织便秘全球指南》(2010年)[4]、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16版《便秘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5],在复习"罗马Ⅳ"有关便秘的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最终形成《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6]。
这是国内外首个关于便秘的分度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也是首次由多学科专家及不同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并形成的共识,它的提出有利于促进临床工作中客观地诊断便秘,并进一步规范化治疗。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16版《便秘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也曾指出,便秘常由初诊医生和消化科医生进行治疗,结直肠外科医生则通常处理较复杂的病例,多学科的合作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7]。
参与形成共识的专家中,除了有医学专家外,还有很多非医学类的专家,他们的参与都各有重要的意义。
有一种观点认为,慢性便秘甚至比直肠癌难治十倍,而便秘患者"十个便秘九个疯,还有一个想腾空"。
因此,媒体记者的参与不仅加强了对便秘知识普及推广的力度,唤醒社会对便秘患者的关注,尤其是慢性顽固性便秘的患者普遍存在精神心理障碍,是一个容易引起医疗纠纷风险的群体;而且更加有利于社会对医学行为的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如果说媒体记者的参与能够让普通大众更加了解这个疾病的话,编审人员的参与则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加深医务人员对便秘这种疾病分度论治重要性的了解。
律师团队直接参与共识的制定,可以让他们在法务工作中更深刻地了解便秘这种疾病的复杂性,更深刻地理解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增强他们对因为这类疾病引发的医疗纠纷和不满的理解,从而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Vol.26No.3Jun.2020《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解读*蓝海波1,魏雨1,甘华田2,宋崇林3,贺平1,骆春梅3,杨向东1△1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科四川成都610017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消化科四川成都6100413四川洲际胃肠肛门病医院便秘科四川成都610045杨向东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四川洲际胃肠肛门病医院院长。
四川省卫健委医学领军人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导师,中华便秘医学会会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老年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顽固性便秘的综合诊疗、痔病微创无痛治疗和直肠癌中西结合治疗。
率先提出“结肠瘫痪症”学说,首创选择性结肠切除术治疗便秘,提出便秘新的分度方法和分度分期治疗策略。
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区级各项课题二十余项。
目前已出版《黄济川肛肠病学》《大肠肛门修复与重建》《济川捭阖术》等著作10余部,已发表学术论文140篇,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
*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2019YFS0192)△通信作者,E-mail :************.com蓝海波主治医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硕士,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科主任,四川省卫健委甲级重点学科——便秘科负责人。
中华便秘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肛肠分会便秘学组副组长,中国西南西北肛肠协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便秘专科化诊疗,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青年医师病例演讲大赛总决赛一等奖。
参编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主研省部级课题2项,持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刘伟承火龙罐辅治老年性便秘疗效观察崔冬雯I,刘伟承2(1.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广东湛江524000;2.广东省深圳市德鸣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图分类号]R4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814(2021)04-0640-02[摘要]目的:观察刘伟承火龙罐辅治老年性便秘的临床效果。
方法: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
两组均行西医治疗,研究组加用刘伟承火龙罐治疗。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C0.05),大便性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V0.05),便秘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V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V0.05)。
结论:刘伟承火龙罐辅治老年性便秘效果较好,且安全。
[关键词]老年性便秘;刘伟承火龙罐;对照治疗观察现代医学认为老年性便秘是因结肠功能障碍所导致,大便干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便后仍存在不适感及大便残留感等是其主要临床症状。
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伴有较多的基础性疾病,用力排便时可引发高血压、心绞痛或脑血管突发疾病,病情严重者可导致猝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⑴2〕。
本研究用刘伟承火龙罐辅治老年性便秘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共86例,均为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
研究组女20例,男23例;年龄64~87岁,平均(76.52±3.77)岁;病程2~16个月,平均(8.91±0.72)个月;排便间隔时间3~9天,平均(6.37±0.94)天。
对照组女22例,男21例;年龄66-88岁,平均(76.03±3.15)岁;病程3~16个月,平均(9.16±0.70)个月;排便间隔时间2~9天,平均(6.48±0.92)天。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卩>0.05),具有可比性。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大便量减少、排便不畅或大便质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长期慢性便秘不仅会导致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肛裂、痔疮、直肠脱垂等。
因此,及时诊治便秘至关重要。
一、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来确定便秘的诊断。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1.病史询问:包括便秘的病程、频率、大便形状和颜色等。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肛门指诊等。
3.大便检查:包括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等。
4.彩超检查:可帮助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
5.乙状结肠摄片:可明确肠道解剖结构和功能情况。
6.结直肠镜检查:有助于排除直肠肿瘤、息肉等病变。
7.生物反馈检查:用于评估直肠肌肉功能的神经反射。
二、治疗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保持水分摄入充足。
2.生活习惯改变:培养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憋便;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促进肠道蠕动。
3.药物治疗:包括润肠剂、泻药、充肠剂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相应药物。
4.应用微生态制剂: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
5.行腹部按摩:按摩腹部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6.针灸治疗:通过穴位刺激,调节肠道功能,改善便秘症状。
三、手术治疗对于顽固性便秘、严重便秘症状难以控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直肠悬吊术、阴道前壁成形术、结肠直肠吻合术等。
手术治疗需要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密切关注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术后护理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和观察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术后饮食:根据医嘱逐渐恢复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和暴饮暴食。
2.术后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3.术后伤口护理: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4.定期复诊:术后定期复诊,检查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避免并发症发生。
五、预防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预防尤为重要。
便秘的分级及治疗策略一、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结直肠、肛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临床出现排粪困难、排粪量少、排粪次数减少或排粪不尽感及相关不适等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便秘可以继发精神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倾向等。
二、便秘的检查方法及评估参考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 2017 年制定的《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中便秘的检查方法和评估。
精神心理评估标准参考: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
三、便秘分级与治疗策略(一)轻度便秘1. 病程<6个月。
2. 病程虽>6个月,但排粪困难的相关症状较轻,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影响不大。
3. 保守治疗有效:如使用药物、生物反馈治疗及中医非药物治疗等有效。
4. 轻度便秘分两型:(1)轻度Ⅰ型:精神与心理专业评估无精神心理障碍者;(2)轻度Ⅱ型:精神与心理专业评估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异常者。
治疗策略:(1)西医治疗方案:参考 2013 版《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中的保守治疗方案。
(2)中医治疗方案: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011 年发布的《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3)精神心理干预:参考 2013 版《精神病学》。
(二)中度便秘轻度便秘Ⅰ型经以上各种治疗无效或疗效很差者,即为中度便秘,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为经精神科医师判断无明显精神心理异常者。
1. 病程> 6个月。
2. 病程虽<6个月,但排粪障碍的相关症状较重,患者自觉特别痛苦。
3. 精神心理专业评估无精神异常者。
4.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很差,痛苦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策略:中度便秘确诊后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1)手术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制定的 2017 版《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中便秘的外科治疗。
(2)推荐选择性次全结肠切除术。
这种选择取舍包括对结肠近端升结肠的取舍,也包括对结肠远端降乙直部的取舍,以及吻合口的设计。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升-直或盲-直等吻合。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得提高,饮食结构得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与社会因素得影响,便秘得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得生活质量。
2008年制定得"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对规范便秘得诊断与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得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与临床研究水平得提高,对慢性便秘得认识也逐步深入。
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得修订。
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与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
慢性便秘得病程至少为6个月、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得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
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2,3,4,5,6,7,8,9]。
1.结直肠外因素:(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3]。
(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得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2。
结直肠因素:(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10]、(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不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11];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3]。
(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12]。
(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13]。
(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6]、(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指南与共识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便秘患病率为18.1%,儿童的患病率为18.8%,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8.2%;农村人口患病率为7.2%,显著高于城市人口的6.7%。
中医药治疗便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伤寒论》创立了蜜煎导法,所记载的麻子仁丸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公布了《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促进了便秘中医药诊治规范的完善。
近年来便秘的临床研究不断进展,有必要对既往的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1 概述 1.1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指出便秘为每周排便<3次,无稀便,大便硬结或呈团块,或排便费力,或有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时需用手法协助。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指出便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罗马IV诊断标准“对便秘的描述为: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排便费力,排便有不尽感,排便时有肛门直肠梗阻/堵塞感,以及排便需要手法辅助。
1.2 中医病名除“便秘”外,尚有“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秘结”等病名,其治疗经验可供临床参考便秘之症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称便秘为“脾约”。
《景岳全书·秘结篇》将便秘分为阳结、阴结。
而“便秘”一名首见于清代沈金鏊所著《杂病源流犀烛》,并沿用至今。
1.3 便秘既可作为功能性疾病独立存在,也可作为症状见于多种器质性疾病,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常见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有:结直肠肿瘤、肠腔梗阻或狭窄、肛裂、内痔、直肠脱垂、肛周脓肿等消化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脑卒中、脑肿瘤、自主神经病变、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淀粉样变性等神经系统及肌肉疾病;糖尿病、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共8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的病因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
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
01结直肠外因素:(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
(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
02结直肠因素:(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
(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
(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
(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
(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
(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
(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03结直肠内因素:(1)黏膜表层:肠炎、伪膜性肠炎。
(2)腔内: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环境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结肠崩解的药物。
便秘的检查方法和评估(略)便秘的诊断对便秘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便秘的特殊检查,以及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和药物导致的便秘,且符合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见表1。
在上述基础上还要了解便秘的病因和(或)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
对制定治疗方法和预测疗效至关重要。
01便秘的程度:(1)轻度:症状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治疗能好转,无需药物或少用药。
便秘诊治指南疾病简介:便秘(Constipation)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
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
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即为便秘。
对一组健康人调查结果表明,排便习惯多为每日1~2次或1~2日1次(60%),粪便多为成型或软便;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1日3次(30%),或3天1次(10%),粪便半成型或呈腊肠样硬便。
因此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
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发病原因及分类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
1.器质性病因主要包括:(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
(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4)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
(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6)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
(8)神经心理障碍。
(9)药物性因素: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如果便秘无上述等明确病因,称为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
在有便秘史的人群中,功能性便秘约占50%。
2.功能性病因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慢性便秘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慢性便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K59.001)。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胃肠病学》2O13,18(10):605-612))。
1.临床症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2.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6个月。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9.001 便秘(单纯性)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3–4日(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3)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4)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学检查)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腹部立卧位平片(2)腹部盆腔CT(3)血淀粉酶、肿瘤标志物(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包括增加纤维素和水分摄入,建立良好排便习惯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泻药(聚乙二醇、乳果糖、欧车前等),必要时短期服用刺激性泻药,可服用促动力药物普卢卡必利。
粪便干结嵌塞者可使用灌肠药和栓剂。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无(八)手术日。
无(九)术后恢复。
无(十)出院标准。
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可正常排便。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合并其他疾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检查发现结肠癌肿、小肠癌肿、克罗恩病、结核等,则退出本路径,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慢性便秘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慢性便秘_(ICD-10:K59.0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4-5 天。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8年制定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对规范便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和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
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
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2,3,4,5,6,7,8,9]。
1.结直肠外因素:(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3]。
(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
2.结直肠因素:(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
(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10]。
(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11];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3]。
(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12]。
(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13]。
(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6]。
(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3.结直肠内因素:(1)黏膜表层:肠炎、伪膜性肠炎[14,15]。
(2)腔内: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环境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结肠崩解的药物[16,17]。
1.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有关便秘的症状及病程、饮食和排便习惯、胃肠道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便秘有关症状包括便次、便意、是否困难或不畅、便后有无排不尽、肛门坠胀及粪便形状;注意询问有无肿瘤的预警症状,如便血、黑便、腹痛、贫血、消瘦、发热等。
2.一般检查:肛门直肠指诊能了解直肠有无粪便滞留及形状,肛管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功能状况,肛管和直肠有无狭窄和占位病变,有无直肠前突和直肠内脱垂;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是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的重要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是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的重要而又简单的检查;必要时行激素水平和代谢方面检查。
3.特殊检查:对于长期慢性便秘患者,可以酌情选择以下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有关便秘的特殊检查,应在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各种常规检查如肛门直肠指诊、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除外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后选用。
(1)结肠传输试验[2,18,19,20]:常用不透X线标记物。
检查前3 d禁服泻剂及其他影响肠功能的药物。
随标准餐顿服不透X线的20个标记物,服标记物后6、24、48、72 h各拍摄腹部X线平片1张,根据结肠内标记物数量计算结肠传输时间和排出率。
正常值为72 h排除80%的标记物。
根据结肠的分布,有助于评估是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或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
采用核素法可检测结肠各节段的传输时间,但因价格昂贵而难以普及。
(2)排粪造影:将一定量的钡剂注入直肠内,模拟正常的生理排便活动,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功能和解剖结构的变化[21,22]。
主要用于诊断肛门直肠的功能性疾病,如直肠内脱垂(直肠黏膜脱垂和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
盆腔多重造影包括直肠、盆底、膀胱和阴道造影,有助于诊断盆底疝和直肠内套叠,了解膀胱和子宫的形态变化[23]。
排粪造影是决定手术方式的可靠依据。
(3)磁共振排粪造影:该技术多平面成像、分辨率高、无辐射[24]。
能够完整地分析排粪时肛直肠角、肛管开放、耻骨直肠肌功能、盆底位置以及会阴下降程度等,可准确定量评价排粪速度和显示排粪过程盆底细微的形态学改变[25,26]。
(4)肛管直肠测压[27,28,29]:该方法评估肛管和直肠的动力和感觉功能。
测定指标包括直肠压力、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门直肠抑制反射,还可以测定直肠感觉功能和直肠顺应性。
有助于评估肛管括约肌压力、直肠有无动力和感觉功能障碍;监测用力排便时肛管括约肌有无不协调收缩;评估有无先天性巨结肠症。
(5)盆底肌电图测定:能够记录肛管括约肌的肌电图波幅和动作电位,可以判断有无肌源性病变;阴部神经潜伏期测定能显示阴部神经有无损伤[30];以及模拟排便时的肛门外括约肌矛盾性收缩[31]。
(6)球囊逼出试验[32]:能够反映肛门直肠对球囊的排除能力。
50 ml的球囊排出时间大于5分钟者为阳性。
球囊逼出试验作为功能性便秘的初筛检查,简单易行。
对于判断直肠无力有重要意义。
(7)结肠压力测定[33]:将压力传感器放置到结肠内,在相应生理的情况下连续24~48 h监测结肠压力变化,从而确定有无结肠无力。
对选择外科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34]。
(8)肛门超声内镜检查:可了解肛门括约肌有无缺损和功能异常。
为手术定位提供线索。
对便秘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便秘的特殊检查,以及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和药物导致的便秘,且符合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35];见表1。
在上述基础上还要了解便秘的病因和(或)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
对制定治疗方法和预测疗效至关重要。
1.便秘的程度:(1)轻度:症状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治疗能好转,无需药物或少用药。
(2)重度: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
(3)中度:介于两者之间。
所谓难治性便秘常是重度便秘,可见于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结肠无力以及重度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
2.便秘的类型:根据便秘症状,便秘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OOC和混合型便秘。
其中OOC最为常见,STC和OOC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1)STC:排便次数减少,少便意,粪便坚硬,因而排便困难。
肛门直肠指诊时直肠内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粪便,而肛管括约肌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OOC的证据,如排粪造影和肛肠测压正常。
符合罗马Ⅲ标准中的b、f项中之1项或以上,而无c、d、e项。
(2)OOC:粪便排出障碍,可表现为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
肛门直肠指诊时直肠内有粪便,力排时肛门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缩或痉挛性收缩;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正常,多数标记物可潴留在直肠内;排粪造影可呈现异常;肛肠测压显示,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或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升高等。
符合分型依据症状a、c、d、e项项中之1项或以上,而无b、f项。
(3)混合型便秘:同时具备STC和OOC便秘特点;罗马Ⅲ诊断标准中的症状可全部或交替出现。
(4)肠易激综合征的便秘型是一类和腹痛或腹胀有关的便秘,同时也可能有以上各类型的特点。
治疗原则:根据便秘轻、中、重程度、病因和类型,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恢复正常排便。
(一)非手术治疗1.运动:增加体力活动可部分改善便秘患者的症状。
2.饮食:便秘患者增加更多的水和食物中纤维素的摄入,是最基础治疗[36]。
不过膳食纤维对于改善轻度至中度便秘是有效的,但对于严重便秘效果不明显[37]。
3.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患者在晨起或餐后 2 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38]。
4.药物治疗:首选容积性泻剂,如膳食纤维制剂,包括植物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及老年患者[39]。
通过口服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缓解便秘和腹胀起到一定的作用[40]。
当上述治疗无效时,可使用渗透性泻剂,增加排便次数、改变大便形状、缓解腹痛[41]。
刺激性泻药的应用,在短期内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慢性便秘;长期使用刺激性缓泻剂可造成肠道平滑肌萎缩,使肠道蠕动功能更差,并可能对肠道造成慢性损害,如结肠黑变病[42];比沙可啶治疗慢性便秘是有效的、可耐受的,但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的疗效未作评估[43]。
通过肛门灌注甘油制剂,适合直肠粪便嵌塞。
当饮食调节和应用各类缓泻剂均无效时,可考虑应用促动力药及促分泌药,如普芦卡必利[44]、鲁比前列酮[45]和利那洛肽[46]。
其中鲁比前列酮可以有效治疗吗啡引起的便秘。
其他新药物如elobixibat和plecanatide目前正处于研究中。
虽然欧洲的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便秘的最终效果还有待长期的结果和随访。
我国传统医学的中药(包括中成药制剂和汤剂),能有效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但其疗效的评估尚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5.生物电反馈治疗: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主要用于功能性排便障碍中的不协调性排便和大便失禁,也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如肛门痉挛、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消失、直肠感觉缺陷、大便失禁、STC、孤立性直肠溃疡等[47]。
6.心理治疗:功能性便秘与抑郁型和焦虑型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应强调精神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
对于伴有明显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患者,需要选择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8]。
7.针灸、按摩推拿治疗:均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49]。
有报道采用骶神经刺激可治疗经内科综合治疗无效、无肛门括约肌解剖改变的顽固性便秘患者[50]。
(二)外科治疗针对经过非手术治疗后收效不大、经便秘特殊检查显示有明显异常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但应慎重掌握手术适应证,针对病变选择相应的手术,如有多种病变同时存在时,应手术解决引起便秘的主要病变,但也同时解决次要的续发病变。
术前需进行预测疗效,应注意有无严重的心理障碍,有无结肠以外的消化道异常。
1.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外科治疗经结肠传输试验证实结肠传输时间明显延长,系统非手术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STC患者,建议采用外科手术治疗[51]。
STC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是改善排便困难最有效的术式[52,53],但术后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
(2)结肠次全切除术:主要重建方式包括顺蠕动升结肠或盲肠直肠端端吻合术和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53,54,55,56],保留回盲部是为了保留回盲瓣的功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保留回盲部的长度应根据盲直肠吻合部位和方式的不同来掌握[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