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便秘的分类(即诊断量表)及治疗
便秘的分类(即诊断量表)及治疗
便秘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其分类方法较多,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将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根据病程及起病方式可将便秘分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根据粪块积留的部位可将便秘分为结肠便秘和直肠便秘;根据肠动力异常的类型,可以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混合型便秘,这是目前学术节最普遍的分型方法。
1、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
又被称为慢通过性便秘或结肠无力,是指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通过缓慢所引起的便秘,其病因不清,病变可位于结肠局部或全部。
该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临床表现是便秘病史时间长,缺乏便意、排便周期延长(<2次/周),粪质干燥和排便费力。
通过结肠传输试验易准确诊断。
2、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
出口梗阻型便秘指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的排便困难,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病变可位于直肠远端或肛管,临床表现是大便排出困难,伴有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及便条变细等症状,有时需用手法协助排便。
目前根据其病理特点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盆底松弛综合征,包括直肠膨出、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第二类为盆底痉挛综合征,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等。
通过作排粪造影等易准确诊断。
3、混合型(MC)
许多慢传输型便秘伴有出口梗阻,称之为混合型。
临床占统计病例的20%左右。
不同类型便秘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中医分类:便秘在临床中分为两大类,即虚证与实证。
便秘的分级及治疗策略一、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结直肠、肛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临床出现排粪困难、排粪量少、排粪次数减少或排粪不尽感及相关不适等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便秘可以继发精神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倾向等。
二、便秘的检查方法及评估参考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 2017 年制定的《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中便秘的检查方法和评估。
精神心理评估标准参考: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
三、便秘分级与治疗策略(一)轻度便秘1. 病程<6个月。
2. 病程虽>6个月,但排粪困难的相关症状较轻,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影响不大。
3. 保守治疗有效:如使用药物、生物反馈治疗及中医非药物治疗等有效。
4. 轻度便秘分两型:(1)轻度Ⅰ型:精神与心理专业评估无精神心理障碍者;(2)轻度Ⅱ型:精神与心理专业评估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异常者。
治疗策略:(1)西医治疗方案:参考 2013 版《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中的保守治疗方案。
(2)中医治疗方案: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011 年发布的《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3)精神心理干预:参考 2013 版《精神病学》。
(二)中度便秘轻度便秘Ⅰ型经以上各种治疗无效或疗效很差者,即为中度便秘,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为经精神科医师判断无明显精神心理异常者。
1. 病程> 6个月。
2. 病程虽<6个月,但排粪障碍的相关症状较重,患者自觉特别痛苦。
3. 精神心理专业评估无精神异常者。
4.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很差,痛苦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策略:中度便秘确诊后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1)手术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制定的 2017 版《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中便秘的外科治疗。
(2)推荐选择性次全结肠切除术。
这种选择取舍包括对结肠近端升结肠的取舍,也包括对结肠远端降乙直部的取舍,以及吻合口的设计。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升-直或盲-直等吻合。
DOI :10.13288/j.11-2166/r.2017.15.023标准与规范基金项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医学专业发展计划-重点医学专业(中医脾胃病)(ZYLX201411);江苏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BL2014100)通讯作者:1)张声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zhss2000@ ;2)沈洪,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shenhong999@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便秘患病率为18.1%,儿童的患病率为18.8%,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8.2%;农村人口患病率为7.2%,显著高于城市人口的6.7%[1]。
中医药治疗便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伤寒论》创立了蜜煎导法,所记载的麻子仁丸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公布了《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促进了便秘中医药诊治规范的完善。
近年来便秘的临床研究不断进展,有必要对既往的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便秘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并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
2015年9月,于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6年6月,在厦门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修改。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们再次进行讨论、修改和审定,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专家定稿会议,完成了本次共识意见的制定。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得提高,饮食结构得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与社会因素得影响,便秘得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得生活质量。
2008年制定得"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对规范便秘得诊断与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得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与临床研究水平得提高,对慢性便秘得认识也逐步深入。
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得修订。
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与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
慢性便秘得病程至少为6个月、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得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
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2,3,4,5,6,7,8,9]。
1.结直肠外因素:(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3]。
(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得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2。
结直肠因素:(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10]、(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不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11];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3]。
(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12]。
(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13]。
(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6]、(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编码:K59.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19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2.疾病分度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量用药;中度:指介于轻度和重度两者之间;重度:指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临床常见证候:肠胃积热证肝脾不调证肺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患者。
2.疾病分度属于中、重度。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合并肠梗阻、结肠扩张等需外科手术治疗不进入本路径。
2020年《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与《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联合解读(全文)摘要《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于2018年3月发布,将其与《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进行联合解读,发现两者的异同点主要包括:(1)对于便秘的概念,两者的阐述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共识"提出了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2)在便秘的病因、检查方法及评估方面,"共识"未述及病因,检查方法方面两者完全一致,"共识"中增加了精神心理评估的参考标准;(3)对于便秘的诊断,"指南"明确了便秘的诊断标准及分型,仅简单提及便秘的分度,而"共识"就将便秘的三个不同程度加以进一步的细化区分,并着重强调了便秘分度的重要性;(4)在便秘的治疗方面,两者的基本原则相同。
在具体治疗方案的描述上,"指南"将便秘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外科治疗两大类,再着重阐述外科治疗方式的适宜性和具体操作,而"共识"更多着重于针对不同程度便秘的应对策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重点在于直面便秘诊疗行为中不可回避的精神心理障碍问题。
由此可见,《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是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的补充和完善,从不同的角度为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临床参考思路,尤其是在便秘分度标准的量化以后更好辅助临床决策。
便秘的发生涉及多个学科,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常需多学科的协作诊治。
2017年,全国便秘联谊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在参考《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13年)》[1]、《便秘外科诊治专家共识》(2010年)[2]、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3]、《世界胃肠组织便秘全球指南》(2010年)[4]、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16版《便秘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5],在复习"罗马Ⅳ"有关便秘的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最终形成《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6]。
Vol.26No.3Jun.2020《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解读*蓝海波1,魏雨1,甘华田2,宋崇林3,贺平1,骆春梅3,杨向东1△1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科四川成都610017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消化科四川成都6100413四川洲际胃肠肛门病医院便秘科四川成都610045杨向东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四川洲际胃肠肛门病医院院长。
四川省卫健委医学领军人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导师,中华便秘医学会会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老年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顽固性便秘的综合诊疗、痔病微创无痛治疗和直肠癌中西结合治疗。
率先提出“结肠瘫痪症”学说,首创选择性结肠切除术治疗便秘,提出便秘新的分度方法和分度分期治疗策略。
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区级各项课题二十余项。
目前已出版《黄济川肛肠病学》《大肠肛门修复与重建》《济川捭阖术》等著作10余部,已发表学术论文140篇,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
*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2019YFS0192)△通信作者,E-mail :************.com蓝海波主治医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硕士,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科主任,四川省卫健委甲级重点学科——便秘科负责人。
中华便秘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肛肠分会便秘学组副组长,中国西南西北肛肠协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便秘专科化诊疗,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青年医师病例演讲大赛总决赛一等奖。
参编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主研省部级课题2项,持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便秘诊治指南疾病简介:便秘(Constipation)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
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
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即为便秘。
对一组健康人调查结果表明,排便习惯多为每日1~2次或1~2日1次(60%),粪便多为成型或软便;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1日3次(30%),或3天1次(10%),粪便半成型或呈腊肠样硬便。
因此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
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发病原因及分类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
1.器质性病因主要包括:(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
(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4)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
(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6)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
(8)神经心理障碍。
(9)药物性因素: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如果便秘无上述等明确病因,称为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
在有便秘史的人群中,功能性便秘约占50%。
2.功能性病因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共8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的病因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
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
01结直肠外因素:(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
(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
02结直肠因素:(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
(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
(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
(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
(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
(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
(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03结直肠内因素:(1)黏膜表层:肠炎、伪膜性肠炎。
(2)腔内: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环境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结肠崩解的药物。
便秘的检查方法和评估(略)便秘的诊断对便秘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便秘的特殊检查,以及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和药物导致的便秘,且符合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见表1。
在上述基础上还要了解便秘的病因和(或)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
对制定治疗方法和预测疗效至关重要。
01便秘的程度:(1)轻度:症状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治疗能好转,无需药物或少用药。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的病因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
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
01结直肠外因素:(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
(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
02结直肠因素:(1)壁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
(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
(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
(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
(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
(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脱垂。
(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脱垂、直肠前突。
03结直肠因素:(1)黏膜表层:肠炎、伪膜性肠炎。
(2)腔: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环境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结肠崩解的药物。
便秘的检查方法和评估(略)便秘的诊断对便秘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便秘的特殊检查,以及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和药物导致的便秘,且符合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见表1。
在上述基础上还要了解便秘的病因和(或)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
对制定治疗方法和预测疗效至关重要。
01便秘的程度:(1)轻度:症状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治疗能好转,无需药物或少用药。
(2)重度: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
(3)中度:介于两者之间。
所谓难治性便秘常是重度便秘,可见于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结肠无力以及重度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
02便秘的类型:根据便秘症状,便秘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OOC和混合型便秘。
其中OOC最为常见,STC和OOC 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1)STC:排便次数减少,少便意,粪便坚硬,因而排便困难。
肛门直肠指诊时直肠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粪便,而肛管括约肌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OOC的证据,如排粪造影和肛肠测压正常。
符合罗马Ⅲ标准中的b、f项中之1项或以上,而无c、d、e项。
(2)OOC:粪便排出障碍,可表现为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
肛门直肠指诊时直肠有粪便,力排时肛门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缩或痉挛性收缩;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正常,多数标记物可潴留在直肠;排粪造影可呈现异常;肛肠测压显示,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或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升高等。
符合分型依据症状a、c、d、e项项中之1项或以上,而无b、f项。
(3)混合型便秘:同时具备STC和OOC便秘特点;罗马Ⅲ诊断标准中的症状可全部或交替出现。
(4)肠易激综合征的便秘型是一类和腹痛或腹胀有关的便秘,同时也可能有以上各类型的特点。
便秘的治疗治疗原则:根据便秘轻、中、重程度、病因和类型,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恢复正常排便。
01非手术治疗1运动:增加体力活动可部分改善便秘患者的症状。
2饮食:便秘患者增加更多的水和食物中纤维素的摄入,是最基础治疗。
不过膳食纤维对于改善轻度至中度便秘是有效的,但对于严重便秘效果不明显。
3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 h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4药物治疗:首选容积性泻剂,如膳食纤维制剂,包括植物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及老年患者。
通过口服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缓解便秘和腹胀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上述治疗无效时,可使用渗透性泻剂,增加排便次数、改变大便形状、缓解腹痛。
刺激性泻药的应用,在短期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慢性便秘;长期使用刺激性缓泻剂可造成肠道平滑肌萎缩,使肠道蠕动功能更差,并可能对肠道造成慢性损害,如结肠黑变病;比沙可啶治疗慢性便秘是有效的、可耐受的,但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的疗效未作评估。
通过肛门灌注甘油制剂,适合直肠粪便嵌塞。
当饮食调节和应用各类缓泻剂均无效时,可考虑应用促动力药及促分泌药,如普芦卡必利、鲁比前列酮和利那洛肽。
其中鲁比前列酮可以有效治疗吗啡引起的便秘。
其他新药物如elobixibat和plecanatide目前正处于研究中。
虽然欧洲的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便秘的最终效果还有待长期的结果和随访。
我国传统医学的中药(包括中成药制剂和汤剂),能有效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但其疗效的评估尚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5生物电反馈治疗: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主要用于功能性排便障碍中的不协调性排便和大便失禁,也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如肛门痉挛、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消失、直肠感觉缺陷、大便失禁、STC、孤立性直肠溃疡等。
6心理治疗:功能性便秘与抑郁型和焦虑型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应强调精神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
对于伴有明显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患者,需要选择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7针灸、按摩推拿治疗:均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有报道采用骶神经刺激可治疗经科综合治疗无效、无肛门括约肌解剖改变的顽固性便秘患者。
02外科治疗针对经过非手术治疗后收效不大、经便秘特殊检查显示有明显异常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但应慎重掌握手术适应证,针对病变选择相应的手术,如有多种病变同时存在时,应手术解决引起便秘的主要病变,但也同时解决次要的续发病变。
术前需进行预测疗效,应注意有无严重的心理障碍,有无结肠以外的消化道异常。
1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外科治疗经结肠传输试验证实结肠传输时间明显延长,系统非手术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STC患者,建议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STC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是改善排便困难最有效的术式,但术后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
(2)结肠次全切除术:主要重建方式包括顺蠕动升结肠或盲肠直肠端端吻合术和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保留回盲部是为了保留回盲瓣的功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保留回盲部的长度应根据盲直肠吻合部位和方式的不同来掌握。
(3)结肠旷置术:对于老年及不能耐受大手术STC患者,国率先采用结肠旷置术,并演变出多种不同的术式可供选择。
(4)回肠造口术:对于行结肠旷置术后出现盲袢综合征者、年大体弱的STC患者可建议采用回肠造口术。
STC的微创治疗:腹腔镜手术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具有美容效果等优点,被广泛地运用于STC的治疗。
STC手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主要包括:(1)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在结肠(次)全切除术后。
手术创面腹膜化、应用防粘连的药物与制剂及腹腔镜技术的运用等可降低肠梗阻发生率;(2)腹泻:多在2周至3个月逐渐缓解。
腹泻严重者可应用思密达或易蒙停等止泻药物治疗;(3)腹痛、腹胀:可能与小肠蠕动过快、结肠次全切除术中保留结肠过长、结肠旷置后盲袢综合征等有关;(4)便秘复发:主要因手术切除结肠围不够、混合性便秘未纠正OCC等导致;(5)手术创面淋巴漏:保持引流通畅是治疗关键,2~3周多可自行闭合,手术创面的腹膜化和应用超声刀游离可减少淋巴漏的发生。
STC手术指征:(1)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2)结肠传输试验明显延长;(3)经过2年以上的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4)排粪造影或盆腔四重造影能够明确有无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5)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疾病;(6)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患者强烈要求手术;(7)无严重的精神障碍。
2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外科治疗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手术分为经肛门手术和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
经肛门手术包括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直肠黏膜纵行折叠术加硬化剂注射术。
经腹手术包括各种直肠悬吊固定手术如直肠腹侧固定术等。
手术指征:(1)OOC症状明显;(2)经严格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提肛锻炼、饮食调节、软化粪便、适当应用缓泻剂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无效;(3)排粪造影检查显示明显的直肠脱垂。
直肠前突:直肠前突修补术主要包括经直肠、经阴道及经会阴三种入路。
经直肠入路手术包括STARR、经肛腔镜切割缝合器直肠前突修补术(Bresler术);经阴道直肠前突修补术;经会阴直肠前突修补术,常同时进行肛提肌成形,可改善并存的肛门失禁症状。
直肠前突手术指征:(1)前突深度应>3 cm;(2)排粪造影显示直肠前突有造影剂存留;(3)有明显OOC症状;(4)需要用手辅助排便。
单纯的直肠前突少见,常合并有直肠脱垂。
对直肠前突合并直肠脱垂患者,可选择STARR或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但术前合并肛门失禁者应慎用STARR。
对盆底腹膜疝常伴有直肠脱垂患者,建议经腹直肠悬吊固定同时,抬高盆底腹膜,修复盆底疝。
骶神经刺激术治疗OOC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盆底疝:往往同时伴随直肠脱垂,处理方法同直肠脱垂全层套叠,但重点是盆底抬高,修复盆底疝。
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puborectalis syndrome,PRS):也称为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是指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异常或反常收缩或不能松弛的行为障碍。
它易诊断却难以治疗。
建议生物反馈结合扩肛治疗为主,也可以采用肉毒素A注射法,手术应慎重。
可选择的手术方法有经肛门或骶尾入路的耻骨直肠肌束切断术和闭孔肌筋膜耻骨直肠肌融合术。
手术指征:(1)排粪造影和肛肠肌电图诊断耻骨直肠肌痉挛;(2)排便困难症状严重。
3混合型便秘的外科治疗在手术处理STC便秘的同时,处理伴随的OOC便秘。
如果伴随有痉挛性便秘,应术前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及扩肛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外科手术的治疗后,务必重视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措施,以便巩固治疗效果,防止便秘症状复发。
参与本指南修订的核心专家:高春芳、新庆、宝华、东、钱群、克、高峰、江从庆、林、安平、春穴、龚文敬、徐明、凡主要执笔者:宝华、东、新庆、林、钱群、江从庆、高峰、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