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六上9成全一棵树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冀教版】2019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9*成全一棵树教课目的:整体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次序。
经过品读文中的要点语句,领会人物感情,感觉人物形象。
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窘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难点: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意会人物的精神本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启迪讲话,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获得伟大成就的人呢?学生沟通资料师出示有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残疾朋友特别坚毅、乐观他们坚强地与命运抗争。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这样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2.看到题目,你想认识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何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如何的人)今日就让我们一同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简单读错的字:拎lī拎水怔zhèng怔住绰chuò外号)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思虑:一棵树只是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仍是母亲。
并说明原因。
沟通预设: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季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恳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抛弃、快枯败的小树苗。
在孩子的精心照顾下,小树苗健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
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获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只是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
一棵“原来已经失掉了资格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败”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顾下,健壮成长,“比其余树更青春,更挺秀。
”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9。
《成全一课树》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3。
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1。
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过程】板书9成全一棵树孩子爱母亲成全树《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和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风采、荡涤、尘埃、灌溉、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2、展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说一说对长江的了解。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全流域的面积达180余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2)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成全一棵树本课的教材剖析 ( 老师您自己写一写 )教课目的 1. 整体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次序。
2.经过品读文中的要点语句,感觉人物形象,领会人物感情。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窘境、快乐、健康、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难点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意会人物的精神本质。
通用教课方案个性教课方案一、情形引入1.板书课题,各读课题。
2.看课题,同学们,你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带着这些问题念书二.组内沟通预习收获(组长掌握指出,本组的预习状况)1.认读字词2.议论词意3.报名读课文三、班内议论沟通1.每组请一名学生朗诵课文2.《成全一棵书树》有两个含义孩子成全 ( 母亲用爱 ( ))使之 (成长为一名())议论沟通4.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 教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文章 : 本文需要抓住要点语句感觉人物的形象。
抓住“这棵树能长大吗 / 母亲的眼光是复杂的。
”能够从三个层面剖析母亲的复杂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一拐一拐”出此刻哪些段落里,这类频频出此刻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读感悟沟通感情,怀疑答疑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可能提不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抛给学生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 讲堂小节:文章环绕一棵数叙述了母亲和儿子的故事,说了然正是由于母亲的关爱,才成全了儿子这课树,表现了儿子对生命,母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9.《成全一课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过程】
板书
9成全一棵树
孩子
爱
母亲成全树。
冀教版《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冀教版《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把握课文教学目标中生字的音和形;2.揣度文中词句,品读人物情感,人物形象力量训练:理清文章思路线索,突出全文主旨。
熟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的思路。
思想情感训练: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成全他人。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品读人物情感教学难点:揣摩全文主旨教学方法:引导,分析、争论法课时支配:一课时老师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成全一棵树》,那么,何为成全呢?(同学作答,老师总结)《成全一棵树》究竟说的是人还是树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寻答案吧。
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线索:1.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明确:标题语意双关,既概括了情节内容,又彰显了文章主旨。
一棵“原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健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立。
”一个“一诞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细心培育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闻名的作家。
”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3.请你谈谈本文是以孩子还是母亲为第一主人公,并说明理由。
明确:理由充分即可,老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揣度文中词句,品读人物情感1.“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简单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简单的目光。
明确: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如文中所述“(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其次,“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层,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
第一二点,通过认真阅读不难发觉,而第三点实际上使用了象征的意义。
假如同学着眼于题干上“做母亲的目光是简单的”这一提示,由树及人地做一番思索,或许会有助于理解题意,更迅捷地找出答案来。
2.“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打算”,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作出这项打算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9* 成全一棵树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难点: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学生交流资料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容易读错的字:拎lī拎水怔zhèng怔住绰chuò绰号)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
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
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
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
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9* 成全一棵树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单元:牵手亲情,唱响关爱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种在门前。
她那腿有残疾的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的快要枯萎的小树苗。
在孩子精心的照顾下,小树苗茁壮成长,而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
许多年过去了,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二者如此相似,耐人寻味。
能够震撼人心灵的莫过于: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而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儿的自信与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的心。
其实,成全就是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线索。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难点分析:
理清文章线索,揣摩文章主旨是本文重难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析、讨论从而突破本文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冀教版语文上册
9* 成全一棵树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难点: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
学生交流资料
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
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出容易读错的字:拎lī拎水怔zhèng怔住
绰chuò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
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
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
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
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一个“一
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 .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孩子高兴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
c.“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
不被人看好。
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
e.“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
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a.“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
b.“这年冬天,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
”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
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
她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她相信小树能长大,自己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
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
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
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哪样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 成全一棵树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
母亲成全孩子一生暗线
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