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39
近体诗一、概念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二、类别观点一: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观点二: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三、特点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四、基本格体一、五绝类型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例诗: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类型二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
(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类型三⊙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例诗:南行别第韦承庆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类型四⊙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例诗: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五律类型一⊙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类型二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近体诗有哪些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1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4
崔颢《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
5
戴叔伦《山居即事》
岩云掩竹扉,去鸟带余晖。
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
养花分宿雨,剪叶补秋衣。
野渡逢渔子,同舟荡月归。
6
元稹《寄洛中诸姊》
旧国经年别,关河万里思。
题诗凭雁翼,望月想蛾眉。
白发愁偏觉,归心梦独知。
谁堪离乱处,掩泪向南枝。
名词解释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近体诗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步到底的平声韵。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
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
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
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一是:五言绝句。
二是:五言律诗。
三是:七言绝句。
四是:七言律诗。
近体诗只许押同韵部的平声韵。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
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1)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
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
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
也就是说,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1)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古体诗也叫古诗。
作为一种体裁来说,在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汉魏六朝五、七言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或古诗。
在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后,唐代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外,还继续写这种不大讲究格律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乐府等,也都可以称为古体诗。
但是在习惯上,往往把“乐府”另立一类,而把其余的称为古诗,特别是把五言的和七言的称为古诗,这是狭义的古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导语】近体诗是诗歌的⼀种。
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和七⾔。
篇式、句式有⼀定规格,⾳韵有⼀定规律,变化使⽤也要求遵守⼀定的规则。
下⾯是⽆忧考整理的近体诗,欢迎阅读与借鉴。
1、转⼭
⼀江春意千帆起
百峰朝阳万⽊青
风雪才上东⼭顶
回⾸却现西岭晴
2、观⽔
春⼭捧⽇升
秋⽔映⽉秀
古今兴亡事
付与⼀江流
3、⽆题
⽇⾼巴⼭俊
⽉秀秋池清
古今兴亡事
携⼿⼤江⾏
4、悟时
我乐少年时
君怨黄昏近
两般皆幻影
应惜今时景
5、悟情
君爱⽵马郎
我怜青梅影
两般皆幻景
惜取眼前⼈
6、哀刘帅
挑灯看剑寻常事
苍狗晓⽉梦⼤同
百年求索随风逝
记取关⼭第⼏重
7、2015年元旦万源徐庶寺 庙内⾹旺风畏冷
寺中⽕盛鸟空鸣
善男信⼥盲敬佛
普罗⼤众佑何⼈
8、中秋⼀
⽉中树婆娑
⼀枝遗⼈间
凭此匀昼夜
寒暑各相参
9、中秋⼆
⽉上龟⼭顶
巴河今夜宽
桂⾹嫌秋晚
⼀曲相见欢。
古代近体诗1.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 《望岳》作者:杜甫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登高》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 《旅夜书怀》作者:杜甫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近体诗的特征
近体诗特指近代汉语诗歌中自然韵律的诗歌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1. 韵律规则:近体诗在韵律上遵循规则,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句子,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数,并且要求符合平仄平行的要求。
2. 平仄平行:近体诗要求每个句子的平仄要求相同,并且保持平行。
平仄是指汉语古代韵文中声调的分布情况,平指声调平缓,仄指声调变化。
3. 词章丰厚:近体诗在词章上要求意境丰富、构思巧妙,词句之间的关联紧密,表达思想感情的层次丰富。
4. 用典贯通:近体诗常常运用大量的典故、历史人物、文化符号等来贯通作品的意思,通过引用和扩展传统文化元素,增加诗歌的厚重性和意义。
5. 表现力强:近体诗倾向于表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近体诗在韵律、平仄、词章、用典和表现力方面有着独特的特征,凭借这些特征而成为近代汉语诗歌中重要的形式之一。
近体诗古体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总之,近体诗和古体诗在形式和韵律上都有不同的特点。
什么是近体诗?万事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对待客观事物,既要分以别之,又要聚以合之,所谓分类也。
诗歌亦如是。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分类。
从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从句数看,有绝句,有律诗,律诗里又分出排律;从题材看,有闺怨诗,有送别诗,有山水田园诗,有出塞诗等等;从体裁看,有楚辞体,有乐府体,有格律诗,有歌行体等等。
;从格律看,有古体诗和近体诗。
今天说说近体诗。
1.近体诗与格律近体诗的的最大特征就是讲究格律。
格律就是近体诗的胎记,近体诗的出现意味着格律的形成。
何为格律?所谓押韵、四声、平仄、对仗是也。
(关于押韵、四声、平仄的概念可以参见拙文《何为古典诗词的韵和押韵》《四声与平仄》《什么是入声》)2.近体诗与古体诗之别从格律来说,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何为古体诗?不符合近体诗格律要求的就是古体诗。
从时间上来说,近体诗形成于初唐,所以唐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但是唐以后的诗歌不都是近体诗,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
3.判断近体诗的几大妙法近体诗只押平声韵,凡是不押平声韵的或者换韵的诗歌都不是近体诗。
例如:《春晓》一诗,押上声韵,非近体诗;《春江花月夜》换韵,非近体诗。
看题目。
凡是诗题的最后一个字为“操”“引”“曲”“辞”“歌”“行”,表明这种诗体就是“操”“引”“曲”“辞”“歌”“行”,属于古体诗。
看每句字数。
近体诗的句式非常整齐,要么每句五言,要么每句七言。
其他字数的诗歌类型都不是近体诗。
4.近体诗与吟诵近体诗的吟诵规则有: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本周六培训会细讲。
著名的几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一种讲究格律的诗体,以下列举了一些著名的近体诗:《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七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长是,多少工夫织得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六种近体诗格律写法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
律诗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变而来,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1、每首八句;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的);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
诗体格律: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一、律诗的基本要求:五、七言,齐言体。
讲平仄,用律句。
句中平仄相间隔,按照定则组合起。
两句为一联,分为出对句。
联间平仄须相对,每首作品以联计:二联四句为绝句,四联八句是律诗;律诗延展即排律,排律论联无单句。
偶句须押平声韵,全诗一韵用到底。
首句是否要入韵,须看所用是何式。
用对仗,有规矩:绝句对否可随意;律诗常对二三联,对仗句式须一致。
排律首尾两联外,中间诸联均须对。
相邻两联须相粘,次字平仄应统一。
二、近体诗的六种基本形式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排律五言律诗举例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言律诗举例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律句五言律句规范式五言律句变式七言律句规范式七言律句变式五言律句规范式甲仄仄平平仄白发三千丈(李白)白日依山尽(王之涣)乙平平仄仄平春来发几枝(王维)黄河入海流(王之涣)丙平平平仄仄泥融飞燕子(杜甫)柴门闻犬吠(刘长卿)丁仄仄仄平平此物最相思(王维)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五言律句变式所谓律句变式,就是在规范式的基础上,用了可平可仄的字。
如王维《红豆》第一句“红豆生南国”的“红”字,该用仄而用了平;第三句“劝君多采撷”的“劝”字,该用平而用了仄。
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三句“欲穷千里目”的“欲”字,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
运用律句变式时,要避免三种情况:①犯孤平,②三平尾,③三仄尾。
七言律句规范式甲平平仄仄平平仄歧王宅里寻常见(杜甫)荒郊古陌时时断(朱晦)乙仄仄平平仄仄平雨后全无叶底花(王驾)点点杨花入砚池(叶采)丙仄仄平平平仄仄醉卧沙场君莫笑(李白)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丁平平仄仄仄平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七言律句变式与五言律句变式句规律相同。
近体诗的名词解释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固定的诗体形式。
它具有明确的结构和特定的韵律,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本文将就近体诗的起源、特点以及发展历程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诗歌形式。
近体诗最早出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当时的赋诗体裁已经逐渐受到士人的喜爱。
但直到魏晋时期,近体诗才逐渐成为主流诗体。
近体诗的形式要求诗句以五言、七言为主,每句具有平仄格律,通过押韵、束韵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近体诗的特点之一是形式严谨,具有一定的结构要求。
五言绝句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也是同样如此,每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这样的结构要求为近体诗赋予了一种简洁、紧凑的特点。
其次,近体诗注重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生哲思、感情思索等方面的描写和抒发,近体诗创造了大量富有意境和情感的诗作。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描绘月夜下的庐山环境和作者心境,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还有一点是近体诗对音韵的要求很高。
它通过使用押韵和平仄格律,以及精确的字数掌握,使诗歌达到一种韵律和节奏的完美统一。
这使得近体诗在口传写诵时更富有韵律美感,容易被人们所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近体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诗作。
他们在近体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诗体形式,例如唐代的律诗和宋代的词。
这些不同形式的近体诗都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和文化的演变,近体诗的影响力逐渐淡化。
现代诗歌更加注重表达自由和个性,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押韵。
但近体诗的形式和审美价值仍然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结而言,近体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固定的诗体形式。
它以五言、七言为主,追求形式严谨、意象丰富、韵律和情感统一的艺术效果。
近体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词语解释】浣女:洗衣女。
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诗文赏析】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登高杜甫译文: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的祠堂建在何处?锦官城外的柏树丛中。
庭院中春草碧绿如翠,茵茵的绿草却无人过问。
枝叶间黄鹂声声鸣叫美妙的叫声却无人聆听。
想刘备三顾草庐访诸葛,那诸葛锦囊妙计定乾坤。
助先主开创西蜀鼎足三,辅刘禅七出祁山尽丹心。
叹只叹出师未捷身先死,英雄们感慨万古泪沾襟。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翻译: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