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业纪事》与近代瓷业传统变迁
- 格式:pdf
- 大小:437.14 KB
- 文档页数:6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清末民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在促进近代景德镇瓷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陶冶新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即将告别数千年黑暗封建社会而进入一个黎明前的拂晓时段。
由于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革新,使得中国社会处于几千年未有变局之中。
景德镇就是在此大格局背景下,千年传统制瓷业发生了重大革新变化。
其时景德镇瓷业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风气开通的历史转型时期,处于嬗变时的特殊结晶。
一、从事瓷业改良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代表人物简介这一时期许多资产阶级民主精英人士在景德镇从事瓷业改良,其中有以下主要人物在促进景德镇瓷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清末中国历史的拂晓时分,一位维新志士从京城南下来到景德镇主持瓷业发展大计,从此他的后半生一直在景德镇致力于瓷业改良与瓷都的振兴。
他就是康达(1877—1946)。
康达字特立,是与浮梁县接壤的安徽省祁门县里屋人。
自幼聪慧的康达十二岁便童科高中。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入安徽大书院深造,在接受了龚自珍的“通经致用”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后,世界观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进入北京通艺学堂,第三年中拔贡第一名。
因潜心新学得到正在筹谋改良的光绪帝赏识,破格被任命为内阁中书,成为推行新政一员。
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其金兰盟兄许世英襄助下,东渡日本学习陶瓷工业。
第二年他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后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
他在宣统元年(1909年)来到景德镇做了—系列振兴景德镇瓷业的大事。
成立景德镇商务总会。
鉴于光绪二十九年前后上海、天津、汉口已成立商务总会,宣统元年(1909年)康达向清廷上奏折说:“景德镇为中国古四镇之一,产瓷之富,甲于全球……远近商贾,捆载争道,遂为赣、皖接境各州县商务扼要之区,亟应设立商务总会”。
清廷农工商部于是核准成立景德镇商务总会,康达被公推为总理(会长)。
康达在商务总会极力推行民主制度,规定会员、议董、协理和总理均用机密投筒法选举产生。
(6)御窑厂资料公元1368一1644年(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珠山设御厂,制瓷迸御;浮梁州改为县,隶饶州府。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浮梁隶江西布政使司。
洪武时创出了双耳象耳瓶、墩子式大碗等一批新器型。
永乐间成功地烧出玲咙瓷及“鲜红釉”、“翠青釉”。
宣德二年(1427年),内官张善监制瓷器,所造御器,多以分馈同列。
宣德时,烧成了形制巨大的龙缸;烧成了“宝石红釉”、“天青釉”,同时创出了石榴青等一批新器型。
正统三年(1438年),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贷卖或馈送官员,违者处死。
正统时,创出了筒形香炉等一批新器型。
成化时,烧出了十分精细的青花玲或瓷,创出了“斗彩”装饰,烧出了仿哥器。
弘治时,所烧的黄釉瓷冠绝一时;创出了孔明碗等一批新器型。
正德初(公元1506—1521年),御厂改为御器厂—,专制御器。
正德间,创出了“孔雀绿”、“珐花三彩”和矾红金地彩;创出了带塞瓶等一批新器型。
明中期以后,陆续创出了“烧黄三彩”和‘‘素三彩”等装饰。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水灾后,全镇窑业停业,万余瓷工被迫暴动。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烧造内殿、祭坛所需瓷器3万件。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御器厂毁;复建御器厂。
嘉靖间,创出了青花五彩装饰;创出了瓜皮绿、鱼子绿、矾红釉等色釉;创出了活环耳瓶等一批新器型。
隆庆时创出了桥梁壶等一批新器型。
隆庆、万历间,烧出了薄如竹纸的薄胎瓷。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巡按方河在镇督陶时无恶不作,引起民愤,陶工和镇民火焚御厂门坊。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在镇兼理陶务,督造龙缸时逼迫陶工童宾跳人窑内,活活被烧死,由此而导致全镇“民变”。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建御厂门坊。
万历时创出了折沿花盆等一批新器型。
万历末年(公元1602年)潘相监理景德镇窑务的职务被解除。
天启、祟帧时,创出了折沿碗、罗汉式香炉等一批新造型。
景德镇地名文化探析摘要:地名文化是由这一区域历史文化所决定的,区域的地名文化必然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
景德镇地名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象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记了千百年来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足迹。
本文从地理环境、历史移民、地域经济、宗教信仰、意志情感、民俗文化六个文化现象阐述景德镇地名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色。
关键词:景德镇地名文化现象历史特色地名,顾名思义,就是地理实体的名字,可以认为是人们对地理实体的命名。
它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地理实体的一个认识和创造的过程,是对地理环境的一种改造。
地名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演变,其成名规律不仅与地理实体有关,更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
在一定区域内,一个时期的地名,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缩影。
“地名不是随便命名的,……它是人们根据某一理由对特定的地方进行命名的。
命名的理由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命名的历史时期、命名的文化程度以及命名者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和爱国的态度和动机。
”(巴浩编译:《地名是时代的标志》,《地名知识》1983年第2期)因此,地名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地理演变和文化发展的某些本来面目。
一、景德镇地名与地理环境地名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在地名产生之初,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用自然,对自然地理实体打上文化烙印,这就产生了地名。
所以地名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人类与环境相处或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名的产生,必然体现着地理环境的特征。
在地名文化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中,“山”、“水”等自然地理实体可以说是地名文化起始天生的“摇篮”。
1“山”地名特征景德镇位于黄山、怀玉山与鄱阳湖的过渡地带,总体走向为东北至西南向。
地势四周高,中间零星分布的河谷盆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延绵起伏。
所以景德镇以山、岭作为地名非常多见,如珠山、苦珠山、凤凰山、向阳岭、观音岭、江坑岭等。
特别常见以地貌形象特征命名的山岭,如狮子山,牛角杪、黑牛山、大狼尖、双龙尖、高龙山、棉花岭、冬瓜岭、茅屋岭等。
延续与转型:近代景德镇制瓷业与市镇状况再考察胡宸内容提要:景德镇市镇变迁与瓷业发展息息相关。
清末景德镇瓷业产值虽一度因战乱降至鼎盛时期的约四分之一,但之后逐渐上升,至民国时年产值甚至达到近三千万元。
制瓷业者针对欧美市场变化做出策略性调整,虽然降低了瓷器质量,但保证了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市场的优势。
近代景德镇瓷业组织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道义经济特征,另一方面在面对近代市场冲击时又能演化出良好的社会协调模式,足以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挑战。
面对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景德镇制瓷业在延续过去辉煌的同时也积极尝试转型。
重新认识近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是重新认识近代景德镇市镇变迁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制瓷业传统手工业景德镇明清时期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商业市镇。
这些市镇之崛起,除得交通之便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①传统手工业指区别于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带有家庭作坊性质的手工业类型。
制瓷业便是代表之一,而景德镇无疑是最重要的制瓷中心。
之前学者往往认为,与大多数传统手工业一样,景德镇制瓷业在近代无可避免地衰败了,这也导致①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历史教学》1964年第5期,第9~13页;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江溶、鲁西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许檀:《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第187-204页。
城市史研究(第42辑)了景德镇的衰落。
①这种衰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瓷器产量下降。
如梁淼泰认为,雍乾年间的景德镇瓷器年产值较清末最高值高出1/3~1/2。
②二是瓷器质量下降。
这一点从“时人论说”③与传世实物中皆可获悉,毋庸赘言。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
虽然景德镇制瓷业早在明清时期便出现了专业分工现象,但学者们多认为这种分工更多体现出的是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倾向,而非工场手工业的内部分工。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
外国人的China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
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
早在汉代,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如此看来,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
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
到了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
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
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
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
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
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
说出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市场需求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
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大量廉价的陶瓷产品涌入市场,使
得景德镇传统的高端瓷器面临竞争压力。
同时,消费者的
审美和消费习惯也发生变化,对传统瓷器的需求减少,而
更多偏好其他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
2.传统技艺与新技术的冲突:20世纪90年代,新的制造技
术和工艺逐渐在陶瓷行业中崭露头角,例如机器生产、喷
绘瓷器的发展等。
而景德镇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与新技术
的冲突导致了技术创新的不足,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瓷业的衰退。
3.管理与市场定位不明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景德镇
瓷业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往往缺乏市场
导向性。
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缺乏适应市场需求和灵活运营的能力。
此外,市场定位不
清晰也给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4.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长期以来,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往往
依赖于对陶瓷原料的开采与利用。
然而,不合理的开采、
高排放的生产工艺和不合规的废弃物处理,导致了环境污
染的问题。
同时,陶瓷原料资源的枯竭也使得景德镇瓷业
面临着困境。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景德镇瓷业通过进行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和环保措施的推动,逐渐恢复了活力,并在国内外市场中找到了新的竞争优势。
不可忘却的江西瓷业公司清朝末年,江西瓷业公司在瓷都景德镇建立,它是景德镇第一家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标志着中国陶瓷业开始进入企业化时代,陶瓷界称之为“中国瓷业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
作为取代原御窑厂的新式窑业,江西瓷业公司在清末是陶瓷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古老的陶瓷界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创新之处。
体制创新江西瓷业公司在体制上率先实行股份制,采取官商合办的模式。
据《景德镇市志略》和《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廷上奏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建议“官方筹银10万两,余由该道自行集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奏改商办:“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
”宣统元年(1909年),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经核准立案。
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性质依然定为官商合办。
除张季直、袁秋航、瑞华君等社会名流私人集资认股外,官方由河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协筹,总投资20余万元,并把清御窑厂划归瓷业公司,聘请祁门贡生康特璋主持公司业务。
2002年由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进入景德镇珠山北麓官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晚清“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建筑遗址一处。
该发行所是用小窑砖砌建,面阔5间,进深3间。
此次考古发掘证实了江西瓷业公司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已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投入生产。
江西瓷业公司在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上设本厂和分厂。
本厂沿用传统方式生产,设在鄱阳的分厂实验机械制瓷、煤炭烧窑,并附设中国陶业学堂,以培养新式陶业人才。
除本厂、分厂外,于景德镇、九江、汉口、上海等处分设发行所,开拓市场。
所有这些在当时都属开瓷业风气之先。
江西瓷业公司成立初期,业务蒸蒸日上,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技术不断提高,这段时期所生产的瓷器质量精良,留下的产品数量不多。
揭秘元青花的仿制元代的小件罐与瓶、觚、水注、鸟食罐等,是从最大腹径处分上、下二节印接成的。
底和下部是一体的,不另接。
四方或扁形瓶、壶、钵等,均为左右合模印坯成型的,底和耳亦为另印接。
三足双耳炉、三足双耳爵杯等,亦是分别用阴模印出上身、足、耳后,再接合而成的。
元代琢器类上的附件,如象耳、狮耳、戟耳、S形耳、狮盖钮、壶嘴、壶把等,也是印出或用手捏塑出各种形体后,用接头泥另粘接上的。
元景德镇青花琢器类的以上成型方法,会给器物留下如下的时代特征:1.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抹平湿泥时留下的不规则的旋转痕迹,此痕迹不同于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圆的湿泥旋纹,也不同于利坯成型留下的足利刀破锋造成的同心圆旋纹(所谓的“机器纹”)。
2.器内、外壁可见(或可摸)节痕。
器壁近接头处加厚,使接头上下的接触面宽。
接头泥涂在下节的接头上,上节接上后,接头泥会向两边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头泥抹平,器内壁将炸出的接头泥就地轻轻地抹平,则产生一圈不够规则的、凸出的、颜色不同胎体色的保护层,叫“护接头泥”。
这都是为了使器物烧成时不致脱落的加固措施。
3.由于印坯时手施压力有轻重差异,使器壁的松紧、厚薄难以均匀,虽然坯体在未烧时的外壁感到很平整,但烧成后由于以上原因产生了不同的收缩,出现了器表面不平整的现象,用手自上而下摸去,有高低起伏感,所有印坯产品均有此感,只有利坯成形法才可避免此现象。
4.大件瓶、罐的底均另湿接。
底在印好时即用铁制“板刀”快速挖足,器底可见较粗刀痕,底不够平,足端平、足壁厚、内壁外斜,有随意挥就感。
小件瓶、罐、觚、水注、鸟食罐等均为平砂底,不另接。
5.有高圈足的一类器物,如玉壶春瓶、盘口双耳瓶、蒜头瓶、带盖执壶等,圈足均另接,足外撇或垂直,不正圆,见接痕,足壁厚1厘米左右,足端平切。
6.阴模印坯的器外表,是靠模壁定型时形成的光洁面。
器物印、接好后,外壁不再利坯(修坯)。
如果器表面有大的空隙,或有印压泥时因泥过于或未按压紧密而产生泥表面浅裂纹现象,对此只是立即用泥浆局部填平或刮平,有的还留有小空隙和泥表浅裂纹,没有利坯刀痕。
2025届江苏省苏州市四市五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
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
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
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
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的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
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
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
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
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第33卷第2期2018年4月Vol.33No.2Apr.2018景德镇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二十世纪初期,作为重要产瓷区的景德镇,面临着一系列生产经营方面的变革,具体情形与整个国家正处于时代急剧变革的大背景相一致。
对于深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陶业生产面貌的陶瓷文献来说,对其解读必然离不开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
目前对于陶瓷古籍文献的应用与解读更多地仍只是考证或引证某类史实,而缺乏从历史纵深的视角对文献文本记述的事件和反映的思想性做深入的解读与剖析。
前者是关注文献某些重要的细节内容,后者则应将文献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中,深入揭示文献所能反映的历史观和文化内涵。
毫无疑问,任何一篇文献都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独特的思想观念。
例如,对《陶记》的解读,是否还应该分析和研究作者为什么写这样一篇文章。
特别是作者在叙述当时景德镇窑业因税费征缴过重,而使窑业主的经营状况变得不堪忍受。
作者采取前后不同时期税收的对比,表明他对时政的批评。
一篇文章的写作不会脱离时代影响,作者表述的内容和观念,具有同时期作者的共同心声。
或者说,相淤收稿日期:2018-03-08基金项目:2015年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非遗传承人口述历史研究”(101020-00511-000001)作者简介:余琍萍(1961-),女,江西都昌人。
教授,主要从事文学与陶瓷文化研究;汪凌川(1971-),男,安徽祁门人。
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陶瓷史、传统陶瓷文化方向研究。
摘要:百年前,《景德镇陶业纪事》的作者针对当时景德镇窑业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清晰呈现出传统手工业面临改革的时代背景和面貌。
本文从技术、组织、经营、教育四方面内容,以近代瓷业转型发展过程为背景,对《陶业纪事》做出历史解读,并由此延伸到对传统制瓷文化变迁的理解与思考。
关键词:近代手工业;工艺技术;瓷业传统;变迁中图分类号:G1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8)02-0001-06余琍萍,汪凌川①(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景德镇陶业纪事》与近代瓷业传统变迁同社会环境中,一个文人群体在写作中具有思想的一致性。
此外,很少有地区是完全孤立于整体环境之中的。
《景德镇陶业纪事》(以下简称《陶业纪事》)是作者向焯于1919年专程到景德镇考察并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记述了民国初期景德镇窑业状况及存在问题。
但凡谈及民国窑业,自然引述其内容。
然而,作为一份内容充实、论述明确的文献,后人对它重视程度不高。
该文写作时间距今恰好一个世纪,此间景德镇经历了由传统窑业向现代制瓷业转型,又由大型工厂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型为无数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由崇尚以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机械化生产,到发现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内涵,并对其传统给予重新的尊重。
在此,景德镇制瓷产业从技术、组织、经营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景德镇当前陶瓷文化产业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与之对应,《陶业纪事》记述了一个世纪前,景德镇瓷业发生深刻变化前夜。
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前后不同阶段、不同文化环境、不同观念的对比,不仅能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够突显《陶业纪事》作者所持的思想观念,也有益于今人清晰地看待当前的瓷业状况,以及加深人们对制瓷传统变迁的理解。
当然,本文目的也在于尝试提供一种对陶瓷文献的解读方式。
一、《陶业纪事》写作时代的思想氛围民国初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时期,两千年封建帝王统治刚刚终结,鸦片战争以来,晚清国势陷于衰落,长期被动挨打,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国势衰微,国内经济也受到相应影响,传统手工业受到西方工业化产品的冲击,给人以萎靡不振的印象。
这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上。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科技文明的先进性。
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措施,其中不乏很多由政府派遣或是自费到欧美国家学习的留学生。
这一时期,以这些留学归来的学者为代表的社会精英有一种共识,即须在中国建设具有现代科技与管理的企业。
在多数接受西方教育的社会精英看来,中国传统手工业代表的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模式。
特点表现在:分散而封闭的家庭式生产,世代相袭而停滞的工艺技术,缺乏合作精神的生产管理等。
《陶业纪事》便是如此分析景德镇瓷业衰落原因。
“惜乎工人知识幼稚,尚为家庭工业制,只知为个人的竞争,而不知进而为工场组合利,共谋协力的竞争,而且各种工人,囿于积习,抱残守缺,以此自足,不知为改良进步之谋,此其缺点也”[1]。
《陶业纪事》反映出景德镇瓷业面临变革的大致情况和整体趋势。
早在向焯赴景德镇考察之前,张浩于1904年已从日本学成归国,并与江西瓷业公司合作,创办了中等工业学堂,旨在培养新式制瓷技术人才。
张浩于1925年前后还担任陶务局局长,这期间开始设计和实验煤烧窑技术。
1934年,同样在日本学习窑业技术的杜重远受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之邀来到江西改革景德镇瓷业,为此也专程赴景德镇考察,并写有《景德镇瓷业调查记》。
此篇记述比之前向焯的《陶业纪事》要简单许多,然而也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观念,并提出了日后得到实施的方案。
总体上,杜重远强调了建立新式制瓷工厂的构想。
目的在于解决景德镇传统制瓷业各自独立而分散的问题,使之形成相互协作统一,又便于组织管理的生产模式。
为此,创立的“江西陶业管理局”是改造的核心和中枢,起到新技术的试验与推广,统筹规划瓷业的管理作用。
正如文章所言,救济景德镇之法,在于“政府首当设一陶政管理机关,隆其职位,大事其权,择一精于陶业而又热心工厂福利者,久于其位,遇事则直接处理,无待周折”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开启景德镇瓷业变革的重要时期,众多有识之士为重新振兴景德镇晚清以来瓷业相对衰败的面貌,做了种种尝试。
他们的指导思想都是更新制瓷工艺,由手工转为机械化制造,由分散独立的生产模式转为协作集中生产模式。
人们所熟知的“珠山八友”,之所以结成一个陶瓷彩绘的艺人协作团体,除了在一起切磋画艺,也是为了满足市场对多种题材相组合的艺术作品的需求。
民国时期的改革虽成效有限,但具有推动瓷业发展的奠基意义。
为新中国建立后,革新制瓷技术和改造瓷业体制打下基础。
五十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政府采取自愿互利原则,进行说明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使个体手工业者逐渐联合,形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瓷厂和手工业合作社。
1958年,为扩大瓷业生产规模和国有化经济程度,在原有公私合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了数家国有大型瓷厂,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十大瓷厂”。
“十大瓷厂”的创建是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业完成现代工业化生产转型的标志。
这样的转型开始于晚清民国初期。
虽然,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手工业改造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改造的形式与目的仍然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时期。
从社会主义改造一直到国营大型瓷厂的建立,可见传统制瓷业在技术组织管理、经营以及文化教育方面发生的改变。
而这些改变可追溯到向焯的《陶业纪事》和杜重远的《瓷业调查记》中提出的改革设想。
高效率的制瓷工艺,集中协作的组织管理,统一销售经营,新型文化教育。
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更加富有成效的举措,实现了国民政府2··时期没有完成的传统手工业的生产转型。
《陶业纪事》不仅是代表作者个人思想观念的叙事,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精英们,受到西方现代化工业生产经营模式影响而形成的总体构想和变革精神。
因此,从历史发展角度,解读《陶业纪事》才能更突出其时代意义。
二尧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制瓷业的改革《陶业纪事》分上下两篇,根据内容可分三部分。
除前三章记述景德镇瓷业历史,下篇辑录有关中国古陶瓷各个产地、品类赏鉴和趣闻逸事之外,重要部分是第四章至第七章内容。
该部分详细地记录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整个瓷业的经营概况,讨论了瓷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得失和需要改革的事项。
向焯没有全盘否定手工制瓷业,对过去取得的突出成就给予肯定。
他指出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业发展出复杂细致的分工。
这是瓷器质量的保证,与西方工业化生产相一致。
但他认为“惟镇陶制度,原属分工、业土、业窑、业坯、业彩,人执一事,各工相谋,分工专一,岐趋则隔阂,利寓其中,而弊亦随之”①。
表明瓷业改革要增进合作精神和管理手段。
他看到晚清民国建立以来,随着信息的开放,“民人知识渐开,工业亦有进步,加以南洋劝业及巴拿马赛合之提倡,而洋彩技术,遂形突进,至今犹方兴未艾”①。
以上不是《陶业纪事》重点,也不是本文所关注的内容。
以下从技术、组织、经营、教育四方面,讨论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自民国初期以来的改革。
工艺技术是制瓷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最关键的方面。
《陶业纪事》第四、五章专门记述民国初期手工制瓷流程中原料、制坯、入窑、彩绘的工艺特点。
这些工艺技术由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发展而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一般来说,技术发展水平会随时代而变化和提高。
任何时期的制瓷技术都不会完全停滞不前。
即使在手工业生产的不同时期,由于工艺的不断改进,也会促进瓷器的胎釉品质和产品使用性能的提高,并使装饰艺术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只是凭借工匠的经验,技艺的传承凭借师徒间的言传身教。
西方制瓷业虽受惠于中国,但随着工业化和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用精确数字表达工艺的技术标准。
机械化生产也极大提高了效率和稳定性。
今人用误差极低的电子秤,按精确的比率配制坯釉原料;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窑炉内部温度;通过氧化或还原气氛的微妙变化,解释影响瓷器釉色发色的原理等均受益于此。
所有这些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甚至被看作传统的一部分,其实正是民国以来,传统手工制瓷业变革的结果。
关于制瓷技术的革新,以窑炉烧制工艺最为引人注目。
烧成技术处于制瓷过程的最后环节,至关重要。
在手工业阶段,无论是筑窑和烧窑的工匠,其地位颇高。
这些行业长期被少数的家族、帮派和行会把持,容易滋生陋习,从而刁难其他行业(如坯户),以便获取额外的利益。
以上《陶业纪事》中都有详细记述。
不仅如此,向焯还注意到煤烧窑的应用势在必行,但也面临两方面问题。
一是煤火与柴火不同,因此陶瓷原料配方要相应地调整;二是煤窑的试验需要国家政府作为先导。
如此合理的分析可见在当时向焯调查的深入程度。
在新式煤烧窑炉取代传统柴烧窑的过程中,经历了曲折的试验。
早在晚清时,留学日本的张浩回国后,即开始设计和试验煤烧倒焰窑。
最初考虑到景德镇保守势力抵制,煤窑建在饶州。
民国期间,景德镇一直从事煤烧窑的试验,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直到五十年代,煤烧窑在生产中,性能才最终稳定,并得到普遍应用,从而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柴窑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后,景德镇又先后引进了以重油、液化气为燃料的窑炉。